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过程中误译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过去的大量翻译类书籍及翻译类论文中,大多数以“如何翻译”、“翻译的基本方法”等为主线展开了各种各样的分析与研究。

从事翻译学习的大多数同学在读了很多这样的书籍或论文之后,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

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却不能顺理成章、随心所欲地进行正确的翻译。

当利用这些翻译方法却不能进行正确的翻译时,尤其是对于翻译初学者来说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措。

甚至有人开始怀疑自己的翻译方法是不是有问题。

其实对读过大量翻译类书籍的同学来说翻译方法应该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比如说遇到长句子要拆译或分译;几个短句子要尽量合译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还有倒译、意译、加译等,几乎任何一个学过翻译的同学都能对这些简单实用的翻译方法了如指掌。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会产生误译呢?关于误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分析探讨。

举高打。

总之了,良好的战术意识要求场上队员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变换战术,充分发挥教练和队员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掌握和利用节奏策略的功效,是排球比赛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主导趋向。

二、排球运动中的技术与比赛节奏
1.排球运动的现状。

排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每个队员的相互协作和熟练配合,而技战术则是构成整个比赛的关键因素,随着各个国家队员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大化已经成为现代排球运动发展的趋势,各个队伍之间的水平差异逐渐趋近,在这种形势下要继续保持以往的好成绩,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战术的创新。

纵观历来的排球比赛,在“体能制胜”的世界强队面前,亚洲球队始终处于下风。

仅有的两次辉煌,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让日本女排在世界崛起;一次是80年代袁伟民率领的中国女排史无前例地荣获世界排坛五连冠;都是有所创新的结果。

但近年中国及亚洲排球仍然走的还是以高传强攻为主的“体能制胜”之路,缺乏自己的创新和特点,更难说拥有根本性的长期的优势和实力。

2.技术改进对比赛节奏作用。

要想有所超越必须求改变,如果由原先的“3击2慢”竞赛主导节奏改为“3击2快”的竞赛主导节奏,技术便在原来一传到位快变结合,不到位高打强攻下,逐渐变为在一传到位时快变结合,不到位时实施远网快攻(即“3击2快”的节奏),这样就会更好地掌握场上的各种变化,灵活地运用技术战术,通过节奏来更好地把握整场比赛。

速度是排球技、战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训练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个人速度的改变将导致比赛中整个队伍的技战术速度变化,与之对应地出现不同节奏的打法,亦即以相对应的节奏贯穿于赛事的全过程中,善用或制造使对方不适应的竞赛节奏而取胜则为“节奏制胜”,它将成为今后排球竞赛中克敌制胜的主导趋向[3]。

通过换人、暂停或队员之间的暗示来调整节奏已经应用广泛,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这些都是通过外部变化来改变节奏。

要想在如今的世界排坛占有一定的地位,必须有更先进的技术和战术,由此进行远网快攻的新的技战术的配合才更能主导比赛节奏。

但事实上这种远网快攻有一定的难度。

“配合的时间”是影响战术配合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时间的早晚快慢足以左右这种打法与配合的成败。

在比赛中也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失误而放弃此配合,使其整体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所以说要练习新的技术需要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度重视和强烈的自信心。

目前由远网快攻组成的各种战术配合仍没有广泛应用就是因为这些原因。

虽然中国女排在最近的比赛中表现不错,但跟其他的队相比仍无明显优势,而且女排伤病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整个球队的进步,所以说在比赛中在一传到位的条件下发挥我们特有的快变战术和在一传不到位时实施远网快攻和高举强攻相结合,并坚定实施远网快攻的信念是我们不断提高的有利时机,对在比赛中更好地掌握比赛节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在竞技运动飞速发展的今天,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各种技术战术都趋于相对稳定和平衡的条件下,要想不断进步,取得好的成绩,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战术的创新。

(2)各个项目中节奏对比赛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进行技术创新来更好地掌握比赛节奏,夺取优异成绩是其关键所在。

2.建议。

(1)进行技术创新时要在充分了解比赛的规则的前提下进行。

(2)教练员们要坚信自己的创新方向,大胆实施。

(3)要让队员们充分了解新技术,明白它们的功效,做好队员的思想工作。

(4)由于进行创新之后实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在论证其可行性之后,就应该坚定信念,排除各种困难,不遗余力地进行训练。

鉴于训练的难度和效应,考虑是否在已经具有相当水平的青年队进行实施。

参考文献:
[1]尹霄.节奏是一种综合[J].乒乓世界,2002,(7):32.
[2]刘建和.竞技运动中节奏问题的理论溯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5):28.
[3]郭志雄.论排球运动中的“节奏制胜”[J].体育科研,2004,(06).
[4]刘艳平.体育运动训练节奏的安排[J].美与时代,2002,(7):93.
作者简介:曾鸣(1974-),讲师,四川泸州人,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浅析翻译过程中误译的原因
李杰
(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翻译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有正确的翻译方法作为指导外,还应及时发现翻译中的错误、找到错误的根源、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及时纠正。

本文将就翻译过程中误译的原因,以笔者的实际翻译经验展开分析。

关键词:翻译;主体;内因;外因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13-02
【学法指导】
113
--
. All Rights Reserved.
一、明确翻译的定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1]。

翻译界的泰斗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对翻译的定义。

严复的“信、达、雅”也好,“翻译是译者在理解原作基础上的再度创作”也好,万变不离其宗——
—内容要忠实于原文,文体风格要与原作保持一致或基本相同。

虽然关于翻译的定义说法种种,但是翻译的定义自从出现那天起就是为译者服务的,绝对不要让其成为阻碍译者思维活动的框架。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的发挥和大胆的想象将有助于译者突破传统的翻译观念,实现翻译上的创新。

二、翻译的主体
别林斯基曾说过一句名言,“如果普希金译歌德,也要求他让我们看见歌德,而不是看见他自己的作品”。

这句话暗示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既不能把老虎译成狮子,也不能把老虎译成猫,老虎就是老虎。

打个比方,一只老虎来到美国,美国人能认出它是老虎;来到日本,日本人也应该同样能认出它是老虎才对。

换到翻译界来说,译者就应该担当好让人们认出它是老虎的角色。

否则,译者就没有把原作的信息完整地传达给读者。

对此,应在译者也就是翻译的主体上寻找答案。

译者即为翻译的主体,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

若把这种翻译的模式做一下总结,则为:原作→译者→译本,可以简单地将其定义为狭义的翻译主体。

然而能否把原作的老虎译成译本的老虎,译者在中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实除了这三者的关系之外,还应考虑到其他的因素,比如还应将作者和读者一并考虑在内。

这样一来,这种翻译的模式就扩大为:作者→原作→译者→译本→读者,将其定义为广义的翻译主体。

无论从哪种模式来看,译者都位于这种模式的核心位置,因此说作为核心部分的译者要充分考虑到前后的关系。

明白了翻译主体的重要性之后再来做翻译,就更能够使译者感受到作为翻译主体的责任感,就应该把老虎译得更像老虎。

总之,作为译者不仅仅要考虑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还要读懂作者的思想,抱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去翻译。

这也是作为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应有的素养。

三、误译的原因
造成误译的原因很多。

有译者语言水平方面的、语言环境方面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等很多,这些原因大致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

内因主要表现为译者本身的各项翻译素质等;外因则主要表现为作者及原作的时代背景与各国的文化差异等。

以下,分别就这两种原因以日译汉为例做一下分析说明。

1.内因。

(1)译者语言能力方面的原因。

首先来看一个例句。

“費用も安く、測定も容易になるためモデル試験をうまく利用することも実験者の腕のみせどころである。

”[3]乍一看,这个句子啰唆冗长,但是其基本结构并不算复杂。

于是直译:顺利进行为降低费用、易于测定的模拟实验也是对实验人员本领的考验。

这样一来,就大错特错了。

句子里的关键部分在于“ため”,在这里“ため”不是表示目的,而是表示原因。

因此应译为:由于模拟实验费用低且易于测定,所以运用好这些模拟实验也是对实验员本领的考
验。

这个句子之所以会产生误译,原因在于对日语语言本身的把握不够。

没有牢牢地把握好“ため”接在意志性词语后表示目的,接在非意志性词语后表示原因的这一重要语法。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得有足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足够细微的洞察力。

(2)译者认真程度方面的原因。

同样,还是以实际举例的形式进行一下说明。

“太郎が飼った猫が殺したネズミが食べたチーズは腐っていた。

”[4]以下给出两组翻译:第一翻译为太郎养的猫杀死了吃了变质奶酪的老鼠。

第二翻译为老鼠吃的奶酪变质了,这只老鼠是被太郎养的猫杀死的。

很显然,第一翻译句为误译。

奶酪是在老鼠吃之前变质的还是在老鼠吃之后变质的,关键要看最后的谓语部分。

谓语部分要是换成“腐っていたのだ”的话,则第一翻译句的翻译成立。

从这个第一翻译句的翻译中,也可以看出译者平时的阅读习惯。

其实阅读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翻译中的阅读不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要始终忠实于原文。

例句中虽然只是“の”这一个假名有无的区别,但是也是马虎不得。

(3)译者母语水平方面的原因。

误译也与母语水平的高低有着一定的关系。

在实际翻译中确实有这样的现象,译者为了使译文的辞藻更加华丽,而大胆使用一些把握不太准确的词语造成对原作的误译。

特别是对汉语中成语的使用应尤为注意。

例如“空穴来风”一词,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然来风,必有空穴,表示传闻有一定的根据。

而常常被误用为毫无根据,这就完全用反了。

像这样的成语还有“三人成虎”、“美轮美奂”、“炙手可热”等。

这样的误译虽然不是很常见,但是译者应在在以后的翻译中稍加注意,如此方能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2.外因。

(1)望“字”生义造成的误译。

这似乎是在日译汉中才会出现的一类错误。

例如“張先生は来週日本に行くつもりです”一句。

直译成“张先生打算下周去日本”是错误的,日语中的“先生”是“老师”的意思,所以应译成“张老师打算下周去日本”。

像这样中文和日文都有却意思不同的词语,要多加注意,以免造成误译。

例如还有“新聞”“切手”“手紙”等。

(2)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误译。

例如日语中的“迷惑をかける”有“添麻烦”之意,也有“诚心诚意的谢罪”之意,表达的情感程度不同。

要避免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不同而造成误译。

翻译中遇到这种把握不准的词语或用法时,要敢于发问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找出自己翻译的弊端,进行正确地翻译。

以上从翻译的定义、翻译的主体及误译的原因做了简短的分析说明。

语言是在不断探索中发展进步的,时时刻刻都会有新的发现。

文中列出的几点是笔者在翻译实践中总结的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希望广大读者读后能够发现自己翻译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再加上早已熟悉的翻译技巧与方法,多多练习,在翻译中找到更宽更广的路。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2008.
[2]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杨秋香.科技日语翻译[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4]牧野成一.ウチとソトの言語文化学[M].アクル,1996.
作者简介:李杰,男,山东高青人,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硕士学历,日语笔译方向。

【学法指导】
114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