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复习)及答案
《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四)狼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
)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 )行甚远。
屠惧, 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 )驱 ( )如故( )。
屠大窘 ( ),恐前后受其敌 (
)。
顾(
)野有麦场,
场主积(
)薪其中,苫蔽(
)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 ( )
担持刀。
狼不敢前. (
),眈眈 (
)相向。
少时 (
),一狼径( )去,其-
犬( )坐于前。
久.
之(
),目似瞑(
),意(
)暇(
)甚。
屠暴(
)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 (
)欲行, 转视积薪后, 一狼洞(
)其中,意(
)将隧(
)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
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 .( ),盖(
)
以诱敌。
狼亦黠( )矣,而顷刻( )两毙,禽兽之变诈(
) 几何(
)哉?止(
)增笑耳。
2、重点句子翻译。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3)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7)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 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5、 文章里的狼有什么性格特征?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6、 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7、
下列对本文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不应作让步,而是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 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一御狼一惧狼一杀狼。
C •“投以骨” 和“复投之”表现了刚开始屠户对狼的让步和抱希望。
D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明了狼人狡猾。
8、 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屠惧,投以骨”中的“投”字,表明屠户对狼的本性尚未彻底认识,只采取一种迁就退让 的方法,对狼心存幻想。
B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中的“持”字,表明屠户在毫无退让的情况下做出了与敌斗
争的果断抉择。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刻画了屠户杀狼时的一种愤怒之情。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的“乃”字表明了屠户对狼奸诈的本性幡然醒悟。
(五)穿井得一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
• • ・
()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
)
• • ・
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
)
• ・
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重点句子翻译。
(1)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从文中“,
可以看出误会传播的范围之广。
4、你如何理解宋君的形象?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B.本则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C.本文幽默风趣,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D.《穿井得一人》之所以发生误会,丁氏应该负全部责任。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B.宋君派人去询问丁氏,可见他是一个不明是非的昏君。
C.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D.《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
5、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六)杞人忧天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
()气耳,亡处亡气。
若
天中行止(),奈何(
• • • •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
)
• •
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 •
其人曰:奈地坏何?”
(5)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6)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从文中“,
可以看出杞人与晓之者的情绪都发生了好转。
4、如何看待中杞人的形象?
5、如何看待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所寄,废寝食者。
)之,曰:天,积
()屈伸呼吸,终日在
)忧崩坠乎?”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
• •
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 •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 •
2、重点句子翻译。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4)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3)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6、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杞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
B.“晓之者”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解了杞人之忧。
C.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不科学的,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D.文章结尾可见两人的忧愁都得到解决。
(四)狼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通只”仅、只)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连接、紧跟)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一起)驱(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
屠大窘(处境困难,为难),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顾(看、视)野有麦场,场主积(堆积)薪其中,苫•蔽.(覆盖、遮盖)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卸下)担持刀。
狼不敢前.(上前),眈眈(注视的样子)相向。
少时(一会儿),一狼径(径直)去,其一犬.(像狗似的)坐于前。
久之.(过了一会儿),目似瞑(闭眼),意(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甚。
屠暴.(突然)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正)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挖洞)其中,意(意图)将隧(这里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睡觉),盖(表推测,大概、原来是的意思)以诱敌。
狼亦黠(狡猾)矣,而顷刻(一会儿)两毙,禽兽之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哉?止(只)增笑耳。
2、重点句子翻译。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屠户又拿一块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先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赶上了。
(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5)—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明白前面那只狼为何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诱惑敌方。
(7)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点明主旨,包含讽刺意味的句子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开始很害怕,丢骨头给狼,后来镇定下来,跑到柴堆下,拿走屠刀,最后坚定下来,用到砍死狼。
5、文章里的狼有什么性格特征?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贪婪、狡诈、凶狠。
告诉人们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妥协、要坚决斗争,才能胜利。
6、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关于狼的启示:坏人的狡猾手段有很多,所以我们要锻炼出一双慧眼
关于屠夫的启示:遇到像狼一样狡猾的坏人,我们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7、下列对本文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不应作让步,而是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 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一御狼一惧狼一杀狼。
C•“投以骨” 和“复投之”表现了刚开始屠户对狼的让步和抱希望。
D.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明了狼人狡猾。
8、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惧,投以骨”中的“投”字,表明屠户对狼的本性尚未彻底认识,只采取一种迁就退让的方法,对狼心存幻想。
B.“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中的“持”字,表明屠户在毫无退让的情况下做出了与敌斗
争的果断抉择。
C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刻画了屠户杀狼时的一种愤怒之情。
D.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的“乃”字表明了屠户对狼奸诈的本性幡然醒悟。
只见另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从后面攻击屠户
(五)穿井得一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常
• •
一人居(住)外。
及(等到)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
• •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
• • •
述)之,闻(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
• •
丁氏。
丁氏对(应答,回答)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重点句子翻译。
(1)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3、从文中“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可以看出误会传播的范围之广。
4、你如何理解宋君的形象?详察事实真相,不轻信、轻传的人
5、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
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B.本则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C.本文幽默风趣,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D.《穿井得一人》之所以发生误会,丁氏应该负全部责任。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B.宋君派人去询问丁氏,可见他是一个不明是非的昏君。
C.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D.《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
(六)杞人忧天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同无”)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开导)之,曰:天,积(聚积)气
• ・
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审慎研究的态
耳,亡处亡气。
若(你)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奈何
• • • • •
(为何,为什么)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如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即使)坠,亦
• •
不能有所中伤(伤害)。
”
• •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四方),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
• • • • •
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
人舍(同“释”,消除、解除)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消除疑
• • •
惑的样子)大喜。
2、重点句子翻译。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
(3)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______”
(4)日月星宿,不当坠耶?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5)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6)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3、从文中“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可以看出杞人与晓之者的情绪都发生了好转。
4、如何看待中杞人的形象?
A、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文中的杞人是一个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患得患失、胸无大志的人。
B、杞人是一个敢于怀疑、勤于思考探究
的人,他仰望星空,却思接千载;他脚踏实地,而视通万里。
他敢于怀疑,勤于探究,却被嘲笑为“庸人自扰”,这是不公平的。
5、如何看待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6、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杞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
B.“晓之者”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解了杞人之忧。
C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不科学的,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D.文章结尾可见两人的忧愁都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