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实践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师承实践笔记
一、中医基础理论实践感悟。

1. 阴阳学说在临床观察中的应用。

- 在跟随导师临床实践中,对阴阳学说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例如,观察一位感冒患者,发热、咽痛、面红(阳证表现),同时又有怕冷、流清涕(阴证表现)。

这是外感病中阴阳失调的体现,外邪侵袭人体,导致阴阳的相对平衡被打破。

导师根据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对于这种外寒内热的患者,采用了辛凉解表兼以疏散风寒的治法,如使用银翘散加少量羌活、防风等药物。

这让我明白阴阳学说不仅是理论基础,更是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

2. 五行学说与脏腑关系的实践体会。

- 在实践中看到五行生克乘侮理论在脏腑疾病传变和治疗中的应用。

如一位肝病患者,长期情志不舒,出现胁肋胀痛(肝病),后逐渐出现食欲不振(木克土,肝病传脾)。

导师在治疗时,除了疏肝理气(治肝),还注重健脾和胃(实脾),采用逍遥散加白术、茯苓等药物。

这体现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五行学说可以预测疾病的传变方向,并且在治疗上可以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来达到整体治疗的目的。

二、中医诊断学实践要点。

1. 望诊实践。

- 望神色方面,注意到不同病情患者的面色和神态有明显差异。

健康人的面色红润有光泽,而一位气血亏虚的患者面色萎黄无华。

在神态上,神志清楚但精神萎靡。

在望舌象时,舌体的胖瘦、舌苔的厚薄和颜色等都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例如,一位湿热内蕴的患者,舌苔黄腻,舌体偏胖大。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大致情况,为进一步诊断提供方向。

2. 闻诊实践。

- 听声音方面,咳嗽声对于诊断有很大帮助。

如干咳无痰、声音嘶哑的患者,多为肺阴亏虚;咳嗽声重浊、咳痰清稀色白的患者,往往是外感风寒犯肺。

嗅气味时,口气臭秽多与脾胃湿热有关。

一位口臭患者,同时伴有胃脘胀满、嗳气酸腐,导师判断为饮食积滞、脾胃运化失常,通过消食导滞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口气逐渐改善。

3. 问诊实践。

- 问诊是获取患者病情信息的重要途径。

在询问一位头痛患者时,详细询问头痛的部位(如前额痛多与阳明经有关)、性质(胀痛多为气滞,刺痛多为血瘀)、发作时间(如清晨头痛加重可能与阳虚有关)、伴随症状(如伴有头晕目眩可能与肝阳上亢有关)等。

通过全面细致的问诊,能够更准确地辨证。

4. 切诊实践。

- 切脉时,感受到不同脉象所反映的病情。

例如,浮脉多见于外感病初期,表证明显;沉脉多表示病位在里。

一位脉象弦滑的患者,导师判断为痰饮内停、肝失疏泄,因为弦脉主肝病,滑脉主痰饮。

同时,切腹诊也有一定意义,如腹部胀满、按之疼痛拒按的患者,多为实证,如饮食积滞或瘀血内阻等。

三、中药学实践经验。

1. 中药炮制与临床应用的关系。

- 在药房实习过程中,了解到中药炮制对其功效和临床应用的影响。

如生地黄性寒,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多用于血热证;而经过蒸制后的熟地黄,性微温,功能滋阴补血,常用于血虚证。

这表明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性能,从而适应不同的临床需求。

2. 中药配伍的实践体会。

- 在方剂中,中药的配伍非常关键。

如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配伍,麻黄发汗解表,桂枝解肌发表、助麻黄发汗,二者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之力,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在跟随导师开方时,看到针对一位气虚血瘀证的患者,使用黄芪与当归配伍(当归补血汤的配伍思路),黄芪补气生血,当归养血活血,二者配伍达到补气养血
活血的目的。

这让我认识到中药配伍不是简单的药物组合,而是根据中医理论,发挥协同或拮抗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

四、方剂学实践收获。

1. 方剂的加减变化。

- 在临床实践中,方剂的加减变化十分灵活。

以小柴胡汤为例,对于一位兼有湿热内蕴的少阳证患者,导师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减去人参、大枣、生姜等甘温之品,加入茵陈、滑石等清热利湿药物。

这种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方剂加减的方法,既遵循了原方的组方原则,又能适应个体化的治疗需求。

2. 经典方剂的现代应用。

- 发现一些经典方剂在现代疾病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

如四君子汤常用于脾胃气虚证,在现代临床中,对于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只要符合脾胃气虚的辨证要点,四君子汤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通过观察这些方剂在现代疾病中的应用,进一步理解了方剂的普适性和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五、针灸推拿学实践记录。

1. 针灸实践。

- 在针灸科实习时,学习到针灸穴位的准确选取和针刺手法。

例如,治疗一位颈椎病患者,选取风池、天柱、颈夹脊等穴位。

针刺风池穴时,要注意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向鼻尖方向斜刺0.8 - 1.2寸,得气后患者会感到局部酸胀。

在针刺手法上,采用平补平泻法,以调和气血、通络止痛。

同时,观察到不同体质的患者对针刺的反应有所不同,体质较弱的患者得气感相对较弱,针刺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调整手法。

2. 推拿实践。

- 推拿手法的运用也有很多讲究。

在治疗一位腰肌劳损患者时,先用揉法放松腰部肌肉,然后采用滚法、按法、点法等手法刺激肾俞、委中、大肠俞等穴位。

在操作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手法的力度。

如对于疼痛较敏感的患者,手法力
度要适中,避免造成患者过度疼痛。

通过推拿治疗,患者腰部肌肉紧张得到缓解,疼痛减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