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启示
作者:姜泽晓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9期
姜泽晓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孔子的德育思想博大精深,得到世界瞩目,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瑰宝。

深入研
究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从树立“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运用“以生为本、因学论教”的德育原则和方法、发掘“贴近生活、养成习惯”的德育内
容等方面论述了孔子德育思想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大学生;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9—0012—02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道德家和政治伦理学家,是享誉世界的文化
名人。

其德育思想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瑰宝。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新时期,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于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有何启示呢?
一、树立“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
孔子十分重视道德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入门条件是德性,教育的最高目的乃是提高、巩固
德性的修养,进而成为贤人、圣人。

因此,孔子教诲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将道德知识的学习放在其他知识之首。

不仅如此,孔
子还把道德情操的高下作为评价弟子优劣的标准。

如:孔子曾夸赞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是夫!”在颜回死去时孔子大呼“天丧予!天丧予!”孔子为什么喜欢和赞赏颜回呢?原因在于颜回的品质高尚,“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未闻好学者也。

”另外,孔子还告诫弟子要注意道德修养,做有修养的儒者。

如: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
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
21世纪中国面貌。

如今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
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乏等问题。

这使得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如何
赢得明天、赢得未来,完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呢?秉承
优良的教育传统,真正树立“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新观念。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并非
单纯强调德育,更不是唯“德”独尊,而是强调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
的政治思想素质,关注学生的人格完善,恰当的处理好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使之
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不可顾此失彼。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学校的任务
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运用“以生为本,因学论教”的德育原则和方法
孔子在其德育实践中创造和运用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至今闪耀着真理性光辉。

这些原则和
方法不仅符合德育及一般教育规律,也体现了他对学生主体的重视。

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与传习结合等。

因材施教是其德育方法的一大发明,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教育工作始终。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

一是洞察、了解学生,恰到好处的评
价学生。

孔子在教育中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言行举止,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从中进
行分类、归纳。

并能指出学生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

三是依据学生各人道德修养水平和特
长进行教学。

如:学生们“问仁”,得到的回答却不同。

孔子用“仁者,其言也讱”回答“多
言而躁”的司马牛;用“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回答道德修养高的颜渊。

四是根据学生的特定情况和需要进行教育。

如:孔子教育孟懿子不要
违礼,说:“无违”;而教育孟武伯劝父亲不要违礼,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启发诱导是孔子在德育实践中善于运用的德育方法,也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教师要讲究教育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获得广博
的知识。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

” 即教师要根据学生道德修养水平和接受能力,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值得注意的是孔
子不是消极等待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是诱导学生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孔子还先向学生
提出问题,进行诱导,以引起学生道德求知欲,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再予以启发。

如:他
先告诉樊迟说:“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
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高大精深的道德学问及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
学艺术,赢得了学生的敬佩。

德育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其特殊性在于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也是人。

品德属
于意识范畴,其形成和发展有相对的独立性,即作为品德的物质载体的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成长的经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思想的形成发展也有一定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特点。


育工作要想取得成效,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德育原则和方法。

即要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信息网络时代的弄潮儿,
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乐于接受新事物,知识面宽、涉猎广泛、兴趣多样。

他们大多数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个体意识较强,自我选择性、怀疑精神、批判精神
极强,加之他们生活的环境、所学的专业等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的接受和树立上多变性、不稳定性增强。

作为德育的对象,他们已不是被动、简单的接受者。

那种简单、单纯的灌输、说服,忽视学生道德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德育方法已不适应当代大学生了。

新时期的德育,必须更多地关注人的需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完善人。

根据每个
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特征进行教育。

在方法上更多地体现出“以生为本,因学论教”的特点。

通过讨论、体验、辩论、互动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掘潜能和价值,促进其全面发展;关心学生的利益和要求,启发引导学生自觉的追求崇高的
道德境界,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挑战。

三、发掘“贴近生活、养成习惯”的德育内容
孔子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一套以“仁”为核心,囊括了忠、孝、悌、恕、恭、宽、信、敏、惠等内容的道德教育体系。

其中“仁”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最高的道德准则和最核
心的概念。

仁的内涵十分丰富,具体表现在:一是仁的根本是孝悌。

二是仁的要义是“爱人”。

三是仁的方法是忠恕。

四是仁的表现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合乎规范的行为方式去展现人的精神。

五是礼是仁义具体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

孔子强调“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曰》),立于礼即归于仁,以道德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属,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符合于礼,自觉、努力的承担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职责和道德义务。

孔子所设计的这些道德内容和规范,从生活实际出发,教人处理个人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做人的问题,由内而外、由近而远、由小而大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当前大学生德育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德育内容的“远、大、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又多偏重于政治理论,忽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或行为的具体考察,德育要求不明确、不具体,易流于形式,导致学生认识和行为、理论和实际出现偏差。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发掘“贴近生活、养成习惯”的德育内容。

由此,一点一滴的培育爱,学会爱人,坚持去爱,积善成德。

同时开展礼仪教育,从行为举止彬彬有礼开始,于细微处作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由外在的约束内化为内在的修养,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2]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17,(1).
[3]南怀瑾.教育的目的[J].每周文摘,2007,(7):10.
[4]唐晓龙.感恩的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