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
研究
摘要: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是中职学生不可或缺的素养。

培养学生具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协同创新、追求卓越等优秀的工匠品质,符合新时代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鉴于此,本文在分析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工匠精神融入到机械类教学的主要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教育;工匠精神;机械类教学
1新能源技术的优势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追求,由日本的“匠人精神”推演而来,是职业道德、品质及能力的体现,也是表现从业人员价值取向和行为的重要内容。

故“工匠精神”应包含爱岗、敬业、专一、执着等内容,要求从业者精益求精的完成自身工作,有较全面、熟练的职业能力。

所以新能源汽车本身的特点就已经能够碾压传统汽车了。

以电动汽车为例,电能相比于柴油来说成本低的多,汽车企业的投入成本相比于之前来说会大大降低,而且电能使用时的转化效率也不是一般的高,从某一层面上说节约了不少能源,最后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基本上能够对大气环境做到"零污染"的状态,迎合了节能环保的大趋势要求。

国家还在多个地方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电能供应的充换电站,充分显示了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支持,帮助它们成长。

2、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原理及发展现状
2.1纯电动汽车的技术原理
传统中职院校教学为贯彻培养技术型人才理念,过分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忽视素质及知识培养,学生成为只知道操作的“机械”人才,对“工匠精神”不了
解,没有追求极致精益的态度,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尖端技术人才的需求。

纯电动汽车是不依靠其他燃料能源,直接通过电力驱动的方式保证汽车内部机械的运动,即以电动机带动汽车的发动机。

在这种驱动方式中,一般需要安装电力积蓄装置,这也是纯电动汽车难以普及的技术难点之一,目前在电动汽车的电力续航系统设计以及电力动力性能设计方面是纯电动汽车发展的难点。

2.2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原理
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源并不唯一,其主要是以电动机与传统燃料作为一种组合动力,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与普及比纯电动汽车要快很多。

混合动力汽车能够有效弥补纯电动汽车动力输出不足的缺点,同时混合动力汽车的运用也能够降低传统能源燃料汽车的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原理分为三部分: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三种不同技术原理的汽车,在工作中的表现会不同,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主要依靠电源协调电动机的输入功率和发电机的输出功率,进而控制和管理车辆电力控制系统;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中有两种驱动类型可选择,根据汽车行驶需求选择电力驱动或者传统燃料的燃烧动力驱动,两者能够通过动力耦合装置单独驱动车辆行驶,或者通过汽车本身的动力控制系统开展相应的协调工作。

3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缺失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和世界的制造中心。

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大国工匠重任的中职院校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匠人”,活跃在祖国生产建设的方方面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新时代,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现状与新时代的要求相比还具有较大进步空间,体现在以下具体情况,亟待解决。

(1)学情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的机械类课程主要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固定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更加关注对学生机械类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他们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很多学生难以对机械类课程产生兴趣,并普遍认为学习难度较大,同时,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再加之,机械类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较高
的要求,这使得原本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中职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加困难。

此外,
机械类课程的考核以单项考核+终结考核的形式为主,无法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
评价。

(2)教情分析。

一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契合。

当前中国中职教育
经过多年发展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中职人才培养的理念日趋成熟,各
类中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各具特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匠人”,而“匠人”不
一定都是具备“工匠精神”的。

在教师层面,专业课教师更加了解企业需要毕业
生具备哪一类“工匠精神”,但其自身往往不能对“工匠精神”进行身体力行,
导致对学生的教育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空讲道理”无法产生育人示范效应,学生难以接受。

4中职机械类课程融入“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机械类课程是机械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由于它没有统一的、固定的表达方
式与要求,因而的很多学生认为机械类课程的学习比较困难。

在机械类课程中融
入“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1设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机械类课程教学模式
“工匠精神”强调的就是对自己产品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

机械
类企业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远生存与发
展的唯一途径就是能创造更加新颖、更具有吸引力的卓越产品,满足大众对当代
产品创新性和功能性的需求。

在这种形势下,机械类企业对高端素质人才的需求
比较迫切。

因此,中职机械类专业作为机械类人才培养的摇篮,应明确人才培养
的目标及方向,深入制造类企业进行岗位职能调研,了解当前企业发展对人才的
需求,进而结合企业生产产品及人才需求特性,科学合理的设计以企业生产过程
为导向的典型工作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实践过程中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并逐渐的培养学生精细制造的精神、创新的思维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进而使
其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4.2构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机械类课程教学评价模式
在“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思想指导下,教师不能仅仅依靠以往单一纸质考试
+实训任务考核的方式来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的评价方式只注重学生的最
终成绩,而忽视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各方面能力,具有较强的随机性,
同时,没有与企业的岗位能力进行有效对接,不能帮助学生及时的学以致用,且
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上,无法真正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不利于
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因此,“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下,必须积极改变现有
的人才评价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差异,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
能力的评价,比如思维能力、查阅资料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
力及论文撰写能力等等,在对学生专业技能程度进行全面考核的同时,也促进学
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例如,在车削轴类零件的实训项目中,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读懂零件图技
术的基础上,能够熟练的操作车床,并能按照加工图纸进行加工,使其能满足加
工尺寸和精度方面的要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通过最后的加工
成品来评定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与水平。

然而,工匠精神强调的就是对产品精
益求精和精雕细琢,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改变传统评价模式,采分层评价的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评价等级,以最高的品质来衡量学生
的成果,并通过相互评价、自主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途径,及时反馈学生成果
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根据反馈意见对其自身的产品进行多次的改进与创新,
从而逐步的养成“精益求精和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

4.3将技能竞赛融入到机械类课程人才培养的模式中
技能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积极性。

在中职机械类课程中融入技能竞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例如通过开展丰富的机械类制图技能的竞赛活动,在竞赛前通过机械制图主
题讲座,让学生充分的掌握机械制作要领,然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其进
行科学化和个性化的指导,进而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的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每年都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输送大量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在中职机械类课程融入“工匠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严谨规范的个人品质及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让学生对机械类课程产生
兴趣,对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进而为促
使“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奠定有利基础,有效的提高了人才质量培养。

参考文献:
【1】韩茂波王敏周恩才刘娜姜卫民.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
教学改革.物理电子学,2018-09.
【2】张彩霞. 工匠精神背景下中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改革.,2022-12.
课题项目:2021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职教育一般项目“在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研究”(项目编号:ZJZB20211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