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有为的评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康有为的评述
康有为是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
康有为早期的思想及行动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对历史有促进作用,但是到了晚年却主张尊孔复辟,成为保皇党领袖,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早年的康有为上进,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国的心很急切。
1888年9月,他上书光绪帝,痛陈祖国的危亡,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的主张。
1891年,康有为回到广东,开办万木草堂学馆,聚徒讲学,并为变法运动创造理论。
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这两部书都是在尊孔名义下写成的。
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
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一万四千多字的上皇帝书。
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集会,通过了这个万言书。
5月2日,这份万言书送交都察院。
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
在上书中,康有为从爱国的立场出发,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以后,康有为又连续给皇帝上了几次书。
光绪皇帝对康有为提出的问题,很受感动。
在这些上书中,康有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变法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政治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的要求。
他指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经济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发展工业,振兴商业,保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
文化教育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开民智”、“兴学校”、“废八股”的主张。
这几个方面构成了康有为变法维新的基本纲领。
1895年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为了组织和发展维新派力量,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占胶州湾,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
1898年3月,康有为在北京又组织了保国会。
康有为和他的同事们通过组织学会,宣传了爱国主义思想,进一步动员了群众,扩大了变法维新的影响。
改良派还通过发行报刊进行舆论宣传。
1898年强学会成立时,康有为就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开始印一千份,后来加印三千份。
当时许多官员都能看到,一时在朝廷内外影响甚大。
同年,康有为又在上海组织发行了《强学报》。
改良派通过报纸,动员力量,扩大了自己的阵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实行新政,“变法自强”。
在三个来月的时间里,康有为他们根据皇帝的授意,发布了不少实行新政的诏书,如设立学堂、提倡一定的言论自由、奖励发明创造、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等。
然而,正当康有为等踌躇满志的时候,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对派发动“戊戌政变”,就把改良派打了下去。
这就是戊戌变法,前后一百零三天,又称“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被杀,康有为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
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
康有为以其所处的时代,先行看到了国家的危机,并进行了大胆尝试,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做了实践上的指导。
在袁世凯提出祭孔的时候,康有为致电黎元洪、段祺瑞,提出祭孔要行跪拜礼,“中国人不拜天,又不拜孔,留此膝何为?”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
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
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和领导戊戌变法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当他在民国初年为尊孔复古思潮推波助澜,与袁世凯同流合污,充当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时,就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从政治巨人蜕变为现实的侏儒。
10级人力资源管理一班李寿海学号:20100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