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成本管理论文:简析德国成本管理特点
成本管理管理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
成本管理管理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下,成本管理对企业的运营和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提升成本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以应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本文将进行成本管理管理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成本管理方面的特点和差异。
一、美国的成本管理管理制度作为全球经济最大的国家之一,美国在成本管理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
美国企业普遍采用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如作业成本法和过程成本法。
这些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和复杂的生产流程,能够准确计算产品的成本,并帮助企业做出决策。
此外,美国以其严格的财务管理要求而闻名,企业必须依法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审计,以确保成本管理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二、日本的成本管理管理制度日本的成本管理管理制度与美国有所不同。
日本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更注重细节和精益求精。
他们发展了独特的管理方法,如目标成本管理和活动基础成本管理。
目标成本管理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确定产品的目标成本,并通过不断改进流程和降低成本,实现目标。
活动基础成本管理则是通过分析企业各项活动的成本和价值,找到成本驱动因素,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这些方法使日本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三、德国的成本管理管理制度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成本管理管理制度与美国和日本有所不同。
德国企业注重成本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他们普遍采用全面成本法,即将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并根据不同的成本分类进行管理。
此外,德国企业还注重成本控制和效益分析,通过对成本的精确控制和效益的评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四、中国的成本管理管理制度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的成本管理管理制度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中国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面临着庞大的生产规模和复杂的供应链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企业采用了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如标准成本法、活动成本法和价值链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是指以事先设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通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对比,进行成本控制和分析。
成本管理制度性特点
成本管理制度性特点一、全面性。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环节,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了资源的配置、生产的流程、市场的竞争、经营的决策等。
因此,成本管理制度必须是全面的,能够覆盖企业的所有方面,确保企业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管理。
二、系统性。
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多个环节和各种因素的综合考量。
因此,成本管理制度必须是系统性的,能够将各个环节和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灵活性。
成本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
因此,成本管理制度必须是灵活的,能够适应企业的不同情况和变化,及时地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决策,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四、科学性。
成本管理是一个科学的管理工作,需要依靠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进行分析和决策。
因此,成本管理制度必须是科学的,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能够有效地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技术手段,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透明性。
成本管理是一个涉及到多方利益相关方的管理活动,需要确保管理过程的公开透明,使各方都能够清楚地了解成本的构成和分配情况。
因此,成本管理制度必须是透明的,能够确保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六、客观性。
成本管理是一个客观的管理活动,需要依据事实和数据进行决策和分析,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因此,成本管理制度必须是客观的,建立科学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机制,以确保管理工作的客观性和专业性,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
综上所述,成本管理制度的性质主要表现在全面性、系统性、灵活性、科学性、透明性和客观性等方面。
只有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进行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管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成本管理特点范文
成本管理特点范文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盈利目标,对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费用进行计划、控制、分析和决策的过程。
成本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性: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它涉及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包括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等。
只有通过全面、系统地管理各个环节的成本,才能实现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利润最大化。
2.综合性:成本管理涉及到多个方面和部门的合作和协调。
不同的部门在成本管理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任务,例如财务部门负责成本的核算和分析,生产部门负责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采购部门负责降低原材料成本等。
只有各个部门协同工作,才能实现成本的有效管理。
3.引导性:成本管理不仅仅是对产生的成本进行管理,还要通过对成本的控制和分析,引导企业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成本管理要求企业在决策中充分考虑成本因素,选择最经济的方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4.及时性:成本管理要求及时掌握和分析成本信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只有在成本发生之前及时提醒和预测,才能做到及时调整和控制成本。
成本管理还要求对成本的分析和报告要及时、准确,以便管理层及时了解成本情况,制定相应决策。
5.灵活性:成本管理要求企业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环境,灵活调整成本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可能需要降低产品价格以扩大市场份额,这就要求企业能灵活地调整成本结构,并通过其他途径降低成本。
6.客观性:成本管理要求对成本进行客观、准确地核算和分析,不受主观影响。
成本管理要根据国家和行业的相关会计准则进行核算,确保成本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通过客观的成本信息,管理层可以做出科学的决策和合理的控制。
7.制度化:成本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和程序,确保成本管理的有序进行。
制度化的成本管理能够规范成本管理的流程,提高成本的管理水平和效果。
制度化的成本管理还可以使成本管理工作的结果能够被持续复制和推广,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
成本管理制度特征
成本管理制度特征
一、特征
1、全面性
成本管理制度应该覆盖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产品销售、财务分析、管理决策等各个环节,确保成本管理制度的全面性和全程性。
2、系统性
成本管理制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预测等
多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
3、灵活性
成本管理制度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管理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成本管理制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4、透明度
成本管理制度应该是透明的,各个环节的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都应该能够清
晰透明地呈现给企业管理者,确保成本管理的公开透明。
5、科学性
成本管理制度应该是科学的,既要符合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又要符合企业实际的经营
管理需要,确保成本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实际操作性。
6、监控性
成本管理制度应该具有一定的监控性,能够及时监控各个环节的成本情况,发现问题和异常,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成本管理制度的监控性和应对能力。
7、激励性
成本管理制度应该具有一定的激励性,能够鼓励企业内部的员工和管理者对成本管理工作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成本管理制度的激励性和促进作用。
8、绩效导向
成本管理制度应该是以绩效为导向的,能够根据企业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体系,对成本
管理工作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确保成本管理制度的绩效导向性和实现目标。
以上就是成本管理制度的特征,一个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降低成本、提
高效益的目标,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希望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德国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
德国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成功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本文将介绍德国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税务制度和内部控制等方面。
一、会计准则德国公司的会计准则主要分为商法准则和税法准则两类。
商法准则由德国商法规定,规定了公司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要求。
税法准则则由税务部门制定,目的是为了纳税和税务申报的需要。
德国公司根据会计准则进行财务处理和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二、财务报告德国公司的财务报告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或德国商法准则进行编制。
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注释,提供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详细信息。
这些报告需要进行审计,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税务制度德国公司的税务制度包括所得税、增值税和其他各种税种。
德国所得税根据法定的税率计算,企业根据实际利润缴纳相应的所得税。
增值税适用于销售和服务,在每个交易环节都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税费。
税务制度的合理性和透明度有助于增强德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四、内部控制德国的公司法规定了内部控制的要求,以确保公司的财务管理合规和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包括财务管控、业务活动管控、风险管理、内部审核和合规性评估等方面。
德国公司根据内部控制机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公司的财务安全和稳定。
总结:德国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是该国经济繁荣和企业成功的重要支撑。
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税务制度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规定,为德国企业提供了准确、透明、可靠的财务信息,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合作伙伴。
正是因为这样的财务管理制度,德国公司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德国企业管理分析报告
德国企业管理分析报告引言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大国,其企业管理模式一直备受瞩目。
本报告旨在对德国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并提出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启示。
1. 德国企业管理模式概述德国企业管理模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主要特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合作与共识德国企业强调企业内外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和沟通,并在决策过程中追求共识。
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德国企业成功的基石。
1.2. 高度技术密集型德国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使其产品和服务保持竞争优势。
这也是德国企业赢得全球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稳定与长期导向德国企业通常以长期目标为导向,注重稳定经营和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
他们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职业规划,提供稳定的就业环境。
2. 德国企业管理的成功原因德国企业管理模式取得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2.1. 教育体系德国拥有优秀的教育体系,重视科学和工程等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企业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这为德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高品质产品奠定了基础。
2.2. 工会参与德国工会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会与企业管理层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劳动合同和决策。
这种合作关系有助于解决劳资纠纷,增加了员工的参与感和企业的稳定性。
2.3. 长期规划与稳定经营德国企业通常在经营决策中考虑长期规划和稳定发展,他们关注持续的利润增长而非短期获利。
这种长期导向有助于德国企业在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3. 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启示德国企业管理模式对中国企业的管理也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3.1. 加强与工会的合作中国企业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与工会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与工会充分沟通和合作,可以提高员工的参与感和企业的稳定性。
3.2. 注重长期规划与稳定经营中国企业在追求短期利润的同时,也应注意长期规划和稳定经营。
只有在长期的发展规划下,企业才能够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3.3. 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国科教兴国的口号早已提出,但仍需要更多投入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
稳健的德国会计
“稳健”的德国会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会计作为商业语言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德国“二战”失败后,仅用了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就重新返回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其会计核算和信息支持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德国会计体系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一、德国会计体系的特点1.会计目标主要是为债权人服务与美国、英国等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相比,德国的证券市场还不够发达。
企业的主要资金一般依靠银行贷款,以发行股票方式筹措的资金仅占外部资金的5%左右。
银行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影响着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往往要求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债权人为中心,重视偿债能力和资产计价,在收益决定方面采用“资产负债观”,以财务资本保持为目标。
因此在德国,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债权人为中心,重视企业偿债能力和资产计价。
2.会计制度由法律而非会计准则来规范德国会计的“法典化”是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显著特点。
德国属于大陆法系,经济秩序主要靠法律来规范。
其会计记账的基本原则、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审计等方面均有法律明文规定。
德国的会计规范是由政府通过分散于《公司法》、《商法》和《税法》中的规定来体现的。
《公司法》与《商法》对于会计方面的规定多是总括性的要求,而《税法》对德国公司会计的约束作用,来得更为细致、具体,“税收决定原则”表明会计记录和报表的编制应服从税收目的。
德国除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外,其严密的司法制度和严格的执法也颇具特色。
德国会计的监管机制严格而具体,它以最严厉的法律形式来规范会计,从而使其会计制度具有较高的秩序性和法制性。
3.会计要素界定、确认依靠判例在我国,会计要素都有明确的定义,当意见发生分歧时,该定义就作为判断依据。
而在德国,财务会计法律规范往往避免对某些会计概念下比较明确的定义。
对会计要素的定义,多是德国会计学者从自身的认识出发做出的,也就存在着多种见解。
德国会计法律中由于没有关于会计要素的明确定义,于是也就无法根据其去确认会计要素。
德国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
德国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作为欧洲经济强国之一,德国拥有许多高效的工业和经济体系,而财务管理制度对其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国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几乎是所有企业的核心管理之一,在其管理体系与规划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财务管理制度的组成在德国的企业中,财务管理制度一般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 会计制度德国的会计制度是基于德国商法和它的补充法律规定,同时还需遵循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等安排。
通过日常的记账、报告和审计,会计制度确保公司的财务记录准确无误。
2. 财务决策制度财务决策制度不仅仅涉及到公司资金的配置、筹资和现金流量的管理,也包括了财政政策、风险管理和管理员工的福利待遇等方面。
这能帮助公司的高管在风险和机会之间寻求平衡,并控制公司的财务状况。
3. 外部与内部财务审计制度财务审计制度可以确保公司的财务记录是准确、透明、且符合国际会计要求的。
内部审计师通过对公司的审计,为高层管理提供自己的意见,帮助他们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外部审计制度则确保公司的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和准确性,并为股东和投资者提供信心。
德国公司的财务管理体系德国公司的财务管理体系以效率和精确的预算为核心,为高管制定明确的财务目标、规划盈利和成本控制。
它的预算方法非常灵活,并且能够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地调整。
在预算编制期间,高管和经理们通常会比较关注哪些行业会出现变化,并且预测出公司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
对于每个可预见的风险,预算都需要提供一个相应的资金预算方案,以便在发生突发状况时迅速做出反应。
在制定预算方案的过程中,德国公司也会考虑到所有税收影响。
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的税收法规较为呆板,但对于国内或国外的公司在税收方面都能够得到非常令人满意的待遇。
德国的税收法规也是建立在国际会计法规上的,这意味着会计师需要按照国际会计标准来记录和报告公司的财务状况。
除此之外,德国公司还非常注重审核控制,这对于一些财务审核、消费控制、深度审计和风险评估都是至关重要的。
德国企业管理分析报告范文
德国企业管理分析报告范文1.引言德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企业管理在国际上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德国企业管理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特点、优势、挑战以及改进方向。
通过对德国企业管理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为其他国家的企业管理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促进国际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编写文章1.1 概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德国企业管理的背景和重要性。
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框架。
目的部分将阐明本文撰写的目的和期望达到的效果。
正文部分分为德国企业管理的背景、特点和挑战三个小节。
在德国企业管理的背景部分,我们将介绍德国企业管理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在德国企业管理的特点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德国企业管理的独特之处,包括管理理念、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等方面。
在德国企业管理的挑战部分,我们将分析当前德国企业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讨论应对之策。
结论部分分为总结德国企业管理的优势、探讨德国企业管理的改进方向和对其他国家企业管理的启示三个小节。
在总结德国企业管理的优势部分,我们将对德国企业管理的优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探讨德国企业管理的改进方向部分,我们将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以期改进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方式。
在对其他国家企业管理的启示部分,我们将以德国企业管理为案例,为其他国家的企业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德国的企业管理进行深入分析,以了解德国企业管理的背景、特点和挑战。
通过对德国企业管理优势的总结与德国企业管理改进方向的探讨,旨在为其他国家的企业管理提供借鉴与启示。
同时,通过本报告的撰写,也可以使读者对德国企业管理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2.正文2.1 德国企业管理的背景德国作为欧洲经济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企业管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德国公司管理制度
德国公司管理制度一、德国公司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1. 民主决策和合作原则:德国公司管理制度强调民主决策和合作原则,尊重员工和股东的权利,实行劳资双方共同管理。
公司董事会的组成要反映出股东和员工的利益平衡,员工代表有权参与公司重大决策。
2. 法治原则:德国公司管理制度遵循法治原则,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必须依法履行职责,公司治理必须合法合规。
3. 社会责任:德国公司管理制度强调社会责任,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福利、环境保护等社会议题。
4. 长期发展:德国公司管理制度注重长期发展,公司治理决策要考虑企业的可持续性和发展前景,避免短期行为导致长期损失。
二、德国公司管理制度的组成要素1. 公司法律法规:德国《公司法》规定了公司的组织形式、治理结构、权利义务等基本原则,公司必须依法履行各项规定。
2. 公司组织结构:德国公司通常由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组成。
董事会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的决策,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3. 公司治理机制:德国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督。
内部治理主要由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参与,外部监督由审计机构、监管机构等参与。
4. 股东和员工参与:德国公司管理制度要求股东和员工参与公司治理,股东拥有表决权,员工拥有监督权,公司决策必须兼顾双方利益。
5. 职业道德准则:德国公司管理制度倡导职业道德和商业道德,公司高管和员工必须恪守职业道德准则,不得违法乱纪。
三、德国公司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1. 公司决策机制:德国公司管理制度的决策机制较为民主和透明,公司董事会的决策要经过股东大会批准,员工代表有权参与重大决策,决策过程公开透明。
2. 公司责任机制:德国公司管理制度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公司必须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追求可持续发展。
3. 内部控制机制:德国公司管理制度要求公司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合规监管等方面,确保公司运作正常。
成本管理内容及分析方法论文
成本管理内容及分析方法论文成本管理是每个公司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因为它能够帮助公司确定其产品和服务的合理价格,以获得最大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因为它包括多个方面的控制和监测。
本文将介绍成本管理的内容和分析方法。
一、成本管理内容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成本估算——这是确定生产和销售成本的首要步骤。
估算成本需要考虑到所有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如物料、人工、能源、设备和运输等费用。
这些费用需要计算出来,并在整个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进行跟踪,以确保成本估算的准确性。
2. 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涉及到监测和管理生产和销售成本以确保它们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并与预算和生产计划保持一致。
这需要对成本的变化进行实时分析和比较,以确定哪些因素对成本有最大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它们。
3. 成本分析——成本分析的重点是确定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成本,并确定可能对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
成本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其成本结构和可能的利润空间,以及如何改进和优化生产和销售过程。
4. 成本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是管理、跟踪和报告成本数据的工具,它可以自动化这些过程,使企业能够实时访问和分析成本数据,以便及时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
二、成本分析方法成本分析是一种用于确定商品或服务成本和影响成本的因素的方法。
成本分析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生产商品或服务所需的可变成本,如原材料和人工费用。
间接成本是与生产和销售过程相关的固定成本,如设备租赁和能源费用。
了解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比例可以帮助企业确定其成本结构并制定优化计划。
2. 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是生产商品或服务时会随生产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材料和人工费用。
固定成本是不随生产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房屋和折旧。
掌握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比例可以帮助企业确定其生产量和市场份额的最佳比例。
成本管理管理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成本管理管理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有效的成本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因此各国纷纷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成本管理制度。
本文将对国际范围内的成本管理管理制度进行比较与借鉴。
一、美国的成本管理管理制度美国是世界上成本管理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成本管理管理制度体系完备,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很多借鉴经验。
在美国,企业通常采用ABC(Activity Based Costing)成本管理方法。
ABC成本管理方法通过识别和跟踪企业的各项活动和资源消耗情况,精确计算产品成本,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产品的盈利贡献度,并为决策提供依据。
二、日本的成本管理管理制度日本的成本管理管理制度在推动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具有独特的经验。
日本企业普遍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是“精益生产”,它旨在通过消除浪费、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成本。
此外,日本企业还注重员工参与,通过班组竞争、解决问题等方式激发员工对成本控制的责任感和创造力,从而提高整体成本管理水平。
三、德国的成本管理管理制度作为欧洲经济强国,德国在成本管理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
德国企业注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推崇精细管理。
在成本管理方面,德国企业普遍采用标准成本法和可变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通过对产品和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和测算,确定产品的标准成本,从而帮助企业提前掌握成本情况,并实现成本控制。
可变成本法则关注成本变动的原因和规律,通过对成本变动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成本降低的途径和方法。
四、中国的成本管理管理制度中国在成本管理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中国企业普遍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是传统的标准成本法和直接成本法。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中国企业需要更加重视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
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企业可以探索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成本管理方法,如ABC成本管理方法和精益成本管理方法,通过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财务管理中的德国经验与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中的德国经验与管理模式财务管理作为企业运营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德国以其严谨高效的管理模式和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而闻名。
本文将从德国的财务管理特点、管理模式以及经验上谈论德国在财务领域的独特之处。
德国的财务管理特点:1. 高度概括的财务规划:德国企业十分重视财务规划,不仅将财务管理作为一种手段,更将其视为战略决策的指导。
德国企业注重长期规划,在财务管理中,会制定详细的财务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进行有效决策。
2. 严格的财务约束:德国企业对财务约束的要求十分严格,包括对成本、利润和预算的高度控制。
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
此外,预算控制也是德国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3. 稳健的财务政策:德国企业通常采取稳健的财务政策,注重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他们注重保持适度的债务水平,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在经济不景气或市场波动时,德国企业往往能够相对稳定地度过难关。
德国的财务管理模式:1. 分权与责任制:德国的财务管理强调分权和责任制,公司内部将财务职能下放到各个部门,让相关负责人对财务细节负责。
这种分权的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更加高效地进行财务决策和控制,减少决策层的负担。
2. 审计与监控机制:德国企业非常重视内部审计和监控机制,通过建立严格的财务审计程序,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这种机制可以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合规性,对于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非常重要。
3. 长期投资与发展:德国企业倾向于进行长期投资和持续发展,财务管理模式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他们注重企业内部的资本投资,同时也积极寻求与其他企业的合作。
德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注重长远利益的平衡,避免短期行为的冲动。
德国财务管理的经验:1. 稳健财务政策:德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坚持稳健的财务政策,注重企业的财务稳定和长期发展。
这种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要注重风险控制,保持适度的债务水平,避免过度扩张和财务风险的发生。
德国企业管理会计职能浅析
德国企业管理会计职能浅析【摘要】德国企业管理会计是德国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德国企业管理会计的起源和发展、主要职能、作用、特点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德国企业管理会计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德国企业管理的特点和模式,为企业管理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指导。
德国企业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未来发展趋势也备受关注。
希望通过对德国企业管理会计的深入了解,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启示与指导,助力企业取得更大的成功。
【关键词】德国企业管理会计、起源、发展、主要职能、作用、特点、应用、重要性、发展趋势、启示、企业管理1. 引言1.1 引言: 德国企业管理会计职能浅析德国企业管理会计是德国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起源于德国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逐渐发展壮大。
德国企业管理会计主要包括成本会计、预算会计、绩效管理和报告分析等职能,通过对企业内部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报告,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德国企业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为企业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和业绩数据,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战略规划、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和利润。
德国企业管理会计的特点包括注重长期规划、强调实效管理、倡导团队合作和注重实践操作等。
德国企业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领域,涵盖生产制造、金融服务、零售批发等各个行业。
德国企业管理会计对企业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竞争力,是企业成功发展的重要保障。
2. 正文2.1 德国企业管理会计的起源和发展德国企业管理会计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
当时,德国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大型企业,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些企业,管理会计得以发展起来。
管理会计在德国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首先是20世纪初的传统会计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财务会计的发展,并没有明确的管理会计概念。
随着企业规模和复杂度的增加,企业对于更精准的管理信息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管理会计开始逐渐兴起。
德国会计制度的特点(3篇)
第1篇一、引言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会计制度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
德国会计制度在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了德国特有的法律体系和商业环境,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会计制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德国会计制度的特点进行阐述。
二、德国会计制度的基本框架1. 法律体系德国会计制度建立在完善的法律体系之上,主要包括《商法典》、《会计法》、《股份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对会计制度的规定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
2. 国际会计准则德国会计制度在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了德国特有的法律体系和商业环境。
国际会计准则(IFRS)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德国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向IFRS靠拢。
3. 会计准则体系德国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包括《德国会计准则》(HGB)、《股份法》会计准则(HGB-FGriffB)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HGB-FinRiSt)等。
这些准则为德国企业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会计处理方法。
三、德国会计制度的特点1. 强调合规性德国会计制度强调企业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企业需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不得随意更改会计政策。
2. 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德国会计制度强调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关注环境保护、员工权益等方面。
企业在会计报表中需披露社会责任相关信息,以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3. 独立审计制度德国实行独立审计制度,要求企业聘请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审计师需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进行审查,并向公众发布审计意见。
4. 高度透明德国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披露详细的财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
企业还需披露关联交易、重大投资、贷款担保等信息,以确保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5. 严格的会计政策变更制度德国会计制度对会计政策变更有严格的要求。
企业在变更会计政策时,需充分说明变更原因,并确保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符合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
6. 强调长期价值德国会计制度注重企业的长期价值,要求企业在会计处理时充分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
德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实践经验
德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实践经验一、德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过程1.成本的经验管理阶段19世纪随着产业革命的发生,德国也产生了成本管理思想的萌芽,进入了依靠经验进行成本管理的阶段。
在此阶段德国的成本管理依靠商人们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进行,商人们依据自身经验形成了各自的成本管理方法,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统一的体系。
但不同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都关心制造费用的合理分配和产品成本的准确计量,这为日后德国形成独立的使用复杂数学方法的成本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2.成本的科学管理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产业革命的深入德国进入工业化大生产的时代,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
在成本的经验管理阶段的基础上,学者们提出了大量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管理制度,普遍关注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问题并积极探究如何建立统一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
该阶段的特点是注重于成本管理会计的独立研究,将成本会计区别于财务会计,大量运用复杂的数学方法等科学进行成本管理,科学方法代替经验成为成本管理的主体内容。
E 确立了企业会计的目标是为支持管理决策提供帮助,注重资源消耗与产出的关系,形成了统一的科学成本管理体系。
3.成本的现代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德国形成了一套统一完整的独立于财务会计的成本管理体系,即弹性边际成本管理方法(GPK)。
GPK由Hans George Plaut提出并得到大量学者的支持和发展,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成立了相关机构制定了一系列准则,GPK现已成为德国企业普遍运用的成本管理方法。
而且随着别国成本管理方法的传入德国的GPK方法也在不断地扩充与完善。
二、德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原因1.德国企业成本管理发展的政治因素德国是一个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将市场的自由原则与社会公平相结合的经济制度,在保证市场自由性的基础上政府对经济进行计划与控制。
德国在成本管理萌芽阶段的19世纪就已经对财务会计法典化,采用稳健不充分披露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准则对企业的财务会计处理进行规范,并设立有专门的财政法庭,建立起了高度管制的财务会计制度。
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及借鉴
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及借鉴摘要: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GPK)由于成本中心设置科学,成本控制责任明确,并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成本控制中,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许多大公司中推行几十年,目前仍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对搞好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有很多启示,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成本会计系统及应用经验来完善企业的成本管理,以收到成本管理的实效。
关键词:弹性边际成本法;责任中心;成本管理;启示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GPK)自二战后推出到目前为止,已在德国许多公司中持续实施60年之久,众多企业的实践证明其使用效果良好,取得了明显的成本控制效果。
而美国的作业成本法(ABC)自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企业开始应用以来,到目前为止,在西方企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近几年来,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致力于向美国企业推介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并试图通过吸收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的长处,来对美国的作业成本法进行改进。
目前,我国成本会计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也不如人意,责任中心按传统的职能部门设置,存在职责不清,考核不准等诸多问题。
研究、学习德国的弹性边际成本法,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并有助于我国对企业现行成本会计系统进行改革。
一、 GPK的主要内容德国的“弹性边际成本法”(Grenzplankostenrechnung,英文简称GPK)是一种以广设成本中心为责任中心,以贯彻责任制为特色的融成本预算、核算、控制和责任考评于一体的成本会计系统。
〖JP+1〗该成本系统由满足外部需要的实际成本核算系统和满足内部成本控制需要的成本核算系统组成。
其主要内容如下1. 成本中心的设置。
GPK设置的成本中心称之为广设成本中心,它由同质的作业构成,与我们传统的责任中心设置不同,传统责任中心是按职能部门设置的,如:分厂、车间、班组为传统的责任中心。
广设成本中心是按同质的作业设置的,不同质的作业不能设为一个成本中心,必须将不同质的作业分开单独设置成本中心。
德国制造管理制度
德国制造管理制度德国一直以来都以其精湛的制造业闻名于世,德国的制造管理制度也是其制造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德国制造管理制度以其严谨的流程、高效的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而闻名于世。
在德国制造管理制度中,技术的创新和质量的控制是其核心,而这些都离不开严格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
本文将对德国制造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探讨其特点和优势,并对其在德国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德国制造管理制度的特点1. 严格的流程管理在德国制造管理制度中,所有的制造流程都经过了详细的规划和严格的控制。
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生产和最终的交付,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流程,而且都要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
这个严格的流程管理不仅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交付期限,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 高效的技术应用德国制造管理制度中,技术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德国的制造业一直都以其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自豪,而这些先进的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在德国,制造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3. 严格的质量控制在德国制造管理制度中,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德国的制造企业都严格遵循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从原材料的检验到产品的检测,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这种严格的质量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也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二、德国制造管理制度的优势1. 提高生产效率德国的制造管理制度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严格的流程管理和高效的技术应用,制造企业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并且快速地调整生产计划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 降低生产成本德国的制造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严格的流程管理和高效的技术应用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同时质量控制的严格也可以减少因为质量问题而带来的损失,最终使得产品的生产成本得以降低。
3. 提高产品质量德国的制造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成本管理论文:简析德国成本管理特点摘要:近些年来,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对于德国成本管理系统(German Cost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GCMS)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他们通过资助有关专家去德国考察、在会计年会上作专题报告等形式向企业管理人员、会计专业人士介绍与推广德国成本管理方法。
一些会计学者(例如D.E. Keys、Kip. R. Krumwiede、Carl S. Smith )认为,德国成本管理方法帮助了德国企业走向成功,甚至对于战后德国经济的腾飞也做出巨大的贡献,因而借鉴德国经验有助于美国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成本;管理;会计;特点基于对德国成本管理特点的研究,本文拟从以下几个部分结合某销售公司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较简单的事例诠释对于德国成本管理总体的认识。
该公司主营业务为某品牌家用空气清新器,卖出价480元/台,进货价158元/台。
该销售公司主要由销售部、维修部、仓储部、送货部组成。
销售部下设4个销售组,其中两个组从事社区销售,另外两组从事超市销售。
通过此案列对GCMS进行简要地介绍。
一、德国成本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德国成本管理的内容比较广泛,根据企业战略计划、战术实际执行的需要可以划分为战略性成本、企业销售成本、研发成本、资本化的成本、生产成本。
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制定具体的成本管理方案,该方案覆盖了企业发展战略、策略实施等方面,管理者可以掌握大量的与之决策相关的经营管理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关于企业长短期发展战略的纵向信息以及同时期不同方面的横向管理信息。
这种划分的标准较之于我们通常的成本概念要宽泛的多。
Keys通过对美国部分企业的调查发现,他们的成本核算系统并不同时具备核算企业战略成本、策略执行成本的功能,即使有也不能使以上两种成本的计算数据“兼容”。
正是由于其成本内容具有广泛性,GCMS关于产品成本的概念较为宽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费用发生的成本中心将其划分为初级成本(primary cost)和次级成本(secondary cost)。
初级成本是来自所核算的成本中心的成本费用,而次级成本核算来自其他的成本中心的成本费用。
以该销售公司为例,其销售部下属的一个销售组:该销售组有固定人员5人,负责产品销售及其他日常事务,工资由固定工资加比例工资(销售收入5%)构成。
本月销售空气清新器280台。
二是将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研发费用)纳入成本核算范围。
GCMS认为,如果不将销售费用、研发费用摊入成本,企业利润的波动性较大,并且产品的真正成本被低估,因而将销售费用、研发费用摊入产品成本有助于其矫正成本,以此来保证企业在成本信息、销售利润信息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二、成本核算实施的合理性德国成本会计主要核算方法被称为“弹性标准成本法(flexible standard costing)”,杨继良教授在《弹性边际成本法的强盛生命力-德国成本会计概述》一文中对德美两国成本会计作了部分比较,他认为,美国的标准成本法应用于制造业时,通常包括直接材料和人工成本,以及分配计入制造间接费用(manufacturing overhead),具体包括工厂设施、与生产有关的管理费用、和机器设备的折旧。
并且,大部分企业在分配间接费用时,其目的是把所有的(制造)成本都包括在内。
而在这个问题上,德国成本会计与边际成本计算(marginal costing),即直接成本计算法比较接近①,但在处理制造费用和辅助部门的成本时,具有ABC的特点。
(一)成本中心划分的准确性一般来讲,成本资料积聚的“成本结集点”,就是成本中心。
杨继良教授认为,成本中心和成本结集点之间不能划上等号。
例如把一个车间作为一个成本中心,对这个车间进行成本考核,这个成本中心同时是一个成本结集点。
但对这个车间的费用单独记账,所以车间的这项费用也是一个成本结集点,但不是一个成本中心。
通常看来,成本是成本中心(或成本核算单位)进行生产而引起的支出,但德国关于成本中心的划分更为细化。
D. E. Keys认为,德国成本中心的划分有五个原则:1.“成本结构的同质性”(homogeneous cost structure);2.“成本中心只能由一个人负责”;3.“地域上的非分散性”(not be geo-graphically dispersed);4.“成本动因只能有一道工艺”;5.“数据的记录和计划的可获得性”。
GCMS设置成本中心的做法,其细分的程度比ABC下设置作业成本中心高,其目的在于注重责任的履行。
在本案例中,每一个具体的销售组就是一个成本中心,原因如下:一是由于社区销售组的流动性使超市销售和社区销售的场地费有不同的计量基础,这使得社区销售、超市销售有着不同的成本习性;二是即使同样是社区销售或超市销售,由于各责任区地理位置的分散性使得他们不能从总体上成为成本中心,因而需要将销售部按不同的责任区域划分为不同的销售成本中心。
划分成本中心的意义在于更能体现责任会计的原则,企业可根据不同成本中心的特点,确定相应的业绩评价标准。
(二)成本计算的准确性首先,GCMS认为作为资源成本动因的固定资源成本(fixed resource costs),与总成本有着较为稳定的线性关系,在计算成本时,通常以固定资产可取得的最大生产能力②(maximum achievable capaci-ty)作为计量基础,并且“隔离”实际生产产生的闲置成本,使其不参与到成本的核算中,这样更能真实核算每个产品所消耗的成本,避免了由于闲置生产能力产生的费用摊入成本引起的高估成本和过高定价。
案例中,作为固定资产的送货车,由于送货车型号、使用能力的不同,故在计算其折耗成本时按其使用工时作为成本动因。
其次,为了消除折旧方法带来的成本误差,GC-MS很重视重置成本的作用。
他们认为直线法等资产折旧方法没有讲实际发生的资产折耗算入了成本,甚至扭曲了产品成本,而重置成本却能很好的表现出现实资产的价值继而推算出资产折耗。
最后,“德国是成本拉动分摊的典型”。
这一点较之于美国的ABC成本推动分摊有很大不同。
由于资源消耗的因果关系,基本生产部门成本中心决定了辅助生产部门成本中心提供资源的数量,辅助生产部门成本中心根据基本生产部门的需求量确定向其分摊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并且,在将辅助生产部门成本中心的成本转入基本生产部门成本中心时仍然维持把固定成本与比例成本分开的原则。
这与ABC有所不同,ABC是成本推动分摊的典型,即不考虑辅助生产部门的成本传递到基本成本中心的成本是否真正发生效用,并且辅助生产部门成本在结转时不再划分为固定成本和比例成本。
显然,美国的做法并不能真实的考核到辅助生产部门的工作业绩,并且会虚高产品成本。
案例中,销售公司下设的售后服务部门发生的成本就是被各销售部门所“拉动的”。
他们所发生的成本应该由销售部门售货后实际所发生的退货或是货物维修数量来决定。
(三)盈利计算的多重性正如上文所谈到的那样,GCMS充分考虑到不同管理层对于成本信息的不同需要,因而成本与利润的计算表现出多重性。
完全成本法下得到的利润数据可以作为长期决策的参考,而边际成本数据则作为短期决策(比如短期定价和市场渗透战略评估)的工具。
通常来讲,这种多层计算方案由公司根据自身需要设计实施。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案:第一层贡献毛利可以使管理人员能够了解每种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第二层贡献毛利能够计算出产品与消耗的设备三、管理特点(一)通过ERP实现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德国成本管理系统较好地将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在一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会计模块与财务会计模块在高效能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帮助下紧密地结合起来,一个单一的数据点以及一项交易就可以同时更新两个模块,保证成本会计和财务会计两者信息的一致性;二是基于企业投资者对于产品成本信息的不同需求可以提供外部报告,但是注意避免与财务会计发生“冲突”。
例如,在提供盈利能力报告时,通常将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计入产品成本之中,但是为了能够与财务会计对有关费用的界定一致,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需要被注明其与存货的估算不相关。
这样既符合了财务会计的要求,又将产品成本体现在多重利润管理之中。
(二)强调责任观点如前所述,GCMS划分成本中心标准以及'拉动式'结转辅助生产部门成本都表现了这一经营思想。
正如杨继良教授对于GCMS的评价,该成本核算系统将责任制贯彻到企业的最基层,而美国ABC则重点在于纠正产品成本受扭曲的问题。
四、启示通过对GCMS的上述特点的概括,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一)成本管理重心从事后反馈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转变将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以及相关管理内容纳入成本管理范围,使企业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向预防性发展,避免因将成本核算局限于生产领域导致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有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降低。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成本管理信息的实施更新以及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有条件企业应该使用高效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以此实现成本管理模块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物料管理、生产管理、销售/分销管理等其他管理模块的电子数据交换(EDI)。
(二)学界应加大对企业成本会计方法的研究之所以德国成本管理法方法不断成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德国成本会计学界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设计新的成本核算方法。
而目前,我国对成本管理的研究较为滞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内容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成本管理的理解停留于传统的量本利分析、预测、决策、预算、标准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领域;二是理论与实务脱离,由于研究内容的滞后性,实务界难有响应,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学术界研究成本会计的积极性,这种恶性循环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成本会计的发展。
面对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企业对于成本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加强对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已势在必行,并且这种研究必须建立在与实务界相互沟通之上,突出方法的实用性、可行性。
参考文献:[1]D E Keys.Executive summary of German Cost Management System[J].Management accounting quarterly, 1999(fall).[2]Carl S Smith. Going for GPK[J].Strategic Finance, 2005(39).[3]杨继良.弹性边际成本法的强盛生命力—德国成本会计概述[J].财会通讯, 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