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审美的眼睛讲义090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在宣传中华艺术文明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西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的讲解,让美术鉴赏与其它相关知识(如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

2、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3、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

(理由:由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对新概念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


4、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
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

二、教法:本课涉及的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演示法。

三、学法:观察、讨论、思考、记录、理解、记忆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身边有哪些有特色的建筑或雕塑?
观察图片
可见艺术美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我们要学会鉴赏身边的艺术作品。

教师看了高一班的同学个个眼睛都很大,很有神,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培养审美的眼睛》,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一双会审美的眼睛。

——板书课题培养审美的眼睛
1、美术鉴赏的概念
教师先做一个小调查,去过喀纳斯的同学有哪些?去哈纳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你谈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这是一幅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摄制作品,有哪些同学去过,请你谈谈感受。

教师点评:美术作品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美术鉴赏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审美的眼睛,培养审美的眼睛有两个途径,一是欣赏大自然,二是欣赏第二自然。

有没有同学知道什么叫第二自然?就是由人创作的艺术品。

雄伟的天安门,美丽的喀纳斯,这是两种不同的美,一种是人文
景观,一种是自然景观。

当我们融入自然景观中时,我们也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

而当我们置身天安门广场时,都会不禁在内心产生一种崇高、庄严和神圣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来自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空间和周围的建筑,更来自我们对天安门的认知、回忆和想象。

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越深入,从中获得的审美想象就越丰富。

2、美术分类
根据美术分类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六大类
3、鉴赏美术作品的步骤
感受、、分析、判断、体验、和评价
师:对比
《捣练图》与《拾穗》,在干什么?同是表现妇女劳动的绘画,为什么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呢?两幅作品有何区别?(画种、国家、服装、贫富等)
《捣练图》中国传统绘画,绢本设色,长卷,全画共3个部分,展现宫中妇女的完整捣练过程,具有连环画性质,人物造型之细,流动的线条,服饰用色膏的华贵,刻画了捣练女子的健康之美、劳动之美,明确传达了盛唐时期的审美观。

《拾穗》米勒,油画,法国(收藏于巴黎卢浮宫),这幅作品描绘了农村中最普通的一个场景:秋天,田野里金黄一片,在已经收割完的庄稼地里,三个戴着头巾的妇女在拾麦穗,她们身后的村庄和麦垛特别安静,人们都平静地生活着。

画家真诚而朴实地作了这幅画,没有一点修饰,没有一点夸张,这幅关于农民的画就像农民本身一样。

对比:
请同学们对比一下两幅作品都是以妇女劳动为题材,给你的感觉
一样么?四个人一小组相互说一说!
两幅作品都以妇女劳动为题材。

前者给人以优雅平和、富有劳动节奏的美感,后者画的则是三个贫穷妇女急匆匆向前弯腰拾穗的情形。

同学们再想想,为什么同是描绘妇女劳动的场面却给人不同的感受?这就需要对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画家本人加以考察,才能理解画家的表现意图并对作品作出价值判断。

《捣练图》是盛唐时期的作品,张萱擅长仕女画,此画是以欣赏妇女劳动之美展现捣练过程为目的的风俗画。

《拾穗》是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所画,当时法国已处在贫富差距加大、阶级矛盾尖锐时期,米勒深知农民的贫穷与艰辛,这幅画是站在同情的立场上来画的,背景是农场主小山般的麦垛,从而暗示出阶级的对立。

两幅不同国度一个中国一个法国、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一幅是中国画另一幅是西方油画,分别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小结:由此可见,所谓美术鉴赏就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理解美术作品的过程。

下面,欣赏下列图片,用你学过的美术鉴赏知识,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进行评价
欣赏对比徐悲鸿的《奔马》、梁楷的《太白行吟图》、吴冠中的根扎南国都是什么画?
《奔马》给你一种什么感受?在表现的方法上,将西洋画中的解剖与中国传统笔墨相结合。

徐悲鸿用奔放的笔墨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马尾,使其浓淡干湿变化非常自然,马腿的直线细但是有力,而腹部、臀部及马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有动感。

徐悲鸿创作时,已是抗日战争暴发时,他认识到应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所以马代表着民族精神。

《太白行吟图》,同学们你们知道画中人物是谁吗?
和奔马比,这幅作品有什么特点?
梁楷,南宋著名人物画家,性情豪放,自号“梁疯子”,后人也称他的画风为“简笔画”。

《太白行吟图》描写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豪放性格,全画只用寥寥几笔,把李白那种桀骜不驯的风度刻画得活灵活现,可谓之极品。

《根扎南国》中国画,吴冠中
同学们,你们看出画家画的是什么吗?(树、线)
画家以他特有的手法,以点、线、面、色的结合,塑造出南方特有的郁郁葱葱、繁茂似锦的大榕树形象,给人以强烈的形式美的享受。

三幅作品都是中国画,但是它们的内涵十分不同:梁楷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放浪情怀,徐悲鸿表现的是他的民族意识,而吴冠中则关注的主要是艺术的形式语言。

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综合的审美活动。

“鉴”是为“赏”服务的。

这节课,我们为培养一双审美的眼睛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另外要能欣赏千奇百怪的现代艺术,还必须树立全新的艺术观念,在此基础上平时多分析多看,一定会使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美伴随终生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