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课下能力提升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下能力提升一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
这反映了当时( )
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解析:选C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题干材料反映出诸子希望依靠君主重建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
A.诸侯 B.卿
C.士 D.商人
解析:选C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百家争鸣”,说明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在春秋战国时期,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故C项正确。
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以民为本
C.主权在民 D.克己复礼
解析:选B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意思是统治者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检查自己有无体察民情,反省自己为政之得失,故B项正确。
4.一个小孩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
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这个小孩。
与材料伦理观主张一致的是 (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解析:选B “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属于恻隐之心。
孔子的观点是仁,故A项错误;恻隐之心是孟子的思想,故B项正确;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故C项错误;韩非子则主张严刑峻法,故D项错误。
5.春秋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认为:“‘恶’是自然,而‘善’却是人为的,只有用‘礼义’
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才能把人导入善。
”材料中的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
A.荀子 B.墨子
C.孟子 D.韩非子
解析:选A 根据提干信息“‘恶’是自然”“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可知材料中的理论是荀子的“性恶论”,故A项正确。
6.“神农无制令而民从”这句话出自《淮南子》,该书系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的政治变革。
从治国思想看,与这句话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选C 法家强调的是严刑峻法,实行专制统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儒家倡导仁治,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神农无制令而民从”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故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7.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
该学者评述的学派分别是(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解析:选A “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可得出是儒家,“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可得出是道家,故A项正确。
8.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的理想社会被有的学者评论为“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
”该学派是 (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选D 材料“蜂蚁社会”的现象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故该学派为法家。
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18分)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材料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材料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材料四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1)材料一反映了商代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4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他们的思想又有何一致性?(4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
(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尊神”“先鬼而后礼”等信息说明商代尊崇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材料中“敬鬼神而远之”等信息说明否定鬼神作用而专注人事。
第二小问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分析。
第(2)问,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主要强调“仁”和“礼”,结合两者的内涵分析两者的关系。
第(3)问,根据对材料三、四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其一致性体现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儒家思想及中华文化的影响角度概括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贡献。
答案:(1)变化:由商代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专注人事。
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宗法分封制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现实。
(2)核心概念:仁和礼。
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3)不同看法: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
一致性: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4)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