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我准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对本课时教学进行系统设计,重视教学过程,努力把教学内容、设计理论和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定位融为一体,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最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可视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做出修正。

一、激情导入新课
教师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感染学生,以情入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疑问",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

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伽俐略的故事请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语: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以课文为出发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可用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2、自由读课文,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尝试独立阅读理解。

3、质疑问难,集体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尝试,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对问题尝试解决。

这既是学生应具有的品质,又是学生应具有的能力。

学生要提高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不管学生提什么问题,也不管学生想回答谁提的问题,只要愿意回答,也不需要举手,直接站起来说就行。

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提出的有的问
题可以直接解决,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

如:(1)伽俐略提出疑问的根据是什么(2)伽俐略是怎样想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是错的这件事说明了什么(3)"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还有的问题当堂解决不了,如: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工具书或上网查询,或向亲朋好友咨询,学生从这里学到一个学习方法:课内没有的知识要到课外去找,主动去解决问题。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多媒体出示重点句: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1、提问:读了这几句话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

教师参与讨论。

再集体讨论交流。

指导朗读。

这种多向动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精心组织指导,讲究指导的内容、时机和方式。

集体讨论时,教师板书:
如果那么两个不同的结论怎么解释
2、伽俐略用什么方法向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错的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

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

教师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哪怕学生表达得不很准确。

也不要再去从头到位的讲,只做引导启发即可。

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实验时的情景怎样呢自己找出有关内容。

请学生模仿伽俐略上讲台表演。

学生手拿铁球,
踩在板凳上大声朗诵:"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同时按照要求去做,全体学生也会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

教师相机引导:人们除了欢呼以外,会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教师注意引导和鼓励,使课堂气氛再一次活跃起来,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4、多媒体出示句子: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讨论。

正是教师正确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远胜过了教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

对学生来说,收获尽在过程中。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想,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就是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得到主动发展。

而我在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学习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在第一个教学环节“自主读书,诱导感悟”就读书的形式提出:“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

”就读书的内容提出:“对你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这样,从读书的形式到
读书的内容都给了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去感悟。

优等生也好,差等生也好,都有自己的事干,都会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获。

一改过去那种用一把尺子提要求,结果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不到满足的做法,从而增强了学生主动进取的信心。

2、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心去读书,在交流、探究中得到主动发展:
我在第二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合作研讨”中再次提出让学生认真读书时说:“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提些什么问题”短短的一段导语起到了以下的作用:一是通过两个“假如”,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要进入角色,把自己放到事件中用心去读,悟;二是就“你会向伽利略提些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充分的交流、探究,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发展;三是在如何读懂课文方面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使学生明白只有这样用心去读、去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第二课时。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

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

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
况,适时激励评价。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

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1、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

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2、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3、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⑴(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
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⑵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②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③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4、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⑴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⑵交流: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⑶评价:
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5、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

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第二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篇文章讲述了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设计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采用了“学——议——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读、说、议、写,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段落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同时获得语言的增量。

三、说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深入理解课文所写的典型事情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了解伽利略
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丰富学生的语言,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说话和写话能力。

2 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文文本的特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预设了以下版块的教学:(一)整体感知,初识“伽俐略”,(二)学习课文,感受“伽利略”。

下面我将着重说说我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

首先,在“整体感知,初识‘伽俐略’”板块中,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启发下,回顾并尝试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虽然有一定的难读,但学生通过“跳一跳”摘到的果子格外具有兴趣,体验到的成功分外激动。

其次,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文脉,找到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争论的焦点,引起学生质疑,让孩子们一起跨越时光隧道,亲临当时意大利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去见证这个伟大的实验。

最后在“感受‘伽利略’”板块中,重点抓住第五自然段的两句话,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听到这样的议论所产生的疑问或者感想,重点体会伽利略的不迷信权威,敢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通过对围观人物言行的侧面描写,伽利略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起来。

最后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盲目地迷信权威,会成为创新道路上的绊脚石。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这既是对学生心目中的伽利略形象的一次质的提升,又是对课始的一次呼应。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
性,力图让语文教学“味正情浓”。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学习得到增量,思维得到启迪,情感得到熏陶,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美好的境界,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课堂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