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试卷
语文
(本试卷分三部分,共21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2.答题必须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
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3.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24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
苏州让人留恋之处,还在于当你走进这静mì( )的后花园时,才发现一直默念的很多名人故事、诗词文章A(总竟)与这里有关,读着王籍《入若邪溪》的佳句时才发现原来“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上便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副对联,字体piāo( )逸俊秀,韵味十足;再看园中景致,花草摇曳,山石点缀,光色交相辉yìng( ),又与《红楼梦》之大观园何其相似。

苏州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许多B(独树一帜千篇一律)的私家园林,在它们的身上曾经有着多少cāng( )桑的故事,又给我们留下了多少文化的财富。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
①静mì( ) ②交相辉yìng( ) ③piāo( )逸俊秀④cāng( )桑
(2)从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
A B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
①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相见欢》)
⑤,长河落日圆。

(王维《》)
⑥,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不复也。

(《论语》)
⑧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范仲淹《岳阳楼记》)
3.名著阅读。

(5分)
(1)阅读《西游记》中的一段话,回答问题。

(3分)
一时间丹满酒醒,又自己揣度道:“不好!不好!这场祸,比天还大;若惊动玉帝,性命难存。

走!走!走!不如下界为王去也!”他就跑出兜率宫,不行旧路,从西天门,使个隐身法逃去。

即按云头,回至花果山界。

回忆相关情节,说说大圣闯这场祸主要指哪些事情?
(2)下面关于《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名著的
读书笔记,哪一项表述有错误?( )(2分)
A.铁扇公主是牛魔王的妻,红孩儿的母,名唤罗刹女,又称铁扇仙,因夺子之仇不愿借扇,
最后因牛魔王被众神降服,她为救夫君,只得交出宝扇。

B.《水浒传》中刘唐、晁盖、柴进、吴用等几位好汉能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在于下药的时间
和方式恰到好处,全不露痕迹,精明的杨志也中了计。

C.保尔在筑路时,患上了伤寒并引发肺炎,生命垂危,被送回家,但他没有被疾病夺去生
命,终于又一次跨过死亡的门槛。

D.汤姆和贝姬在洞中迷路后,遇到了印第安人·乔;汤姆曾借助一根风筝线探路,最后无
意中发现了光亮,循着光亮他们走出了困境。

/
4.下面一段话有3处语病,请按要求修改。

(3分)
①前不久,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再次开播,它立刻又成了“吃货”必看和观众热议的话题。

②与此同时,美食再次热卖,据统计,某网站零食特产的搜索量每周有近400万次左右。

③和大多数美食节目不同,此纪录片不仅重“舌尖”,更重“中国”,在表现美食的同时,它不仅能让我们看到中国的现实生活,更引发人们关注中国的地域样貌。

①有一处成分残缺,应在“”后面增补“”。

②有一处重复累赘,应删去“”一词。

③有一处语序不当,应将“”与“”互换。

第二部分(46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5—6题。

(5分)
饮酒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多借菊、禾苗、草木、露水等写田园景色,诗境淡雅优美。

B.这两首诗都将写景与抒情巧妙结合在一起,表现内心的细微感受,是陶诗代表作。

C.《饮酒》一诗主要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D.“带月荷锄归”将一日的劳动感受和山村夜景融合在画中,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劳动
生活的无奈。

6.两首诗都写到“南山”,说说诗人在诗中写“南山”的作用。

今天我们提到“南山”往往还有
什么意思在里面?(3分)
阅读《与朱元思书》,完成7—9题。

(7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天山共色.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B.鸢飞戾天者.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C.皆生寒.树林寒.涧肃(《三峡》)
D.急湍甚.箭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8.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2分)
A.猛浪若奔.
B.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C.执策.而临之(《马说》)
D.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9.下面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结合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
①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1题。

(6分)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注],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吊:悼念。

10.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

(2)女忘会稽之耻邪?
11.勾践“终灭吴”的原因是什么?(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2—14题。

(9分)
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刘戟锋
①当初,许多人练习电脑打字,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

那时我们未曾想到,仅仅几年后,就像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描述的那样,巨大的数字化浪潮,将包括儿童在内的庞大社会群体一网打尽,人类社会踏上了数字化的“不归路”。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得必有失。

韩国首尔脑部平衡中心专家不无忧虑地告诫: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导致数字化痴呆症。

《朝鲜日报》专门撰文报道了若干相关症状,如“你只记得住自己的单位电话和家庭电话”,“你觉得新认识了某人,但其实曾见过他”,“你在车里安装导航设备后就看不懂纸质地图了”等等。

③数字化痴呆症?信还是不信?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不管这类说法是危言耸听,还是警世洪钟,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人类思维方式来看,过度痴迷和依赖数字化产品,势必导致大脑发育和使用的不平衡。

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应有尽有的资料,知识的获取即时化了,人类的创造力却下降了。

茶余饭后的谈资海量化了,人类的注意力却被分散了。

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全球化了,人类社会群体间的亲情却淡漠了。

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可以一言以蔽之:以目废心。

④当数字化时代造成信息泛滥,负面效应就会浮出水面。

对一些热点事件的全方位报道为何让人产生信息厌倦之感?连篇累牍的电视剧为何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人类数千年大浪淘沙仅存的少数名著为何风光不再?当我们长期沉溺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为之欣喜,为之癫狂,为之焦虑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检讨一下,我们的思维习惯、日常行为、生活体验是否发生了某种扭曲与异化?
⑤前不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个名叫“绿岸”的小镇。

由于该小镇位于美国国家无线电静默区内,手机、路由器、电视、广播等电子产品在这里统统失灵。

如果有人需要和外界传递消息,镇上有唯一一台付费电话可以与外部联系。

据了解,从六七年前开始,越来越多想要戒掉“电子瘾”的人们搬到这里,感受缓慢、宁静与本真的生活。

⑥对于那些对现代生活感到疲惫的人们来说,美国“绿岸”小镇的桃花源式生活可遇而不可求。

在数字化时代,将过度使用数字产品引发的种种问题归咎于器物本身,也不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

克服数字化痴呆症,需要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把控能力,养成更加积极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被数字化产品“绑架”了思维、“绑架”了生活。

12.阅读文章,梳理文章论述思路。

(3分)
13.“以目废心”的“目”在文中指什么?具体哪些内容被“废”了呢?(3分)
14.第二段为什么要写《朝鲜日报》的相关报道?(3分)
阅读《离太阳最近的树》,回答15—20题。

(19分)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1)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2)这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浅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3)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4)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5)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6)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7)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8)我说,红柳不是柴火。

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9)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10)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锹、镐头和斧子,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11)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遥远的边缘。

(12)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即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13)啊,红柳如同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14)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

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

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15)把红柳根从沙丘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这样,红柳就枝桠道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

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16)连年砍伐,人们先找那些比较幼细的红柳下手,因为所费气力较少。

但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根了。

(17)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健壮的手臂了。

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18)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

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19)我们餐风宿露。

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堆聚过亿万颗沙砾。

(20)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21)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15.文章开头写西藏雪原有什么作用?(3分)
16.阅读课文,概括红柳有哪些特点?(3分)。

17.第(7)段连用四个“对不对”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18.作者将红柳比喻成冰山有什么用意?(2分)
19.自选角度,赏析第(19)段画线的句子。

(3分)
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20.作者为什么称红柳为“原住民”?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你对尾段画线句的理解。

(4分)
第三部分(60分)
21.作文。

(60分)
请以“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和人名;
⑤书写认真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