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_梁骥

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_梁骥
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_梁骥

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

梁骥,闻雷,成会明,李峰*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先进炭材料研究部,辽宁沈阳110016)

摘要:电化学储能材料是电化学储能器件发展及性能提高的关键之一.碳材料在各种电化学储能体系中都起到

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期出现的各类新型碳材料为电化学储能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并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碳材料,特别是以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为代表的纳米碳材料,在典型电化学储能器件(锂离子/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和锂硫电池等)、柔性电化学储能和电化学催化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碳材料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碳材料;电化学;储能;催化;锂硫;氧还原中图分类号:O64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9-11,修订日期:2015-11-04

*通讯作者,Tel:(86-24)83970065,E-mail :fli@https://www.360docs.net/doc/0c2171301.html,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葛庭燧奖研金项目、科技部国家重大科技研究计划项目(No.2011CB932604,

2014CB9324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221264,No.51525206,No.51172239,No.51372253,No.U14012436)、中国科学院

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No.XDA01020304)和重点部署项目(No.KGZD-EW-T06)资助

电化学

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

第21卷第6期

2015年12月

Vol.21No.6Dec.2015

DOI :10.13208/j.electrochem.150845

Cite this :J .Electrochem .2015,21(6):505-517

Artical ID :1006-3471(2015)06-0505-13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0c2171301.html,

交通、信息等领域的高速发展,对具有高能量/功率密度、长寿命、安全、廉价以及环境友好等特性的电化学储能器件提出了愈加迫切的需求.为实现电化学储能器件的快速充放电,需提高其功率密度;为增强续航能力,需提高其能量密度;为延长使用寿命,需提高其循环性能;为实现便携性,需轻、薄、可弯折等特性,而影响这些性能的根本因素在于电化学储能材料(电极材料)的特性.因此,研究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的电极材料是电化学储能器件研发工作的核心.

目前,高性能电极材料已成为材料和电化学储能应用研究领域的热点,而针对未来的电池系统,如锂硫电池和柔性电池等,电极材料的研究具有更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潜力,并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电化学储能体系十分复杂,诸多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包括化学、物理、力学等行为)在电化学过程中于不同尺度同时发生,这些行为与电极材料的结构和性质密切相关,但由于研究手段的制约,人们对这些行为的认识并不深入.尽管对于电化学储能的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但迄今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目前的电化学储能材料难以满足未来新型电子器件的要求[1].

碳材料具有结构多样、表面状态丰富、可调控性强、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同时具有优异的电输运特性和高活性表面,长久以来一直是各类电化学储能器件的理想材料,同时也是电化学储能体系中的关键组分,以活性物质、导电剂、包覆层、柔性基体、电催化剂(载体)等多种形式应用于电化学储能器件/体系中并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以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型碳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高比表面积和可构建三维网络结构的特点,在电化学储能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2].

1碳材料概述

碳材料的发展不断给科学和研究拓展新的领域并带来新的方向.从上个世纪发现的富勒烯、碳纳米管到近期出现的石墨烯和石墨炔一直被广大研究人员和产业部门所关注,形成了持续热点.碳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具有构成物质多样性、特异性特点.作为单质,碳原子可由sp 1、sp 2、sp 3三种杂化方式形成结构和性质完全不同的固体.其中,sp 2杂化的碳原子构成的碳质材料形式最为多样,新型碳材料基本都是以sp 2杂化为主.

sp 2杂化的碳材料由石墨片层或石墨微晶构

电化学

2015年

成.sp 2杂化碳原子形成以六元环为基本单元的单层碳原子片层,片层直接弯曲并拼合形成一维碳纳米管.单层或少层堆叠形成二维石墨烯,而多层堆叠则形成三维石墨晶体(图1)[3].每种碳纳米材料也具有多种不同结构,如碳纳米管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两种,是分别由单层和多层石墨烯卷曲而成的中空管状碳材料.当石墨片层中存在一定数量五元碳环时,石墨片层就会发生弯曲,当五元环数量较多时,则可能形成封闭碳结构,如存在12个五元环时会形成零维富勒烯纳米球.

各种sp 2杂化的碳材料构筑的纳米级微观导电网络可作为电化学反应的活性位,同时该网络又可高效传质并导电,是实现高效电化学储能的关键组分,形成的宏观材料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极佳的电化学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同时碳材料资源丰富、价格低,已成为重要的电化学储能材料.因此,自从上个世纪锂离子电池的出现和发展,作为负极材料的碳材料(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随着电化学储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碳材料,特别是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纳米碳材料,将发挥更加广泛和重要的作用[1,4].

碳材料在电化学体系中起到的作用,主要可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1)碳材料可有效构建三维导电网络,并且形成稳定微观电子、离子输运界面,优化电极反应的动力学特性,同时网络中的孔道有利于离子的快速扩散,促进电极材料的离子

扩散,提高电极材料的利用率;2)碳材料较大的比表面积可有效固定、分散和担载活性物质,防止电极材料发生团聚及流失,其大的孔容及丰富的孔结构,可以形成双电层贡献容量,同样可有效缓冲电极材料在电化学反应中体积变化所产生的应力;3)碳材料可以作为活性物质,如在锂离子电池作为负极、在超级电容器中作为电极材料.碳材料可形成表面丰富的官能团,除可以贡献容量外,也可以成为活性物质的形核位,将其固定在碳材料表面形成电催化反应活性中心;4)碳材料,特别是纳米碳材料,具有良好的柔韧性,有利于构建用于柔性电化学储能器件的碳基柔性电极.通过对复合材料中碳材料的形貌、维度、尺寸、孔结构和表面化学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调控可以提高电极材料的动力学特性和结构稳定性,最终使电化学储能器件的容量、倍率性能及循环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

下面就碳材料在锂离子/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锂硫电池、柔性电化学储能器件和电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分别进行介绍.

2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

2.1在锂离子/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综合性能最为优良的二次化学电源,具有比能量高、工作电压高、使用温度范围宽、自放电率低、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污染低和安全性能好等突出优点.自从1990年商品化以来,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除常用作负极材料外也作为电极导电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5].

碳材料是最早被人们研究并成功应用于商品化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至今仍是研究的重点之一.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碳材料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成易石墨化碳(软碳)、难石墨化碳(硬碳)和石墨类碳材料[6].石墨类负极具有优良的综合特性,因此绝大多数的锂离子电池都使用石墨作为负极材料.近期,以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型碳材料也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被广泛研究.从报道来看,碳纳米管、石墨烯的性能与其形态、结构和制备过程密切相关,因此报道的数据相对离散.总体来说,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储锂

性能类似硬碳,储锂容量很高,一般容量在400~1400mAh

·g -1之间,超过石墨材料372mAh ·g -1的理论容量.但与石墨材料相比,碳纳米管和石墨烯

图1各种碳材料形成结构示意图[3]

Fig.1Diagram showing the formations of different carbon

materials from graphene building blocks

[3]

506··

梁骥等: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第6期

作为电极材料也存在自身的缺点,表现为首次效率较低、无放电平台、循环性能差、充放电曲线滞后严重等.因此,碳纳米管或石墨烯难以直接作为电极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5,7-9].

目前,针对碳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产业化研究和进一步开发主要集中在采用各种手段对石墨材料表面进行改性,从而改善电池的安全性,同时更有效地利用廉价的天然石墨并开发新型碳负极材料以进一步提高电池容量.未来新型碳负极的发展将主要集中在锂离子动力电池用高功率石墨负极(主要包括人造石墨及中间相碳微球的结构优化及性能提高等)和非石墨类高容量碳负极(主要包括新型的高容量硬碳负极材料).新型硬碳负极不仅具有相对较低的放电平台和高的比容量,也具有可大电流放电的特性,在动力电池领域也将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石墨基复合负极材料可与其它高容量负极材料(如硅、锡等)复合,并添加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以提高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和综合性能.

除用作负极材料外,碳材料作为电极材料的导电剂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碳黑和高导电性石墨作为正极和负极导电剂在锂离子电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在极片中所占比例不大(通常不超过5%),但其结晶度、形态、添加量及分散状态等对于电池的整体性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碳材料作为导电剂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改善锂离子电池的性能[10-11]:1)改善活性材料颗粒之间及活性材料与集流体之间的电接触,提高电极的电子电导率;2)在活性颗粒之间形成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孔隙,使活性材料与电解质得到充分浸润,提高极片的离子电导率;3)提高极片的可压缩性,改善极片的体积能量密度,并增强可弯折性、剥离强度等.碳黑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导电剂,有时也利用小颗粒人造石墨作为导电剂.新型碳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具有特殊的一维和二维柔性结构、良好的导电和导热特性,成为新一代导电剂.特别是碳纳米管,已逐渐开始取代碳黑,成为锂离子电池的导电剂.与碳黑相比,碳纳米管具有如下突出优点[1,12-13]:1)碳纳米管具有极佳的导电性和纤维状的一维结构,能够更好地连通活性材料,形成连续的三维导电“网络”(如图2所示),提高电极的导电能力和活性物质的利用率;2)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可提高电极极片的强度与韧性,有效阻止极片在充放电过程中因体积变化而产生结构破坏,使活性物质在充放电过程中始终能够保持良好的电接触,从而提高电极的循环寿命;3)碳纳米管具有一定的嵌锂能力,不会降低负极材料的容量,同时均匀分散的碳纳米管可大幅度提高电解液在电极材料中的渗透能力.因此,将适量的碳纳米管引入电极材料中并实现均匀分散,将使锂离子电池的功率密度和循环性能同时得到极大改善,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14].当然石墨烯也可以作为导电剂在锂离子电池中发挥作用,但与碳黑、碳纳米管相比优势不明显.随着石墨烯制备技术的发展和价格不断降低,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可以与碳黑和碳纳米管在导电剂市场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碳纳米管除了作为导电剂,还可与某些在循环过程中易发生严重体积膨胀的材料(如锡、硅、氧化锡、氧化铁等)复合,利用其高强度与一维结构的特性缓冲这些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保持完整的导电网络,提高这些材料的循环性能[9].近年来,石墨烯也逐渐发挥这个作用,因为石墨烯不仅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导电性,还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及更灵活的空间构筑特性(图3).因此,石墨烯基电极材料可能具有更加优越的电化学性能,有望发展成为高性能的电极材料.现有研究结果表明,与碳黑相比,石墨烯与硅、锡等

高容量负极材料或与磷酸亚铁锂等正极材料构建图2碳纳米管作为导电剂的示意图

Fig.2Diagram of carbon nanotube as a conductive additive

507

··

电化学

2015年

复合电极材料,无论在容量、快速充放电性能,还是在循环寿命等方面都显示出更加优异的性能,在锂离子电池等储能器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将具有高导电性的柔性石墨烯与具有高储锂容量的活性物质纳米颗粒进行复合,可得到高强度的柔性电极结构:一方面,纳米粒子的间隔作用可有效抑制石墨烯的团聚,以保持其二维结构的特点,发挥其大的比表面积特性,同时可形成灵活的多孔结构.另一方面,石墨烯柔韧的二维结构、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导电特性可有效阻止活性物质纳米粒子的团聚,从而实现石墨烯和纳米粒子间的良好接触并建立起高速电子传输通道.石墨烯优异的力学性能可有效抑制活性物质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体积变化造成的结构破坏或从集流体剥落,同时石墨烯表面具有较多官能团,特别是采用化学法制备的石墨烯能够形成分散性好的溶液,所以很容易与其它材料如氧化锡、四氧化三铁、氧化钴等氧化物以及硅、锡等形成均匀分散的高容量复合电极材料.同时,利用石墨烯具有较高导电性也可以与磷酸亚铁锂和氧化钛等形成复合材料,这些复合材料的功率密度均有较大提高.因此,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有望在高容量锂离子电池及锂离子动力电池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5-16].

与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类似,钠离子电池的储能机制也是充放电过程中钠离子在正负极之间发生穿梭和在电极材料上的嵌入与脱嵌.与锂元素相比,钠元素在地球上的储量更加丰富并且易于获得,因而钠离子电池具有潜在的成本优势,可望用于未来的大规模储能.钠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用于负极主要包括各类合金(Sn 、Sb 等金属合金)、氧化物(TiO 2、Sb 2O 4等)、含钠化合物(Na x Ti y O z 等)或硬

碳材料,用于正极包括各类具有储钠能力的材料,如Na x MO 2或NaMPO 4(M =Fe 、Ni 、Co 等)[17-18].

与锂离子相比,钠离子的半径显著增大(钠、锂离子的半径分别为0.106与0.076nm )[19],因而钠离子在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石墨材料中的嵌入和脱出非常困难,所以石墨类材料的容量通常偏小(约55mAh ·g -1),难以直接作为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要实现碳材料较大容量地存储钠离子,需要提高碳材料中石墨的层间距[20-21],如利用焦炭、蔗糖或酚醛树脂等合成的不同结构的无定形硬碳材料(微球[22-23]、碳纤维[21]或多孔碳[24-25]等),相比石墨其容量有显著提高,通常可达100~200mAh ·g -1,甚至更高.

而在钠离子电池的正极中,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碳材料主要作为高性能导电剂,与活性物质通过包覆、混合或负载等形式相结合,以提高电极的电子电导率从而改善电池的性能.尽管关于碳材料用于钠离子电池正极的报道较少,但现阶段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各类高导电性碳材料均具有应用到钠离子电池正极的潜力.

2.2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在现有的各种化学储能技术中,电化学电容器或超级电容器是功率密度最高的二次化学储能器件,尤其适用于电动汽车的负载均衡装置[26].碳材料是最早应用于超级电容器、也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电极材料,主要包括各类多孔碳和纳米碳材料

[27-28]

.尽管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提供了极其

丰富的表面电化学活性位,但电化学作用仅仅发生在材料表面,材料内部没有储存电荷过程,这从本质上制约了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的提高[29].因此,在保持超级电容器高功率特性的同时,进一步提

高其容量是目前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开发的主要方向.对于碳材料而言就是通过有效调节其孔结构,以增加材料整体的电荷储存能力[30-31].

活性炭是最早用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其原料来源丰富,木材、煤、椰果壳、稻壳和动物骨头等生物质前驱体或者聚合物前驱体都可用来制备活性炭.将上述前驱体经高温碳化和活化即可得到活性炭.活化方法分化学活化和物理活化两种,前者使用氢氧化钾、氯化锌、硝酸和磷酸等化学活化剂,后者采用具有氧化性的气体活化剂,如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通过活化,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大幅提高,比表面积可达2000m 2·g -1

图3石墨烯基复合结构示意图[16]

Fig.3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structural models for

graphene/metal oxide composites

[16]

508··

梁骥等: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

第6期上.针对超级电容器对于碳材料的结构和化学组分的要求,通过选择不同的前驱物、活化剂和活化工艺,可调节活性炭的孔结构和化学组分,进而可有效提高其容量.

碳纳米管具有均一的孔径分布、高比表面积、高电导性和高电化学稳定性,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多壁碳纳米管和单壁碳纳米管的比容量一般在50~200F ·g -1(水系电解液)或20~100F ·g -1(有机电解液),与活性炭相当.与金属基体垂直生长的碳纳米管阵列,与作为集流体的金属基体接触电阻较低,同时具有规则的孔结构,因而其倍率性能更高.碳纳米管也可经电化学氧化或者硝酸氧化法处理以提高其比表面积和亲水性,从而使其比电容大幅提高[14,32].

石墨烯作为一种二维碳材料,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电导率,化学法制备的石墨烯还具有丰富的表面官能团,是非常理想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在各种体系下,石墨烯容量均较活性炭和碳纳米管有所提高[4,15,33-35].虽然石墨烯理论比表面积高达2670m 2·g -1,但实际上石墨烯片层之间存在范德华力,容易堆叠,导致其实际比表面积较低(<1000m 2·g -1),因此限制了容量发挥.通过控制石墨烯结构可抑制其堆叠,如制备具有丰富介孔结构的弯曲石墨烯或采用其它纳米碳材料(如洋葱碳、碳黑、碳纳米管等)作为“间隔”材料填充在石墨烯片之间,可防止石墨烯再堆叠,提高石墨烯基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与活性炭相类似,也可以对石墨烯进行活化,得到超高比表面积的碳材料以提高容量[36].石墨烯的表面化学组分也会影响其容量,如将氧化石墨烯进行低温热还原,可保持其表面的大量含氧官能团,这些含氧官能团能够提供较高的赝电容,因而与高温热还原制得的石墨烯相比,具有更高的比容量,可达230~280F ·g -1.除此之

外,对石墨烯进行硼、氮或其它元素掺杂也可大幅提高比电容[37].

活性炭的孔径分布较宽且孔道不规则,使得电解液离子在其内部难以顺利传输,与之相比,采用模板法制备的各类多孔碳具有比表面积高、孔结构规则可控等特点,因而离子传输性能大大增强,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具有突出的倍率性能.根据模板剂的不同,模板法制备多孔碳又可分为硬模板法和软模板法[29].硬模板法通常以多孔氧化硅分子筛、氧化硅/高分子微球等为模板剂,将有机物前驱体填充入模板剂的孔中,高温碳化后除去模板剂得到具有规则孔道结构的多孔碳.而软模板法则利用表面活性剂与碳前驱体分子进行自组装形成有序微观结构,在前驱体碳化过程中模板剂分解,最终得到有序多孔碳.虽然这些有序多孔碳的倍率性能突出,但仍然不能满足高速的充放电需要.理论和实验表明,将微孔(<2nm )、中孔(2~50nm )和大孔(>50nm )进行有机结合,得到具有层次孔结构的电极材料会有更高的倍率性能(图4).其中,大孔可降低离子传输距离,中孔可提高离子传输速率,微孔则具有更高的电荷储存密度.例如,采用多种不同颗粒尺寸的无机盐作为模板,可实现层次孔碳的制备,得到的层次孔碳电极材料兼具高比电容和高倍率特性[30].最近,从聚合物,特别是多孔聚合物碳化而得到的孔结构及表面状态可控的多孔碳也广泛用于超级电容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38].

未来用于新型超级电容器的碳材料发展将主要集中于:1)发展用于高电压超级电容器的碳材料.当前超级电容器的电解液体系已由水系向有机系转变,锂离子电容器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高电压意味着更高的能量密度,但碳材料作为正极,当电压超过4.3V

时表面会与电解液发生不可逆

图4层次孔碳材料的结构模型和电子显微照片[30]

Fig.4Scheme and microscopic images of hierarchical pore carbon material [30]

509··

电化学2015年

的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开发出具有高电压稳定的碳材料具有重大的意义;2)石墨烯具有非常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和可控的孔结构,是超级电容器理想的电极材料之一[37],然而为充分发挥其性能,须进一步调控石墨烯宏观体的形态及微观结构,同时由于石墨烯材料的密度通常较低,提高其体积能量密度也成为研究方向[39];3)由于材料发展与器件设计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因而从器件需求来发展材料也将成为未来的趋势[40].

2.3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单质硫作为正极,理论比容量高达1675mAh·g-1,由金属锂和单质硫组成的锂硫电池体系的理论能量密度高达2600Wh·kg-1,是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理论能量密度的5倍以上(钴酸锂/石墨电池体系的理论能量密度为387Wh·kg-1).同时,锂硫电池体系具有优异的过充保护特征,工作温度范围宽,无记忆效应.且硫单质价格低廉、安全无毒、环境友好、资源丰富,为锂硫电池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41-42].碳材料在锂硫电池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形成各种硫/碳复合材料,从担载硫的基体和吸附材料,发展到作为复合隔膜,形成阻挡层抑制穿梭效应[43-46].

硫/碳复合材料均利用碳质材料来构建导电网络结构,从而克服硫及多硫化锂低电导率问题.碳材料大的孔容可负载大量的硫,丰富的孔结构可吸附硫并限制硫的体积膨胀,同时提供离子有效扩散孔道,改善了离子扩散动力学.大量的微孔有较强吸附能力从而限制硫及多硫化物溶解与迁移,提高硫的利用率,可获得较高可逆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碳材料表面可得到丰富的修饰和掺杂,与多硫离子形成较强化学作用进一步稳定硫正极.与多孔碳相比,石墨烯具有更高的电导率、更大的理论比表面积和柔性的平面结构,可有效包覆硫颗粒形成导电网络结构,缓冲硫的体积改变并提高硫的电化学活性.同时,石墨烯具有易官能化的特点,可与多硫离子形成较强的化学相互作用来稳定硫正极.但石墨烯在锂硫电池应用中自身也面临容易发生团聚和再堆叠的问题,使石墨烯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碳纳米管由于具有独特的管状结构、大的长径比及优异的导电性,同时其较薄的管壁也为电化学反应提供了良好的电子和离子传输能力,具有用于锂硫电池并改善其性能的潜力.然而,一般碳硫复合的方法不可避免会使硫暴露在碳管表面,容易在充放电过程中出现硫反应并溶解于电解液中,因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解决这个问题[45].

目前,通过对碳材料孔结构的设计和表面化学修饰,能够有效地提高硫正极的利用率、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正负极材料的选择、孔结构设计以及电解液优化方面,却很少综合考虑锂硫电池各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而从电池结构上进行设计优化,从而实现锂硫电池性能的大幅度提升.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作者提出了锂硫电池三明治正极结构的设计思路,即利用石墨烯作为集流体替代传统的铝箔,将纯硫涂覆到石墨烯集流体上,与涂覆石墨烯的隔膜组成三明治正极结构[47].石墨烯集流体具有较高的表面粗糙度和柔性层状堆叠结构,可以实现与活性电极材料良好的电接触(明显优于传统铝箔集流体),也可有效缓冲单质硫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从而进一步保证稳定的电接触.相比于传统锂硫电池的结构,石墨烯集流体对硫及多硫产物具有吸附能力,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可以减少多硫化物溶于电解液而产生的活性物质流失.石墨烯复合隔膜中的石墨烯层,可有效抑制溶解的多硫离子发生迁移,循环稳定性显著提高.除了利用不同碳材料进行结构设计以优化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也可以通过化学作用将(可溶性)多硫化物吸附于材料表面,使之不溶于电解液,以达到减小穿梭效应的目的[48].如将氮、磷、氧等元素以掺杂或表面官能团的形式引入碳材料的石墨晶格,在其上形成局部的正-负电中心,以吸附带有负电的多硫离子,从而提高锂硫电池的循环稳定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高分子材料对多碳表面进行修饰,改变其表面对多硫化物的亲和性,以达到吸附多硫化物的目的.例如,将聚乙二醇等修饰到石墨烯表面,可以提高碳材料表面对(多)硫化物和单质硫的亲和性,进而达到吸附可溶性多硫化物的目的[49-50].

碳材料用于锂硫电池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优化孔道结构和表面化学,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达到阻碍可溶性多硫化物迁移的目的[45].然而,多数研究只针对上述的某一方面对碳材料进行构建,很少有研究设计最优微观结构的同时来进行化学组分调控.若将这两方面进行有效整合将可能促进锂硫电池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如图5给出

510··

梁骥等: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

第6期的碳材料在锂硫电池中的发展趋势.2.4在柔性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

新一代便携式电子产品在设计上均朝着“轻、薄、小、柔”的方向发展.例如,在柔性智能手机中,比较容易实现柔性的部分是显示屏及封装材料,较难实现柔性的部分包括内部各柔性功能单元的设计和集成,而作为能源供应的电池系统是各柔性单元中最为关键、同时也是实现难度最大的部分[2,51].目前,作为电子产品供电装置的各类电池和电容器,很难实现灵活弯折,难以满足未来柔性电子技术发展的要求,因此,发展柔性电子器件必须要发展与之匹配的轻薄且具有柔性的新型电化学

储能器件(图6).目前,基于碳纳米管、石墨烯、碳布、导电纸、织物、低维纳米材料及相应复合材料的柔性电极和一些柔性器件原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52-53].

在可能构建柔性电极的众多材料中(如高分子薄膜、纸张、纤维、纳米碳等),碳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质而具有较大的潜力.目前,在柔性电化学储能器件研究中,碳基柔性载体材料(碳纤维、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等)最为广泛.碳基柔性载体的优势在于:1)本身具有很高机械强度和柔性,导电性能好无需外加导电层;2)表面积大可负载更多活性物;3)耐高温、腐蚀和氧化,有利于使用更多

手段

图5碳材料在锂硫电池发展趋势图[45]

Fig.5Roadmap towards better performance of carbon materials for Li-S batteries

[45]

图6A.传统锂二次电池电极的组成;B.碳基柔性电池电极的组成示意图

Fig.6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conventional (A)and carbon based flexible (B)electrode components in lithium ion batteries

511··

电化学

2015年

负载活性物.在可弯折的柔性电化学储能器件中,碳基柔性载体主要应用于3个方面:1)作为导电增强相,借助高分子、纸、纺织布提供柔性骨架以提高柔性极片的电子导电特性,获得复合导电基体,并担载活性物质;2)碳基材料直接作为柔性基体或柔性电极,用于组装成柔性超级电容器,其储能遵循双电层电容机制,所以容量一般不高,但循环性能稳定,主要包括碳纤维布、碳毡、石墨烯膜和碳纳米管等;3)碳基材料作为柔性集流体,如碳纤维布、碳毡、石墨膜、石墨烯泡沫膜、石墨烯膜、碳纳米管膜和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膜作为活性物的柔性集流体,将活性物与碳纤维、石墨烯或碳纳米管复合成膜,形成自持柔性电极材料[2].

柔性电化学储能器件除用于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体系,还可用于锂硫电池等新型储能器件中.利用三维柔性泡沫石墨烯材料开发出的锂硫电池,能够充分发挥能量密度优势并且兼顾柔性器件轻薄柔的特性,在反复变形过程中性能不发生明显变化(图7).利用柔性的石墨烯/聚合物泡沫替换常规锂硫电池中的铝箔集流体,并将硫负载在其中,可获得较高的硫担载量,将其用于锂硫电池,面积容量显著高于目前商业用锂离子电池,并能保持优越的循环稳定性[54].

尽管近年来碳基柔性电极材料及器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目前,电极材料和柔性器件的电化学和力学性能尚不能满足未来便携式电子产品的需要.碳基柔性电极材料和

器件未来发展方向在于:1)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特别是针对柔性需求来研发电极材料;2)开发新的柔性电极制备技术,如3D 打印与溅射等;3)设计具有自修复等功能性电极材料,并实现与整个器件集成.

2.5在电催化中的应用

除各类电化学储能器件外,各种碳材料在电化学催化领域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碳材料正由传统的高导电性催化剂载体逐渐转变为兼具催化活性的催化材料.

传统碳材料,包括碳黑和石墨,在电化学催化方面主要利用其高导电性作为催化剂载体,如用于低温燃料电池正负极的铂碳催化剂,即是由具有较高比表面积高导电性炭黑担载金属铂纳米颗粒制备而成,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商品化氢气氧化或者氧气还原反应催化剂.尽管碳黑具有较高的导电性,但是其晶体结构为远程无序的非晶态,较多的缺陷导致其在大多数的电化学体系中易于发生腐蚀而导致催化剂失活[55-56].人们尝试了利用具有高结晶性的石墨材料来替代碳黑作为催化剂载体,同时将其进行机械粉碎处理,以期有效负载更多的贵金属催化材料.然而,这样的过程虽然能达到增大表面积的目的,但也导致了石墨晶体的严重损坏,形成了大量缺陷,抗电化学腐蚀能力下降[57].另一种尝试是将无定型碳材料进行高温处理以达到更高的石墨化程度,但在这个重结晶的过程中,

碳原子的迁移与重排通常会导致材料内部

图7柔性锂硫电池制作示意图[54]

Fig.7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procedure in fabricating flexible electrodes for Li-S batteries [54]

512··

梁骥等: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第6期

孔道结构的严重破坏,使其表面积显著降低[58-59].碳

纳米材料的快速发展使制备高比表面积和高石墨

化程度的碳材料成为可能,这些材料理论上可以

同时得到大量的表面以高效负载纳米金属催化剂

以及极少的缺陷而具有更高的催化稳定性[3].然而,

这类材料过于完美/惰性的表面使得金属纳米颗粒

难以均匀沉积,需要一定的表面缺陷以提供一定

数量的形核位点.常见的处理方法为通过化学氧

化处理在材料表面接枝含氧官能团,作为金属颗

粒的沉积位[60].除了利用酸处理,碳纳米材料表面

还可以预沉积某些金属作为贵金属的形核位点[61].

另一类广泛用于电化学催化剂载体的材料为多孔

碳材料.这类材料包括传统的活性炭材料以及近

年出现的各类有序微/介孔材料.与碳纳米材料相

比,多孔碳材料不仅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还具有更加可控的微观孔道结构,尤其适于针对不同的催化反应需求进行特定的结构优化与调控.

随着碳材料在电催化方面研究的不断进展,近年出现了一类新型的碳材料,在掺杂某些元素或与某些非金属化合物复合的情况下,其本身就可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62].如利用含氮前驱物直接碳化或将碳材料在富氮气氛下高温处理,可在碳材料的石墨层中掺杂一定含量的氮元素,这类材料可以直接作为氧还原反应的催化剂[63].其催化活性来自于石墨层内带有更大电负性的氮元素所引起的碳材料表面电荷重整而产生的氧分子吸附能力.与此类似,将硼、磷、硫、碘等元素掺杂进碳材料也可获得一定的非金属催化活性[64-68].最近的研究表明,利用多元素如氮-硫、氮-硼等对碳材料进行共掺杂,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催化能力(图8)[68-69].除此之外,某些金属元素也可掺杂到碳材料中,作为活性中心催化电化学反应.例如,将铁与氮同时掺杂,可在碳材料上获得高活性的Fe-N4活性位点,在碱性条件下,其对氧还原反应的催化可以达到铂碳催化剂相同的活性,并具有更好的选择性与稳定性[70].除此之外,将碳材料与氮化碳相复合也可以得到多功能的电催化材料,如将多孔碳材料与氮化碳复合,得到的非金属材料具有一定的氧还原催化活性,而以石墨烯为基底制得的氮化碳/碳复合材料可以作为非金属的电化学产氢反应催化剂[71-72].

自上个世纪以来,碳材料在电化学催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碳黑、石墨为代表的传统碳材料作为载体得到的催化剂已经实现了大规模制备和商业化应用,而新兴的各类碳纳米材料和多孔碳材料也在电催化的研究领域获得越来越大的重视,其产业化推广仍在进行.最近出现的各类非(贵)金属的碳基催化材料,具有独特催化性能的同时更具有成本低廉的特殊优势,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针对目前新型碳材料的优点和不足,未来的电化学催化碳材料的发展方向将主要着眼于:1)非贵金属催化剂的进一步探索,用以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各类基于铂、钯、钌等金属的商业化催化剂;2)材料成本控制,尤其是以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型碳纳米材料以及各类多孔碳材料. 3碳材料发展和应用展望

碳材料在未来电化学储能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也会保持研究的热度.纳米碳材料已经从研究领域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解决了纳米碳材料工业化规模生产的难题之后,其应用领域的拓展就更为重要.目前,碳纳米管复合电极材料已经逐渐开始为电池厂家所采用,尤其是在高功率锂离子动力电池方面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作为新兴材料的石墨烯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特性,是很有潜力的储能材料.化学剥离法制备石墨烯的原料为石墨,储量丰富、价格低廉,而且制备成本较小.石墨烯具有柔性结构和良好的导电性,作为锂离子电池复合添加材料优势非常明显,不仅功率特性改善,同时循环寿命也获得了较大提高.石墨烯本身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大比表面积和较多官能团决图8氮-硫共掺杂石墨烯材料对氧还原反应的协同催化效应[69]

Fig.8Synergistic 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induced from nitrogen and sulfur

dual-doping

[69]

513

··

电化学2015年

定了其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同时可控的孔结构可形成电解质离子迅速扩散的通道而具有非常好的功率特性.

今后,碳材料在电化学的应用将在以下3个方面持续发展:1)碳材料表面及孔结构设计与调控:研究电化学过程中表面、界面和孔中反应过程,发现电化学过程中的电荷转移、存储和传递/输运机制,并针对不同需要进行碳材料表面化学进行设计,找到电化学过程的共性问题,充分提高电化学活性,发展全新碳材料结构设计与构筑;2)发展高性能器件用碳基材料:发展碳材料在动力锂离子电池、获得高电压、高能量超级电容器和锂硫电池以及柔性电化学储能器件等应用技术;3)碳基材料电化学应用拓展:碳材料在全钒液流电池[73]、锂空气电池[41,74]和钠离子电池[75-76]等电化学储能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在发展新电化学体系中也会起到至关重要作用[77],需要进一步拓展碳材料在不同电化学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形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Liu C,Li F,Ma L P,et al.Advanced materials for energy

storage[J].Advanced Materials,2010,22(8):E28-E62. [2]Wen L,Li F,Luo H Z,et al.Graphene for flexible lithi-

um-ion batteries: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M].Nanocar-bons for Advanced Energy Storage,Wiley,2015,DOI:

10.1002/9783527680054.ch5.

[3]Geim A K,Novoselov K S.The rise of graphene[J].Na-

ture Materials,2007,6(3):183-191.

[4]Choi N S,Chen Z H,Freunberger S A,et al.Challenges

facing lithium batteries and electrical double-layer capaci-tors[J].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2012, 51(40):9994-10024.

[5]Wen L(闻雷),Song R S(宋仁升),Shi Y(石颖),et al.

Lithium storage characteristics and possible applications of graphene materials[J].Acta Chimica Sinica(化学学报), 2014,72(3):333-344.

[6]Dahn J R,Zheng T,Liu Y H,et al.Mechanisms for lithium

insertion in carbonaceous materials[J].Science,1995,270 (5236):590-593.

[7]de las Casas C,Li W Z.A review of applic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anode material[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2,208:74-85.

[8]Pan D Y,Wang S,Zhao B,et al.Li storage properties of

disordered graphene nanosheets[J].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09,21(14):3136-3142.[9]Wu Y,Wang J P,Jiang K L,et al.Applications of carbon

nanotubes in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 ion batteries[J].

Frontiers of Physics,2014,9(3):351-369.

[10]Spahr M E,Goers D,Leone A,et al.Development of car-

bon conductive additives for advanced lithium ion batter-ies[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1,196(7):3404-3413.

[11]Wang Q,Su F Y,Tang Z Y,et al.Synergetic effect of

conductive additiv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high power lithium ion batteries[J].New Carbon Materials,2012,27

(6):427-432.

[12]Liu C,Cheng H M,Carbon nanotubes:Controlled growth

and application[J].Materials Today,2013,16(1/2):19-28.

[13]Endo M,Kim Y A,Hayashi T,et al.Vapor-grown carbon

fibers(VGCFs)—Basic properties and their battery appli-cations[J].Carbon,2001,39(9):1287-1297.

[14]Zhang Q,Huang J Q,Qian W Z,et al.The road for nano-

materials industry:A review of carbon nanotube produc-tion,post-treatment,and bulk applications for composites and energy storage[J].Small,2013,9(8):1237-1265. [15]Sun Y Q,Wu Q O,Shi G Q.Graphene based new energy

materials[J].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2011,4

(4):1113-1132.

[16]Wu Z S,Zhou G M,Yin L C,et al.Graphene/metal oxide

composite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energy storage[J].Nano Energy,2012,1(1):107-131.

[17]Kim S W,Seo D H,Ma X,et al.Electrode materials for

rechargeable sodium-ion batteries:Potential alternatives to current lithium-ion batteries[J].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2012,2(7):710-721.

[18]Wang L P,Yu L,Wang X,et al.Recent developments in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J].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2015,3(18):9353-9378.

[19]Slater M D,Kim D,Lee E,et al.Sodium-ion batteries[J].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13,23(8):947-958. [20]Thomas P,Ghanbaja J,Billaud D.Electrochemical inser-

tion of sodium in pitch-based carbon fibres in comparison with graphite in NaClO4-ethylene carbonate electrolyte [J].Electrochimica Acta,1999,45(3):423-430.

[21]Cao Y,Xiao L,Sushko M L,et al.Sodium ion insertion

in hollow carbon nanowires for battery applications[J].

Nano Letters,2012,12(7):3783-3787.

[22]Alcantara R,Lavela P,Ortiz G F,et al.Carbon micro-

spheres obtained from resorcinol-formaldehyde as high-capacity electrode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J].Electro-chemical and Solid-State Letters,2005,8(4):A222-A225.

[23]Li Y M,Xu S Y,Wu X Y,et al.Amorphous monodis-

persed hard carbon micro-spherules derived from biomass as a high performance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

514··

梁骥等: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第6期

al for sodium-ion batteries[J].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2015,3(1):71-77.

[24]Alcantara R,Jimenez-Mateos J M,Lavela P,et al.Car-

bon black:A promising electrode material for sodium-ion batteries[J].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2001,3

(11):639-642.

[25]Wenzel S,Hara T,Janek J,et al.Room-temperature

sodium-ion batteries:Improving the rate capability of carbon anode materials by templating strategies[J].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2011,4(9):3342-3345. [26]Shukla A K,Banerjee A,Ravikumar M K,et al.Electro-

chemical capacitors:Technical challenges and prognosis for future markets[J].Electrochimica Acta,2012.84:165-173.

[27]Simon P,Gogotsi.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capaci-

tors[J].Nature Materials,2008,7(11):845-854.

[28]Wang G P,Zhang L,Zhang J J.A review of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supercapacitors[J].Chemi-cal Society Reviews,2012,41(2):797-828.

[29]Zhai Y P,Dou Y Q,Zhao D Y,et al.Carbon materials for

chemical capacitive energy storage[J].Advanced Materi-als,2011,23(42):4828-4850.

[30]Wang D W,Li F,Liu M,et al.3D aperiodic hierarchical

porous graphitic carbon material for high-rate electrochem-ical capacitive energy storage[J].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2008,47(2):373-376.

[31]Simon P,Gogotsi Y.Capacitive energy storage in nanos-

tructured carbon-electrolyte systems[J].Accounts of Chem-Chemical Research,2013,46(5):1094-1103.

[32]Lota G,Fic K,Frackowiak E.Carbon nanotubes and their

composites in electrochemical applications[J].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1,4(5):1592-1605.

[33]Li X,Wei B Q.Supercapacitors based on nanostructured

carbon[J].Nano Energy,2013,2(2):159-173.

[34]Revo S L,Budzulyak I M,Rachiy B I,et al.Electrode

material for supercapacitors based on nanostructured car-bon[J].Surface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2013,49(1):68-72.

[35]Mahmood N,Zhang C Z,Yin H,et al.Graphene-based

nanocomposites for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in lithium batteries,supercapacitors and fuel cells[J].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2014,2(1):15-32.

[36]Zhu Y W,Murali S,Stoller M D,et al.Carbon-based su-

percapacitors produced by activation of graphene[J].Sci-ence,2011,332(6037):1537-1541.

[37]Huang Y,Liang J J,Chen Y S.An overview of the appli-

cations of graphene-based materials in supercapacitors[J].

Small,2012,8(12):1805-1834.[38]Wu D C,Xu F,Sun B,et al.Design and preparation of

porous polymers[J].Chemical Reviews,2012,112(7): 3959-4015.

[39]Zhang C,Lv W,Tao Y,et al.Towards superior volumet-

ric performance:Design and preparation of novel carbon materials for energy storage[J].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2015,8(5):1390-1403.

[40]Weng Z,Li F,Wang D W,et al.Controlled electrochemi-

cal charge injection to maximize the energy density of su-percapacitors[J].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2013,52(13):3722-3725.

[41]Bruce P G,Freunberger S A,Hardwick L J,et al.Li-O2

and Li-S batteries with high energy storage[J].Nature Materials,2012,11(1):19-29.

[42]Manthiram A,Fu Y Z,Chung S H,et al.Rechargeabl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Chemical Reviews,2014,114

(23):11751-11787.

[43]Wang D W,Zeng Q C,Zhou G M,et al.Carbon-sulfur

composites for Li-S batteries:Status and prospects[J].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2013,1(33):9382-9394.

[44]Li Z,Huang Y M,Yuan L X,et al.Status and prospects

in sulfur-carbon composites as cathode materials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Carbon,2015,92: 41-63.

[45]Liang J,Sun Z H,Li F,et al.Carbon materials for Li-S

batteries:Functional evolution an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J].Energy Storage Materials,2015,DOI:10.1016/j.

ensm.2015.09.007.

[46]Zhang Q,Cheng X B,Huang J Q,et al.Review of carbon

materials for advanced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New Carbon Materials,2014,29(4):241-264.

[47]Zhou G M,Pei S F,Li L,et al.A Graphene-pure-sulfur

sandwich structure for ultrafast,long-lif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Advanced Materials,2014,26(4):625-631.

[48]Jia Q,Huang Q,Wei F.Multifunctional interlayer/separa-

tor system for high-stabl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Progress and prospects[J].Energy storage materials,2015: DOI:10.1016/j.ensm.2015.09.008.

[49]Zheng G,Zhang Q,Cha J J,et al.Amphiphilic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hollow carbon nanofibers for improved cycle life of lithium sulfur batteries[J].Nano Letters,2013, 13(3):1265-1270.

[50]Ji X,Lee K T,Nazar L F.A highly ordered nanostruc-

tured carbon-sulphur cathode for lithium-sulphur batter-ies[J].Nature Materials,2009,8(6):500-506.

[51]Jeong G,Kim Y U,Kim H,et al.Prospective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for Li secondary batteries[J].Energy&

515

··

电化学2015年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1,4(6):1986-2002.

[52]Zhou G M,Li F,Cheng H M.Progress in flexible lithium

batteries and future prospects[J].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2014.7(4):1307-1338.

[53]Wen L(闻雷),Chen J(陈静),Luo H Z(罗洪泽),et al.

Graphene for flexible lithium-ion batteries:Applications and prospect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 2015,60(7):630-644.

[54]Zhou G M,Li L,Ma C Q,et al.A graphene foam elec-

trode with high sulfur loading for flexible and high ener-gy Li-S batteries[J].Nano Energy,2015,11:356-365. [55]Liang J,Zhou R,Hulicova-Jurcakova D,et al.Carbon

materials and thei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appli-cations[M]//Luque R,Balu A M,Eds.Producing Fuels and Fine Chemicals from Biomass Using Nanomaterials.

London:CRC Press,2013:59-94.

[56]Liang J,Qiao S Z,Lu G Q,et al.Chapter18—Car-

bon-based catalyst support in fuel cell applications[M] //Tascon J M D,Ed.Novel Carbon Adsorbents.Amster-dam:Elsevier,2012:549-581.

[57]Li H Q,Wang Y G,Wang C X,et al.A competitive can-

didate material for aqueous supercapacitors:High sur-face-area graphite[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8, 185(2):1557-1562.

[58]Hung C C,Lim P Y,Chen J R,et al.Corrosion of carbon

support for PEM fuel cells by electrochemical 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1, 196(1):140-146.

[59]Coloma F,Sepulvedaescribano A,Rodriguezreinoso F.

Heat-treated carbon-blacks as supports for platinum cata-lysts[J].Journal of Catalysis,1995,154(2):299-305. [60]Yu X Y,Ye S Y.Recent advances in activity and durabil-

ity enhancement of Pt/C catalytic cathode in PEMFC: Part I.Physico-chemical and electronic interaction be-tween Pt and carbon support,and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Pt/C catalyst[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7,172

(1):133-144.

[61]Tran T D,Langer S H.Graphite pre-treatment for deposi-

tion of platinum catalysts[J].Electrochimica Acta,1993, 38(11):1551-1554.

[62]Gong K,Du F,Xia Z,et al.Nitrogen-doped carbon nan-

otube arrays with high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for oxygen reduction[J].Science,2009,323(5915):760-764. [63]Liang J,Du X,Gibson C,et al.N-doped graphene native-

ly grown on hierarchical ordered porous carbon for en-hanced oxygen reduction[J].Advanced Materials,2013,

25(43):6226-6231.

[64]Yang Z,Yao Z,Li G F,et al.Sulfur-doped graphene as

an efficient metal-free cathode catalyst for oxygen reduc-tion[J].ACS Nano,2012,6(1):205-211.[65]Liu Z W,Peng F,Wang H J,et al.Phosphorus-doped

graphite layers with high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for the O2reduction in an alkaline medium[J].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1,50(14):3257-3261.

[66]Yao Z,Nie H G,Yang Z,et al.Catalyst-free synthesis of

iodine-doped graphenevia a facile thermal annealing pro-cess and its use for electrocatalytic oxygen reduction in an alkaline medium[J].Chemical Communications,2012, 48(7):1027-1029.

[67]Bo X G,Guo L P.Ordered mesoporous boron-doped car-

bons as metal-free electrocatalysts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in alkaline solution[J].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2013,15(7):2459-2465.

[68]Zheng Y,Jiao Y,Ge L,et al.Two-step boron and nitrogen

doping in graphene for enhanced synergistic catalysis[J].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3,52(11): 3110-3116.

[69]Liang J,Jiao Y,Jaroniec M,et al.Sulfur and nitrogen du-

al-doped mesoporous graphene electrocatalyst for oxygen reduction with synergistically enhanced performance[J].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2,51(46): 11496-11500.

[70]Liang J,Zhou R F,Chen X M,et al.Fe-N Decorated hy-

brids of CNTs grown on hierarchically porous carbon for high-performance oxygen reduction[J].Advanced Mate-rials,2014,26(35):6074-6079.

[71]Liang J,Zheng Y,Chen J,et al.Facile oxygen reduction

on a three-dimensionally ordered macroporous graphitic C3N4/carbon composite electrocatalyst[J].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2,51(16):3892-3896.

[72]Zheng Y,Jiao Y,Zhu Y H,et al.Hydrogen evolution by

a metal-free electrocatalyst[J].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5:Article No.3783.

[73]Wei G J,Fan X Z,Liu J G,et al.A review of the electro-

chemical activity of carbon Materials in 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ies[J].New Carbon Materials,2014,29(4): 272-279.

[74]Wang J J,Li Y L,Sun X L,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for aprotic rechargeable lithi-um-air batteries[J].Nano Energy,2013,2(4):443-467. [75]Yabuuchi N,Kubota K,Dahbi M,et al.Research devel-

opment on sodium-ion batteries[J].Chemical Reviews, 2014,114(23):11636-11682.

[76]Ellis B L,Nazar L F.Sodium and sodium-ion energy stor-

age batteries[J].Current Opinion in Solid State&Materi-als Science,2012,16(4):168-177.

[77]Lin M C,Gong M,Lu B G,et al.An ultrafast recharge-

able aluminium-ion battery[J].Nature,2015,520(7547): 325-328.

516··

梁骥等: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

第6期Applications of Carbon Materials i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LIANG Ji,WEN Lei,CHENG Hui-ming,LI Feng *

(Advanced Carbon Division,Institute of Metal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6,China )

Abstract:

An electrode material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is one of the key components for high performance devices.

In a variety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s,carbon materials,especially the lately emerged carbon nanomaterials includ-ing the carbon nanotube and graphene,have been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role and brought new vitality to the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 of the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 the applications of various carbon materials in the typical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s,namely lithium/sodium ion batteries,supercapacitors,and lithium-sulfur batteries,as well as flexible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 electrochemical catalysis.A perspective of novel carbon materials for the future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will be drawn.

Key words:

carbon;electrochemistry;energy storage;catalysis;lithium-sulfur;oxygen reduction

517··

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_梁骥

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 梁骥,闻雷,成会明,李峰*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先进炭材料研究部,辽宁沈阳110016) 摘要:电化学储能材料是电化学储能器件发展及性能提高的关键之一.碳材料在各种电化学储能体系中都起到 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期出现的各类新型碳材料为电化学储能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并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碳材料,特别是以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为代表的纳米碳材料,在典型电化学储能器件(锂离子/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和锂硫电池等)、柔性电化学储能和电化学催化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碳材料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碳材料;电化学;储能;催化;锂硫;氧还原中图分类号:O64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9-11,修订日期:2015-11-04 *通讯作者,Tel:(86-24)83970065,E-mail :fli@https://www.360docs.net/doc/0c2171301.html,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葛庭燧奖研金项目、科技部国家重大科技研究计划项目(No.2011CB932604, 2014CB9324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221264,No.51525206,No.51172239,No.51372253,No.U14012436)、中国科学院 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No.XDA01020304)和重点部署项目(No.KGZD-EW-T06)资助 电化学 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 第21卷第6期 2015年12月 Vol.21No.6Dec.2015 DOI :10.13208/j.electrochem.150845 Cite this :J .Electrochem .2015,21(6):505-517 Artical ID :1006-3471(2015)06-0505-13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0c2171301.html, 交通、信息等领域的高速发展,对具有高能量/功率密度、长寿命、安全、廉价以及环境友好等特性的电化学储能器件提出了愈加迫切的需求.为实现电化学储能器件的快速充放电,需提高其功率密度;为增强续航能力,需提高其能量密度;为延长使用寿命,需提高其循环性能;为实现便携性,需轻、薄、可弯折等特性,而影响这些性能的根本因素在于电化学储能材料(电极材料)的特性.因此,研究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的电极材料是电化学储能器件研发工作的核心. 目前,高性能电极材料已成为材料和电化学储能应用研究领域的热点,而针对未来的电池系统,如锂硫电池和柔性电池等,电极材料的研究具有更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潜力,并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电化学储能体系十分复杂,诸多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包括化学、物理、力学等行为)在电化学过程中于不同尺度同时发生,这些行为与电极材料的结构和性质密切相关,但由于研究手段的制约,人们对这些行为的认识并不深入.尽管对于电化学储能的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但迄今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目前的电化学储能材料难以满足未来新型电子器件的要求[1]. 碳材料具有结构多样、表面状态丰富、可调控性强、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同时具有优异的电输运特性和高活性表面,长久以来一直是各类电化学储能器件的理想材料,同时也是电化学储能体系中的关键组分,以活性物质、导电剂、包覆层、柔性基体、电催化剂(载体)等多种形式应用于电化学储能器件/体系中并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以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型碳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高比表面积和可构建三维网络结构的特点,在电化学储能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2]. 1碳材料概述 碳材料的发展不断给科学和研究拓展新的领域并带来新的方向.从上个世纪发现的富勒烯、碳纳米管到近期出现的石墨烯和石墨炔一直被广大研究人员和产业部门所关注,形成了持续热点.碳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具有构成物质多样性、特异性特点.作为单质,碳原子可由sp 1、sp 2、sp 3三种杂化方式形成结构和性质完全不同的固体.其中,sp 2杂化的碳原子构成的碳质材料形式最为多样,新型碳材料基本都是以sp 2杂化为主. sp 2杂化的碳材料由石墨片层或石墨微晶构

碳纳米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碳纳米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由于碳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电学及化学性能而被人们广泛研究,特别是对于具有大比表面积、高的电导率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和石墨烯更是研究的热点。这些新型碳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被广泛地应用于诸多领域,特别是在电化学领域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本文主要阐述了碳纳米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碳纳米管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 1电化学传感器概述 电化学传感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识别系统;传导或转换系统。 识别系统与待测物的某一化学参数(常常是浓度)与传导系统连结起来。它主要具有两种功能:选择性地与待测物发生作用,反所测得的化学参数转化成传导系统可以产生响应的信号。分子识别系统是决定整个化学传感器的关键因素。因此,电化学传感器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分子识别系统的选择以及如何反分子识别系统与合适的传导系统相连续。电化学传感器的传导系统接受识别系统响应信号,并通过电极、光纤或质量敏感元件将响应信号以电压、电流或光强度等的变化形式,传送到电子系统进行放大或进行转换输出,最终使识别系统的响应信号转变为人们所能用作分析的信号,检测出样品中待测物的量。 最早的电化学传感器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用于氧气监测。到了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小型电化学传感器开始用于检测 PEL 范围内的多种不同有毒气体,并显示出了良好的敏感性与选择性。目前,为保护人身安全起见,各种电化学传感器广泛应用于许多静态与移动应用场合。 2 碳纳米材料——碳纳米管和石墨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者发现空间尺寸在0.1-100 nm之间的物质拥有很多宏观状态下没有的特性[1]。我们把这些具有一定功能性、三维空间尺寸至少有一维介于0.1-100 nm 之间的一类物体统称为纳米材料。它是由纳米微粒、原子团簇、纳米丝、纳米管、纳米薄膜或由纳米粒子组成的块体。由于具有颗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表面原子所占比例大等特点,以及其特有的量子尺寸效应[2, 3]、体积效应[4]、表面效应[5]和量子隧道效应[6]等特性,纳米材料在光学、热学、催化、光化学以及敏感特性等方面具有一系列特殊的性质,因此它具备其它一般材料所没有的优越性能,可广泛应用于电子、医药、化工、生物、军事、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在整个新材料的研究应用方面占据着核心的位置。 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IV A族。作为地球上最容易得到的元素之一,碳元素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和地壳之中。碳单质很早就被人认识和利用,它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稀酸、稀碱和有机溶剂。利用现代科技的不同制备方法,我们可以制备出不同独特空间结构和特异性能的碳纳米材料,其中包括零维的富勒烯、一维的碳纳米管、二维的石墨烯和三维的石墨或金刚石。依靠独特的空间结构和优异的化学性能,它们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中。接下来我们主要介绍一下碳纳米管和石墨烯。 2.1碳纳米管 CNTs是1991 年日本电镜学家Iijima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检验石墨电弧中产生

英国city一氧化碳电化学传感器资料

7E & 7E/F CiTiceL ?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3-electrode electrochemical 0-1000 ppm CO 2000 ppm CO None To remove SOx/NOx and H 2S 0.10 ± 0.02 μA/ppm <25 Seconds at 20°C <30 Seconds at 20°C -1 to +3 ppm equivalent <9 ppm equivalent 1% of signal Linear Product Dimensions All dimensions in mm All tolerances ±0.15 mm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IMPORTANT NOTE: Connection should be made via PCB sockets only. Soldering to the pins will seriously damage your sensor and invalidate the warranty. All performance data is based on conditions at 20°C, 50% RH and 1013 mBar, using City Technology recommended circuitry. For sensor performance data under other conditions, refer to Operating Principles OP08 or contact City Technology. Carbon Monoxide (CO) Gas Sensor Part Numbers: 7E (AB704-400) & 7E/F (AB704-407) MEASUREMENT Operating Principle Measurement Range Maximum Overload Filter: 7E 7E/F Sensitivity Response Time (T 90): 7E 7E/F Baseline Offset (clean air)Zero Shift (-20°C to +40°C)Repeatability Linearity 10 ? Not Required ELECTRICAL Recommended Load Resistor Bias Voltage 17 g Polycarbonate ABS Any MECHANICAL Weight Housing Material: Cap Body Orientation Portable Life Safety -20°C to +50°C 0°C to 20°C Atmospheric ± 10% 0.020 ± 0.008 % signal/mBar 15 - 90% RH non-condensing ENVIRONMENTAL Typical Applications Operating Temperature Range Recommended Storage Temp Operating Pressure Range Pressure Coefficient Operating Humidity Range <5% signal loss/year Three years in air 6 months in CTL container 24 months from date of despatch LIFETIME Long Term Sensitivity Drift Expected Operating Life Storage Life Standard Warranty Key Features & Benefits: ? Robust, industry standard 7-Series packaging ? Compact Size

详解电化学储能在发电侧的应用

详解电化学储能在发电侧的应用 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逐渐攀升,我国能源结构正在逐步转型。储能系统因其响应速率快、调节精度高等特点,成为能源行业中提升电能品质和促进新能源消纳的重要支撑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且由于储能技术的进步、产品质量的提高及成本的不断降低,储能技术已具备商业化运营的条件,尤其是多种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逐步扩展了储能的应用领域。 除了技术的进步,国家政策法规的颁布、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也促进了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应用推广。本文从数据的角度概要分析了储能在全球电力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对国内电化学储能产业政策和标准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电化学储能的种类、技术路线以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除此之外,针对发电侧,重点从功能、政策和应用项目等方面论述了电化学储能技术在大规模新能源并网、辅助服务及微电网等有商业价值的应用场景。最后对电化学储能技术在未来能源系统中的前景和发展趋势做了展望,并在促进储能商业化运营及推广方面对储能企业提出了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电力生产和消费总量均已居世界前列,且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发电企业累计完成发电量67914 kW·h,同比增长6.8%,全国全社会用电量68449 kW·h,同比增长8.5%。而在电能供给和利用方面我国却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综合利用效率较低、新能源渗透率较低、电力安全水平亟待提升等问题[1],因此如何保障经济发展中电力生产与供应的安全,同时又实现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是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储能技术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可行性。储能成本和性能的改进、全球可再生能源运动带来的电网现代化与智能化,以及电力市场改革带来的净电量结算政策的淘汰、参与电力批发市场、财政激励、FIT(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补贴政策)等因素的驱动,使得储能在全球掀起了一场发展热潮。储能使电能具备时间空间转移能力,对于保障电网安全、改善电能质量、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储能

碳碳复合材料论文

碳/碳复合材料 概述 C/C复合材料是指以碳纤维作为增强体,以碳作为基体的一类复合材料。作为增强体的碳纤维可用多种形式和种类,既可以用短切纤维,也可以用连续长纤维及编织物。各种类型的碳纤维都可用于C/C复合材料的增强体。碳基体可以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的热解碳,也可以是高分子材料热解形成的固体碳。C/C 复合材料作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具有密度低、高比强度比模量、高热传导性、低热膨胀系数、断裂韧性好、耐磨、耐烧蚀等特点,尤其是其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不仅不会降低反而还可能升高,它是所有已知材料中耐高温性最好的材料。因而它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核能、化工、医用等各个领域。 C/C复合材料的致密化工艺 C/C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主要有两种方法:化学气相法(CVD 或CVl)和液相浸渍一碳化法。前者是以有机低分子气体为前驱体,后者是以热塑性树脂(石油沥青、煤沥青、中间相沥青)或热固性树脂(呋喃、糠醛、酚醛树脂)为基体前驱体,这些原料在高温下发生一系列复杂化学变化而转化为基体碳。为了得到更好的致密化效果,通常将化学气相法和液相浸渍一碳化法进行复合致密化,得到具有理想密度的C/C复合材料。 1、化学气相法

化学气相法(cVD或cVI)是直接在坯体孔内沉积碳,以达到填孔和增密的目的。沉碳易石墨化,且与纤维之间的物理兼容性好,而且不会像浸渍法那样在再碳化时产生收缩,而这种方法的物理机械陛能比较好。但在cVD过程中,如果碳在坯体表面沉积就会阻止气体向内部孔的扩散。对于表面沉积的碳应用机械的方法除去,再进行新一轮沉积。对于厚制品,CVD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且这种方法的周期也很长。 2、液相浸渍法一碳化法 液相浸渍法相对而言设备比较简单,而且这种方法适用性也比较广泛,所以液相浸渍法是制备C/C复合材料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是将碳纤维制成的预成型体浸入液态的浸渍剂中,通过加压使浸渍剂充分渗入到预成型体的空隙中,再通过固化、碳化、石墨化等一系列过程的循环,最终得到C/C复合材料。它的缺点是要经过反复多次浸渍、碳化的循环才能达到密度要求。液相浸渍法中浸渍剂的组成和结构十分重要,它不仅影响致密化效率,而且也影响制品的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提高浸渍剂碳化收率,降低浸渍剂的黏度一直是液相浸渍法制备C/C复合材料所要解 决的重点课题之一。浸渍剂的高黏度和低碳化收率是目前C/C 复合材料成本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浸渍剂的性能不仅能提高C/C复合材料的生产效率,降低其成本,也可提高C/C复合材料的各种性能。C/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处理碳纤维在空气中,于360℃开始氧化,石墨纤维要略好于碳纤维,其开始氧化的温度

储能产业发展的几大技术方向

储能产业发展的几大技术方向 发表于:2018-06-01 09:32:58 来源:计鹏新能源作者:贾婧 目前全球和中国储能累计装机中,抽水蓄能最高,占比超过90%,熔融盐储热第二,电化学储能排名第三;从发展速度来看,电化学增长较快,截至2016 年底,全球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达1756.5MW,近 5 年复合增长率27.5%,其中以锂离子电池累计规模最大,超过50%以上。

电化学储能具有设备机动性好、响应速度快、能量密度高和循环效率高等优势,是当前储能产业发展和研究的热点,主要应用在电网辅助服务、可再生能源并网、电力输配、分布式发电及微网领域。从我国已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来看,分布式发电及微网领域的装机规模最大,其余依次为可再生能源并网领域、电力辅助服务领域和电力输配领域。 从技术方向来分类,主流电化学储能技术包括先进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和钠硫电池等。 传统铅酸蓄电池凭借其安全可靠、容量大、性价比高等优点,在储能领域仍具有稳固的地位。特别近年来,以铅炭电池为代表的新兴铅酸技术的出现,大大弥补了传统铅酸电池比能量低、寿命短等缺点,使其在大规模储能领域的应用成为可能。 锂离子电池由正负电极、隔膜、电解液组成,具有能量密度大、工作温度范围宽、无记忆效应、可快速充放电、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目前在国内已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新能源车和电化学储能等领域。特别受下游新能源车动力电池需求增长拉动,产业规模和技术发展加速,技术和产业链正在进一步成熟。 液流电池具有充放电性能好、循环寿命长的特点,适合大规模储能应用。目前较为成熟的液流电池体系有全钒、锌溴、铬铁、多硫化钠-溴等双液体系,目前应用和研究最广的为全钒液流电池,但由于成本过高、体积密度低等原因,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锌溴、铬铁、多硫化钠等电池的技术或被垄断、或处于研发阶段,未能实现产业化。 钠硫电池以单质硫和金属钠为正负极,β-氧化铝陶瓷为电解质和隔膜,其工作温度在300-350 摄氏度之间,具有能量密度高、功率特性好、循环寿命长、成本相对低等优点,其规模约占全球电化学储能总装机量的30-40%,仅次于锂离子电池。但由于技术垄断,目前在国内无法大规模推广。 从技术成熟度、经济性、安全环保性等来看,锂电池是我国发展较快、有望率先带动储能商业化的电化学储能技术。

2021年电化学储能行业分析报告

2021年电化学储能行业分析报告 2021年2月

目录 一、锂电储能应用广泛,装机规模持续提升潜力巨大 (6) 1、抽水蓄能装机规模最大,锂电储能快速发展 (7) 2、电化学储能产业链:上游材料、中游核心部件制造、下游应用 (9) 二、五年三千亿市场空间可期,能源革命是核心驱动力 (10) 1、能源结构转型对电网的冲击是发输配电侧储能的底层逻辑 (10) (1)全球脱碳趋势明确,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结构转型加速 (10) (2)可再生能源波动性与电网稳定性的根本性矛盾催生储能需求 (12) (3)发电侧与输配电侧储能的本质作用基本相同,未来5年需求约131GWh (16) 2、多因素作用推动用电侧储能快速发展,未来5年需求约93GWh (18) (1)欧美主要国家用电成本高昂,分布式光伏系统快速发展为储能提供市场基础18 (2)上网补贴(FIT)和净计量(NEM)政策到期或削减,分布式搭配储能有望得到推广 (19) (3)部分国家电力供应稳定性较差,不同规模的停电事件时有发生,储能接受度提升 (19) (4)2010-2019年锂电池价格下降87%,带动系统成本快速下降,储能经济性逐渐显现 (21) (5)未来5年用电侧的储能系统需求约93GWh,年均复合增速95% (21) 3、5G基站建设周期带动后备电源需求大幅提升 (22) (1)5G建设加速,2019-2028年宏基站需求近500万个 (22) (2)5G基站功耗大幅提升2.5-4倍,带动后备电源扩容需求大幅增加 (23) (3)磷酸铁锂电池成为5G基站后备电源的主流技术路线 (24) (4)未来5年5G基站的储能系统需求近35GWh (25) 4、汽车电动化转型加速,光储充模式有望推广 (26) (1)汽车电动化转型加速,未来5年充电设施有望新增约440万台 (26) (2)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模式有望推广,未来5年国内储能系统需求约6.8GWh . 27

电化学储能体系的特点及其未来发展的思考

电化学储能体系的特点及其未来发展的思考 摘要:电化学储能的发展史,是一部材料科技的进步史,工艺的改进使其量变,新材料的改进使其质变。突破应用范围,提高能量密度,始终是电化学储能技术的不便追求,各类电化学储能电池在生产和研究中具有不同的创新和应用方向。当前主要的电化学储能电池有铅酸电池、氧化还原液流电池、钠硫电池、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 关键词:电化学储能铅酸电池氧化还原液流电池钠硫电池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 正文:电能是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生产中必不可缺的二次能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电的需求越来越高。电力需求昼夜相差很大,但发电厂的建设规模必须与高峰用电相匹配,投资大利用率较低。另一方面,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枯竭,人们对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满足人们生产及生活的用电需求,减少发电厂的建设规模,减少投资,提高效率,以及保证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稳定供电,开发经济可行的储能(电)技术,使发电与用电相对独立极为重要。目前储能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电化学储能,电化学储能的发展史,是一部材料科技的进步史,工艺的改进使其量变,新材料的改进使其质变。突破应用范围,提高能量密度,始终是电化学储能技术的不便追求,各类电化学储能电池在生产和研究中具有不同的创新和应用方向。当前主要的电化学储能电池有铅酸电池、氧化还原液流电池、钠硫电池、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种储能电池的特点。 铅酸电池:自从1859年法国人普兰特发明了铅酸电池,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来以来,人们对它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改进,是铅酸电池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主流的是阀控式铅酸电池。铅酸电池由于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性能优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 铅酸电池的优点:

多孔碳纳米球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_杨秀涛

物理学报Acta Phys.Sin.Vol.66,No.4(2017)048101 多孔碳纳米球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杨秀涛梁忠冠袁雨佳阳军亮夏辉? (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长沙 410083) (2016年10月11日收到;2016年10月31日收到修改稿) 以三嵌段共聚物F108为软模板,通过水热法合成酚醛树脂球并在氮气氛围下碳化、KOH 活化处理,最终得到多孔碳纳米球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氮气吸附分析仪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样品的平均粒径为120nm,球形度高,比表面积达到1403m 2/g,孔径分布广.通过X 射线衍射研究样品的结晶度, 序度提高明,10000次循环充放电后,关键词:PACS:1引上的电池,长、能影响较大[纳米管[5,6]球[12?14].物为模板,活化,得到活 P123(PEO 20-. 为软模板,利用水(porous .通过扫描电子X 射线,研究孔隙结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51673214)资助的课题.?通信作者.E-mail:xhui73@https://www.360docs.net/doc/0c2171301.html, ?2017中国物理学会Chinese Physical Society https://www.360docs.net/doc/0c2171301.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2 10:56:1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0c2171301.html,/kcms/detail/11.1958.O4.20170112.1056.016.html

结晶度和表面官能团的影响.结合PCNS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的测试,研究了PCNS 样品的理化特性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2实验部分 2.1 多孔碳纳米球的合成 首先,称取1.96g 三嵌段共聚物F108溶解于30mL 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澄清溶液A.然后称1.2g 的苯酚并量取4.2mL 质量分数为37%的甲醛溶液溶解于30mL 的0.1M(mol/L)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 min 体系中加入到溶液B.取物质烘干.氛下以700? 物PCNS 为中性,900?C 时,2.2600i)TWIX)比表面积S 孔面积(S 计算.品的孔径分布.用X 射线衍射仪(XRD,SIEMENS D500)在电压为40kV 、电流为100mA,Cu 靶、K α射线(λ=0.15056nm)、石墨单色滤波器以及衍射角为10?—70?的条件下以2?/s 的速度对样品扫描. 用红外光谱仪(FTIR,Niclet 380)对样品在波数500cm ?1—4500cm ?1范围内进行扫描,根据得到的吸收光谱图分析样品的表面元素及官能团组成. 2.3电化学特性测试 采用辰华CHI660E 电化学工作站在三电极体 系进行电化学特性的测试.测试体系的对电极和参比电极分别采用铂片电极和Hg/HgO 电极,而工作电极的制备采用(1×1)cm 2泡沫镍为基底,将制备的多孔碳纳米球样品作为活性物-质和乙炔黑,用乙醇作为溶剂,60wt%聚四氟乙烯(PTFE)混合,调成浆状,,于10MPa 压(cyclic (galvano-GC)和电化学阻spectroscopy,5,10,20,50,100V 的电压区间进行·m ), (1) (A),放电时间(g).电化学kHz,微扰为,1(b)分别是PCNS 1(c)和图1(d)是照片,图1(e)和TEM 照片,每TEM 照片,KOH 处理后其粒径大小没有明显的改变.从选区电子衍射图可知,样品在?002?和?100?晶面处具有衍射特征峰.由超高放大倍数TEM 照片,可以看出样品PCNS700和PCN900的微晶有序度要高于PCNS 的有序度.

金属材料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金属材料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 2.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类型 (1)微电池腐蚀 在 由于?O(Fe2+/Fe)< ?O(Cu2+/Cu),两者构成了宏电池,铁作为阳极,失去电子受到腐蚀(属于吸氧腐蚀)。两极的电极反应式分别如下: 阳极反应式: Fe = Fe2++2e- 3Fe2++2[Fe(CN)6]3-= Fe3[Fe(CN)6]2 (蓝色沉淀) 阴极(铜表面)反应式: O2+2H2O +4e-= 4OH- 在阴极由于有OH-生成,使c(OH-)增大,所以酚酞变红。

②金属铁和锌直接接触,环境同上,则由于?O(Zn2+/Zn)< ?O(Fe2+/Fe), 锌作为阳极受到腐蚀,而铁作为阴极,铁表面的氧气得电子后不断生成氢氧根离子,导致酚酞变红(属于吸氧腐蚀)。两极的电极反应式分别如下:阳极反应式: Zn = Zn2++2e- 3Zn2++2[Fe(CN)6]3-= Zn3[Fe(CN)6]2 (黄色沉淀) 阴极(铁表面)反应式: O2+2H2O +4e-= 4OH- 三、实验用品 仪器:0mL小烧杯,小试管(3支),10mL小量筒(1只)铁片,铜丝,锌 丝,滤纸片(若干),塑料镊子,洗瓶,细砂纸(约3×3cm2)。 药品:NaCl(0.1 mo1·L-1),K3[Fe(CN)6](0.1 mo1·L-1),乌洛托品(CH2)6N4(20%),CuSO4(0.1 mo1·L-1),HCl(0.1 mo1·L-1、6 mo1·L-1,浓),酚酞(0.5%),洗洁精,检验液(3%的CuSO4),磷化液(配方:H3PO4(85%):45g·L-1,ZnO:28 g·L-1,Zn(NO3)2:28 g·L-1,NaF:2 g·L-1 ,HNO3(浓):29 g·L-1)。 四、实验内容 1.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先进介电储能材料精选文档

先进介电储能材料精选 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先进介电储能材料 通过陈国华老师的先进介电储能材料讲座使我知道了铁电材料的特殊电学性能意味着它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电子元件有着集成度高、能耗小、响应速度快等众多优点。储能用铁电介质材料是铁电材料中重要的一类,可以用作脉冲功率技术设备主体部分的高功率脉冲电源,为脉冲功率装置的负载提供电磁能量。脉冲功率技术的能量储存方式,主要有机械能储能、电容器储能、电化学储能三种。相对于其它储能器件,电容器储能因为具有储能密度高、能量释放速度快、可靠性高、安全性高、价格低廉以及较易实现轻量化和小型化等优点,因此成为现在高功率脉冲电源中应用最广的储能器件之一。 目前正在研发的储能用铁电介质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基陶瓷。以BaTiO3陶瓷为代表的铁电体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是制造铁电陶瓷电容器的基础材料,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电子陶瓷材料之一。在介电层厚度确定的情况下,材料的介电常数越高,电容器的比电容越大,越易于实现器件的小型化。基陶瓷。SrTiO3基陶瓷具有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和稳定的温度、频率和电压特性,是用于制备大容量陶瓷晶界层电容器的理想材料,具有吸收高达1000~3000 A/cm2这样的电涌的能力,所以该材料兼有大容量电容器和压敏电阻器的功能。在SrTiO3-m ( Bi2O3·nTiO2)系陶瓷基础上加入 BaTiO3等烧制而成的新型材料,具有介电常数大,介质

损耗小,击穿场强高的特点。陶瓷。TiO2陶瓷具有高达350 kV/cm 的耐击穿强度和较高介电常数(~110),从而具有可观的储能密度,并支持几百次的充放电。 问题: 1.先进的储能材料有哪些? 2.电容器储能与电池储能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3.反铁电材料的储能原理是什么? 韦振明(11) 2015年7月4日星期六

电化学储能电站施工及验收规范大纲

电化学储能电站施工及验收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tation 一、大纲编制的基本思路 1、编制内容的边界范围 一般情况下,工程建设活动有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包括安装)与监理、验收、运行、维护、拆除等组成。 本标准内容范围将集中在储能电站施工、设备安装、验收这三个环节,且应与正在编制国家标准《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保持内容上的相互支撑、补充与衔接,与未来将会制定有关运维与拆除环节的标准相衔接。 2、标准的构成格式 本次大纲主要针对正文部分和补充部分。本标准要严格按照住建部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编制指南》规定的格式。 ●前引部分(封面、扉页、公告、前言、目次)、正文部分(总则、术语、 技术内容)、补充部分(附录、标准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 3、技术内容重点 ●土建工程施工的通用性技术要求; ●土建工程施工中针对储能装置等特殊需求的专业技术要求 ●储能电站中通用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的通用技术要求; ●电化学储能装置安装与调试的专用技术要求; ●储能电站整体系统调试的技术要求; ●土建施工及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各自针对环境与水土保持的技术要求; ●土建施工及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各自针对的安全与职业健康技术管理 规定; ●设备及储能电站的整体验收技术要求。 4、需要开展研究的工作 目前,根据查询,国际上尚没有发布关于电化学储能电站施工与验收方面的技术标准。储能电站建设案例并不是很多,在运行的储能电站数量少、运行时间短,此外,储能电站建设中

引入了许多新技术、新设备等,还处于不断进步与完善过程中。因此,编制标准的征求意见阶段需要安排必要的调研工作、技术测试与试验工作以及专题论证工作。 大纲准备阶段,应对上述情况给予重视。 5、参编单位的结构 为确保高质量完成标准的编制,参编单位中尽可能包含具有以下属性的单位:1、具有储能电站建设业绩的业主单位;2、具有储能电站建设施工业绩与经验的工程施工单位,3、具有储能电站设计业绩与经验的设计单位,4、储能电站核心设备与新技术装置的研发与生产单位,5、具有参与储能电站系统调试与试运经验的科研(或技术业务)单位,6、参与国家标准《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编制的单位等。 二、规范编制大纲 本规范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3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6号)的要求,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和中国电力科 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 牵头单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建议)上海电力设计院、冀北电力公司、北京输变电工程公司、浙江电力公司、福建电力公司、上海电力公司、许继集团有限公司、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普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目的:为保证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工程质量,促进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水平的提高,确保电化学储能电站建设的安全可靠,制定本规范。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固定式电化学储能电站,不适用于移动式储能电站工程。

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研究报告Word版

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研究报告 摘要:本文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优异性能、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及在其所应用领域中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指出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应用和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字: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前景 1 前言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以碳纤维为增强体与树脂、陶瓷及金属等基体复合而成的结构材料。碳纤维是纤维状的碳素材料,含碳量在90% 以上。它是利用各种有机纤维在惰性气体中、高温状态下碳化而制得。碳纤维除了具有十分优异的力学性能外,碳纤维还具有低密度、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抗疲劳、震动衰减性高、电及热传导性高、热膨胀系数低、穿透性高等优良性能[1]。基于此,到目前为止,用碳纤维与其他基体复合而成的先进基复合材料是目前用得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或其他工程材料相比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如表1-1所示[2]: 表1-1 各材料性能比较 通过比较可知,(1)碳纤维复合材料比强度是钢SAE1010(冷轧)的近20倍,是铝6061-T6 的近10倍;其比模量则超过这些钢和铝材的3倍。因此其具有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2)大多数碳纤维复合材料可通过设计增强纤维的取向及用量来对结构材料的性能实行剪裁,达到性能最佳。(3)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低,质量轻,能有效减轻构件重量。除此之外,碳纤维复合材料还有多选择性成型工艺、良好的耐疲劳性能及良好的抗腐蚀性等。

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优于其他材料的性能,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2013年碳纤维复合材料总产值147亿美元,其中CFRP产值94亿美元,约占64%。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需求7.2万t,2020年预计需求量将达14.6万t(图1-1),2010—2020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年均增长率都将超过11%[3][4]。 2016、2020年的需求量为预测值。 图1-1 2011—2020年全球碳纤维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需求量 其中,欧洲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需求占全球市场的40 %,美国占25 %,中国占20 %,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占市场份额在15 %上下。其中中国市场对碳纤维的需求每年也在逐步增加,中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需求如图1-2所示: 图1-2 中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需求 2015年,碳纤维制造商日本帝人公司扩大碳纤维复合材料合作领域,其目标是将他们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_表征和电化学性能

第11卷 第2期2005年5月 电化学 ELECTROCHE M ISTRY V o.l 11 N o .2M ay 2005 文章编号:1006-3471(2005)02-0152-05 收稿日期:2004-11-02,*通讯联系人T el :(86-592)2185905,E -m a il :qfdong @x m u .edu .cn 973项目(2002CB2118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373058),福建省科技项目(2003H 044)资助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和电化学性能 董全峰* ,郑明森,黄镇财,金明钢,詹亚丁,林祖赓 (厦门大学化学系,厦大宝龙电池研究所,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 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纳米管和金属锡或其氧化物都曾引起过人们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其自 身的缺陷,这些材料均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以不同方法合成了碳纳米管和金属锡或其氧化物的复合材料,对其结构、形貌进行表征,并考察它的电化学性能.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复合材料;制备;电化学性能中图分类号: O 646;T M 911 文献标识码: A 碳纳米管(CNT )是一种新型的碳材料[1,2] .碳纳米管在结构上与其它的碳材料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仅具有典型石墨层状结构(管壁),同时又具有无序碳的结构(内外表面的碳层及所附着的无序碳微粒),还具有与MC MB 类似的内腔结构,而且表面及边缘又存在结构缺陷,管与管之间为纳米间隙,管中还存在部分的H 原子掺杂.在制备上,碳纳米管可以通过控制一定的反应条件来调控它的几何结构参数,如管的管壁,外径、内径大小,及管的长度.基于其特殊的结构和高的导电率,吸引了众多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希望它能成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理想”的负极材料[3,4] . 由于碳纳米管的高比表面及其结构缺陷,锂不仅能嵌入管中的石墨层,还能嵌入它的孔隙及边缘缺陷中,使得它尽管具有高的嵌锂容量,但由于比表面积较大而表现出很大的不可逆容量.又因为在碳纳米管的结构中含有氢原子以及管壁层间和管 腔之内有间隙碳原子的存在[5] ,故其嵌锂容量出现较大的滞后现象.这些都限制了C NT 作为电极活性材料在实际中的应用,所见者只是被用作电极添加剂的报道.本文综合了碳纳米管和锡基材料的优点,规避其本身固有的缺陷,在碳纳米管的表面沉积/包覆锡或氧化锡形成CNT 复合材料,这样不仅可减少碳纳米管的比表面积,同时直接采用金属锡取代锡基氧化物,不存在氧化物的还原过程,从 而大大降低初次充电不可逆容量损失;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在表面沉积过程中包覆纳米级的锡,使表面沉积/包覆锡的碳纳米管能在保持高容量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循环寿命.此外,还提高了它的体积能量密度. 1 实 验 1.1 碳纳米管的制备 应用Sol -ge l 法制备N i -M g -O 催化剂,方法见文献[6],所用试剂N i (NO 3)2 6H 2O 、M g (NO 3)2 6H 2O 和柠檬酸均为分析纯(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将制备好的催化剂称取一定量置于陶瓷舟内,放在反应器的恒温区内,于氢气氛下缓慢升温至700℃,还原一段时间后,降温到600℃稳定10m in ,然后以20m L /m i n 的流量导入C H 4气体,经反应一定时间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冷却过程中继续通气体).用分析纯硝酸(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AR 65%)处理反应后的样品,洗涤、烘干后即得到碳纳米管.反应装置是在一个水平放置的管式电炉内放一内径为5c m 的石英管(长140c m ),其恒温区为20c m ,电炉为SK -2-4-12型管式电阻炉(上海实验电炉厂),额定功率4k W ,额定温度1200℃,控温装置为A1-708P A 型程序控温仪(厦门宇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流量计为D08-4C /Z M 质量流量控制仪(北京建中机器厂).

第三章 材料电化学

第三章材料电化学 电化学的典型应用: 1、湿法精炼:包括金属的电解提取和电解提纯 2、表面处理:金属电镀、阳极氧化 3、材料抗腐蚀: 称为电化学防蚀技术 4、化学电源: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 电化学作为古老的研究领域,随着微观材料科学的发展,一些新观点、新技术正不断涌现,推动电化学进一步发展。 如:燃料电池 高性能、小型化一次电池、二次电池 光化学电池 电磁材料 化学现象转换成电信号的应用研究等。 3.1 电极电位和极化 一、界面电位计 导体——能导电的物质称为导电体,也称为~。 导体分两类: 第一类导体是电子导体,依靠自由电子的运动导电。 如金属、石墨和某些金属的化合物等。 第二类导体是离子导体,依靠离子定向运动导电。 如电解质溶液和熔融电解质等。 电极——侠义上是指与电解质溶液相接触的第一类导体, 广义上是指第一类导体与电解质溶液所构成的整体。 几个电化学上的概念: 电解池——利用电能以发生化学反应的装置称为~。 在电解池中,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原电池——利用两极的电极反应以产生电流的装置称为~。 在原电池中,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电极反应——在电极上进行的有电子得失的化学反应称为~。 电池反应——两个电极反应的总结果表示成电池反应。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 依电势(电位)的高低,将电极分为正极和负极: 电势(电位)高的为正极; 电势(电位)低的为负极; 电极电位——当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时,在金属、溶液界面将产生 电化学双电层,双电层的金属相与溶液相之间的电位差 称为界面电位差,又称为~。 用能斯特(Nernst)方程表示 ++ ?=?2ln 0M zF RT αφφ 或++ =2ln 0M zF RT E E α φ?—电位差 0φ?—标准电位差 z —电荷数 F —法拉第常数 E —电动势 +2M α—离子的活度,mol/kg 由能斯特方程确定的是平衡电位,即水溶液相和金属相之间呈电化学平衡。 从能斯特方程可知: 电解质溶液和金属间的电位差绝对值无法 测量,它随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二、电池结构与单极电位 对单极电池: 相间电位差 → 无法测量; 单极电池 + 单极电池 → 电池: 电位差即电动势 → 可以测量 1、丹尼尔电池 铜-锌电池

“十四五”制约电化学储能发展的难点

“十四五”制约电化学储能发展的难点 2018年我国电化学储能出现爆发式增长,2019年增速又出现了急剧降低,2020年地方政府推动储能发展的意愿更加强烈。“十四五”时期,储能是否能够迎来发展机遇,这需要正视储能面临的问题,以疏通制约储能发展的瓶颈。 “十三五”时期我国电化学储能 发展历程及市场动态 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持续增长,但是增速却呈波浪式前进。2015~2019年,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从106兆瓦增至1709兆瓦,增加了15倍。从增速看,2015~2019年,我国电化学储能增速分别为25%、130%、64%、169%以及59%。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我国电化学储能增速大幅下降,凸显出发展动能不足。 政策对储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2017~2019年的政策看,2017年10月份,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行业发展树立了信心,进而推动了2018年电化学储能的爆发式增长。然而,2019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了《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明确提出抽水蓄能电站、电储能设施不得计入输配电定价成本。两大电网公司也相继跟进,严格限制企业内部储能投资,导致2019年电化学储能增速大幅回落。可以看到,我国推动储能发展的市场模式并未形成,储能产业政策依赖性非常强烈。 2020年,地方政府(电网)正在推动“新能源+储能”的发展模式。今年3月23日,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下发了《关于做好储能项目站址初选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经多方协调,已获得28家企业承诺配套新能源项目总计建设388.6兆瓦/777.2兆瓦时储能设备,与风电项目同步投产”。3月24日,内蒙古能源局发布了《2020年光伏发电项目竞争配置方案》,明确优先支持光伏+储能建设。若普通光伏电站配置储能系统,则应保证储能系统时长为1小时及以上,配置容量达到项目建设规模的5%及以上。3月30日,新疆发改委印发了《新疆电网发电侧储能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鼓励光伏、风电等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电力用户、独立辅助服务提供商等投资建设电储能设施,要求充电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