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课时双基限时训练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渐
丰子恺名言名句
•走正确的路,放无心的手,结有道之朋,断无义之友,饮清净之茶,戒色花之酒,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
•人生一方面求寿命之长,一方面又求生活过去之快,两者看似矛盾,而其实无妨。
因为这是在实际上求寿命之长,而在感觉上求生活过去之快,人工的时间划分,便是在感觉上求生活过去之快的一法。
•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
•成人的世界,因为受实际的生活和世间的习惯的限制,所以非常狭小苦闷。
孩子们的世界不受这种限制,因此非常广大自由。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
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
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
•全为实利打算,换言之,就是只要全家。
充其极端,做人全无感情,全无义气,全无趣味,而人就变成枯燥、死板、冷酷、无情的一种动物。
这就不是“生活”,而仅是一种“生存”了。
•时间划分愈细,感觉上过去愈快,生活上兴味愈多。
故“快”就是“乐”,快乐称为“快活”。
•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
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如此,安好。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养;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
•虚心的人用文凭来鞭策自己,心虚的人用文凭来炫耀自己。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劳什子(shí)不啻(dì)枕藉(jiè)酣然入睡(hān)
B.一刹那(chà)桎梏(ɡù)星宿(xiù)翘首以待(qiào)
C.摔筋斗(jīn)布衾(qīn)(fèn)清风飒至(sà)
D.轧朋友(ɡá)霎时(shà)(sì)刑笞(chī)
解析:A项,啻chìqiáocì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署,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
B.黎明凭窗,不瞬目地注视东天,也不辩自夜向昼的推移的痕迹。
C.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鬼计!
D.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
解析:A项,署—暑;B项,辩—辨;C项,鬼—诡。
答案:D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列各句的横线处。
(1)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阴阳潜移,________(春秋/岁月)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
答案:工夫春秋
(2)造物的骗人,使人________(流连/留恋)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________(变化/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
答案:流连变迁
(3)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________(往往/常常)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
答案:往往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做事总是虎头蛇尾,不能从一而终,因此受到了很多批评。
B.与干好任何事情都需要上下齐心一样,政府如果想在网络反腐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就不能只是让网友剃头担子一头热。
C.孙中界断指明志的做法揭开了“钓鱼执法”的真相,还了自己一个清白,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D.重庆市的反黑行动打掉了一大批黑恶团伙,达到了拔了萝卜地皮宽的良好效果。
解析:A项,从一而终:始终如一。
多指感情专一,不三心二意。
封建社会还指一女不事二夫,夫死终身守寡的封建教条。
B项,剃头担子一头热:比喻做一件事情时,一个人非常热情,而对方却无动于衷,摆出一副冷面孔。
C项,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
D项,拔了萝卜地皮宽: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
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在刘兆玄看来,“陈江会”为扩大两岸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这不仅是东亚地区和平进程的重大事件,而且是两岸制度性协商正常化的良好开端。
B.《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做出是非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C.勒·克莱齐奥是文学新领域的开拓者,他的作品具有诗意般的神秘,象征着旧习俗
的死亡和新生命的诞生,标志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交融。
D.马拉多纳表示,出任阿根廷国足教练圆了人生的一大梦想,“通过重返阿根廷国家队,让我再次感到了作为球员时的激情和动力,唯一不复存在的是当年的紧张”。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这不仅是海峡两岸制度性协商正常化的良好开端,而且是东亚地区和平进程的重要事件”;B项,表意不明,“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有歧义。
可将“近200个”移至“中国人”之后或者“字为对象”之前;D项,滥用介词造成成分残缺,无主语,应为“通过重返阿根廷国家队,我再次感到了当年作为球员时的激情和动力……”或者“重返阿根廷国家队,让我再次感到了当年作为球员时的激情和动力……”
答案: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6~8题。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坡而像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像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
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6.如果将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因为其变更是一分一秒地渐进的”,这样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好。
这里使用繁笔,能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生变化的“渐进”的过程,和下文的比喻也更加吻合。
7.为什么说“渐”是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为什么说人生是由“渐”来维持的?请联系文段,用自己的话来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渐”使人生圆滑地进行,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变,由孩子最终变成老头子,而这种渐变又不留痕迹,让我们误以为恒久不变,这不是受了“渐”的欺骗吗?“渐”让人生的变化不易察觉,让人易于接受,如果让一个少女很快就变成老太婆,那就难以承受了,所以说,人生是由“渐”来维持的。
8.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赏析,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在不知不觉中,经过长时间后,好人“渐渐”坏了。
突出人生变化的巨大和不幸。
B.人的变化,短时间里是不知不觉的,在较长时间里是巨大的。
突出人的变化是一个渐进过程,这个渐进过程有很强的隐蔽性。
C.在不知不觉中,人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突出人生之变不易察觉。
D.在不知不觉中,人“渐渐”地变化了。
突出人的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解析:注意对“渐”的特点描述的准确性,对表达意图分析的合理性。
答案:B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2题。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
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
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
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
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
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
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
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
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
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
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
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
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
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
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
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
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
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
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
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
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
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
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
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
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
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
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
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
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
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
眼睛不是我吹瞎的。
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
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
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有删改)
9.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活物资,家力的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10.第③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积累过程。
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他们”呼应,并为柴火在今后的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做铺垫。
11.第⑥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火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12.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重在写柴火。
因为柴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火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火的描写表达出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
(示例二)重在写人。
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火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对柴火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
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四、语言运用
13.用四个反问句重组下面的语句。
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须保留原意,并保持语意连贯。
每个人都是一根蜡烛,既然你被点燃了,就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你自己并不会燃烧得更快,世界却因此变得更加光明美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每个人不都是一根蜡烛?难道你不该被点燃?难道不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你自己并不会燃烧得更快,世界不因此变得更加光明美好吗?
(示例二)每个人不都是一根蜡烛?既然你被点燃了,难道不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难道你自己会燃烧得更快?难道世界不因此变得更加光明美好?
14.下面是一段关于粤菜的文字,请归纳出粤菜三个方面的特点。
有人说,“广东人除了地上四条腿的桌子、天上飞的飞机之外,其他什么东西都敢吃”。
的确,蛇虫鼠蚁、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鲜花水果,这些来源广博而奇杂的原料,一经厨师妙手烹制,都可成粤人桌上的美肴。
这固然有可议的一面,但却也反映了粤人在“吃”上的一种开放心态。
粤菜追求菜肴的本味、新鲜味,如活蹦乱跳的海鲜、活禽,要即宰即烹,原法原味。
白切鸡、清蒸鱼广受喜爱,就是因为清淡鲜嫩,最合粤人口味。
虽然粤菜调味品种类也遍及酸、甜、苦、辣、咸,但用量少,且极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佐料,也不会大咸大甜。
粤菜能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在海内外广受欢迎,制作上的“杂交”优势是重要原因。
历史上几次北方移民到岭南,把北方菜系的烹饪方法传到广东,清末以来,广东的开放又使得饮食上渗透了西方饮食文化的成分。
如粤菜的烹调方法有30多种,其中的炮、扒等是从北方的爆、扒移植来的,煎、炸则是从西餐中借鉴。
这使粤菜定于变化,制作更精良,品种更丰富,如单是鸡的做法就有数十种之多。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标点符号,不超过20个字)
答案:用料上(原材料)来源广博,丰富奇杂。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标点符号,不超过20个字)
答案:口味上(味道)清淡新鲜,讲求原汁原味。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标点符号,不超过20个字)
答案:制作方法上博采众长,丰富多样(制作精良)。
敬礼
丰子恺
像吃药一般喝了一大碗早已吃厌的牛奶,又吞了一把围棋子似的、洋钮扣似的肺病特效药。
早上的麻烦已经对付过去。
儿女都出门去办公或上课了,太太上街去了,劳动大姐在不知什么地方,屋子里很静。
我独自关进书房里,坐在书桌面前。
这是一天精神最好的时光。
这是正好潜心工作的时光。
今天要译的一段原文,文章极好,译法甚难。
但是昨天晚上预先看过,躺在床里预先计划过句子的构造,所以今天的工作并不很难,只要推敲各句里面的字眼,就可以使它变成中文。
右手握着自来水笔,左手拿着香烟。
书桌左角上并列着一杯茶和一只烟灰缸。
眼睛看着笔端,热衷于工作,左手常常误把香烟灰敲落在茶杯里,幸而没有把烟灰缸当作茶杯拿起来喝。
茶里加了香烟灰,味道有些特别,然而并不讨厌。
译文告一段落,我放下自来水笔,坐在椅子里伸一伸腰,眼梢头觉得桌子上右手所靠的地方有一件小东西在那里蠢动。
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受了伤的蚂蚁:它的脚已经不会走路,然而躯干无伤,有时翘起头来,有时翻转肚子来,有时鼓动着受伤的脚,企图爬走,然而一步一蹶,终于倒下来,全身乱抖,仿佛在绝望中挣扎。
啊,这一定是我闯的祸!我热衷于工作的时候,没有顾到右臂底下的蚂蚁。
我写完了一行字,迅速地把笔移向第二行上端的时候,手臂像汽车一样突进,然而桌子上没有红绿灯和横道线,因此就把这蚂蚁碾伤了。
它没有拉我去吃警察官司,然而我很对不起它,又没有办法送它进医院去救治,奈何,奈何!
然而反复一想,这不能完全怪我。
谁教它走到我的工场里来,被机器碾伤呢?它应该怪它自己,我恕不负责。
不过,一个不死不活的生物躺在我眼睛面前,心情实在非常不快。
我想起了昨天所译的一段文章:“假定有百苦交加而不得其死的人;在没有生的价值的本人自不必说,在旁边看护他的亲人恐怕也会觉得杀了他反而慈悲吧。
”(见夏目漱石著《旅宿》)我想;我伸出一根手指去,把这百苦交加而不得其死的蚂蚁一下子捻死,让它脱了苦,不是慈悲么?然而我又想起了某医生的话:“延长寿命,是医生的天职。
”又想起故乡的一句俗话:“好死勿抵恶活。
”我就不肯行此慈悲。
况且,这蚂蚁虽然受伤,还在顽强地挣扎,是见它只是局部残废,全体的生活力还很旺盛,用指头去捻死它,怎么使得下手呢?犹豫不决,
耽搁了我的工作。
最后决定:我只当不见,只当没有这回事,我把稿纸移向左些,管自继续做我的翻译工作。
让这个自作孽的蚂蚁在我的桌子上挣扎,不关我事。
翻译工作到底重大,一个蚂蚁的性命到底藐小;我重新热衷于工作之后,竟把这事件完全忘记了。
我用心推敲,频频涂改,仔细地查字典,又不断地抽香烟。
忙了一大阵之后,工作又告一段落,又是放下自来水笔,坐在椅子里伸一伸腰。
眼梢头又觉得桌子右角上离开我两尺光景的地方有一件小东西在那里蠢动。
望去似乎比蚂蚁大些,并且正在慢慢地不断地移动,移向桌子所靠着的窗下的墙壁方面去。
我凑近去仔细察看。
啊哟,不看则已,看了大吃一惊!原来是两个蚂蚁,一个就是那受伤者,另一个是救伤者,正在衔住了受伤者的身体而用力把他拖向墙壁方面去。
然而这救伤者的身体不比受伤者大,他衔着和自己同样大小的一个受伤者而跑路,显然很吃力,所以常常停下来休息。
有时衔住了他的肩部而走路,走了几步停下来,回过身去衔住了他的一只脚而走路;走了几步又停下来,衔住了另一只脚而继续前进。
停下来的时候,两人碰一碰头,仿佛谈几句话。
也许是受伤者告诉他这只脚痛,要他衔另一只脚;也许是救伤者问他伤势如何,拖得动否。
受伤者有一两只脚伤势不重,还能在桌上支撑着前进,显然是体谅救伤者太吃力,所以勉力自动,以求减轻他的负担。
因为这样艰难,所以他们进行的速度很缓,直到现在还离开墙壁半尺之远,这个救伤者以前我并没有看到。
想来是埋头于翻译的期间,他跑出来找寻同伴,发现这个同伴受了伤躺在桌子上,就不惜劳力,不辞艰苦,不顾冒险,拼命地扶他回家去疗养。
这样藐小的动物,而有这样深挚的友爱之情,这样慷慨的牺牲精神,这样伟大的互助精神,真使我大吃一惊!同时想起了我刚才看不起他,想捻死他,不理睬他,又觉得非常抱歉,非常惭愧!
鲁迅先生曾经看见一个黄包车夫的身体大起来。
我现在也如此:忽然看见桌子角上这两个蚂蚁大起来,大起来,大得同山一样,终于充塞于天地之间,高不可仰了。
同时又觉得我自己的身体小起来,小起来,终于小得同蚂蚁一样了。
我站起身来,向着这两个蚂蚁立正,举起右手,行一个敬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