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讲座杠杆滑轮斜面的原理与应用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滑轮、斜面的原理与应用
本次主题2019中考物理复习专题讲座:杠杆、滑轮、斜面的原理与应用
本次课涉及
知识点
罗列
1、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会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计算。
2、知道滑轮的省力原理及应用
3、了解斜面的省力原理及常见的应用。
亲爱的同学们,在初中物理的知识架构中,简单机械与功的综合应用是一个较难的板块,不论是大考还是小考,所占得分值都不少;但这部分内容较多,我们只有把简单机械放在前面讲解,下一讲中才讨论功与机械联合的问题,会涉及到综合应用的问题。
本单元在考卷中的分值在10分左右,甚至还会更高一下些;比如可以把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作为实验题来考查,还可以把滑轮组的有关计算作为计算题或压轴题来考查,这个板块为必考内容,下面我们来分步讲解,同学们可要留心哟。
特别说明:烦请各位老师,在把本学案打印给学生之前,删除答案部分,谢谢。
一、基础点睛
(一)杠杆
1、杠杆的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O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杠杆可以是直的硬棒,如撬棒等;也可以是弯的,如下图所示羊角锤、啤酒瓶瓶盖的扳手等,都是曲臂杠杆。
2、明确杠杆的九要素
何为杠杆的九要素呢?可以简单记忆为:三点两臂两力加
两线,解释如下:
三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和支点。
两力----动力和阻力。
两臂----动力臂、阻力臂。
两线----动力作用线、阻力作用线。
3、理解杠杆的平衡
在力的作用下,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时,都属于杠杆的平衡状态。
如右图所示,小朋友玩跷跷板的过程中,不论
是静止还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都叫杠杆的平衡。
4、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什么条件下,杠杆才会平衡呢?下面我们用
实验进行探究。
右图是常用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的装置图,共分为四步,先调节杠
杆的平衡,接着改变钩码的个数和
力臂的大小连续两次实验,再在左侧改为用测力计斜拉代替钩码,经过几次的实验数据对比,可以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为:F1L1= F2L2
注意: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杠杆的平衡不是单独由力或力臂决定的,而是由它们的乘积来决定的。
5、使用杠杆的目的
(1)省力: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属于省力的杠杆,如上图中的撬杠。
(2)、省距离: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属于费力杠杆,我们用它的目的就是为了省距离,例如人在钓鱼时的钓鱼竿,属于费力杠杆。
需要注意的是,即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没有的。
6、曲臂杠杆
在实际当中,杠杆好多都是曲臂的,这时我们要
注意找准它的力臂。
如右图所示的刹车的脚踏板,
常用的指甲剪刀,都是曲臂的杠杆,请你找出
它们的动力臂与阻力臂好吗?
(二)滑轮
1、滑轮的定义与形状
滑轮是轮边有槽,可以绕中心轴转动的轮子,可以组装
成动滑轮与定滑轮及滑轮组,如右图所示。
图1为动滑轮,可以省力;图2为
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图3为
滑轮组,有3段绳子承受重力,图4
也是滑轮组,有2段绳子承受重力,但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2、滑轮的省力规律:
如右图所示,定滑轮实质
是一个等臂杠杆,它的动力
臂等于阻力臂,在不计摩擦
的情况下是不省力的;如乙
图所示,动滑轮的实质是
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
的杠杆,在不计摩擦和轮子自重的情况下,可以省力一半;在初中,最多只能遇见两动两定组成的滑轮组,如上图所示,在不计轮重、绳子重和摩擦的情况下,动力等于物种的1/5,同时,绳子自由端拉伸的距离,也为货物上升高度的5倍
,请同学们记住这个规律,接下来还会用到。
(三)斜面
简单机械中还有一类就是斜面,也是常见的
省力工具,如右图所示。
可以这样理解,在不计摩擦的情况下,斜面长若是高的n倍,动力F就是物重的
1/n,可见,在公路有上坡时,α角越小时,斜面的长与高的比值就越大,因此越省力,我们想一想,你在实际当中遇见或用过斜面吗?
还有一种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轮轴,比如
去用来打井水的辘轳,我们只作为了解,不去详
细讨论,如右图所示,它实际是一个可以连续
转动的杠杆。
二、夯实小练
同学们,我们上面讨论了几种常见的简单机械,你对简单机械的基础知
识可能把握透彻呢?本讲的知识点可是重点哟,下面我们来上几题,让你们小练一把吧。
1、如图所示,轻质杠杆的支点在O点,在杠杆A点用力F1竖直向上拉。
请画出拉力F1的力臂和作用在杠杆上阻力F2的示意图。
1题图
2、如图所示的杠杆中,动力的力臂用L表示,图中所画力臂正确的是()
答案:D;此题考查我们对力臂理解,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如图所示,物体M放在水平桌面上。
现通过一动滑轮(质量和摩擦均不计)在绳子自由端施加一拉力F,拉着M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质量可忽略)示数为10N.若在M上加放一物块m,要保持M向左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需在绕过动滑轮绳子的自由端施加一拉力F′,则()
A.M运动时受到向左的摩擦力
B.加放m前,M受到20N的摩擦力
C.加放m前,M受到10 N的摩擦力
D.加放m后,力F′保持10N不变
答案B;解析:力F通过一个动滑轮拉着M向左匀速运动时,F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且M受到向左2×10N=20N的拉力作用,而M受到向右的摩擦力与向左的力为平衡力,因此加放m前M受到20N的摩擦力,故AC错误,B正确;
若在M上加放一个物体m,在绳自由端施加力F′使M和m向左匀速运动,此时物体m不受摩擦力作用,由于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增大,所以M受到地面的压力增大,故力F′大于10N,故D错误。
4、.如图所示,现将重为5N的物体A沿长1.2m,高0.6m的斜面匀速从底端拉到顶端,在此过程中,F的大小为()牛。
(不计摩擦)
解答:利用斜面上的省力规律:
1.2:0.6=F:G 解得:F=
2.5N
(注:图中的3牛是考虑摩擦是的实际用力)
三、经典呈现:
为了让广大考生对本次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一步了解,我们收集了近两年的经典题目,主要是考卷中的压轴题,展示给广大考生,开拓我们的视野,训练我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以便轻松应对考试。
1.重为G的均匀木棒竖直悬于O点,在其下端施一水平拉力F,让棒缓慢匀速转到图中虚线所示位置。
在转动的过程中()
A.动力臂逐渐变大
B.阻力臂逐渐变小
C.动力和动力臂的乘积逐渐变大
D.阻力阻力臂的乘积逐渐减小
答案:C;解析:(1)杠杆在转动的过程中符合杠杆平衡的条件,即阻力为硬棒的重力,大小不变,硬棒在竖直位置时,重力的力臂为0,转过θ角后,重力力臂(阻力臂)逐渐增大,故B错误;
(2)当硬棒在竖直位置时,F的力臂是杠杆的长度,且力臂最长,当杠杆转过θ后,力与杠杆不再垂直,所以动力臂变小,故A错误;
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可得,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增大,故动力动力臂的乘积也逐渐变大,故C正确,D错误。
2.如图所示的均匀木条AOB,AO=OB,在O点系一绳并挂起,先使AO保持水平,然后放手,则在刚放手的瞬间,木条将会()
A.A端向上运动
B.A端向下运动
C.保持平衡不动
D.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两边木条的重力产生了转动力矩,两重力相等,由图可知,OA边的力臂要大,故OA边的力矩也大,A端将向下运动。
3.同学们共同研究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
(1)他们研究定滑轮特点时,做的实验如甲图所示,据此可证明:使用定滑轮可以
__________,但不可以_________。
(2)他们研究动滑轮特点时,用动滑轮匀速竖直提升重物,如乙图所示。
据此可知,使用动滑轮可以_________,但不可以__________。
(3)他们组装了滑轮组时,他们想: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能否省力呢?为此,他们进行的实验如丙图所示。
请根据丙图信息,写出分析数据的具体过程,并回答他们的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甲图中可看出,三种拉力情况,每次拉力的方向都不相同。
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改变拉力的方向,观察测力计的示数都为1N,等于物重,可得出结论: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2)在图乙中,拉力F=0.6N<G=1N,故使用动滑轮时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由图可知,物体的重力为2N,测力计的示数为0.8N,故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能省力。
故答案为:(1)改变力的方向;省力;(2)省力;改变力的方向;(3)由图可知,物体的重力为2N,测力计的示数为0.8N,故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能省力。
四、思维拓展
上面我们点出了经典的题型,为了让广大考生检测自己对本次所讲的知识点理解情况,下面列出了几题,让同学们自己去做,拓展我们的思维,看看自己是否能够把握经典的题型,这对完成考卷中的压轴题大有好处呢。
1、如图所示,不计滑轮重与摩擦,物体A质量为2千克,物体B质量为5千克,体积为
103厘米3.先用手握住A,待放手后()
A.物体B将沉到杯底
B.物体B将停留在水面下任何地方
C.物体B将离开水面上升
D.物体B最后浮在水面上
解析:解:G A=m A g=2kg×10N/kg=20N,G B=m B g=5kg×10N/kg=50N;
由图可知n=2,不计滑轮重与摩擦,则G A=1/2F B,
∴F B=2G A=2×20N=40N,
∵物体B浸没在水中,V排=V=103cm3=1×10-3m3
∴受到的浮力为:F浮=ρ液gV排=1×103kg/m3×10N/kg×1×10-3m3=10N。
则物体B竖直向上的合力为F=F B+F浮=40N+10N=50N;
∴F=G B,
∴物体B将悬浮,即可以停留在水面下任何地方。
故选:B。
2、如图所示,杠杆AOB的A端挂重为G A的物体,B端挂重为G B的物体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AO=OB,杠杆自身重力不计,则()
A. G A=G B
B.G A<G B
C. G A>G B
D. 无法判断
答案;B,解析:同学们易错解:选A。
题中给出的条件“OA=OB”看似平淡,实则“陷阱”,倘若认为二力的力臂相等,则会得出G A=G B的错误选项,由下图可知,OA>L B,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B物体重力大。
3、对图所示的几种简单机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的装置中OB是动力臂
B.使用乙图所示的装置可省一半力
C.丙图所示的装置是一种等臂杠杆
D.丁图所示的汽车驾驶盘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答案;D; 解析:甲图误把杠杆的长度当成了力臂;乙图是一个定滑轮,它不省力;丙图是一个动滑轮,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丁图所示的汽车驾驶盘是一个轮轴,它也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
五、考点梳理
简单机械知识一般都是与机械功综合考查,也有的试卷中的题目只涉及到简单机械知识,比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
本讲的内容是必考内容,考分一般占4---8分,很可能出现的实验探究题就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本讲常出现的考点。
考点一:以填空或选择的形式进行常规考查,主要考查我们对杠杆和滑轮基础知识的认知,一般不会太难。
例:已知作用在某杠杆上的动力是2N,阻力是5N,阻力臂是5cm,为使杠杆平衡,动力臂长________cm,若将阻力增大2.5N,仍使杠杆平衡,不改变力臂长度,动力应增大________N。
答案:12.5cm;1N;本题属于基础性考查,中考试卷中基础性题目还是较多的,只有我们细心,一般是不会丢分的。
考点二:把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作为实验题来考查,这种题型难易不能确定,若命题人把它作为常规考查,我们只要吃透课本中的实验过程就行;如果命题人把它作为稍难题来考查,就可能考到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变式,我们可要留心了。
例: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
(2)如图乙所示,调节平衡后,左侧挂上钩码,在右侧用弹簧测力计(图中未画出)拉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便于测量力臂,应使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
(3)操作过程中,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达到量程仍不能使杠杆水平平衡,你认为接下来合理的操作是。
(写出一条即可)
(4)甲同学测出一组数据后就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乙同学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理由是。
答案:(1)右;(2)竖直向下;(3)左侧钩码右移;
(4)一组实验数据太少,具有偶然性,不便找出普遍规律
解析(1)调节杠杆的平衡时,由图甲杠杆左低右高,应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2)力臂是支点到力的
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当弹簧测力计拉力方向与杠杆垂直时,拉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
离就是其力臂,这样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由图杠杆水平平衡时拉力方向应
竖直向下;(3)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达到量程仍不能使杠杆水平平衡,可以换用更
大量程的测力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也可以减少左侧钩码的数量或者左侧钩码
右移。
(4)只有一次实验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这种结论很具有偶然性,不合理,要进行多次实验,总结杠杆平衡条件。
故答案为:(1)右;(2)竖直向下;(3)左侧钩码右移;(4)一组实验数据太少,具有偶然性,不便找出普遍规律。
考点三:以变形的杠杆考查我们,这就需要我们可以找准杠杆的三点与两臂,也比较容易出错。
例:如图所示,要将一圆柱体重物推上台阶,最小的作用力应是()
A.F1 B.F2 C.F3 D.F4
答案:C;解析:若在A端施力F,当F的方向与杠杆垂直时动力臂最大,此时最省力,
即:最小的作用力为F3。
总结:找到动力作用点A到支点O的最长动力臂(动力的方向垂直于OA连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六、真题检验:
亲爱的同学们,上面我们对本讲的考点进行了梳理,你可感觉到简单机械知识在考卷中出现的几率非常大吧,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近两年中考卷中对上述的知识点是怎么考的吧,请你动笔做一下,对自己进行一次检验吧!
1、(2017中考题)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小明发现在没有挂物体时,杠杆处于如甲图所示的状态,他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挂上重力均为0.5N的钩码后,再次平衡时如乙图所示,小明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小明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存在的不妥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如丙图所示,把乙图a点的钩码取下,换用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再次平衡时,发现其示数大于0.5N,根本原因(直接观察到的不属于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采用丁图的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当杠杆水平平衡时,与其他同学得出的结论不相同,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解析】解:(1)图甲可知,杠杆的右端上翘,应将杠杆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便于测量力臂,并能消除杠杆自身重力的影响;
(2)在实验中,只通过一次测量,数据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
因此,这样得出的结论不合理;
(3)若拉力F向右倾斜时,此时F的力臂变短,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阻力和阻力臂一定,动力F的力臂变短,则动力F变大;
(4)利用如图丁所示装置进行探究,杠杆的重心没有通过支点,杠杆的自重对杠杆平衡有影响。
故答案为:右;只通过一次测量,数据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动力F的力臂变短;杠杆自身的重力对实验有影响。
2.(2017中考题)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杠杆在力F作用下水平平衡,
如图所示,现将弹簧测力计绕B点从a位置转动到b位置过程中,杠杆始终保持水平
平衡,则拉力F与其力臂的乘积变化情况是()
A.一直变小 B、一直变大
C.一直不变
D.先变小后变大
答案:C;解析:将测力计绕B点从a位置转动到b位置过程中,钩码的重力不变,其力臂OA不变,即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不变;由于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所以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拉力F与其力臂的乘积也是不变的。
3、(2018中考题)如图所示,滑轮重及滑轮转动时的摩擦均不计。
向上拉绳的速度是1.2m/s,拉绳的力F是9N.由此可知()
A.物重是27N,物体的速度是0.4m/s
B.物重是18N,物体的速度是0.6m/s
C.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27N,物体的速度是0.4m/s
D.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18N,物体的速度是0.6m/s
答案:C;解析:本题滑轮组做功是克服摩擦力做功,有3段绳子承担拉力,因此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f=3×9N=27N;
物体移动的速度:v=1.2m/s3=0.4m/s。
4、(2016中考题)如图所示,摩擦不计,滑轮重2N,物重10N.在拉力F的作用下,物体以0.4m/s的速度匀速上升,则()
A.F=5N,F向上的速度是0.2m/s
B.F=7N,F向上的速度是0.2m/s
C.F=6N,F向上的速度是0.8m/s
D.F=22N,F向上的速度是0.2m/s
答案:D;解析:本题是动滑轮的特殊使用方式,考虑滑轮的重力,即力F等于物重的2倍再加上滑轮的重力,F=2×G物+G滑轮=2×10N+2N=22N;
力F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二分之一,故力F移动的速度是物体上升的速度的二分之一,即F上升的速度是0.4m/s÷2=0.2m/s
七、易错点拨
同学们,简单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在生产建设中随处可见,属于必考内容,分值也不低;我们在做此类题目时很容易出错,要求我们对基础知识点理解透彻,答题时要特别谨慎,下面我没来进行点拨,助力你拿到高分哟!
误区一:对杠杆的力臂把握不准,导致答题出错。
例:如图所示,用一始终与木料垂直的力将木料的一端匀速提起,在这个
上升的过程中,力F(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答案:B;解析:动力始终与木料垂直,因此动力臂不变,但随着木料右端抬起,阻力臂变小,而阻力不变,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动力变小。
部分同学把握不准在此过程中,阻力臂处于变化状态,误认为不变,会错误的选择C。
误区二:对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不准,导致答题错误。
例:如图(a)所示的杠杆是平衡的,在此杠杆支点两侧的物体下方分别加挂一个物体,如图(b)所示,那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杠杆仍然平衡 B:杠杆是否平衡与加挂物体的重力
多少有关
C:杠杆一定不能平衡 D:两侧加挂物体的重力相等时杠杆才能平衡
答案:B; 解析:由a知,杠杆此时处于平衡状态,L右>L左,当物体下方分别加挂一个相同的物体时,两边力和力臂的乘积都会增加,设小球的重力为G,每节杠杆的长度为L,计算出两边力和力臂乘积的增大值,则:左边=G×2L,右边=G×4L,右边增大的力和力臂的乘积较大,所以杠杆不平衡,将向右倾斜;
由分析知,两边所挂物体的重力,影响力和力臂乘积的大小,也就是说杠杆是否平衡与加挂物体的重力多少有关,所以D错误。
故选B。
误区三:定滑轮、动滑轮都是一个变形的杠杆,如下图所示,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由于动力臂始终是滑轮的半径,所以图中沿三个方向用力都是一样。
而有的同学以此类推拓展到动滑轮,误认为在下图中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沿着两个方向用力也是一样,即错误答题F1=F2,我们以后在解答类似题目时可要留神哟。
例:如图所示,若在不计摩擦的情况下把物体匀速向上提起,则拉力F1与F2相比较()
A.F1较小 B.F2较小 C.F1与F2一样大 D.无法确定
答案:A;解析:如图所示:F1的力臂L大于F2的力臂L′,由于提起的重物一定,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一定,动力臂越长,动力越小.故F1较小。
可见,利用动滑轮最省力的做法是:让拉力方向为力的作用线与直径垂直,因为这时力臂最大,要记住了。
温度与物态变化
要点索引:1、理解温度的概念,会用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知道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六种物态变化现象,知道在此过程中是吸热还是
放热,能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
3、能够认识常见物质的熔化、凝固图像,并能解答问题。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讲中讨论了机械能的相关知识点,本讲中我们将要讨论温度与物态变化的知识点与考点。
本讲的内容较多,在历年中考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在5---8分左右,试题形式可以为填空、选择形式的基础性的考查,也可以是实验探究性考查;比如观察晶体的熔化与凝固过程,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作为实验题出现频率还是较高的;下面我们用七步教学法为大家梳理本讲涉及到的重点知识与考点,助你在考前复习中没有遗漏哟。
一、基础点睛:
1、温度与温标: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单位:摄氏度,符号℃,读作摄氏度。
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稳定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等份代表1℃。
2.温度计:
(1)常用温度计
制成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构造:玻璃外壳、玻璃泡、玻璃管、液体、刻度等。
根据不同的需要,液泡里充入的分别是酒精、煤油、水银。
常用温度计如下面的甲图所示,量程一般为-20℃—110℃,分度值为1℃,测量时液泡不能离开被测的物体读数。
(2)体温计:
常用的体温计如下图乙所示,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所装液体为水银,它的液泡的上面有一很细的弯管,水银受热膨胀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因此,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但每次使用前都要用力甩几下,把水银柱甩到35度以下。
3、熔化与凝固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如:冰、海波、各种金属;晶体才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也不存在熔点;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4、汽化与液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如烧开水时冒出“白汽”,就是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冒出的水蒸气,又液化成了小水滴;汽化时需要吸收热量。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如夏天的早晨禾苗上的露珠,就是在夜间水蒸气遇冷时液化成的小水滴;汽化时需要放出热量。
促进气体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 (2)加压
居民家中烧饭用的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加大压强液化的,大大减小了石油气的体积。
汽化与液化是两个互逆的物态变化过程,如右图: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
(1)蒸发:如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变干是蒸发,夏天,人身上出的汗
被电风扇吹干属于蒸发;蒸发在任意温度时都能发生,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2)沸腾: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比如炸油条时油就处于沸腾状态。
液体是在一定的温度时沸腾的,沸腾时需要吸收热量,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沸点是随着液体表面的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液面破裂,放掉水蒸气,伴随着响声,如下图所示。
液体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收热量
汽化方式
异同点
蒸发沸腾
不同点发生部位液体表面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温度条件任何温度只在沸点时
剧烈程度缓慢剧烈
相同点都属于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
4、升华与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
干冰升华、碘升华、固体清香剂消失等。
升华时需要吸收热量,比如舞台上的烟雾,就是向物体喷洒固态的干冰,快速升
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所产生的“烟雾”。
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注意在此物态变化中并不存在液态。
一般在任意温度下,任何固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升华现象。
某些干燥的固体物质如
香皂发出气味这就是固体表面发生升华。
(2)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凝华时需要放热,比如冬天夜里的
霜,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又如冬天窗户上的冰花、霜、雾凇等都是凝华现象。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在此物态变化过程中没有经过液态。
凝华需要该物质的蒸气达到一定的浓度以及温度要降到该物质的凝固点以下才能发生。
升华与凝华也是两个互逆的过程,如右图所示:
二、夯实小练
同学们,上面我们梳理了本讲的知识点,在中考中基础性的考查还是占有很大的成分,每位考生必须重视,下面我们来上几题,让你练练手,夯实我们的基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