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数学综合复习教案七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中考数学综合复习教案七篇
2023中考数学综合复习教案七篇
中考数学综合复习教案都有哪些?数学是国际级学科,对各方面都要求严谨。

中国的数学规定及以上可以算是科技文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中考数学综合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中考数学综合复习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公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验证过程中数与形的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每一部分知识并不是孤立的。

3.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经历观察、比较、拼图、计算、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方法与经验。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

通过丰富有趣拼的图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
1.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拼图验证公式的过程,使学习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

难点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公式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设置:
你已知道的关于验证公式的拼图方法有哪些(教师在此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回想前面拼图。

)
新课讲解:
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再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

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就由这个图(由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得出:c2=a2+b2他的证法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

他是这样分析的,如图所示:
教师接着在介绍教材第94页例题的拼法及相关公式
提问:还能通过怎样拼图来解决以下问题
(1)任意选取若干块这样的硬纸片,尝试拼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并写出相应的等式;
(2)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b的二次三项式,如a2+4ab+3b2
试用拼一个长方形的方法,把这个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

这个问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和拼图,教师在这要引导适度,不要限制学生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在拼图过程中进行交流合作
了解学生拼图的情况及利用自己的拼图验证的情况。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指导,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及让学生讲解验证公式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整理结论。

小结:
从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是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

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所说的进行全面的总结。

)
学生回答
a(b+c+d)=ab+ac+ad
(a+b)(c+d)=ac+ad+bc+bd
(a+b)2=a2+2ab+b2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板制作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拼图、思考、交流经验,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

2023中考数学综合复习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收集统计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理所学习的统计图,和统计量,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过各种统计图的特点,掌握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预习提纲: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统计图
2、这几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3、概率的知识有哪些
二、展示与交流
(一)提出问题
1、(出示问题情境)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怎么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班的一些情况呢(指名回答)
2、师:先独立列出几个你想调查的问题。

(写在练习本上)
3、四人小组交流,整理出你们小组都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实施的3个问题。

(小组汇报、交流、整理)
4、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师罗列在黑板上)
师:大家想调查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班选择其中有价值又能实施的问题进行调查。

(师根据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
(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
1、师:调查这几个问题,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怎么样收集这些数据与同伴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2、师:开展实际调查的话,如何进行调查比较有效在调查的时候,大家需要注意什么
(三)开展调查
1、针对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先组织小组有效的开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然后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2、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样分工,怎么样调查和记录数据的(指名汇报)
3、全班汇总、整理、归纳各小组数据。

(板书)
4、师:分析上面的数据,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5、师:根据整理的数据,想一想绘制什么统计图比较好呢
6、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回顾统计活动
1、师:在刚才的统计活动,我们都做了些什么你能按顺序说一说吗
师板书: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

2、收集在生活中应用统计的例子,并说说这些例子中的数据告诉人们哪些信息。

(全班交流)
指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指出这个同学举的例子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说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结合例子(充分利用第2题中收集来
的实例)来说说自己的方法。

(2)师归纳:常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查阅资料、询问他人、调查实验等。

4、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对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对这些统计图,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2023中考数学综合复习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教学重点:
归纳一元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能猜出你们的年龄,相信吗
只要任何一个同学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能马上猜到他的年龄是多少岁,我们来试试吧.
问:你的年龄乘以2加3等于多少
学生说出结果,教师猜测年龄,并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知识探究:
1、方程的教学(投影演示)
小彬和小明也在进行猜年龄游戏,我们来看一看。

找出这道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回答: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点
2、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1)X+2=3(是)(2)X+3Y=6(是)
(3)3M-6(不是)(4)1+2=3(不是)
(5)X+3 5(不是)(6)Y-12=5(是)
三、合作交流
1、如果告诉我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家能够自己列出方程吗(投影演示)
情景一: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怎样列方程由此题你们想到了些什么
情景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__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
截至20__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3611人,比1990年7月1日0时增长了153.94%
1990年6月底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情景三:西湖中学的体育场的足球场,其周长为200米,长和宽之差为12米,这个足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下面是刚才根据几道情景题所列的方程,分析下列方程有何共同点
2X–5=21
40+15X=100
X(1+153.94﹪)=3611
2[X+(X+12)]=200
2[Y+(Y–12)]=200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问:大家刚才都已经自己列出了方程,那个同学能够说一下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列方程应该分为那几步呢
生:分组讨论,回答列方程的步骤(1)找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3)列方程
四、随堂练习
1、投影趣味习题,
2、做一做
下面有两道题,请选做一题。

(1)、请根据方程2X+3=21自己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年龄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方程。

五、课堂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六、作业:分组布置
数学教案-你今年几岁了搜集整理
2023中考数学综合复习教案(精选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准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②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③使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②通过课堂上生动、活泼和愉快、轻松地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及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和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问题:相反数6与-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两个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1.引入
结合教材P63图2-11和复习问题,讲解6与-6的绝对值的意义。

2.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
①几何意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举例说明数a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按教材P63的倒数第二段进行讲解。

) 强调: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离”的数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②代数意义
把有理数分成正数、零、负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
绝对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数,则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表示为:
指出: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3.例题精讲
例1.求8,-8,,-的绝对值。

按教材方法讲解。

例2.计算:|2.5|+|-3|-|-3|.
解:|2.5|+|-3|-|-3|=2.5+3-3=6-3=3
例3.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求这个数。

解:∵|2|=2,|-2|=2
∴这个数是2或-2.
五、巩固练习
练习一:教材P641、2,P66习题2.4A组1、2.
练习二:
1.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____.
2.绝对值最小的数是____.
3.已知|2x-1|+|y-2|=0,求代数式3x2y的值。

六、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几何与代数两个方面说明了绝对值的意义,由绝对值的意义可知,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

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P66习题2.4A组3、4、5.
2023中考数学综合复习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
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函数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函数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掌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
5、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了解函数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函数值.
教学难点:函数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函数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函数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吗
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
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
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解:1、y=30n
y是函数,n是自变量
2、n是函数,a是自变量.
(二)讲授新课
刚才所举例子中的函数,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学生数n 必须是正整数.
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2)
(3)(4)
(5)(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与都有意义.
(3)小题的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
同理(4)小题的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且.
第(5)小题,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的被开方数是.
同理,第(6)小题也是二次根式,是被开方数,
小结:从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函数的解析式是整数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注意:有些同学没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片面地认为,凡是分母,只要即可.教师可将解题步骤设计得细致一些.先提问本题的分母是什么然后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求出使函数成立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次根式的问题也与次类似.
但象第(4)小题,有些同学会犯这样的错误,将答案写成或.在解一元二次方
程时,方程的两根用“或者”联接,在这里就直接拿过来用.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联系日常生活讲清“且”与“或”.说明这里与是并且的关系.即2与-1这两个值x都不能取.
例2、自行车保管站在某个星期日保管的自行车共有3500辆次,其中变速车保管费是每辆一次0.5元,一般车保管费是每次一辆0.3元.
(1)若设一般车停放的辆次数为x,总的保管费收入为y元,试写出y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
(2)若估计前来停放的3500辆次自行车中,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试求该保管站这个星期日收入保管费总数的范围.
解:(1)
(x是正整数,
(2)若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
则收入在1225元至1330元之间
总结: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得实际问题有意义.这样,就要求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函数,当自变量时,相应的函数y的值是.60叫做这个函数当时的函数值.
例3、求下列函数当时的函数值:
(1)————(2)—————
(3)————(4)——————
注:本例既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体会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以此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二)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了有关函数的概念.在研究函数关系时首先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因此,要求大家能掌握解析式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能求出其相应的函数值.另外,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业:习题13.2A组2、3、5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2023中考数学综合复习教案(精选篇6)
教学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__,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
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
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 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教科书第7页习题1.1 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2023中考数学综合复习教案(精选篇7)
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

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x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

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

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ax+bx+c=0(a≠0)的两根是x1,x2,那么x1+x2=,x1x2=。

问题6.在方程ax+bx+c=0(a≠0)中,a、b、c的作用吗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③当a≠0时,△=b-4ac可判定根的情况;④当a≠0,b-4ac≥0时,x1+x2=,x1x2=。

⑤当a≠0,c=0时,方程必有一根为0。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分析、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反思:
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

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
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开阔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增强择优能力。

力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注意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