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卷三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
(1)读古诗文,要理解语言背后的意蕴。
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比喻,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举荐的心愿;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表达了真挚的友情可以跨越空间阻隔的哲理;《诗经·关雎》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形象地表现了男子求之不得而又难以入眠的相思之苦。
(2)读古诗文,犹如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体味不同的社会风情。
古诗文中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的芦苇茂盛、露转为霜的情景;古诗文中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老人和小孩安闲快乐的生活情景。
【答案】①. 欲济无舟楫②. 端居耻圣明③. 海内存知己④. 天涯若比邻⑤. 悠哉悠哉⑥. 辗转反侧⑦. 蒹葭苍苍⑧. 白露为霜⑨. 黄发垂髫⑩. 并怡然自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
注意易错字:济、楫、涯、哉、辗、转、蒹、葭、髫。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
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孔子,并且让读者获得许多微学问做人的路径: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
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jiè,所谓天人相通的zhé理。
(有改动)(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忠恕()隅()反境jiè()zhé()理
(2)文段中的“时习”“择善”可以分别让我们联想到《论语》中的什么句子?
(3)请结合以上文段及《经典常谈》整部作品,说一说儒家学说对现在的我们有哪些教育意义。
【答案】(1)①. shù ②. yú ③. 界④. 哲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学习方面,告诫我们要经常学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在交往方面,告诫我们要宽以待人,对人忠诚;在做人方面,告诫我们要有仁爱之心,要讲求道义,要有理想,有志向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忠恕,zhōng shù,指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
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
隅反,yú fǎn,释义为指类推;举一端即知其余。
境界,jìng jiè,境界是在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观上的广义的名词。
哲理,zhé lǐ,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
文段中的“时习”“择善”可以分别让我们联想到《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学到待人处事的道理并适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与表达。
结合文段中对《论语》《孟子》的相关解说及《经典常谈》整部作品,说一说儒家学说对我们的教育意义。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
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
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书中随处可见新旧兼容的通达历史观、文化观,无论是对于初学入门者,还是有一定基础需要寻找正确的治学途径的人,都很有益。
书中口语化的叙述、将文言翻译成白话的功力、筛选史料改写故事的技巧、对学术界各家观点的宽容气度等等,都可见出作者为普及中华优秀经典所做的不懈努力。
①阅读《经典常谈》,有助于当代中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加深对中华文化多元性、古代贤明思想的认识,增强对先人的敬重之情。
②阅读《经典常谈》,可以帮助当代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精髓,从而拓宽思想,提高思辨能力,增强面对复杂问题的应对能力。
③阅读《经典常谈》,有助于当代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素养和礼仪,从而正确认识、把握社会评价,增强学习和生活的自律能力。
结合文段中“君子”“仁”“忠恕”“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
学”“仁”“义”“至大至刚”“配义与道”“浩然之气”等分析理解,①儒家学说“君子”“仁”“忠恕”“择善”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这是成为有价值人的基础。
通过学习儒家思想,可以提高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规范,从而保持正直和诚信。
②儒家学说倡导以“仁爱”和“诚信”“浩然之气”为核心的道德规范,认为这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教导人们保持真
诚和信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
③儒家教育思想强调“时习”“困学”“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启发意义。
可据此作答。
3. 复兴学校八(1)班开展以“安徽文旅宣传”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在安徽文旅形象宣传口号评选中,“徽风皖韵,迎客天下!”获得二等奖,请你任选角度赏析这句获奖口号。
(2)下图是安徽皖南旅游人才市场的标志(弧形为蓝色,“人”字为绿色),请解说其构成要素及其寓意。
(3)
下面是李华同学收集的安徽文旅宣传片里有关“鹅肝安”的材料,请你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在宣传片中,【甲】“鹅肝安”幽默搞笑的方式介绍了安徽的各种旅游资源。
每当他一出场,就会说出一些逗趣的台词,让人【乙】__________。
【丙】比如,“我是鹅肝安,我给你们讲讲我的家乡安徽,哇哈哈哈”!这样的开场白让人捧腹大笑。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
______________
②在【乙】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
______________
③【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请你修改。
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徽”“皖”都指安徽,突出了安徽特色;“迎客”指安徽迎客松,巧妙地表达了欢迎到安徽旅游的主题。
(2)标志设计以汉字“人”作为创意的主体,体现了文化自信;标志设计中蓝色弧形将“人”字包裹,体现了安徽皖南旅游人才市场将人才聚集在年起,为地方服务这个寓意。
(3)①. “幽默搞笑”前加上“以”②. 忍俊不禁③. 感叹号应放在引号之内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赏析。
首先,“徽风皖韵”四个字,精准地概括了安徽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其次,“迎客天下”这四个字,既体现了安徽人民的热情好客,也展现了安徽文旅产业的开放和包容。
整个标语简洁明了,既突出了安徽的文化特色,又展现了安徽的旅游魅力,同时也体现了安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开放包容。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①标志设计以汉字“人”作为创意的主体,中华文字,中国符号,体现了文化自信。
②标志中蓝色弧形将“人”字包裹,象征了安徽皖南旅游人才市场将人才聚集在一起,为地方服务。
③标志中的蓝色部分和绿色部分可看作皖南Southern Anhui的首字母缩写S、A,突出了地域性。
④标志的色彩为绿色和蓝色,绿色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蓝色象征着现代化、科技感。
⑤标志整体造型独特新颖,线条简洁,易于传播。
【小问3详解】
①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甲】处画线句偷换主语,可在“幽默搞笑”前加上“以” 。
②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结合前面语境“幽默搞笑的方式”“就会说出一些逗趣的台词”分析,可用“忍俊不禁”。
忍俊不禁,意思是指忍不住笑出来。
③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丙】处画线句“我是鹅肝安,我给你们讲讲我的家乡安徽,哇哈哈哈”引用之语能独立,感叹号应放在引号之内。
二、阅读(55分)
[一](23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重登罗汉岩
朝颜
①我在一个春日重新登上了罗汉岩,眼前的这座山是波澜不惊的。
除了游步道和游客服务设施发生了一些变化,山间原始天然的部分都还在。
这是我最感欣喜的,因为罗汉岩之美本在于一切奇观皆天然生成。
②甫入山门,不远处的蜡烛峰还是一副遗世独立的样子,高高地兀立于山巅。
峰顶上的那棵枫树愈发壮硕了,如果是在秋天,变红的枫叶迎风摇曳,整座石山就像一支熊熊燃烧的蜡烛。
人们为石山取得此名,真是形象。
③从两山之间的夹缝走进山谷,清凉的春风拂面而来,有众鸟在耳边兴奋和鸣。
山路迂回曲折,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是木栈道,时而是石子路,意趣盎然。
突然眼前一片开阔,弦月湖优雅地卧在两山之间。
湖不算太大,形似一弯月,水面涟漪轻轻泛起之时,极尽柔美之态。
湖水清冽,倒映着四面的山峰和树木,我一探头,湖水便映出我的面容,颇似一面天然的大镜子。
④如果脚力足够好,可以从弦月湖边攀爬两百多级陡直的石阶,登上海云寺。
海云寺是这座名山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宋代中期,历经二次迁建。
在山脚下仰望,隐约可见红的墙、闪亮的琉璃瓦,在茂密的丛林掩映下,红绿两色交相辉映。
山上一年四季云雾缭绕,古道如盘龙,石阶似飘带,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人行其中,飘然若仙,颇有“出凡尘喧嚣之外”的意味。
⑤一个天然岩洞,成为人们流连的地方。
岩洞巨大,能容纳千人。
站在锁云桥上仰视洞顶,不能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块岩石在空中悬着,千百年不曾坠落,也不曾移位变形,与岩壁上题写的“天造奇观”四个大字互为佐证。
⑥当我坐在岩洞里,让山风尽情吹去身上的湿热之气时,最喜欢抬起头来,观赏从山崖上跌落的两道瀑布。
一道瀑布形似马尼,生猛地倾泻而下,坠入深潭,人们称之为“马尾水”;另一道瀑布则像被米筛筛过一样,飘飘洒洒在空中变换出各种姿态,然后才轻轻柔柔地洒落在岩石上,人们称之为“米筛水”。
两道瀑布一刚一柔、长相厮守,难免让人生发联想,遂将它们合称为“情侣瀑布”。
⑦很多不爱登山的人,就止步于岩洞,尽情赏玩山光水色,然后打道回府。
而我不愿就此偃旗息鼓,稍事歇息便沿着石头上开出的道路,继续向上攀登。
⑧要想体验罗汉岩自然天成的魅力,一线天不能不走一遭。
仿佛一股神奇之力将一块巨石一劈为二,中间只留下窄窄的一条缝隙,成为高三百多米的天险。
站在一线天的窄缝里,所能触摸到的只有两侧的岩壁。
它们削直、坚硬、潮湿,生长着喜阴的苔藓。
人能穿过的小径依然是陡的,忽上忽下,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这时候,人全无施展的空间。
好不容易到达顶端,突然来一个垂直下坡,望着下方深渊般的细缝,有恐高症的人难免四肢发软、发抖。
我曾陪同过数位文友攀爬一线天,打退堂鼓的不在少数。
过一线天,最要紧的是胆大心细,两手牢牢地抓住铁链,实在陡直的地方,背过身来倒着走,一步一步探到底,悬着的心就放了下来。
⑨上得山顶,见山涧清泉淙淙游游,原来这就是岩洞内所看见的飞瀑源头。
就是这一股天然的清泉,飞过山崖,飞向深潭,流经陈石水库,先是作为发电之用,然后汇入壬田河,滋养着壬田镇数万民众。
镇上多有头脑活络之人,他们在这里种莲、种果、养鸭、开农庄、办泳池,将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值得一提的是,镇上出产一种风味独特的焙豆腐,用竹炭火慢慢煨出来,外焦里嫩,再蘸些擂钵制成的酱料,美味极了。
登罗汉岩的辛劳,瞬间被美食慰藉。
店家往往还备有香醇浓酽的石磨豆浆或家酿米酒,温温地灌在保温壶里。
我每每带外地的亲友去品尝,纷纷赞不绝口。
这也让我更加惦念那座天生的罗汉岩。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就表现出作者对罗汉岩保持天然的关注,与文章结尾巧妙呼应。
B. 文章第②段通过对峰顶上的那棵枫树的描绘,交代了蜡烛峰名字的由来。
C. 文章第④段插入了对海云寺建筑历史的介绍,并从俯视角度描写了其外观。
D. 从山崖上跌落的两道瀑布因为有刚柔之分,又长相厮守,所以被人们称为“情侣瀑布”。
5. 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登山路线,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甫入山门,见到蜡烛峰→___________→从弦月湖边攀爬,可以登上海云寺→____________→经过一线天,体验紧张刺激→____________
6.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山路迂回曲折,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是木栈道,时而是石子路,意趣盎然。
7. 文章结尾写了山顶的美食,有什么作用?
8. 请概括作者登山过程中情感变化的过程。
【答案】4. C 5. ①. 走进山谷,见到弦月湖②. 坐在岩洞里,观赏“情侣瀑布”③. 上得山顶,见到岩洞内所看见的飞瀑源头
6. 本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四个“时而……”的整齐句式,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山路迂回曲折的情况,表达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盎然的意趣。
7. 写山顶的美食,既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又表现出作者品尝美食的好心情,同时反衬出对没有开放前的天生的罗汉岩的怀念。
8. 开始时,欣喜;见到枫树时,感到振奋;走进山谷时,意趣盎然;坐在岩洞里欣赏瀑布时,心情愉悦;过一线天时,心里感到紧张刺激;上得山顶时,辛劳被美食慰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C.“俯视角度”有误,文章第④段插入了对海云寺建筑历史的介绍,联系第④段“在山脚下仰望,隐约可见红的墙、闪亮的琉璃瓦,在茂密的丛林掩映下,红绿两色交相辉映”可知从仰视角度描写了其外观。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内容。
结合第②段“甫入山门,不远处的蜡烛峰还是一副遗世独立的样子,高高地兀立于山巅”可概括出:甫入山门,见到蜡烛峰;
结合第③段“从两山之间的夹缝走进山谷,清凉的春风拂面而来,有众鸟在耳边兴奋和鸣。
山路迂回曲折,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是木栈道,时而是石子路,意趣盎然。
突然眼前一片开阔,弦月湖优雅地卧在两山之间”可概括出:走进山谷,见到弦月湖;
结合第④段“如果脚力足够好,可以从弦月湖边攀爬两百多级陡直的石阶,登上海云寺”可概括出:从弦月湖边攀爬,可以登上海云寺;
结合第⑥段“当我坐在岩洞里,让山风尽情吹去身上的湿热之气时,最喜欢抬起头来,观赏从山崖上跌落的两道瀑布。
……两道瀑布一刚一柔、长相厮守,难免让人生发联想,遂将它们合称为‘情侣瀑布’”可概括出:坐在岩洞里,观赏“情侣瀑布”;
结合第⑧段“要想体验罗汉岩自然天成的魅力,一线天不能不走一遭……好不容易到达顶端,突然来一个垂直下坡,望着下方深渊般的细缝,有恐高症的人难免四肢发软、发抖”可概括出:经过一线天,体验紧张刺激;
结合第⑨段“上得山顶,见山涧清泉淙淙游游,原来这就是岩洞内所看见的飞瀑源头”可概括出:上得山顶,见到岩洞内所看见的飞瀑源头。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是木栈道,时而是石子路”四个“时而……”句式整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山路迂回曲折、峰回路转的情况,表达出旅途中意趣横生、别有风趣。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文章结尾“值得一提的是,镇上出产一种风味独特的焙豆腐,用竹炭火慢慢煨出来,外焦里嫩,再蘸些擂钵制成的酱料,美味极了。
登罗汉岩的辛劳,瞬间被美食慰藉。
店家往往还备有香醇浓酽的石磨豆浆或家酿米酒,温温地灌在保温壶里。
我每每带外地的亲友去品尝,纷纷赞不绝口”写山顶的美食,既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又表现出作者被美食征服的愉悦,联系“这也让我更加惦念那座天生的罗汉岩”分析,表达出对罗汉岩的无限惦念。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
结合第①段“这是我最感欣喜的,因为罗汉岩之美本在于一切奇观皆天然生成”可知:开始时,欣喜;结合第②段“不远处的蜡烛峰还是一副遗世独立的样子,高高地兀立于山巅。
峰顶上的那棵枫树愈发壮硕了,如果是在秋天,变红的枫叶迎风摇曳,整座石山就像一支熊熊燃烧的蜡烛。
人们为石山取得此名,真是形象”可知:见到枫树时,感到振奋;
结合第③段“从两山之间的夹缝走进山谷,清凉的春风拂面而来,有众鸟在耳边兴奋和鸣。
山路迂回曲折,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是木栈道,时而是石子路,意趣盎然”可知:走进山谷时,意趣盎然;结合第⑥段“当我坐在岩洞里,让山风尽情吹去身上的湿热之气时,最喜欢抬起头来,观赏从山崖上跌落的两道瀑布”可知:坐在岩洞里欣赏瀑布时,心情愉悦;
结合第⑧段“要想体验罗汉岩自然天成的魅力,一线天不能不走一遭……好不容易到达顶端,突然来一个垂直下坡,望着下方深渊般的细缝,有恐高症的人难免四肢发软、发抖”可知:过一线天时,心里感到紧
张刺激;
结合第⑨段“上得山顶,见山涧清泉淙淙游游,原来这就是岩洞内所看见的飞瀑源头……美味极了。
登罗汉岩的辛劳,瞬间被美食慰藉”可知:上得山顶时,辛劳被美食慰藉。
据此可整理概括。
[二](16分)
材料一:
让学生收获满满的劳动课,有一个共同特点:注重实践。
劳动教育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
一堂好的劳动课,就是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
就拿烹饪与营养来说,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各学段学生有不同的实践任务,例如:1~2年级从择菜、洗菜学起,可以剥毛豆、做水果茶;7~9年级要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独立制作3~4道菜。
循序渐进,做中学、学中做,方能取得实效。
注重实践,就意味着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喊”劳动、课上“听”劳动、课外“看”劳动,要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必要的劳动实践经历,避免走过场。
(摘自《播下热爱劳动的种子》,《人民日报》,有删改)材料二:
“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教育家的话值得深思。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劳动教育的价值不会改变。
近年来,从劳动教育独立成课,到劳动课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劳动的价值和重要性在制度层面、实践层面不断深化。
不容忽视的是,很多孩子劳动的机会仍然有限。
如何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积极支持劳动教育的实践推广,让劳动教育覆盖到更多年龄段、延伸至更广阔空间。
如何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找到乐趣、实现自我价值,同样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期待更多的学校能探索出适合孩子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让他们真正爱上劳动、享受劳动,获得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摘自《幼儿园劳动课缘何受追捧》,《新华日报》,有删改)材料三:
“文化”一词起源于劳动实践中的耕种、生产、手工、技艺等。
劳动作为人类发展的物质性力量,正如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所阐述的那样,“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甚至“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在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中,存在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
朱熹的《童蒙须知》中将“洒扫涓洁”作为孩童启蒙教育,卢梭的《爱弥儿》高度重视手工劳动,将之视为重建身体与知识的有效中介,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不会种
菜,不算学生”。
劳动是实现人从自然性走向文化性的必经之路,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而言,是教育、文化、精神的来源,而劳动教育更是能够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形成双重引领,使人直面生产、发展的需求,注
重培养人在传承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文化知识,以此进行文化的启蒙和教化。
(摘自《劳动教育独具的文化价值》,《光明日报》,有删改)材料四:
劳动教育所要做的工作,在根本上只有一条:“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让纯粹的劳动过程与德
育、智育、体育、美育建立自觉、自然和有机的联系。
这样一来,劳动教育就由于这一有机联系的建立而
变得广阔无边。
任何一门学科的课程学习,都可能是劳动教育开展的时空。
而由于学校、家庭、社会都有
崇尚劳动的文化,劳动教育的“全方位开展”也就可以成为一种健康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现实。
(摘自《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当追求“五育”融合》,《光明日报》,有删改)9. 下列对以上材料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的
A. 材料一认为,口头上“喊”劳动、课上“听”劳动、课外“看”劳动,并不能取得劳动教育的实效。
B. 材料二认为,国家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独立成课和劳动课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就是
明证。
C. 材料三引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的阐述,证明劳动是人类发展的物质性
力量的观点。
D. 材料四认为,所有学科的课程学习,都必须是劳动教育开展的时空。
10. 材料三中的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11.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如何开展劳动教育。
12. 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具有哪些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
【答案】9. D 10. 以朱熹的《童蒙须知》卢梭的《爱弥儿》高度重视手工劳动和陶行知对种菜的重视为事实论据,来证明“在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中,存在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观点。
11. (1)让劳动课注重实践,让学生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避免走过场。
(2)探索出适合孩子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让他们在劳动中找到乐趣、实现自我价值。
(3)全社会形成合力,积极支持劳动教育的实践推广,让劳动教育覆盖到更多年龄段、延伸至更广阔空间
12. (1)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让学生真正爱上劳动、享受劳动,获得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通过劳动教育,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形成双重引领,使人直面生产、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在传承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文化知识,以此进行文化的启蒙和教化。
(3)让纯粹的劳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建立自觉、自然和有机的联系,让劳动教育的“全方位开展”成为一种健康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现实。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