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潘慧红
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5年第12期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然而,在不少学生的写景类习作中,无论是景物的描绘,还是情感的融入都不容乐观。

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景语精彩起来呢?具体做法如下:
展开想象,让景语生动起来
《三亚落日》是描写自然景象的课文,它语言清新,想象丰富,采用一系列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一个快乐、顽皮、可爱、活泼,充满生机的太阳,读来似乎漫步于绵延不绝的画卷之中。

于是,在梳理完课文内容后,我安排了这样一段教学:
师:你最喜欢哪些描写落日景象的语句,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然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

” 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太阳。

生:我也喜欢这段话,它把夕阳比作快乐的孩子,你看“歪着”、“抖落”、“溅出”……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地写出了它的顽皮、可爱。

生:还有“毫无倦态”、“潇潇洒洒”也把太阳当作人来写,突出了它的活泼。

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出色吗?
生:因为作者能留心观察,细心观察。

生:我想还因为作者拥有一颗诗意的心,善于从眼前的事物展开联想,发挥想象。

师:是呀,如果我们也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美妙的文字也会在我们笔下流淌……
(《秋日的私语》音乐响起,播放虞山剑门观日出的录像,春日的中午阳光洒在湖面、透过树梢的情景。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选择你最喜欢的画面,展开想象,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写。

《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此片段的教学,着力引导学生感悟比喻、拟人的精妙,在朗读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声像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其想象的潜能,实施“写”的迁移,让学生的景语生动起来。

“景”、“人”相融,让景语丰盈起来
《烟台的海》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分别写了冬日的海“凝重”、春日的海“轻盈”、夏日的海“浪漫”、秋日的海“高远”,这四个自然段不仅都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而且构段方式相同,静动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内容丰富,表现力强。

因此在课堂上我组织了以下一段教学:
师:同学们,再读读课文2-4自然段,你一定会发现它们有很多共同之处。

生:它们都是抓住烟台的海一年四季不同的特点来描写的,而且运用比喻、拟人等一系列的修辞手法,显得生动形象。

师:对,这也是一般写景文章共同的特点,我们在学习《三亚落日》一文时也着重讨论过。

生:它们都是先写烟台的海的景色,再写人们的活动。

师:你有一双锐利的眼睛,真了不起!由“景”到“人”,“景”、“人”交相辉映,这是本文重要的写作特点。

围绕这一点,再读读课文,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我觉得有的地方写“人”是为了烘托“景”,像课文的第2自然段,写烟台人和游客不畏严寒与巨浪拍照留念,是突出了冬天的海的壮观。

生:美丽的自然风光画中,如果有了人的点缀,便会更有生机活力,“人”也应该是其中的一“景”吧。

师:你透过文字读到了作者的心坎里,是啊,就是有了这份情,才会有如此动人的文字。

“海”与“人”交相辉映,让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更充实更丰富。

同学们,烟台人爱大海,我们常熟人爱——
生:尚湖
师:尚湖也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也是我们常熟人生活的依托。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早晨、傍晚,晴天、雨天……我们曾无数次的与家人、与老师、与伙伴在湖中荡漾、在湖边漫步。

让我们带着对尚湖对家乡的这份浓浓的爱意,学习由“景”及“人”的写法,进行片段的练习。

此片段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自然景物描写的同时,关注人文景观,景语的内容自然丰盈起来了。

抒写感受,让景语鲜活起来
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式,介绍了作者去双龙洞的路上、外洞、孔隙、内洞,以及出洞的情况,其中详写了孔隙的“窄”和内洞的“黑、奇、大”,而这篇课文中最值得学生推敲揣摩、积累迁移的是课文第5自然段,它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突出了“孔隙”的窄小,因此我把这一部分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并进行了仿写迁移。

师: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孔隙有什么特点?
生:孔隙非常窄小。

师: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特点的?再次用心读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生:我从这个句子感受到孔隙的窄小——“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小船如此之小,可见孔隙很窄。

师:对,用常见的小船具体写孔隙的窄小,这是突出景物特点的一种写作方式。

生:文中还说“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我从作者经过孔隙时的感受,体会到它不仅窄而且矮。

师:的确如此,这是突出景物特点的另一种写作方式,通过写自己游览时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师:假如此时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
师:读了这段文字,除了感悟到孔隙的窄小、低矮的特点,你还有什么收获?
生:写一处景物,可以像叶圣陶爷爷一样不直接描写,通过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让人身临其境。

(出示图:海洋馆、铁索桥、“一线天”、芦苇荡、碧水蓝天……)
师:欣赏着这些美妙的画面,你是不是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某次旅游,请仿照第5自然段写一片段,注意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突出景物的特点。

以景寓情,情在景中。

指导学生景物描写的过程,也是引领学生一次次亲近自然,感受自然魅力的过程。

实践证明,这种基于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依托文本有意识地进行不同侧重点的训练,能让学生的景语抒写精彩起来。

(江苏省常熟市琴湖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