八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期末复习试卷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
一、压轴题
1.如图,以直角三角形AOC的直角顶点O为原点,以OC,OA所在直线为轴和轴建立平
-+-=.
面直角坐标系,点A(0,a),C(b,0)满足a6b80
(1)a= ;b= ;直角三角形AOC的面积为.
(2)已知坐标轴上有两动点P,Q同时出发,P点从C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匀速移动,Q点从O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匀速移动,点P到达O点整个运动随之结束.AC的中点D的坐标是(4,3),设运动时间为t秒.问: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得△ODP与△ODQ的面积相等?若存在,请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若∠DOC=∠D CO,点G是第二象限中一点,并且y轴平分
∠GOD.点E是线段OA上一动点,连接接CE交OD于点H,当点E在线段OA上运动的过程中,探究∠GOD,∠OHC,∠AC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2.如图1,直线MN与直线AB、CD分别交于点E、F,∠1与∠2互补.
(1)试判断直线AB与直线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2,∠BEF与∠EF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EP与CD交于点G,点H是MN上一点,且GH⊥EG,求证:PF∥GH;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PH,K是GH上一点使∠PHK=∠HPK,作PQ平分
∠EPK,求∠HPQ的度数.
3.已知在△ABC中,AB=AC,∠BAC=α,直线l经过点A(不经过点B或点C),点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为点D,连接BD,CD.
(1)如图1,
①求证:点B ,C ,D 在以点A 为圆心,AB 为半径的圆上;
②直接写出∠BDC 的度数(用含α的式子表示)为 ;
(2)如图2,当α=60°时,过点D 作BD 的垂线与直线l 交于点E ,求证:AE =BD ;
(3)如图3,当α=90°时,记直线l 与CD 的交点为F ,连接BF .将直线l 绕点A 旋转的过程中,在什么情况下线段BF 的长取得最大值?若AC =22a ,试写出此时BF 的值.
4.如图,在等边ABC ∆中,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以CD 为一边在CD 的下方作等边CDE ∆,连结BE .
(1)求CAM ∠的度数;
(2)若点D 在线段AM 上时,求证:ADC BEC ∆≅∆;
(3)当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设直线BE 与直线AM 的交点为O ,试判断AOB ∠是否为定值?并说明理由.
5.如图1,矩形OACB 的顶点A 、B 分别在x 轴与y 轴上,且点()6,10C ,点()0,2D ,点P 为矩形AC 、CB 两边上的一个点.
(1)当点P 与C 重合时,求直线DP 的函数解析式;
(2)如图②,当P 在BC 边上,将矩形沿着OP 折叠,点B 对应点B '恰落在AC 边上,求此时点P 的坐标.
(3)是否存P 在使BDP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6.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A 的坐标(3,2)-,过A 点作AB x ⊥轴,垂足为点B ,过点(2,0)C 作直线l x ⊥轴,点P 从点B 出发在x 轴上沿着轴的正方向运动.
(1)当点P 运动到点O 处,过点P 作AP 的垂线交直线l 于点D ,证明AP DP =,并求此时点D 的坐标;
(2)点Q 是直线l 上的动点,问是否存在点P ,使得以P C Q 、、为顶点的三角形和ABP ∆全等,若存在求点P 的坐标以及此时对应的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7.如图1中的三种情况所示,对于平面内的点M ,点N ,点P ,如果将线段PM 绕点P 顺时针旋转90°能得到线段PN ,就称点N 是点M 关于点P 的“正矩点”.
(1)在如图2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3,1),(1,3),(1,3)S P Q ---,(2,4)M -.
①在点P ,点Q 中,___________是点S 关于原点O 的“正矩点”;
②在S ,P ,Q ,M 这四点中选择合适的三点,使得这三点满足:
点_________是点___________关于点___________的“正矩点”,写出一种情况即可;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3(0)y kx k =+<与x 轴交于点A ,与y 轴交于点B ,点A 关于点B 的“正矩点”记为点C ,坐标为(,)C C C x y .
①当点A 在x 轴的正半轴上且OA 小于3时,求点C 的横坐标C x 的值;
②若点C 的纵坐标C y 满足12C y -<≤,直接写出相应的k 的取值范围.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
数学课上,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如图1,已知等腰△ABC 中,AB =AC ,AD 为BC 边上的中线,以AB 为边向AB 左侧作等边△ABE ,直线CE 与直线AD 交于点F .请探究线段EF 、AF 、D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同学们经过思考后,交流了自已的想法:
小明:“通过观察和度量,发现∠DFC 的度数可以求出来.”
小强:“通过观察和度量,发现线段DF 和CF 之间存在某种数量关系.”
小伟:“通过做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就可以将问题解决.”
......
老师:“若以AB 为边向AB 右侧作等边△ABE ,其它条件均不改变,请在图2中补全图形,探究线段EF 、AF 、DF
三者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1)求∠DFC 的度数;
(2)在图1中探究线段EF 、AF 、D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3)在图2中补全图形,探究线段EF 、AF 、D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9.已知在△ABC 中,AB =AC ,射线BM 、BN 在∠ABC 内部,分别交线段AC 于点G 、H . (1)如图1,若∠ABC =60°,∠MBN =30°,作AE ⊥BN 于点D ,分别交BC 、BM 于点E 、F .
①求证:∠1=∠2;
②如图2,若BF =2AF ,连接CF ,求证:BF ⊥CF ;
(2)如图3,点E 为BC 上一点,AE 交BM 于点F ,连接CF ,若∠BFE =∠BAC =2∠CFE ,求ABF ACF S S 的值.
10.在《经典几何图形的研究与变式》一课中,庞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如图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落在三条等距的平行线1l ,2l ,3l 上,90BAC ∠=︒,且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为1,求AB 的长度”.在研究这道题的解法和变式的过程中,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想法:
(1)小明说:我只需要过B 、C 向1l 作垂线,就能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求出AB 的长. (2)小林说:“我们可以改变ABC 的形状.如图2,AB AC =,120BAC ∠=︒,且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为1,求AB 的长.”
(3)小谢说:“我们除了改变ABC 的形状,还能改变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如图3,等边三角形ABC 三个顶点分别落在三条平行线1l ,2l ,3l 上,且1l 与2l 之间的距离为1,2l 与3l 之间的距离为2,求AB 的长、”
请你根据3位同学的提示,分别求出三种情况下AB 的长度.
11.在Rt ABC 中,90ACB ∠=︒,30A ∠=︒,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于点E .
(1)如图1,连接EC ,求证:EBC 是等边三角形;
(2)如图2,点M 是线段CD 上的一点(不与点,C D 重合),以BM 为一边,在BM 下方作60BMG ∠=︒,MG 交DE 延长线于点G .求证:AD DG MD =+;
(3)如图3,点N 是线段AD 上的点,以BN 为一边,在BN 的下方作60BNG ∠=︒,NG 交DE 延长线于点G .直接写出ND ,DG 与AD 数量之间的关系.
12.如图,四边形ABCD 是直角梯形,AD ∥BC ,AB ⊥AD ,且AB =AD +BC ,E 是DC 的中点,连结BE 并延长交AD 的延长线于G .
(1)求证:DG =BC ;
(2)F 是AB 边上的动点,当F 点在什么位置时,FD ∥BG ;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连结AE 交FD 于H ,FH 与HD 长度关系如何?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压轴题
1.(1)6;8;24;(2)存在 2.4t =时,使得△ODP 与△ODQ 的面积相等;(3)∠GOD+∠ACE=∠OHC ,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利用非负性即可求出a ,b 即可得出结论,即可求出△ABC 的面积;
(2)先表示出OQ ,OP ,利用那个面积相等,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
(3)先判断出∠OAC=∠AOD ,进而判断出OG ∥AC ,即可判断出∠FHC=∠ACE ,同理∠FHO=∠GOD ,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1) 解:(1)∵
a 6
b 80-+-=,
∴a-6=0,b-8=0,
∴a=6,b=8, ∴A (0,6),C (8,0);
∴S △ABC=6×8÷2=24,
故答案为(0,6),(8,0); 6;8;24
(2) ∵114222ODQ D S OQ x t t ∆=⋅=⋅⋅= 11(82)312322
ODP D S OP y t t ∆=⋅=⋅-⋅=- 由2123t t =-时, 2.4t =
∴存在 2.4t =时,使得△ODP 与△ODQ 的面积相等
(3) )∴2∠GOA+∠ACE=∠OHC ,理由如下:
∵x 轴⊥y 轴,
∴∠AOC=∠DOC+∠AOD=90°
∴∠OAC+∠ACO=90°
又∵∠DOC=∠DCO
∴∠OAC=∠AOD
∵y 轴平分∠GOD
∴∠GOA=∠AOD
∴∠GOA=∠OAC
∴OG ∥AC ,
如图,过点H 作HF ∥OG 交x 轴于F ,
∴HF ∥AC
∴∠FHC=∠ACE
同理∠FHO=∠GOD ,
∵OG ∥FH ,
∴∠GOD=∠FHO ,
∴∠GOD+∠ACE=∠FHO+∠FHC
即∠GOD+∠ACE=∠OHC ,
∴2∠GOA+∠ACE=∠OHC .
∴∠GOD+∠ACE=∠OHC .
【点睛】
此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非负性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本题的关键.
2.(1)AB ∥CD ,理由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45°.
【解析】
【分析】
(1)利用对顶角相等、等量代换可以推知同旁内角∠AEF 、∠CFE 互补,所以易证AB ∥CD ;
(2)利用(1)中平行线的性质推知∠BEF+∠EFD=180°;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得∠EPF=90°,即EG ⊥PF ,故结合已知条件GH ⊥EG ,易证PF ∥GH ; (3)利用三角形外角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
90902KPG PKG HPK ︒︒∠=-∠=-∠;然后由邻补角的定义、角平分线的定义推知
1452
QPK EPK HPK ︒∠=∠=+∠;最后根据图形中的角与角间的和差关系求得∠HPQ =45°.
【详解】
(1)AB ∥CD ,
理由如下:
∵∠1与∠2互补,
∴∠1+∠2=180°,
又∵∠1=∠AEF ,∠2=∠CFE ,
∴∠AEF +∠CFE =180°,
∴AB ∥CD ;
(2)由(1)知,AB ∥CD ,∴∠BEF +∠EFD =180°.
又∵∠BEF 与∠EFD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 , ∴1()902
FEP EFP BEF EFD ︒∠+∠=∠+∠= ∴∠EPF =90°,即EG ⊥PF .
∵GH ⊥EG ,
∴PF ∥GH ;
(3)∵∠PHK =∠HPK ,
∴∠PKG =2∠HPK .
又∵GH ⊥EG ,
∴∠KPG =90°﹣∠PKG =90°﹣2∠HPK ,
∴∠EPK =180°﹣∠KPG =90°+2∠HPK .
∵PQ 平分∠EPK , ∴1452
QPK EPK HPK ︒∠=∠=+∠, ∴∠HPQ =∠QPK ﹣∠HPK =45°.
答:∠HPQ 的度数为45°.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解题过程中,注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运用.
3.(1)①详见解析;②
12
α;(2)详见解析;(3)当B 、O 、F 三点共线时BF 最长,(10+2)a
【解析】
【分析】 (1)①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D=AC=AB ,即可证点B ,C ,D 在以点A 为圆心,AB 为半径的圆上;
②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AC=2∠BDC ,可求∠BDC 的度数;
(2)连接CE ,由题意可证△ABC ,△DCE 是等边三角形,可得AC=BC ,
∠DCE=60°=∠ACB ,CD=CE ,根据“SAS”可证△BCD ≌△ACE ,可得AE=BD ;
(3)取AC 的中点O ,连接OB ,OF ,BF ,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当点O ,点B ,点F 三点共线时,BF 最长,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可求10BO a =,2OF OC a ==,即可求得BF
【详解】
(1)①连接AD ,如图1.
∵点C 与点D 关于直线l 对称,
∴AC = AD .
∵AB = AC ,
∴AB = AC = AD .
∴点B ,C ,D 在以A 为圆心,AB 为半径的圆上.
②∵AD=AB=AC ,
∴∠ADB=∠ABD ,∠ADC=∠ACD ,
∵∠BAM=∠ADB+∠ABD ,∠MAC=∠ADC+∠ACD ,
∴∠BAM=2∠ADB ,∠MAC=2∠ADC ,
∴∠BAC=∠BAM+∠MAC=2∠ADB+2∠ADC=2∠BDC=α
∴∠BDC=
12
α 故答案为:12α. (2连接CE ,如图2.
∵∠BAC=60°,AB=AC,
∴△ABC是等边三角形,
∴BC=AC,∠ACB=60°,
∵∠BDC=1
α,
2
∴∠BDC=30°,
∵BD⊥DE,
∴∠CDE=60°,
∵点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为点D,
∴DE=CE,且∠CDE=60°
∴△CDE是等边三角形,
∴CD=CE=DE,∠DCE=60°=∠ACB,
∴∠BCD=∠ACE,且AC=BC,CD=CE,
∴△BCD≌△ACE(SAS)
∴BD=AE,
(3)如图3,取AC的中点O,连接OB,OF,BF,

F是以AC为直径的圆上一点,设AC中点为O,
∵在△BOF中,BO+OF≥BF,
当B、O、F三点共线时BF最长;
如图,过点O作OH⊥BC,
∵∠BAC=90°,2a,
∴24
==,∠ACB=45°,且OH⊥BC,BC AC a
∴∠COH=∠HCO=45°,
∴OH=HC,

OC =
, ∵点O 是AC 中点,AC
a , ∴
OC =, ∴OH HC a ==,
∴BH=3a , ∴
BO =,
∵点C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点D ,
∴∠AFC=90°,
∵点O 是AC 中点, ∴
OF OC ==

∴BF a =, ∴当B 、O 、F 三点共线时BF 最长;最大值为
)a .
【点睛】
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灵活运用相关的性质定理、综合运用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4.(1)30°;(2)证明见解析;(3)AOB ∠是定值,60AOB ∠=︒.
【解析】
【分析】
(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以直接得出结论;
(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AC AC =,DC EC =,,
60ACB DCE ∠=∠=︒,由等式的性质就可以BCE ACD ∠=∠,根据SAS 就可以得出ADC BEC ∆≅∆;
(3)分情况讨论:当点D 在线段AM 上时,如图1,由(2)可知ACD BCE ≅∆∆,就可以求出结论;当点D 在线段AM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可以得出ACD BCE ≅∆∆而有30CBE CAD ∠=∠=︒而得出结论;当点D 在线段MA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通过得出ACD BCE ≅∆∆同样可以得出结论.
【详解】
(1)ABC ∆是等边三角形,
60BAC ∴∠=︒.
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
12
CAM BAC ∴∠=∠, 30CAM ∴∠=︒.
(2)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
AC BC ∴=,CD CE =,60ACB DCE ∠=∠=︒,
ACD DCB DCB BCE ∴∠+∠=∠+∠,
ACD BCE ∠∠∴=.
在ADC ∆和BEC ∆中
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 SAS ∴∆≅∆;
(3)AOB ∠是定值,60AOB ∠=︒,
理由如下:
①当点D 在线段AM 上时,如图1,
由(2)可知ACD BCE ≅∆∆,则30CBE CAD ∠=∠=︒,
又60ABC ∠=︒,
603090CBE ABC ∴∠+∠=︒+︒=︒,
ABC ∆是等边三角形,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
AM ∴平分BAC ∠,即11603022
BAM BAC ∠=∠=⨯︒=︒ 903060BOA ∴∠=︒-︒=︒.
②当点D 在线段AM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
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
AC BC ∴=,CD CE =,60ACB DCE ∠=∠=︒,
ACB DCB DCB DCE ∴∠+∠=∠+∠,
ACD BCE ∠∠∴=,
在ACD ∆和BCE ∆中
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 SAS ∴∆≅∆,
30CBE CAD ∴∠=∠=︒,
同理可得:30BAM ∠=︒,
903060BOA ∴∠=︒-︒=︒.
③当点D 在线段MA 的延长线上时,
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
AC BC ∴=,CD CE =,60ACB DCE ∠=∠=︒,
60ACD ACE BCE ACE ∴∠+∠=∠+∠=︒,
ACD BCE ∠∠∴=,
在ACD ∆和BCE ∆中
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 SAS ∴∆≅∆,
CBE CAD ∴∠=∠,
同理可得:30CAM ∠=︒
150CBE CAD ∴∠=∠=︒
30CBO ∴∠=︒,
∵30BAM ∠=︒,
903060BOA ∴∠=︒-︒=︒.
综上,当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AOB ∠是定值,60AOB ∠=︒.
【点睛】
此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中注意分类讨论的思想解题.
5.(1)y=43x+2;(2)(103
,10);(3)存在, P 坐标为(6,6)或(6,7+2)或(6,7).
【解析】
【分析】
(1)设直线DP 解析式为y=kx+b ,将D 与C 坐标代入求出k 与b 的值,即可确定出解析式;
(2)当点B 的对应点B′恰好落在AC 边上时,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即可求出此时P 坐标; (3)存在,分别以BD ,DP ,BP 为底边三种情况考虑,利用勾股定理及图形与坐标性质求出P 坐标即可.
【详解】
解:(1)∵C (6,10),D (0,2),
设此时直线DP 解析式为y=kx+b ,
把D (0,2),C (6,10)分别代入,得
2610
b k b =⎧⎨+=⎩ ,
解得4 3
2
k
b

=


⎪=

则此时直线DP解析式为y=
4
3
x+2;
(2)设P(m,10),则PB=PB′=m,如图2,
∵OB′=OB=10,OA=6,
∴AB′=22
OB OA
'-=8,
∴B′C=10-8=2,
∵PC=6-m,
∴m2=22+(6-m)2,解得m=
10
3
则此时点P的坐标是(
10
3
,10);
(3)存在,理由为:
若△BDP为等腰三角形,分三种情况考虑:如图3,
①当BD=BP1=OB-OD=10-2=8,
在Rt△BCP1中,BP1=8,BC=6,
根据勾股定理得:CP122
8627
-=
∴AP17P1(6,7);
②当BP2=DP2时,此时P2(6,6);
③当DB=DP3=8时,
在Rt△DEP3中,DE=6,
根据勾股定理得:P322
8627
-
∴AP3=AE+EP37,即P3(6,7+2),
综上,满足题意的P坐标为(6,6)或(6,7+2)或(6,7).
【点睛】
此题属于一次函数综合题,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坐标与图形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熟练掌握待定系数法是解题的关键.
6.(1)证明见解析;(2,3)
D;(2)存在,(0,0)
P,(2,3)
Q或(0,0)
P,(2,3)
Q-或
(4,0)P ,(2,7)Q 或(4,0)P ,(2,7)Q -或1(,0)2P -,(2,2)Q -或1(,0)2
P -,(2,2)Q -.
【解析】
【分析】
(1)通过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SA 证得△ABP ≌△PCD ,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证得AP =DP ,DC =PB =3,易得点D 的坐标;
(2)设P (a ,0),Q (2,b ).需要分类讨论:①AB =PC ,BP =CQ ;②AB =CQ ,BP =PC .结合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出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得a 、b 的值,得解.
【详解】
(1)AP PD ⊥
90APB DPC ∴∠+∠=
AB x ⊥轴
90A APB ∴∠+∠=
A DPC ∴∠=∠
在ABP ∆和PCD ∆中
A DPC A
B PC
ABP PCD ∠=∠⎧⎪=⎨⎪∠=∠⎩
()ABP PCD ASA ∴∆≅∆
AP DP ∴=,3DC PB ==
(2,3)D ∴
(2)设(,0)P a ,(2,)Q b
①AB PC =,BP CQ =
223a a b ⎧-=⎪⎨+=⎪⎩
,解得03a b =⎧⎨=±⎩或47a b =⎧⎨=±⎩ (0,0)P ∴,(2,3)Q 或(0,0)P ,(2,3)Q -或(4,0)P ,(2,7)Q 或(4,0)P ,(2,7)Q - ②AB CQ =,BP PC =,
322a a b +=-⎧⎨=⎩,解得122
a b ⎧=⎪⎨⎪=±⎩ 1(,0)2P ∴-,(2,2)Q -或1(,0)2
P -,(2,2)Q - 综上:(0,0)P ,(2,3)Q 或(0,0)P ,(2,3)Q -或(4,0)P ,(2,7)Q 或(4,0)P ,(2,7)
Q -或1(,0)2P -
,(2,2)Q -或1(,0)2
P -,(2,2)Q - 【点睛】
考查了三角形综合题.涉及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一元一次绝对值方程组的解法等知识点.解答(2)题时,由于没有指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角),所以需要分类讨论,以防漏解.
7.(1)①点P ;②见解析;(2)①点C 的横坐标C x 的值为-3;②334k -≤<-
【解析】
【分析】
(1)①在点P ,点Q 中,点OS 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能得到线段OP ,故S 关于点O 的“正矩点”为点P ;
②利用新定义得点S 是点P 关于点M 的“正矩点”(答案不唯一);
(2)①利用新定义结合题意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利用新定义的性质证明
△BCF ≌△AOB ,则FC=OB 求得点C 的横坐标;
②用含k 的代数式表示点C 纵坐标,代入不等式求解即可.
【详解】
解:(1)①在点P ,点Q 中,点OS 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能得到线段OP ,故S 关于点O 的“正矩点”为点P ,
故答案为点P ;
②因为MP 绕M 点顺时针旋转90︒得MS ,所以点S 是点P 关于点M 的“正矩点”,同理还可以得点Q 是点P 关于点S 的“正矩点”.(任写一种情况就可以)
(2)①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图1所示,作CE ⊥x 轴于点E ,CF ⊥y 轴于点F ,可得
∠BFC=∠AOB=90°.
∵直线3(0)y kx k =+<与x 轴交于点A ,与y 轴交于点B ,
∴点B 的坐标为3(0,3),(,0)B A k
-在x 轴的正半轴上, ∵点A 关于点B 的“正矩点”为点(,)C C C x y ,
∴∠ABC=90°,BC=BA ,
∴∠1+∠2=90°,
∵∠AOB=90°,
∴∠2+∠3=90°,
∴∠1=∠3.
∴△BFC ≌△AOB ,
∴3FC OB ==,
可得OE =3.
∵点A 在x 轴的正半轴上且3OA <,
0C x ∴<,
∴点C 的横坐标C x 的值为-3.
②因为△BFC ≌△AOB ,3(,0)A k
-,A 在x 轴正半轴上,
所以BF=OA,所以OF=OB-OF=
3 3
k +

3
(3,3)
C
k
-+,如图2, -1<
C
y≤2,
即:-1<
3
3
k
+≤2,

3
3
4
k
-≤<-.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综合运用,涉及到三角形全等、解不等式,新定义等,此类新定义题目,通常按照题设的顺序,逐次求解.
8.(1)60°;(2)EF=AF+FC,证明见解析;(3)AF=EF+2DF,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可设∠BAD=∠CAD=α,∠AEC=∠ACE=β,在△ACE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可得2α+60+2β=180°,从而有α+β=60°,即可得出∠DFC的度数;
(2)在EC上截取EG=CF,连接AG,证明△AEG≌△ACF,然后再证明△AFG为等边三角形,从而可得出EF=EG+GF=AF+FC;
(3)在AF上截取AG=EF,连接BG,BF,证明方法类似(2),先证明△ABG≌△EBF,再证明△BFG为等边三角形,最后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1)∵AB=AC,AD为BC边上的中线,∴可设∠BAD=∠CAD=α,
又△ABE为等边三角形,
∴AE=AB=AC,∠EAB=60°,∴可设∠AEC=∠ACE=β,
在△ACE中,2α+60°+2β=180°,
∴α+β=60°,
∴∠DFC=α+β=60°;
(2)EF=AF+FC,证明如下:
∵AB=AC,AD为BC边上的中线,∴AD⊥BC,∴∠FDC=90°,
∵∠CFD=60°,则∠DCF=30°,
∴CF=2DF,
在EC上截取EG=CF,连接AG,
又AE=AC,
∴∠AEG=∠ACF,
∴△AEG≌△ACF(SAS),
∴∠EAG=∠CAF,AG=AF,
又∠CAF=∠BAD,
∴∠EAG=∠BAD,
∴∠GAF=∠BAD+∠BAG=∠EAG+∠BAG=∠60°,
∴△AFG为等边三角形,
∴EF=EG+GF=AF+FC,
即EF=AF+FC;
(3)补全图形如图所示,
结论:AF=EF+2DF.证明如下:
同(1)可设∠BAD=∠CAD=α,∠ACE=∠AEC=β,∴∠CAE=180°-2β,
∴∠BAE=2α+180°-2β=60°,∴β-α=60°,
∴∠AFC=β-α=60°,
又△ABE为等边三角形,∴∠ABE=∠AFC=60°,
∴由8字图可得:∠BAD=∠BEF,
在AF上截取AG=EF,连接BG,BF,
又AB=BE,
∴△ABG≌△EBF(SAS),
∴BG=BF,
又AF垂直平分BC,
∴BF=CF,
∴∠BFA=∠AFC=60°,
∴△BFG为等边三角形,
∴BG=BF,又BC⊥FG,∴FG=BF=2DF,
∴AF=AG+GF=BF+EF=2DF+EF.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9.(1)①见解析;②见解析;(2)2
【解析】
【分析】
(1)①只要证明∠2+∠BAF=∠1+∠BAF=60°即可解决问题;
②只要证明△BFC≌△ADB,即可推出∠BFC=∠ADB=90°;
(2)在BF上截取BK=AF,连接AK.只要证明△ABK≌CAF,可得S△ABK=S△AFC,再证明AF=FK=BK,可得S△ABK=S△AFK,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1)①证明:如图1中,
∵AB=AC,∠ABC=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BAC=60°,
∵AD⊥BN,
∴∠ADB=90°,
∵∠MBN=30°,
∠BFD=60°=∠1+∠BAF=∠2+∠BAF,
∴∠1=∠2
②证明:如图2中,
在Rt △BFD 中,∵∠FBD =30°,
∴BF =2DF ,
∵BF =2AF ,
∴BF =AD ,
∵∠BAE =∠FBC ,AB =BC ,
∴△BFC ≌△ADB ,
∴∠BFC =∠ADB =90°,
∴BF ⊥CF
(2)在BF 上截取BK =AF ,连接AK

∵∠BFE =∠2+∠BAF ,∠CFE =∠4+∠1,
∴∠CFB =∠2+∠4+∠BAC ,
∵∠BFE =∠BAC =2∠EFC ,
∴∠1+∠4=∠2+∠4
∴∠1=∠2,∵AB =AC ,
∴△ABK ≌CAF ,
∴∠3=∠4,S △ABK =S △AFC ,
∵∠1+∠3=∠2+∠3=∠CFE =∠AKB ,∠BAC =2∠CEF ,
∴∠KAF =∠1+∠3=∠AKF ,
∴AF =FK =BK ,
∴S △ABK =S △AFK ,
∴ABF AFC
S 2S ∆∆=.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30度角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
10.(1
)5;(2)
221;(3)221 【解析】
【分析】 (1)分别过点B ,C 向l 1作垂线,交l 1于M ,N 两点,证明△ABM ≌△CAN ,得到AM=CN ,AN=BM ,即可得出AB ;
(2)分别过点B ,C 向l 1作垂线,交l 1于点P ,Q 两点,在l 1上取M ,N 使
∠AMB=∠CNA=120°,证明△AMB ≌△CAN ,得到CN=AM ,再通过△PBM 和△QCN 算出PM 和NQ 的值,得到AP ,最后在△APB 中,利用勾股定理算出AB 的长;
(3)在l 3上找M 和N ,使得∠BNC=∠AMC=60°,过B 作l 3的垂线,交l 3于点P ,过A 作l 3的垂线,交l 3于点Q ,证明△BCN ≌△CAM ,得到CN=AM ,在△BPN 和△AQM 中利用勾股定理算出NP 和AM ,从而得到PC ,结合BP 算出BC 的长,即为AB.
【详解】
解:(1)如图,分别过点B ,C 向l 1作垂线,交l 1于M ,N 两点,
由题意可得:∠BAC=90°,
∵∠NAC+∠MAB=90°,∠NAC+∠NCA=90°,
∴∠MAB=∠NCA ,
在△ABM 和△CAN 中,
===AMB CNA MAB NCA AB AC ∠∠⎧⎪∠∠⎨⎪⎩

∴△ABM ≌△CAN (AAS ),
∴AM=CN=2,AN=BM=1,
∴AB=22251=+;
(2)分别过点B ,C 向l 1作垂线,交l 1于P ,Q 两点,
在l 1上取M ,N 使∠AMB=∠CNA=120°,
∵∠BAC=120°,
∴∠MAB+∠NAC=60°,
∵∠ABM+∠MAB=60°,
∴∠ABM=∠NAC ,
在△AMB 和△CNA 中,
===AMB CNA ABM NAC AB AC
∠∠⎧⎪∠∠⎨⎪⎩

∴△AMB ≌△CNA (AAS ),
∴CN=AM ,
∵∠AMB=∠ANC=120°,
∴∠PMB=∠QNC=60°,
∴PM=
12BM ,NQ=12
NC , ∵PB=1,CQ=2,
设PM=a ,NQ=b , ∴2221=4a a +,2222=4b b +,
解得:3=a ,23=b , ∴CN=AM=222323⎛⎫+ ⎪ ⎪⎝⎭
=433, ∴AB=22AP BP +=()22AM PM BP ++=221;
(3)如图,在l 3上找M 和N ,使得∠BNC=∠AMC=60°,
过B 作l 3的垂线,交于点P ,过A 作l 3的垂线,交于点Q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BC=AC ,∠ACB=60°,
∴∠BCN+∠ACM=120°,
∵∠BCN+∠NBC=120°,
∴∠NBC=∠ACM ,
在△BCN 和△CAM 中,
BNC CMA NBC MAC BC AC ∠=∠⎧⎪∠=∠⎨⎪=⎩

∴△BCN ≌△CAM (AAS ),
∴CN=AM ,BN=CM ,
∵∠PBN=90°-60°=30°,BP=2, ∴BN=2NP ,
在△BPN 中,222BP NP BN +=,
即22224NP NP +=,
解得:NP=23, ∵∠AMC=60°,AQ=3,
∴∠MAQ=30°,
∴AM=2QM ,
在△AQM 中,222AQ QM AM +=,
即22234QM QM +=,
解得:QM=3,
∴AM=23=CN ,
∴PC=CN-NP=AM-NP=
433
, 在△BPC 中,
BP 2+CP 2=BC 2,
即BC=22224322123BP CP ⎛⎫+=+= ⎪ ⎪⎝⎭, ∴AB=BC=221.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平行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求解.
11.(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结论:AD DG ND =-,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先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60ABC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
CD ED =,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可得BC BE =,最后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
定即可得证;
(2)如图(见解析),延长ED 使得DF MD =,连接MF ,先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得出MDF ∆是等边三角形,再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角的和差得出,,F MDB MF MD FMG DMB ∠=∠=∠=∠,然后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等量代换即可得证;
(3)如图(见解析),参照题(2),先证HDN ∆是等边三角形,再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角的和差得出,,H NDG NH ND HNB DNG ∠=∠=∠=∠,然后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等量代换即可得证.
【详解】
(1)3,090A ACB ∠=︒∠=︒
9060ABC A ∴∠=︒-∠=︒ 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
CD ED ∴=
在BCD ∆和BED ∆中,CD ED BD BD =⎧⎨=⎩
()BCD BED HL ∴∆≅∆
BC BE ∴=
EBC ∴∆是等边三角形;
(2)如图,延长ED 使得DF MD =,连接MF
3,090A ACB ∠=︒∠=︒,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
60,ADE BDE AD BD ∴∠=∠=︒=
60,18060MDF ADE MDB ADE BDE ∴∠=∠=︒∠=︒-∠-∠=︒
MDF ∴∆是等边三角形
,60MF DM F DMF ∴=∠=∠=︒
60BMG ∠=︒
DMF DM B M G G D M G ∴∠+∠=+∠∠,即FMG DMB ∠=∠
在FMG ∆和DMB ∆中,60F MDB MF MD FMG DMB ∠=∠=︒⎧⎪=⎨⎪∠=∠⎩
()FMG DMB ASA ∴∆≅∆
GF BD ∴=,即DF DG BD +=
AD DF DG MD DG ∴=+=+
即AD DG MD =+;
(3)结论:AD DG ND =-,证明过程如下:
如图,延长BD 使得DH ND =,连接NH
由(2)可知,60,18060,ADE HDN ADE BDE AD BD ∠=︒∠=︒-∠-∠=︒= HDN ∴∆是等边三角形
,60NH ND H HND ∴=∠=∠=︒
60BNG ∠=︒
HND BND BND BNG ∠+∠=+∠∴∠,即N HNB D G ∠=∠
在HNB ∆和DNG ∆中,60H NDG NH ND HNB DNG ∠=∠=︒⎧⎪=⎨⎪∠=∠⎩
()HNB DNG ASA ∴∆≅∆
HB DG ∴=,即DH BD DG +=
ND AD DG ∴+=
即AD DG ND =-.
【点睛】
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等知识点,较难的是题(2)和(3),通过作辅助线,构造一个等边三角形是解题关键.
12.(1)见解析;(2)当F 运动到AF =AD 时,FD ∥BG ,理由见解析;(3)FH =HD ,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证明△DEG ≌△CEB (AAS )即可解决问题.
(2)想办法证明∠AFD =∠ABG =45°可得结论.
(3)结论:FH =HD .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1)证明:∵AD ∥BC ,
∴∠DGE =∠CBE ,∠GDE =∠BCE ,
∵E是DC的中点,即DE=CE,
∴△DEG≌△CEB(AAS),
∴DG=BC;
(2)解:当F运动到AF=AD时,FD∥BG.
理由:由(1)知DG=BC,
∵AB=AD+BC,AF=AD,
∴BF=BC=DG,
∴AB=AG,
∵∠BAG=90°,
∴∠AFD=∠ABG=45°,
∴FD∥BG,
故答案为:F运动到AF=AD时,FD∥BG;
(3)解:结论:FH=HD.
理由:由(1)知GE=BE,又由(2)知△ABG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AE⊥BG,
∵FD∥BG,
∴AE⊥FD,
∵△AF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FH=HD,
故答案为:FH=H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的判定,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