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学类类阅读+学案12+分析主旨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学案12 精准分析主旨意蕴-对点练习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
教学时数:第学月第课时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分析主旨意蕴。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常见意蕴分析题的分析要领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阅读文学类文章的能力,学会感知语言艺术之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接受一定的文化熏陶。
教学重点:能够精准分析主旨意蕴,精准答好主旨意蕴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主旨意蕴题的答题方法和模式,把握好复习方向。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班班通
教学过程:
【课前读】学生自行大声朗读背诵高考必背之《孟子》。
【明确目标】
1、掌握多层面、多角度分析原则。
2、掌握常见意蕴分析题的分析要领
3、能够精准分析主旨意蕴,精准答好主旨意蕴题。
活动一:自主学习
1、课前常规默写。
2、完成《一轮复习67练》P470练习,完成相关习题。
3、自主修改练习中出现错误的题目,思考错误原因。
活动二:综合练习
1.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线救国”是指M选择先植入脑部芯片,改善身体机能后,可以积累资金更换义体,以实现生命的无龄和长久。
B.“刻意为之的浑然天成”与小说结尾处的“伪造”呼应,暗示这块化石很可能是人工制造,并非真正浑然天成。
C.“完全没有个体性”是说借助统一制式的技术更新肉身,使个体的独特性丧失,表达了叙述者对此的反思和叹惋。
D.“伪造未来”是男子对M所提建议的否定,表达了他对失去自我性的哀伤,以及由此而生的对未来真实性和意义的怀疑。
答案 B
解析“暗示这块化石很可能是人工制造,并非真正浑然天成”错。
结合“M再次想起那块矿石,嵌在深处的绿色颗粒无穷无尽,也许就是苍茫宇宙所有星系星子的高度镜像,绿色颗粒之间黑灰的坚硬,也许就是脑体中的所有黑洞”可知,这句话并非否定化石的浑然天成,而是将其与星空、与人的大脑形成关联,这块化石象征永恒和造物。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奇特巧妙,又蕴含深意,写出了生命在科技发展中所产生的异化、物化的状态。
B.以“幼儿园里最听话的孩子”形容M和男子,表现出他们面对生命科技的复杂心情:
既慌张又期待,既被动又享受。
C.面对M的疑问,男子“无声地摇摇头”,意思是说“我和时间”仍然存在,表达了其对这一状态的遗憾与无奈。
D.“各自怀抱着心爱的玩具”,意在表达他们都在羡慕着对方的生命状态,而怜悯着自己不完美的生命状态。
答案 A
解析B项“既慌张又期待,既被动又享受”错。
“幼儿园里最听话的孩子”表现出人在科技面前的无能为力,只能被动等待和接受。
C项“意思是说‘我和时间’仍然存在”错。
结合“先去掉时间”“再去掉我”可知,男子在把身体交给科技之后,已经没有“时间”和“自我”了。
D项“意在表达他们都在羡慕着对方的生命状态”错,M并不羡慕男子的生命状态,她宁可让衰老自然发展,也要保持生命的自由和个体的独立。
3.小说直接写到“化石”的地方不多,却以“化石”为题,请分析其合理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化石”指M脑海中不时出现的那块矿石,是小说的核心意象(或“贯穿小说的重要物象”)。
②“化石”是人物的隐喻:在追求生命长久和无龄的时代,M的存在,在男子看来就像一块古老的矿石,而男子的肉身存续再久,他的人生也只能是一块透明的“琥珀”。
③化石象征永恒和造物,有暗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存在的主体性与时间永恒的关系的思考。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可从情节、结构、人物、主旨入手,分析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等。
从情节角度看,答“化石”是意象、线索均可;从人物角度看,答“隐喻”“比喻”“象征”“借物喻人”均可;从主旨角度看,答“表现、凸显主旨”也可。
4.优秀的科幻小说在表现科学技术远景和人类未来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时,常常蕴含深刻的人文思考。
请说说这篇小说的丰富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人的存在及意义的思考——真正体现存在的是个体的独特性,而不只是肉身的存续。
②关于科技发展对人的影响的思考——科学技术的无限制使用,可能使生命异化、物化,人虽无法拥有对生命的绝对自由,但应尽最大努力寻求和保持生命的自我性。
③对人性的思考——人应该坦然地面对衰老和逝去。
解析
分析小说的丰富内涵,就是要分析小说的主旨、情感和审美意蕴。
该题的重点是分析“人文思考”,要结合“科学技术远景”和“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思考。
所谓“人文思考”,主要指人的存在与人性两方面,也是话题的分析角度。
另外,根据题干提示,还要结合科技发展给人的影响分析。
【布置作业】
完成《一轮复习67练》P473 5-8。
课后反思:
课题:学案12 精准分析主旨意蕴-对点练习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
教学时数:第学月第课时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分析主旨意蕴。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常见意蕴分析题的分析要领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阅读文学类文章的能力,学会感知语言艺术之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接受一定的文化熏陶。
教学重点:能够精准分析主旨意蕴,精准答好主旨意蕴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主旨意蕴题的答题方法和模式,把握好复习方向。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班班通
教学过程:
【课前读】学生自行大声朗读背诵高考必背之《孟子》。
【明确目标】
1、掌握多层面、多角度分析原则。
2、掌握常见意蕴分析题的分析要领
3、能够精准分析主旨意蕴,精准答好主旨意蕴题。
活动一:自主学习
1、课前常规默写。
2、完成《一轮复习67练》P473练习,完成相关习题。
3、自主修改练习中出现错误的题目,思考错误原因。
活动二:综合练习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苏“带了一筐萝卜在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前等待了一天一夜”和“战士们拿到萝卜后,连泥也顾不上擦,就吃了起来”等内容凸显了战场缺水断粮,形势严峻。
B.老苏和白连长精彩的对话描写,表现了老苏对敌我双方形势的精细分析,丰富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进一步向前发展。
C.“老苏曾送给那个黑人士兵两包大前门香烟,对方也回赠了两包马蹄牌S国烟”,说明老苏通过赠送物资才达成不经谈判而停火汲水的默契。
D.“连里怕敌人在烟里施放细菌”,把两包马蹄牌S国烟送到团部去化验的举动,表现了我军不信任对方,行事过度谨慎的风格。
答案 B
解析
A项“缺水断粮,形势严峻”错。
小说开头只提及缺水,没说断粮,后来老苏冒险通过敌人的封锁区来到前沿阵地为战士们送萝卜,说明粮食没断。
C项“老苏通过赠送物资才达成不经谈判而停火汲水的默契”错。
应当是基于老苏的勇敢和对战场上人性的洞察,以及他的大胆细致和冒险精神,才达成了这种默契。
互送香烟只是对老苏预判的睿智的证明。
D项“行事过度谨慎”错。
应是表现了我军行事谨慎小心、考虑周全的优良品质。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一线串珠,情节紧紧围绕“硝烟下的流泉”这个线索展开,不蔓不枝,结构严谨,文脉清晰,中心突出。
B.小说将主人公老苏置于与白连长的不可调和的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描摹他在矛盾
冲突中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C.小说开头对前沿阵地供应中断和汲水困难的叙述,为下文人物的出场和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后面白连长拾废罐头盒试探敌人的情节与之呼应,表现出汲水难度的确很大。
D.小说结尾处互送香烟的情节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同时也带给读者思考的空间,体现了小说体裁独特的艺术魅力。
答案 B
解析
“不可调和的激烈的矛盾冲突”错。
白连长反对老苏汲水是担心老苏的安全,老苏与白连长的争辩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白连长觉得老苏说得有道理,同意让他去试一试。
7.小说是如何塑造老苏这一人物形象的?请联系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正面描写。
通过对老苏语言和动作的精准刻画,表现出他不怕危险、乐于奉献的形象以及高度的责任感。
②侧面描写。
对面敌人惊呆的神态,从侧面表现出老苏勇敢智慧的形象。
③细节描写。
用特征鲜明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苏去汲水的“举”“敲”的细节,凸显出他的沉稳。
④情节设计上反复手法的运用。
如“老苏要求着”“老苏还是要求去”“老苏和白连长争论起来”“老苏继续争辩”以及老苏去汲水时举桶、敲桶等动作的反复,凸显了老苏执着的形象。
解析
先从常规角度思考其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细节描写;再考虑特殊角度,如本文在情节设计上运用反复手法。
每个答题要点都应由“手法+人物特点”组成。
8.小说标题“硝烟下的流泉”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硝烟”指战场上的战火(或“代指战争”),“流泉”指敌我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的一股清泉。
②“硝烟”和“流泉”形成对比,战场缺水严重,战士取水迫切;战场紧张死寂,流泉自由奔流。
③暗示老苏的重要性。
敌我双方生死之际,老苏以他的灵活、智慧打破了僵局,给死寂的战场带来了转机。
④战争毁灭生命、摧毁人性,硝烟下的流泉却在关键时刻唤醒了敌我双方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引起人们对战争深层次的反思。
解析
分析标题意蕴,一般是由表层到深层。
这个标题的特点是以物象(意象)命名,应围绕这个物象先找出表层意蕴(实指义);再找出其象征义,象征活力与自由,象征着老苏的灵活与智慧;后挖深层义(主旨义),对生命与人性的敬畏与反思。
【布置作业】
完成《一轮复习讲义》P260的阅读。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