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三同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进三同心得体会(通用18篇)
三进三同心得体会(通用18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进三同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进三同心得体会篇1
20xx年11月3日,我区的大学生村官队伍也拉开了“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进三同”活动序幕。

此次活动围绕“走进农家知民情,磨练意志靓青春”的主题而展开,以丰富的“四个一”活动为内涵:让我们对白市驿镇高田坎村的村民进行一次便访;为他们建立一个信息涵盖全面的民情信息库;为一个农户或者一个社、乃至一个村制定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脱贫致富计划;撰写一篇真挚情感的心得体会。

活动伊始,我们便对高田坎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一个摸底,所有的村官2人为一个小组,对一个社进行逐户走访,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除去未在家的人户外,每家每户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绝大多数的群众对我们的活动都非常支持,尽管他们并不知道我们此行目的何在。

在各社社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完成对高田坎村村民情况的摸底调查。

同志们在白天辛苦走访过后,晚上还得加班把这些信息录入电脑,但没有一个同志喊苦、叫累。

因为大家都觉得很值!
活动进行到一半,我们便在村里领导和社领导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集体劳动——挖红薯。

尽管大多数同志对农活并不熟悉,但都学着社长老师的样子,有模有样的挖起来。

由于我们在种地方面都是外行,所以可怜了社长家的红薯地,被大家挖得有点凌乱不堪。

可是大家却在最朴实的劳动中,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活动到结束阶段,没有一个泄气的;在组长的带领下,各小组将任务完成得有声有色。

看着一份份写得满满的《民情信息表》,一个个脱贫致富计划,我们不得不感叹同志们的辛苦没有白费。

此次活动不仅更进一将科学发展带到基层,更是将“三项制度”
在我们农村落地生根;不仅拉近了我们与群众的距离,更增进了群众和我们之间的感情;不仅让我们听到了基层群众的呼声,更在磨练意志的同时增强了我们的党性。

三进三同心得体会篇2
“三进三同”活动是重庆市委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党群众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

为了响应重庆市委的号召,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也于2012年1月7日参与了本次活动,我也有幸成为本次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中的一员。

近年来,关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话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所以本次活动便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开展。

我们数十名志愿者分成三个小组,分别走访了三名留守儿童的家。

我与其他两名志愿者来到了吴云的家中,吴云家是在陈家桥镇双佛村的一个院落里,顺着低矮的屋檐和弯弯曲曲的田间小道,我们走了好一会儿才来到他的家中。

是普通的稍显破旧的两层小楼,吴云家是租住的二楼的两间小屋,没有什么多余的家具,只是普通的一张木床,一个木柜。

看着我们到来,吴云的妈妈搬来凳子,甚至都凑不齐三张一样的凳子,而吴云根本没有一个像样的书桌,蹲在床边写着作业。

我们和吴云一起坐下来,向他了解了生活和学习一系列情况,并对他的功课进行了辅导。

吃饭时,大家围在一张房间外的桌子旁,站着吃饭,期间,我们了解到,吴云的父母都是云南过来的外来务工人员,爸爸暂时还没有工作,而生活的重担就单靠妈妈在纺织厂工作,日子过得十分艰巨。

在吴云家为吴云辅导功课之后。

我们又来到了沙坪坝区第二福利院,去看望那里的空巢老人们。

福利院正准备着吃团年饭,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忙着打扫,我们也加入进去扫地擦桌子,随后又来到老人的房间里,和老人聊天谈心。

从交谈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老人的孤单,他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但是非常希望看到自己的家人或者自己的小孙子,我们这次的前往,让他们感受到了一份温暖,老人乐得合不拢嘴。

我们临走时,老人还将我们送到了门口,看着我们离开的身影挥手告别。

在这个社会中,就是有那么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着我们不曾体会得到孤独,他们或许得到过些微的关注,但是他们最想得到的还是家
人的关心和问候。

我们不仅要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他们这个群体,也要呼吁这个群体的家人们,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

三进三同心得体会篇3
为期一周的三进三同活动结束了,这一周的时间让我体会到了许多坐在办公室里永远无法体会到的东西。

这一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吃住在农户家、走访困难群众、看望穷亲戚。

提到农村,也许不少人会马上想到无污染、空气清新、绿色蔬菜、土鸡土鸭土鸡蛋等好处,时下更有不少在城市里生活、居住的人利用周末假期等闲瑕时光到农家乐度假。

然而,在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却常年背井离乡拼命涌进拥挤而陌生的城市,留下的多是老人、儿童、妇女。

是他们不懂得像城里人那样享受生活?还是农村远不如城里人想象的那般好?4月16日,是我们下村的第一天,对于在办公室里坐得太久的我来说能够坐坐车、下下村也是一件开心的事啊。

那天阳光明媚,洋槐树被牛奶般白的槐花挂得满满的,淡淡的清香洒满了整条小道,这种久违的清香一点也没变,我仿佛又回到了孩提时候:摘下槐花,吮吸根部的甜味心情真的很好,原来下村这么幸福。

到达的第一站是我们小组其中一个人的三进三同户。

这家是两层楼的砖房,外墙是砖红色,里墙是泥灰色,地面也是泥灰色。

楼房旁边有一间灰白与泥黄相间的用作厨房的土瓦房。

堂屋里摆了张没有刷漆的木制饭桌,几张条凳,一张旧的老式凉沙发,沙发对面是一副遮得好好的棺材。

村领导把我们的目的介绍清楚后,那家人很痛快地答应了(因为其中一个人这一周晚上都要住在他家里),然后又是泡茶又是拿自家种的橘子,还硬要我们留下吃饭。

这户一共有四口人:男户主、妻子、女儿、老母亲。

44岁的妻子有腰椎病不能劳动还要买药吃,70多岁的老母亲还能帮忙做点简单的家务,女儿在一中读书今年参加高考,全家的收入来源全靠男主人承包的三亩鱼塘。

傍晚的时候,我们来到了北组最偏远的一户人家,也是当天访问的最后一站。

远远的就看到了一座土墙房子,屋顶炊烟袅袅。

我们刚走到房子前面的田埂,一条白色土狗就叫着跑到我们面前摇起了尾巴。

有人还
在开玩笑似地说:“这狗还真是贤惠哦!”(暂叫它小白吧)小白太瘦了,再加上摇尾巴的时候用力太大,整个身子都随着尾巴一晃一晃的。

刚进坝子,一位70来岁的婆婆就出来了。

社里的人跟她讲了我们的来意。

婆婆很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里坐。

屋里冷冷清清,橘黄色的灯光下,一个10来岁的小男孩正在写做业,脸跟花猫似的。

婆婆说:她今年72岁了,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在和儿子生活在一起。

女儿嫁到合江去了,儿子儿媳在福建打工。

留下她和老伴在家里带孙子。

儿子儿媳每个月寄几百块钱的生活费回来,老两口自己还种点粮食。

我们快走的时候,老大爷才挑着粪桶回来。

走出来的时候,我又回头看了几眼这家人。

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父母长期在外面打工,所以留守儿童的心情我懂:哪个孩子不希望父母在自己身边,哪个孩子不希望被妈妈打扮得干干净净的,哪个孩子不希望在被别的孩子欺负后可以向爸爸妈妈“告状”,哪个孩子不希望家长会父母不再缺席。

看着老两口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辛苦,心里酸酸的。

接下来的访问情况大同小异,贫困程度不尽相同,原因却类似:疾病、上学、五零六零人员找不到工作而庄稼又卖不起钱、年迈无劳动力子女或无力赡养或不愿赡养的老人。

第二天下起了小雨,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有些户住得比较偏散,但又是走访的重点对象,所以我们只好踏着泥泞小路硬着走过去。

路上杂草丛生,不知道是路窄了,还是草把路摭挡了,走的时候得盯着,一不留神就可能摔个大跟头。

这样的路况,他们要出来办点事该不容易吧。

最后一天上午,在走访的时候社里的梁主任听说上坝发生了一起纠纷,要社里出面去调解。

经过一翻颠簸和步行后,我们终于到了上坝。

这一湾只有三座陈旧的土墙瓦房,其中两户都关着门,这个时候大概在干农活吧。

最左边那家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了。

我们刚到路口的时候有个60多岁的婆婆情绪激动地走向我们嘴里吧叽吧叽反复地念着:她不该打他,要打把他打死算了屋旁一个年纪稍轻一点的婆婆打着光
脚挑着粪正准备出门,见我们来了,她放下桶,进屋给我们端凳子。

屋里断断续续传来一阵哭声。

劝了很久,里面那个哭声才出来。

原来是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我们都穿得单薄,他却穿了一件秋衣两件外套。

梁主任让老大爷跟我们说说情况,老大爷像听不见似的仍然伤心地哭着;让挑粪那个婆婆说的时候,另外他和情绪激动那个婆婆却开始说了;老大爷终于开口说话了,但说的尽是陈谷子烂芝麻的事。

最后,我们终于了解了情况:挑粪那位婆婆种的玉米秧不见了,她怀疑是那位大爷给拔了,于是就骂谁偷了她的玉米秧。

而老大爷以为她在骂自己也开始骂起来,不但骂了那婆婆,连她女儿也一并骂了。

婆婆气不过,端起手里的粪给大爷泼过去,大爷也不甘示弱,扭扯起来。

最后大爷跑到她家水缸上坐着,把她的衣服收来穿起,一直坐到我们过来。

情绪激动那个婆婆和爷爷曾经是夫妻,已离婚多年,她说他自私,谁也吃不到他的东西,他们就分开过了。

她一边让她(挑粪婆婆)打死他算了,一边骂他不要哭,一边又去帮他擦眼泪、穿衣服。

看得出来,她还是关心大爷的。

有一点小小的感动。

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再加上我们不熟悉村里的情况,显得有点束手无策。

梁主任却很淡然,一边记录一边有条不紊地调解着。

出来的时候,他们的邻居说老大爷是五保户,跟情绪激动那个婆婆都不是省油的灯,两个人配合起简直是天下无双。

遇到这样的事,又好气又好笑。

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村干部真是让人敬佩啊,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啊。

农村的清新空气、生态食物固然值得羡慕,可农村的落后、贫穷、艰辛又有多少人了解。

通过这次走访,我有一个体会:这十年来,城镇发展快速,很难再想到十年前城镇是什么模样,而农村的发展却不明显。

十年前我生活的农村和现在的农村看起来并无多少差异。

我能为群众做的事真的很少,但从现在起我一定会尽全力去做,尽量让他们少跑几趟路。

三进三同心得体会篇4
今年1月,我参加了“三进三同”。

通过这次活动,加深了自己对“三农”问题的感性认识,收获颇多。

寒假开始,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入住了当地农村一户叫刘明的家中,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其中经历了公路修整,杀猪庆年,到山中砍柴,到河边挑水等劳动。

此外,还到访了当地一些留守儿童的家中,从多个角度了解了农村农民的生活情况,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品质。

修路到家
我到达刘叔叔家的那日,他们村子正在修路。

这条公路是政府出资,村民们自行修整的公路。

我跟着大家一起,帮着提水,活泥沙,盖干稻草······经过大家的努力,原来一到下雨天便泥泞不堪的泥沙路变成了平整的柏油马路,望着这条直通到家的公路,想到日后村民们能更方便的出行,我不禁感叹,时代进步的钟声终于在新农村敲响,我们的基层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了。

山中砍柴
尽管今日许多的农户家中已近有了天然气等新型能源,但是节省了一辈子的刘叔叔还是经常到山里砍柴,那些成捆的柴火,能烧水洗澡,煲粥,熏烤香肠腊肉,能节省不少钱。

在这活动的第二日,我与刘叔一家进山砍柴,看到了大山里的美景,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也更懂得了节约这一美德。

河边挑水
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由于村子里只能定时供应自来水,大多数村民选择自行到河边挑水,以供生活之需。

我们这一代人,养尊处优,完全不知道挑水这一活儿的辛苦。

起初我根本无法起挑,在刘叔的指导下,我能够顺利起挑了,但并不能边走边保持平衡,一路摇摇晃晃,到家时,桶里的水已经所剩无几了,肩膀亦是疼痛起来。

我们生活在城里,有方便的自来水,自是要好好珍惜每一滴来自不易的水。

杀猪庆年
临近年关,许多农户家便开始宰杀猪羊庆祝新年到来。

我从没见过杀猪,只见猪被四蹄吊起,悬在半空,杀猪师傅一刀致命,没挣扎
几下,猪就晕死过去了。

将猪开膛破肚后,村民们往往将猪的各个部分做成各种食品,有腊肠,腊肉,腊排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年节的菜式也格外丰富。

刘叔说,家里来客人了,总是要好酒好菜相待,现在有条件了,也不差那点钱。

我看到了每个人的喜悦。

期盼团圆
这次活动的最后,我还去看望了一些留守儿童,他们大多跟着爷爷奶奶居住,父母大多进城务工。

我问他们想念父母吗?他们都很懂事地回答说:想,爸爸妈妈过年能回来!这是一种怎样的期待,也许一年才有一次的团圆在这些孩子身上变成了极难实现的梦想。

我们呢,是不是该好好珍惜与家人相聚的时光?
这次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我却收获了能受用一生的美德,节约,珍惜资源。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基层人民正过着越来越好的日子,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三进三同心得体会篇5
根据市委组织部的要求,作为中青班一员,我到了xx市xx镇茶新村河麓组xxx家,进行为期十天的“三同”蹲点调研活动。

这次调研,与平时自己在工作中经常下村所作的检查工作式的调研有所不同,这次是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村民实现了“亲密接触”,在这次蹲点调研中,通过走访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党员、退伍军人、困难户,进行拉家常倾谈,与帮扶户边喂猪边倾谈,11月15日还参加了茶新村召开的各届人士座谈会,宣传了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分析农村的发展形势,也对农村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稳定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虽然我也在基层工作多年来,但这次“三同”蹲点调研,对我来说是一次情感的震撼,一次生动的教育,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我触动很大、感受很深、启示很多。

一、总的感受
群众路线,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基层领导干部要敢于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勇于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善于与群众“心连心”解困。

这十天时间中,我所到之处,都感受到村民的热情和渴望,他们
都很乐意与我交谈,从家庭事到村里事,从生活到生产,从现在到将来,无所不谈,这说明群众是渴望领导干部能与他们“零距离”接触,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状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和困难。

深入一线是“发现问题、寻求对策”的最佳途径。

作为领导干部,特别乡镇的干部,要做好民生工作,只有走群众路线,直面群众,真正沉下去,做到“零距离”、“面对面”、“心连心”,避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才能听到群众真实的心声,才会真实的了解民情、民意、民忧、民困,也才能使我们能真实地掌握基层的第一手材料,帮助我们理清工作思想,制订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

这次驻村使我深刻认识到,思路源于基层,活力来于一线,也使我们领导干部赢得了民心、接住了“地气”。

为民服务,是群众拥护支持的根本。

当前群众在生活生产还有很多问题和困难有待我们帮助他们去克服、去解决。

帮助群众脱贫致富,重在理念上的引导,重在发展路子、发展方向的选择。

也就是要把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

基层干部要做好宏观的指导和微观的服务,既要进行政策上的引导和鼓励,又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给予指导,为群众理清思路,指明方向,更要在技术、资金上给予帮助和扶持。

只有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让群众得到实惠,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更多支持。

从茶新村要搞村办公楼建设得到群众和各届人士的支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关键。

农村要稳定、要发展,除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指导、关心、支持、帮助外,关键还得靠最基层的组织村党支部和村委会。

党员看支部,群众看干部。

要充分发挥村“两委”的作用,关键又是靠领头雁。

一位德才兼备的村支书,就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村干部群众维护稳定,加快发展。

茶新村的社会能够这样和谐稳定,对换届后的村发展思路那么明确,将建设人饮工程、硬化道路,归根结底是该村有李福志这样乐意服务群众、甘于服务村民的能人当村支书,有坚强有力的村支部、村委会。

一个好支书、强支书能带出一支好队伍,
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就可以带出全村新面貌。

二、几点思考
思考一:根据实际促进农民增收。

增加农民收入,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工作。

近年来,xx市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牛鼻子”,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民培训工程,强化农民转岗就业服务,农民整体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10年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302元。

但茶新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4504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85%,远低于全市水平。

农民收入包括纯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

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就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引导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和附加值让农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努力为农民增加就业打工收入。

再有,就是做好农村贫困户的帮扶,对生活确有困难,入不敷出严重,要采取相应的帮困政策,促使他们加快脱贫。

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也不可缺少。

强大的村级集体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雄厚物质基础。

茶新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微小,如道路硬化、修建水利等公益事业,都是通过向群众集资、募捐和争取上级支持来筹集资金,无形中增加了农民收入。

思考二:民生问题要始终放在工作首位。

无论是在走访、还是在座谈中,群众讲的最多的还是民生问题。

诸如看病问题,文化生活等问题。

农民就是怕生大病,一旦生了大病,高额医疗费会把一个小康之家迅即拖入贫困,造成“因病返贫”。

茶新村的最困难的几户家庭都是因病致贫的。

关注民生,就要从老百姓的所思所盼着手,从群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着手。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重点是要让农村实现“四个好”:一要让农民身体素质好,切实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搞好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让农民有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看得起”。

二要让农村环境卫生好,
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搞好农村人饮工程,解决农民吃水问题。

三要让农村社会治安好,加大对农村治安治理力度,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使群众真正安居乐业。

四要让农村出行交通好,“吃穿住行”是生活必须,吃的穿的住的,是群众自己就能解决的事情,可出行是大家的事,一个有是解决不了的,修建好道路是公益事业。

因此,要大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特别是实施道路硬化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

思考三:农村发展关键要有一个好的班子、好的领头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茶新村在今年村“两委”换届后,构思了村发展目标,将建设人饮工程、硬化道路和村办公楼,并得到群众的支持,硬化村道和建设村办公楼工程已经开始筹款,归根结底因为换届后的支部书记xxx既有能冲能闯的本事,又有善思善行的头脑,能够团结和带领村民。

总的来看,这次蹲点调研,时间紧凑,内容丰富,得益匪浅,倍感自己作为乡镇书记的责任重大。

这次“三同”蹲点的经历和体会,将在我完成这次学习结束,回到工作岗位后,对于抓好各项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和帮助。

三进三同心得体会篇6
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我来到酉阳县清泉乡清溪村6组,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三进三同”(即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

通过深入基层,亲身体验群众生活,感受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对于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先锋作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亲身体验基层群众的冷暖期盼
“三进三同”的时间里,亲眼看到了孤独的老人蜷缩在房子一角,无人居住的木制老屋摇摇欲坠,有荒草丛生的水田无人问津……所见所闻,使我的心灵受到强烈冲击,看到了农村荒凉的景象,急需发展的面貌。

虽然现在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个村的具体情况与我们想像中的民情、村情、社情确实还有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