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微观经济学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微观经济学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一、考核改革的目的
1.通过本课程考核改革,深入探索现代远程教育、成人学习考核的模式;
2.通过本课程考核改革,探索宏微观经济学及财经类课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的目标、形式、题型、题量、难易程度等;
3.通过本课程考核改革,进一步强化教学过程的落实,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保证学习质量。
二、考核目标
通过考核既要检测学生对西方基本经济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要检测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的运用程度,重点考核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运用.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主要分为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形成性考核
主要目的:通过形成性考核一方面是可以加强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对地方电大教学辅导教师教学过程的指导和管理,重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的指导和检测;另一方面可以推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和提高。
第一部分:说明
比重:五次,共计50分,占总成绩的50%。
形式:两次理论联系实际题,(微观部分1次、宏观部分1次,每次10分,合计20分),一次综合性思考题(微观部分,10分),一次案例分析题(宏观部分,10分).一次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现实经济问题讨论题(10分)
操作:所有形成性考核题型均由中央电大编制,统一提供。
第二部分:形成性考核内容
第一次作业:(10分)
举例说明如何借鉴价格弹性理论进行价格决策?
考核目的:这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题。
让学生理清理解弹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理清理解弹性理论的同时,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中运用,并在实际的运用中进一步加深对弹性理论的理解。
要求:
(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二章供求理论的相关内容,搞清弹性基本理论的内容;
(2)完整准确地阐述弹性基本理论的内容
(3)举例说明时既可以逐条进行,也可以所有理论阐述后进行(4)字数不低于800字
时间:学习第二章后作本次作业(约第四周,9月20日发布,10月20日截止)
解题思路:
(1)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的关系
(2)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的关系
(3)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的关系
(4)确定商品价格应考虑的其他因素
(5)结合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进行分析
第二次作业:(10分)
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均衡的比较(10分)
考核目的:这是两种市场结构的理论模式,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完全竞争或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但研究这两种理论模式的原因、特点、均衡条件及价格、产量决策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五章厂商均衡理论,理清理解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均衡理论的基本内容;
(2)完整准确阐述两个基本理论;
(3)比较时包括二者的相同与区别
时间:学习第五章厂商均衡理论后作本作业(约在第六周完成,9月25日发布,10月30日截止)
解题思路:
(1)含义和形成条件
(2)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3)厂商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4)供给曲线(完全垄断供给曲线: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要思考为什么?)
第三次作业:(10分)
联系实际说明,在我国当前经济形式下,如何借鉴消费理论扩大消费需求?
考核目的:这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题。
让学生理清理解西方消费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理清理解理论的同时,学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运用;在实际运用中加深对西方消费理论的理解。
要求:
(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十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相关内容,搞清西方四大消费理论的基本内容;
(2)完整准确阐述西方消费理论的内容;
(3)联系实际时既可以逐条理论联系,也可以理论阐述完毕后联系;
(4)字数不少于800字。
时间:学完第十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后做本次作业(约第十二周,10月20日发布,11月10日截止)
解题思路:
(1)简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2)简述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
(3)简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4)简述佛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5)我国采取的消费政策、效果、原因和建议
第四次作业:(10分)
目的:案例分析是检测对西方经济理论理解、运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经济案例的分析,既可以训练学生加深对西方主要经济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实施的各项政策。
本案例分析题让学生理清通货膨胀理论、财政理论、货币理论等基本内容,在理清理论的同时,能够对在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运用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并能运用经济理论解释、宣传国家的经济政策,指导自己的工作。
1997—2002年的通货紧缩及对策
1997年下半年特别是1997年7月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开始感到需求不足的压力,其明显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物价水平(消费价格指数)在低位运行,就业压力日渐增大,出口下降。
出现需求不足的原因是:(1)1993年治理通货膨胀措施的惯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体按照“增长-膨胀—治理--—紧缩---停滞--—放松—-—扩张”的轨迹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出现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93年夏季开始实施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内容的紧缩政策,96年年底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这些紧缩政策在97年、98年继续出现滞后效应。
(2)一系列改革政策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出台,改变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人们的储蓄倾向增加,即期消费减少,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同时银行存款在利率不断下调的同时保持快速增长。
(3)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导致部分行业、部分企业下岗工人增加;同时乡镇企业在变革中竞争力
减弱,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数量增加等,这些因素增加了全社会的就业压力。
(4)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周边国家购买力降低,造成中国产品出口下降;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境外直接投资也大量减少。
中国政府针对这种情况,1998年提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
其主要政策包括:(1)增加国债发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仅1998年-2001年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5100亿元,用于高速公路、交通、水利和发电等工程的建设,刹住了投资下滑的势头。
(2)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是适度扩张。
中央银行7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增加了货币供应。
(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国债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与财政拨款总额也大致相等。
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2000年初,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势头得到遏制,2000年、2001年、2002和2003年GDP分别增长8%、7。
5%、8。
3%和9.3%。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版)
结合上述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
(1)(1)什么是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2)(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工具是什么?
(3)(3)出现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时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如何操作?这些政策的优点和缺陷是什么?
(4)(4)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又出现了“过热”,请结合实际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十三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第十四章财政理论与政策、第十五章货币理论与政策等相关内容;
(2)完整准确地阐述上述基本理论的内容
(3)按照要求逐一进行解答
(4)字数不低于800字
时间:学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后作本作业(约第十三周),11月10日发布,11月30日截止)
第五次作业:(10分)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题目、具体要求及时间随机进行。
第二种方式:终结性考试
主要目的:终结性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西方经济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把握。
第一部分说明
比重:1次,占总成绩的50%
题型:本课程采用四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连线题。
题型比重与答题要求(2:1:1:1)
1.单项选择题:检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回答这一问题时要求准确无误.(比重20分左右,20题,每题1分) 2.多项选择题:检查学生对经济学重点理论的掌握程度。
回答这
一问题时要求准确无误。
多选少选均不得分.(比重10分左右,5题,每题2分)
3.判断分析题:检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比重10分左右,10题,每题1分,)
4.连线题:检查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比重10分左右,10题,每题1分)
操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编制试题,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组织考试。
时间:1小时
第二部分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需求曲线是一条倾斜的曲线,其倾斜的方向为()。
A: 右下方B: 右上方C:左下方D: 左上方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均衡价格就是()。
A: 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
B: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同时供给量也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C: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交点时的价格
D:供给等于需求时的价格
E: 需求等于供给时的价格
答案[BC]
(三)判断题(每题1分)
1.均衡价格就是供给等于需求时的价格。
(错)
(四)连线题(每题1分)
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四、考试手段
形成性考核运用“形成行考核测评系统”,终结性考试运用考试系统进行(无纸化)
五、考试时间
随时考试和固定考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