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主义建筑到后现代建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现代主义建筑
1.1 引言
从古希腊、古罗马到近代社会,历史跨越了两
千多年。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化,但人们基本的建筑营造观念却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

工业革命以来近三百年的历史间,这种观念却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折:第一次是从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转变,第二次是从现代建筑后现代建筑的转变。

这两次观念的转变导致了20世纪以来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到后现代建筑的转变过程。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20世纪50~60年代达到高潮。

此后,怀疑、批评、责难者也开始增多。

后现代建筑在对现代建筑的批判中发展成为一股极有影响的建筑思潮。

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孕育,七十年代中期取得理论界和设计界的重要地位。

1.2 现代主义建筑出现的时代背景
随着生产的飞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复杂,在19世纪后半叶对建筑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建筑一方面需要新的类型,另一方面要解决新技术与新的建筑形式的配合。

技术的进步,新材料的出现,对于建筑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导致了现代建筑出现。

1.3 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
路斯(Adolf Loos)1910年设计的斯坦纳住宅,简单朴素,符合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

1908年写的《装饰与罪恶》,坦诚地提出了反对装饰的原则立场,认为简单的几何形式的、功能主义的建筑符合广大群众的需求,建筑的精神应该是民主的、普罗大众的。

他的思想影响了欧洲新一代的青年建筑师,促进现代建筑设计运动形成。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911
年设计的法古斯工厂在世界上第一个完全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产生了新的建筑美形式,体现了结构和材料的一致性,也适合性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

他创立的包豪斯,成为集欧洲现代建筑设计运
从现代主义建筑到后现代建筑
From Modern Architecture to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Yao Anhai Jin Ying
姚安海 金 缨
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
浙江理工大学讲师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310013
yaoanhai@ 2007 09 14
中图分类号 TU-0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8)02-0031-04
摘 要 该文对现代建筑出现的背景、原因以及其历史局限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后现代建筑注重了建筑与环境、历史、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等的关系,突破了现代建筑“功能主义”和“简洁主义”的教条。

关键词 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建筑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backgrounds, reasons and historical limitations of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lay stres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history, architectural form, and psychological feelings, etc, and break through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doctrines of Functionalism and Purism. .
Key Words Modern architecture,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动思想大成中心。

他在1925年设计了包豪斯校舍(图1),高度地强调了功能原则,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在当时的最高成就。

20世纪30年代,包豪斯主要领导人和学生移居美国,把包豪斯的影响发展成一种新的设计风格——“国际式”风格,从而影响全世界。

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设计的透平机车间(图2)采用钢筋混凝土,部分玻璃幕墙结构,建筑立面如实反映了机器生产过程要充足阳光的需求,被西方称之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勒·柯布西耶(Le Cobusier) 在《走向新建筑》中,赞美工业化大生产,提出要像生产飞机、轮船一样建造建筑,建筑师要为所有的普通人研究建造
房子。

图1 包豪斯校舍
图2 透平机车间
建筑论坛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F o r u m
在由他起草的《雅典宪章》中,他设想了未来的城市:将城市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个功能区,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方式,高层建筑为城市象征。

1926年他设计的萨伏依别墅(图3),深刻地提示出框架结构给予建筑创作新形式的可能性。

密斯·凡德罗(Mies Vander Rohe)提出“少就是多”的立场和原则。

他在建筑思想方法上追寻一种“国际式”风格,一种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化、批量化的建筑风格。

范斯沃斯住宅、“新国家艺术馆”(图4)等将“减少主义”精神发挥到极至,将“国际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但他的建筑将形式放在比功能更重要的位置,违背了包豪斯民主、经济、功能主义原则,把世界变成单调、刻板无个性的钢铁和玻璃森林,导致了对现代建筑的 “反思”。

当后现代建筑出现时,成了被强烈攻击的对象。

2 现代主义建筑的局限和反思
1977年国际建筑协会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

针对《雅典宪章》
和当时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

《马丘比丘宪章》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是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是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

目标应当是把城市已经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义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阿尔瓦·阿尔托的乡土建筑对现代建筑提出反思,并影响到后人。

他强调有机形态和功能主义原则结合的方式。

他广泛在建筑设计中采用自然材料,特别是木材、砖这些传统建筑材料(图5),使他的现代建筑具有与众不同的亲和感,开创了现代建筑的人情味。

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注重自然、注重环境的有机现代建筑师。

他设计的流水别墅(图6),佛罗里达大学,莫里斯商店,玛林县政府中心,每个建筑都具有非常独特的特征,因此与“国际式”
千篇一律的标准面貌不同,是美国“国际式”风格
运动时期的一个非凡的特例。

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代表了勒·柯布
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
要影响。

他摒弃了传统教堂的模式和现代建筑的一
般手法,把它当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
是战后现代建筑派生出的“粗野主义”的代表作。

他是现代建筑的倡导者,又是带头突了自己的教
条。

夏隆(H a n s S c h a r o n)的柏林爱乐音乐
厅(图7),外墙像在共鸣箱外的薄壁一样,
使房屋看上去像一件大乐器。

沙里宁(E e r o
Saarinen)的环球航空港(图8)像一只展翅欲飞的
大鸟,而悉尼歌剧院(图9)设计成一艘迎风而驰
的帆船。

这些建筑是对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客观的
“共性”的反抗。

正如赖特所指出的:“既然有各
种各样的人就应有与之相应的种种不同的房屋。


些房屋的区别就应该象人之间的区别一样”。


3 后现代建筑
3.1 建筑界多元论出现的背景
1977年英国出版了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 e n c k s)的著作《后现代建筑的语言》(t h 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这部著
作是一本对“现代建筑”的宣战书,他抓住了当时
建筑现实中的危机,指出现代建筑学派片面强调纯
净的建筑语言已陷入了绝境,建筑受到了虚假的功
能主义的束缚,按照詹克斯的见解:“现代建筑已
于1972年7月15日下午3点32分,死于美国密苏里
州圣路易斯城(Saint Louis)”。

② 因为在这个时
刻,圣路易斯城帕鲁衣特·伊戈(Pruitt—lgoe)住宅
区的几栋14层板式高层公寓由于群众的反对而被有
图3 萨伏依别墅图5 珊纳特赛罗城镇中心
(资料来源:《阿尔瓦·阿尔托的作
品与思想》)
图6 流水别墅
(资料来源:)
图7 柏林爱乐音乐厅
关当局炸毁。

该住宅区是当时他按照CIAM(现代建筑国际协会)最进步的理论来为黑人居民设计,但是事与愿违,在建成后不到20年时间里,事故连续发生;使该区居民不但不能享受到城市三要素的快乐,反而感到是严重的威胁。

这次事件,使得现代建筑师必须在无情的历史潮流面前探索新的道路,不少人对现代建筑的基本理论发生了怀疑;新的建筑学派自然也就犹如雨后春笋,到处迸发。

建筑理论出现了多元论。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在1966年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of Architecture)。

文丘里主张建筑要走向大众化运动(Pop Movement),使建筑多样化。

文丘里的代表作母亲住宅(图10),体现了他关于建筑复杂与矛盾的思想。

查尔斯·詹克斯提出走向后现代建筑的6个表现形式:①从历史主义到新折中主义;②从直接复古到变形复古;③新乡土;④个性化+都市化=文脉主义;⑤隐喻和玄学;⑥后现代空间。

3.2 后现代建筑作品
路易斯·康(Louis Kahn)最早向现代建筑发起攻击,他基于学院派的古典思想体系,强调探索形式规律,追求建筑结构所具有的精神功能。

认为建筑中必须具有4个重要因素:整体形式构图、空间的等级性、结构和材料的特性以及注意用光。

针对柯·柯布西耶“住宅是居住的机器”,提出“建筑是有思想的空间创”(Architecture is theThoughtful of Space)③ ,认为建筑不必借助机器美学,而应创造有意义的空间,同时提出“形式唤起功能”(Form Evokes Function)。

重新强调以空间为核心的建筑艺术属性。

理查医学研究楼,摆脱现代主义“纯净”,“千篇一律”的样式,使用了过时的清水砖,同时还有一个个高耸的小塔楼给人以哥特余韵,与宾希法尼亚大学产生了某种建筑情感的应答。

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称之为“新历
史主义”或“新古典主义”。

具有现代和古典共有
的特征。

一向积极鼓吹“国际式”的建筑师菲利普·约
翰逊(Philip Johnson)也转向了后现代建筑,他设计
的美国电报电话大楼(图11),采用帕齐礼拜堂的
构图形式,是后现代建筑的重要里程碑建筑。

查尔斯·摩尔(Charles Moore)设计的新奥尔
良意大利广场,直接地、全面地、夸张地运用古典
建筑符号,把古典建筑符号作为一种娱乐享受的工
具。

采用拼贴的手法,以舞台布景的方式展示古典
建筑,使广场变成舞台。

建成后,意裔居民常在这
里举行庆典仪式和聚会,它同时也是一处休憩场
所,受到群众的欢迎。

筑波中心是矶崎新也是日本后现代建筑史上的
重要作品。

中心由大厦和广场组成,其中大厦作为
筑波城市的中心建筑进行规划,但它的中心作用并
没有表现出来,而是被有意地抹煞了,仿佛是一个
多中心的建筑。

源于欧洲传统的广场,拼凑了许多
“洋符号”,包括米开朗基罗的卡比多广场、帕拉
蒂奥的构图母题、摩尔的意大利广场的一些手法,
以及“梦露曲线”等。

矶崎新运用手法主义,“从
历史和遍及世界各地的建筑贮藏库里任意地引用的
众多意向交错重叠地配置在一起,目的是反抗和解
体希望通过某种统一的风格来表达某种国家意志的
企图。

” ④
格雷斯夫波特兰市政厅(图12),通过变异性
手法形成多义性建筑符号,引喻环境文脉的延续。

波菲尔(Ricardo Bofill)半圆形公寓,古典语言在
设计中被灵活地扩充和转化。

4 中国的后现代建筑
20世纪80年代初,当中国打开封闭了30年的
大门,发现已错过了发展现代建筑的时机,现代建
筑已被宣布“死亡”,中国建筑师面对的是Post-
Modern,后现代了!那个年代一些建筑师企图摆
脱直接搬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主要是屋顶的形
式),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借用“符号”、“变
形”的设计手法,以“文脉”的理念,尝试中国传统
的后现代建筑表达,其中不乏好的作品。

最突出的是
贝聿铭在香山饭店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性、民族性表达
的尝试。

它在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创造性运用上曾产生
巨大影响,它的立面装饰的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无
亭的曲水流觞平台等,被誉为对民族化的成功探索。

北京西单综合商业大楼方案(未建成),它的
图8 环球航空港(资料 来源:同图6)
图9 悉尼歌剧
图10 母亲住宅图11 美国电报电话大楼
后现代建筑特征是把一个北京旧式牌楼突出地“镶嵌”在大厦顶部,小开窗也有格雷夫斯的波特兰大厦韵味,又显出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的气势。

后来同样被认为具有后现代建筑韵味的作品有苏州开发公司办公楼(图13)、新疆友谊宾馆三号楼、杭州黄龙饭店、北京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图14)等。

这些作品都比较成功地运用了传统建筑的“碎片”,其中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是一个很有环境意识的设计。

面对老馆和清华园的环境,设计者提出“重要的是得体,不是豪华与新奇 ”,“在保持清华园中心区建筑的传统特色的同时,赋予新馆以时代的特征;力争减小新馆在构图上的分量,以尊重大礼堂在建筑群的中心地位和图书馆老馆的历史价值”。

这些作品立足于对古典原则的现代运用,以及对地方风格的采纳和兼容。

5 后现代建筑设计的反思
到了80年代,后现代建筑的局限性逐渐体现出
来,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后现代建筑之所以退潮的最大问题,在于过分
依赖装饰符号和细节;②后现代建筑的另外一个突出
的问题是:它就很容易会在目前追逐潮流的风气下成
为“旧”风格,而被简单的当作过往的风格而淘汰;
③后现代建筑的第三个造成衰退的原因是过于泛滥地
使用通俗文化符号和折衷使用历史符号的方法;④后
现代建筑衰退的第四个原因是过度的商业推广。

到80
年代后期,作为一种风格特征,被用户和投资界认为
“旧了”、“老了”、“不合时宜”了,而遭到淘汰。

然而,“后现代”时期还没有结束,后现代
建筑也愈来愈泛风格化,它早已不是一个具体的
风格流派的“专利”,而是这个多元化时代具有
“先锋”倾向建筑的总体趋向的表征。

后现代建筑在改变世界“千篇一律”面貌的
同时,普泛化的实践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由于理
解的肤浅,东拼西凑成为一种新时髦。

过于重形
式、雷同、地方性差,以及对功能、平面、空间
和环境重视不够等问题,对后现代建筑缺乏深入
研究,许多作品内部空间杂乱而无力,存在生硬
模仿拼凑的痕迹。

结 语
后现代建筑设计并没有改变现代建筑设计实
质性的东西,它只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上做一些表
面文章,或者是为现代建筑设计做一些修饰工
作。

现代建筑设计是建立在民主主义思想和工业
化大生产及满足广大人民生活需要的基础之上
的,它的产生和发展都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在满
足生活需要的大前提下,当代设计的主流仍然是
讲究功能的现代建筑设计,后现代建筑设计关注
的只是设计的形式内容,探求在创造性的无序中
存在的纯洁性和浪漫性。

它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挑
战,基本上只是停留在风格和形式方面,并没有涉
及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核心,相对于现代建筑设计
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性化的特点来说,具有强烈感
性色彩的后现代建筑设计是极为脆弱的。


注 释
(1) “F.L.Wright on Achitecture”P5。

(2) 刘先觉著。

《现代建筑理论》。

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3。

(3)童寯著.《新建与筑流派》。

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

1980:142。

(4)矶崎新自注。

《矶崎新主要建筑作品30题》,
《世界建筑》,1993(1):49—67。

参考文献
1 [日]市川政宪,松本透,近藤幸夫.后现代主义佳
作集.胡惠琴,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2 薛恩伦,李道增.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上海: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史.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 曾昭奋.八十年代世界建筑简单轮廓.建筑师,
1992(49):91-103.
图12 波特兰市政厅图13 苏州开发公司办公楼图14 北京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