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3套精选★北京市2019届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经典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些措施可以减弱噪声()
A.停止使用一次性白色泡沫饭盒B.科学家研制冰箱中氟利昂的代用品
C.在摩托车内烯机排气管上装消声器D.为了推销商品,商场在门上安装高音喇叭
【答案】C
【详解】A. 使用一次性白色泡沫饭盒会污染环境,对噪声无影响,不符合题意;
B. 氟里昂的代用品可以减小温室效应,对噪声无影响,不符合题意;
C. 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D. 用高音喇叭宣传产品,影响人们的休息和生活,不符合题意.
【点睛】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析各个选项是否可以有效合理的减弱噪声.
2.关于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听小骨--大脑
B.听小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C.鼓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D.听觉神经--鼓膜振动--听小骨--大脑
【答案】C
【详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耳的结构及各部位功能以及听觉的形成过程。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3.下列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人步行的速度约是1.1km/h B.学校100m短跑记录是13min
C.重庆主城的气温最低可达到-40℃D.一瓶矿泉水的质量约550g
【答案】D
【解析】A.人步行的速度约1.1m/s 4 km/h,故A不符合题意;
B.世界百米冠军的速度也就在10s左右,学校100m短跑记录是13s,故B不符合题意;
C.重庆主城的气温最低约−20℃,故C不符合题意;
D.一瓶矿泉水的容积一般在550ml(550ml=550cm3)左右,矿泉水的密度与水接近,即1.0g/cm3;一瓶矿
泉水的质量:
m=ρV=1.0g/cm3×550cm3=550g,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如图甲有一个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MN前,若平面镜不动,光源以v的速度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光源S在镜中的像为S′;如图乙所示,烧杯中装有半杯水,一束光线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保持入射点不变,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α角。

关于这两个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S′以速度v沿SO直线方向向右移动
B.甲图中,S′以速度v沿SS′连线向S移动
C.乙图中,折射光顺时针旋转,旋转角小于α
D.乙图中,折射光逆时针旋转,旋转角大于α
【答案】C
【详解】AB.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光源S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如图所示。

因为光源S以v的速度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像点S′也以v的速度沿着S′O向下运动。

∠SOM=∠S′OM =45°,所以与S′O与SO互相垂直。

即S′以速度v沿SO直线方向向下移动;故AB错误;
CD.一束光线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折射光线不发生偏折,垂直入射,现保持入射点不变,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α角,由图可知,则反射光线逆时针旋转,旋转角等于α;折射光线顺时针旋转,但旋转角小于α。

故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睛】
(1)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
与平面镜垂直,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由此可知物接近镜面的速度等于像接近镜面的速度。

(2)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知,当入射角变大时,反射角也变大,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根据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变大时,折射角也变大,但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

5.小明在岸上看见鱼在水中游玩,看到的“鱼”是()
A.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B.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D.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答案】D
【分析】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折射时形成的像是虚像.
【详解】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线从水中通过空气进入人的眼睛的,因此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并且像为虚像,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6.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适合人的洗澡水温为72o C
B.正常人的脉搏每秒钟跳动70次
C.同学们行走的速度约为10m/s
D.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
【答案】D
【分析】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详解】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72℃,故A不符合题意;
B.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B不符合题意;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
4km/h≈1.1m/s
故C不符合题意;
D.老师的身高约170cm,教室门的高度略大于此数值,在
200cm=2m
左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下列固体属于晶体的是()
A.石蜡B.海波C.玻璃D.松香
【答案】B
【详解】常见的晶体有钻石、石英、云母、海波、明矾、食盐、硫酸铜、糖、味精等;常见的非晶体有石蜡、松香、沥青、橡胶、玻璃、塑料等。

由此判断,海波属于晶体。

故选B 。

8.下列有关物理量的估计,符合实际的是( )
A .你所在考场的声音约为70dB
B .你所在考场的温度约为38℃
C .你所在考场课桌的高约为80cm
D .你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5m/s
【答案】C
【解析】A .适合人们休息的环境噪声不超过40dB ,考场中非常安静,噪音远小于40dB ,更不可能达到70dB ;故A 项不符合题意;
B .人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考场内气温不高于体温,更不可能达到38℃;故B 项不符合题意;
C .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 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 左右,故C 项符合题意;
D .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 左右,故D 项不符合题意。

9.如图所示,几个同学在只有电流表或电压表时,利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 0设计了四个测未知电阻R x 的电路,其中不可行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D
【详解】A .R x 和定值电阻串联,电压表U 1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根据U I R =
求出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根据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通过R x 电流等于通过定值电阻电流
I x =I 0
电压表U 2测量R x 两端的电压U x ,根据x x x
U R I =求出电阻,A 项不符合题意; B .开关S 和S 1都闭合时,电压表测量电源电压;开关S 闭合S 1断开时,电压表直接测量R x 两端的电压。

根据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串联导体电压之和,求出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根据U I R =
求出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

根据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通过R x 电流等于通过定值电阻电流
I x =I 0 根据x x x
U R I =求出电阻,B 项不符合题意; C .R x 和定值电阻并联,电流表A 1测量定值电阻的电流,根据U=IR 求出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根据并联
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R x 两端电压等于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U x =U 0
电流表A 2测量R x 的电流I x ,根据x x x
U R I 求出电阻,C 项不符合题意; D .R x 和定值电阻串联,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的电流,不能直接或间接测量R x 两端的电压,不能求出R x 电阻,D 项符合题意。

故选D 。

10.如图为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中各冲程的示意图,其中表示做功冲程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C
【详解】A .进气口开,出气口关闭,活塞向下运动,故是吸气冲程,故A 不符合题意;
B .进气口关闭,出气口开,活塞向上运动,故是排气冲程,故B 不符合题意;
C .进气口和出气口关闭,活塞向下运动,是做功冲程,气体对活塞做功,故C 符合题意;
D .进气口和出气口关闭,活塞向上运动,故是压缩冲程,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二、填空题
11.冰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冰在熔化过程中,______(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
______(选填“升高”、“下降”或“不变”)。

【答案】晶体 吸热 不变
【详解】[1][2][3]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冰是晶体,所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12.如图是工人师傅用一把螺丝刀探听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的做法,该现象说明________可以传声;某次工人师傅听到的声音比较响,说明声音的________(选填“频率”或“振幅”)大;通过听到的声音可以判断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选填“能量”或“信息”)。

【答案】固体 振幅 信息
【详解】[1]工人师傅用一把螺丝刀探听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的做法,由于固体可以传递声音,所以通过听到的声音可以判断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
[2]某次工人师傅听到的声音比较响,说明此声音的响度比较大,从而可以说明此声音的振幅比较大;
[3]通过听到的声音可以判断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3.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水平放置的容器中,并在容器底处形成一光斑,这时往容器中逐渐加水至h1深度,光在水面处既发生反射也发生了折射,此时反射光投在容器上方水平放置的挡光板上形成另一光斑P点,折射角为30°;继续加水至h2深度,挡光板上的光斑P点向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此时折射角_____30°(选填“>”、“<”或“=”)。

【答案】左=
【详解】[1]由题知,往容器中逐渐加水至h1深度,光在水面处既发生反射也发生了折射,此时反射光投在容器上方水平放置的挡光板上形成另一光斑P点;继续加水时,液面会升高,由于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所以光斑P点会向左移动;如下图所示:
[2]在加水的过程中,水面始终是水平的,入射角不发生变化,则折射角不变,仍然是30°。

14.某同学家中有电灯、电视机、电饭锅、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它们都是________联在照明电路中.若同时使用全部的家用电器,则他家的照明电路的总电阻将________(选填“最大”、“不变”或“最小”)
【答案】并最小
【解析】电灯、电视机、电饭锅、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是独立工作的,互不影响的,所以它们都是并联的;并联电路中电阻并联越多,电路的总电阻越小,所以同时使用全部的家用电器,照明电路的总电阻将最小.
15.(1)2019年4月10日,全球六地通过协调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发布了首张黑洞照片如图,它是根据接收到射线(一种特殊的光,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经过处理而形成的,高能射线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m/s。

(2)周末小彤在广场游玩看到音乐喷泉的上空出现了一弯绚丽的彩虹,这是由于太阳光经过喷泉形成的小水珠折射,从而产生______现象形成的。

小彤用照相机给妈妈照了一张像留念时发现像太小,则他应该将照相机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妈妈。

【答案】3×108
色散 靠近
【详解】[1]高能射线是一种特殊的光,与光的传播速度相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8310m/s ⨯。

[2]太阳光经过空气中小水珠多次折射后散射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可见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3]由凸透镜成像规律中“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原则,即缩小物距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所以小彤应该将照相机靠近妈妈。

16.如图所示是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由图可判断:入射光线是________,折射角等于________度。

【答案】AO 40
【详解】[1]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在同一介质中(界面的同一侧),由图可知,60A OM O B M '=︒=∠∠'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MN 为空气与玻璃分界面,又因为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不同介质中,所以AO 为入射光线,OC 为折射光线。

[2]折射角为
905040CON '=︒-︒=∠︒
所以折射角为度40度。

17.如图所示,此时天平已平衡,则所测物体的质量是______g 。

【答案】63.4
【详解】根据天平“左物右码”,物体的质量为砝码与游码示数之和,游码盘分度值为0.2g ,其示数为
3.4g ,即
50g+10g+3.4=63.4g m =
18.身高为1.65米的人站在平面镜前3米,人和像的距离是______米,像的高度是______米。

如果人向镜面前进了0.7米,那么像的高度将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6 1.65 不变
【详解】[1][2][3]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所成的像为等大正立的虚像,且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则
人和像的距离为二倍人到平面镜的距离,即6m ,像的高度等于人的高度1.65m ,人靠近平面镜,像的高度不变。

19.如图某同学在研究声音的特性时,用硬纸片在钢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快,纸片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______(高/低),这说明音调是由_________决定的。

【答案】高 频率
【详解】[1][2]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越快,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说明音调由频率决定的。

三、作图题
20.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路图将实物图连接完整,用笔画线代替导线。

(要求导线不能交叉)。

【答案】
【详解】由电路图可知,1L 与2L 并联,1S 控制1L 所在支路,2S 控制2L 所在支路,根据电流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出后分为两条支路,一支流经1L 、1S ,另一支流经2L 、2S ,然后两条支路汇合后,电流流回电源负极。

连接实物图,如图所示
21.如图所示,悬挂着的小球受到的重力为8牛,请用力的图示法画出小球受到的重力G 。

(____)
【答案】
【详解】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方向竖直向下,选取一段表示2N力的线段,然后过球心做竖直向下,大小为8N的重力,如下图:
四、实验题
22.洋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洋洋首先测量凸透镜焦距。

她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_____。

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在_____上,为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3)如图乙所示,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将蜡烛向右移动到20cm刻度处,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向_____(填“左”或“右”)调节光屏。

(4)在图乙基础上,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35cm处,然后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

生活中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来工作的。

(5)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距凸透镜5cm处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_____(填“能”或“不能”)得到蜡烛的像,此时凸透镜成_____(填”实”或”虚”)像。

若要看到此像,观察方法应是_____。

【答案】最小最亮的光斑(答案合理即可)10 同一高度右投影仪(幻灯机)不能虚在透镜右侧透过透镜看烛焰
【分析】本题考查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关键是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详解】(1)[1]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焦点,焦点到光心得距离就是焦距,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光斑是凸透的焦点。

[2]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2)[3]要是凸透镜做成像在光屏中央,应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3)[4]将蜡烛向右移动到20cm刻度处,可知物距减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成实像时,物靠近像远离像变大,所以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右调节光屏。

(4)[5]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35cm处,此时物距为15cm,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幻灯机或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来工作的。

(5)[6][7][8]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距凸透镜5cm处时,此时物距为5cm,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若要看到此像,观察方法应是在透镜右侧透过透镜看烛焰。

23.同学们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王成在竖立的玻璃板前10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同样的点燃蜡烛B放在像处,使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1)此时蜡烛B与蜡烛A的距离_____cm;将A蜡烛以5cm/s的速度匀速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与玻璃板相距_____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2)实验中的错误之处是_____;
(3)纠正错误后某次实验,将光屏竖直放置蜡烛B的位置,光屏上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若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A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B.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C.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D.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5)玻璃板太厚不仅会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成两个像,同时也会使我们透过玻璃板看到的蜡烛B也不是其真实位置,我们透过玻璃板看到的蜡烛B到玻璃板比实际位置到玻璃板_____(选填近/远)。

【答案】20 20 B蜡烛被点燃了不能不变 D 近
可求出蜡烛A移动的距离,【分析】(1)根据像物等距即可确定蜡烛B与蜡烛A的距离;利用公式s vt
再根据像物等距可判断蜡烛B应放置的位置;
(2)当拿着点燃另一支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时,蜡烛的烛焰会晃动,很难与平面镜前面的蜡烛的烛焰重合,因此后面那个蜡烛还是不点燃更好;
(3)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玻璃表面比较光滑,而且是透明的,因此光线射到玻璃上,要发生反射和折射,这两种光现象都可以使蜡烛成像;
(5)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则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详解】(1)[1]据题意可知,王成在竖立的玻璃板前10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既镜中的像B距离镜面的距离也是10cm,故蜡烛B与蜡烛A的距离20cm;
[2]将A蜡烛以5cm/s的速度匀速远离玻璃板2s时,即运动了10cm,所以此时蜡烛A距离镜面是20cm,故蜡烛B蜡烛应与玻璃板相距也是20cm时才能与A重合;
(2)[3]当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前面,然后再点燃另一支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时,两蜡烛的烛焰会晃动,很难重合,因此B蜡烛还是不点燃更好,故实验中的错误之处:B蜡烛被点燃了;
(3)[4]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既不能成在光屏上,纠正错误后某次实验,将光屏竖直放置蜡烛B的位置,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5]若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由于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它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4)[6]光线射到玻璃上,要发生反射和折射。

玻璃有两个表面,前表面直接反射,较亮,所以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近的像较亮,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反射是光线到达玻璃板后有一部分被反射到你的眼睛,所以看到1次反射,2次折射是光到了玻璃板后还有一部分光透过玻璃板,而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板后会折射,这是第一次,然后又要从玻璃板另一侧出来,又一次折射,所以1次反射,2次折射;
(5)[7]我们透过玻璃板看到的蜡烛B,是蜡烛B反射的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在界面上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法线靠近,折射小于入射角,眼睛顺着折射光线看去,像在实际物体的前方,即像靠近玻璃板。

五、计算题
24.【答案】
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情况中,铁块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A.将它熔化成铁水B.磨掉铁块一个角
C.把它轧成薄铁片D.从地球运到月球
【答案】B
【分析】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以及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详解】A.铁块熔化成铁水是改变了铁的状态,铁块的质量不会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把铁块切割掉一部分,铁块的质量会变小,故B符合题意;
C.铁块轧成薄铁片是改变了铁的形状,铁块的质量不会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铁块从地球运到月球是改变了铁块的位置,铁块的质量不会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A.划破夜空的流星
B.奔驰的骏马
C.植物开花结果
D.地球绕太阳公转
【答案】C
【分析】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根据机械运动的定义即可解答.
【详解】A、划破夜空的流星,流星相对于原来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是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
B、奔驰骏马的运动,骏马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改变,是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
C、植物开花结果,属于生物运动,不是机械运动,符合题意;
D、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相对于太阳有位置的改变,是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一块重10N的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受到的重力为10N,方向垂直向下
B.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为10N,作用点在桌面上
C.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为10N,受力物体是木块
D.木块对桌面的压力为10N,方向竖直向下
【答案】C
【详解】A.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方向竖直向下,故A错误;
B.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支持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则支持力等于重力,故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为10N,作用点在木块上,故B错误;
C.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为10N,施力物体是桌面,受力物体是木块,故C正确;
D.木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力F=G=10N,方向垂直于桌面向下,故D错误。

故选C。

4.如图所示的图象中,能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是()
A.B.C.D.
【答案】A
【详解】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故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应是正比关系图像。

故选A。

5.当一个人逐渐走近一盏路灯并离开时,他在路灯下的影子的长度变化是
A.先变长后变短B.先变短后变长
C.逐渐变短D.逐渐变长
【答案】B
【详解】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可知,走近路灯时,影子是越来越短的,远离路灯时影子是越来越长的,所以是先变短后变长,故应选B.
6.“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的“手影”,剧院放映的“电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春游时留下美好记忆的照片“摄影”等,下列的“影”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手影——光的直线传播B.摄影──光的反射
C.电影──凸透镜成像D.倒影──平面镜成像
【答案】B
【详解】A. 手影是影子,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的光照不到的暗区叫影子,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 摄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 电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 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水面对称,光的反射形成的,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光线AO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O点,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A.绕ON前后转动板E
B.绕ON前后转动板F
C.改变光线AO与ON之间的夹角
D.改变光线OB与ON之间的夹角
【答案】C
【详解】此题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先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然后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入射角减小或增大,即改变光线AO与ON之间的夹角,再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与前一次实验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即可发现反射角和入射角关系,故选C.
8.2019年第一场天文奇观——“日偏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月球遮住太阳的一部分形成的日食叫日偏食,下列光现象与日偏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筷子“折断”B.小孔成像C.雨后彩虹D.水中倒影
【答案】B
【详解】月球遮住太阳的一部分形成的日食叫日偏食,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A.筷子“折断”是由于筷子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光线看去,所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像比物体的位置高,属于光的折射,故A不符合题意;
B.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雨后彩虹是光色散现象,实质上是光折射现象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下列物体所受的重力最接近0.5N的是
A.一只鸡蛋B.一个中学生C.一个铅球D.一只蚂蚁
【答案】A
【详解】一只鸡蛋的重力大约是0.5N.中学生、铅球的重力要远大于0.5N,蚂蚁的重力要远小于0.5N.故选A.
10.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城市道路两旁的隔声板
C.工厂用防声耳罩D.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
【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