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斑铜·物以稀为贵的“中华一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泽斑铜·物以稀为贵的“中华一绝”
展开全文
点击「匠心馆」关注可免费接收精彩内容
张伟 1988年生,张氏斑铜第十三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泽斑铜)传承人。

云南曲靖会泽县张氏十三代的铜匠家史上,重叠着300多年的斑铜历史。

年轻的第十三代传人掌握着绝不外传的独门秘技,刚刚继任,他努力地调整姿势,让这门手艺不仅能传承和发展,还必须能成为养家糊口的好营生。

斑铜顾名思义就是带斑之铜,在一定的温度和化学反应条件下,铜内的其他微量金属会结晶成斑并显露出来。

在金属工艺中,只有斑铜中的“生斑”必须用天然铜块锻打而成,不能冶炼,不能合成,错
一步就前功尽弃全部废掉。

而“熟斑”原材料可由铜加其他金属冶炼合成,也能依模制型,相对平凡和常见。

在铜都会泽,纯天然铜的发现已类似寻宝,偶尔有人得到,首先会想着送到铜匠街张家,整个云南也就他家还在旗帜鲜明地做生斑。

打磨坯型。

就像“火腿里最核心的那几斤”
张氏斑铜的第十三代传人张伟才26岁,一年前父亲张克康去世,他决定辞去工作回家当一名铜匠。

以前父亲做斑铜时,他只是在一旁打打杂帮忙,现在很多事突然都变成他做主担责了。

去年有人送来一块天然铜,表面已经能看到纯铜,他花了八千多元买下,没想到剖开里面全是砂石,毫无用处。

如果碰到好的坯料,也需要一次次在炉火中烧红后锻打,剔掉各种杂质,从奇形怪状的原矿石逐渐变成规整铜块,“像一只火腿,二三十斤,但我只取里面最好的那四五斤”,张伟现在存的天然铜原料只有那么几块,都奇形怪状的,表面或因氧化变成紫蓝杂色,或被其他物质覆盖包裹,跟普通石头无异,只有在锻打或剖开后,暗红的铜色才会显现,闪烁着真实的金属光泽。

能做斑铜的天然铜含铜量必须高达90%以上,并含金、银等丰富的其它有色金属。

会泽在明代曾是铸造铜币的最主要原料供应地,东川一代现在仍有许多铜矿,只是天然纯铜在清代就已经非常稀少,铸造斑铜工艺顺势而生,通过在融化铜中加入其他金属,并经过浇铸成型、磨光、用化学药品着色显斑等技术制作的“熟斑”工艺品,早已开始批量走入市场。

但生斑因其神秘性,仍像传说一样有吸引力,由于自然铜稀少,生斑对手艺要求更高,如同名片一样,代表着一个铜匠在业内的名气与地位。

张伟不得不接过父亲的衣钵,也是因为张家有数代相传的独门“显斑”秘方。

父亲恪守古训,临终前也没将之透露给外人,张伟若不继承,断掉的不仅是十三代的铜匠事业,还有这密不外宣的技艺。

张克康去世后,很多人曾断言“云南可能再无师傅坚持做生斑了”,但年轻的张伟默默在炉火边敲敲打打一年多了,尚无任何“获奖”记录,也鲜见媒体报道,他偶尔在QQ空间和微信发一些图片和感想,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刷着自己的存在感。

用了好几代人的各种工具。

有些工序关门才能做
先要烧斑。

锻造好的斑铜,与一般铜器并无两样,但经过炉火,会形成不同色泽和形状的斑花,从物理学上说,是金属内部的细小晶粒(金属学上称为“孪斑”)通过加温、加热变大的过程,大小晶粒之间的能量差异悬殊,大晶粒吞并小晶粒愈长愈大,从而得到长4~5毫米的斑花。

接着还有一轮“化学变化”,即显斑,金银等微量金属元素跟特配的植物药水起不同的反应,斑花的光泽也会不同。

一件好的斑铜作品,器形古朴,纯铜质感深厚,又布以细密斑驳的晶斑,低调中暗含绚烂。

而张氏的秘密武器,则是烧斑的火候与时机,以及植物显斑药水的配方,张家人对此讳莫如深,据说当年张克康碰到有人问他,是摆手即走的。

现在张伟也只能用年轻人的腼腆笑而不语,他白天锻打器形,待晚上外人散尽,才会像个孤独又神秘的魔术师,独自做烧斑和显斑这两道工序。

毕竟不是精准的实验,“配方和秘诀之外,更需要的是经验和眼力”,张伟拿出一个已经被烧烂的坯型,心痛又无奈,温度不够不足以结晶,温度稍高铜就会融化掉,父辈祖辈可能也都同样过来的,继承了独门秘方,却只能在错失中炼成。

外界对张家的秘密有各种猜测,有的说要添加一定的砒霜,有的说显斑时如果加入几滴眼泪效果更好。

张家人听了都是笑笑,他们坚信熟斑不如生斑,而别人家研发的显斑配方是怎么都比不上自家的。

昆明一些商业化的熟斑企业一年可能有上千万元的订单,就连隔壁街做马鞍转行过来的马家,经济效益也比张家好太多了。

父亲张克康父亲张克康在世时,因为缺乏天然铜原料,经常一两年做不了一件斑铜,主要靠帮妻子卖豆腐为生,一家人住在清代传下来的老房子里,过得颇为拮据。

张家最光荣的历史是第10代传人张宝荣与张宝华兄弟制作的斑铜鼎,曾在1914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银奖,这件作品早在几十年前就被拿出去卖了贴补家用,从此失去踪迹。

张伟打算一直这样敲打下去。

不用再依靠豆腐为生
数代的家族荣誉,在困境中,尤其让人敬重。

张克康坚持了一辈子,晚年却不想让两个儿子继续了,大儿子考了公务员很好,小儿子张伟本科毕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也很好,何必再受这份苦。

但张伟其实早有打算,大学选的是应用化学,想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用在斑铜技艺上,毕业后短暂的上班,也让他认识到“碰到什么领导很重要”以及“不如要自由,为自己做事”。

张伟遇到了父亲没有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会泽正大力发展旅游业,而他家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点,他拆了老房子修了楼房,一楼是展厅,除了几件传家的生斑作品,还有一些跟其他人合作的熟斑旅游纪念品,墙上挂着工艺的介绍以及各种领导来探望慰问的照片。

情况已有很大好转,母亲不用再辛苦磨豆腐,可以在家安心带孙子。

年纪轻轻的他,先把家照顾好了。

生铜在炉火中正在发生神奇的“结晶”变化。

回到祖辈的高度
会泽在突飞猛进的城市化建设中,属于不那么让人心疼和失望的地方,城外有大片大片的桃树和梨树正蓄势生长,生机勃勃,城内新城整齐有序,古城保存得相对完好。

虽然当年两百多家铜匠铺的铜匠街现在只有张家一家在做铜了,但石板街还在,老房子也多还在,要么寂寞地空着,要么仍被用来做点炸洋芋之类的小生意。

敲开张家的大门,在祖辈叮叮当当敲打铜坯的地方,穿着一身牛仔衣的年轻人张伟,仍在用祖辈的工具叮叮当当敲打着。

见到张伟这天,张伟正帮一个穿着部队制服的人打造一个印章,东西虽小,也需经过选料、净化、粗坯、成型、烧斑、整形、精加工、淖斑、煮斑、露斑、擦洗、抛光等20余道工序才能完成。

他将这坨小小的生铜在火中烧红,拿出来趁热锻打,打几下又要送进炉火中烧红??如此折腾了大半天,才做了初步的坯型,围观的另一个客人感动不已,他激动地表示要买一件生斑小花瓶拿回去做纪念,狠狠地报了一万多的价。

张伟摇摇头,说“六万”,对方加至三万和四万,据说已是一年的工资了,最终张伟也没松口,生意没做成,他也没显得多遗憾,“这个花瓶斑显得很好,价低了是不会卖的”。

前几天有人送来了一件古董斑铜香炉让张伟仿制一件,据说是他曾祖父一辈的作品,历经岁月的包浆,火气磨尽,更为沉稳有韵味。

张伟拿在手中琢磨,像个只能看不能买的收藏家一样赞叹不已,以前从他们家出去的东西,竟然这样好。

他这一生的使命,就是要在现代的环境中,既要前行,开拓市场,照顾家人;又要回归,重回祖辈曾令世人惊叹的技艺高度。

他自信满满,好像不仅仅是因为年轻。

FL辞典:斑铜
关于斑铜的来历,在会泽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

明宣德年间,一场大火突袭紫禁城,众多金、银、铜器皿在大火中融化成一坨坨金属块。

事后,皇帝巡查库房,看到满地的金属块,传来工匠就着这些材料铸造香炉。

没有想到,铸造出来的香炉色彩斑斓,流光溢彩,远远超过原来的精美程度,此后,铜匠常常故意将金、银、铜融化在一起,铸造宫廷器皿,便是声名显赫的大明宣德炉。

明亡后,紫禁城工匠有的流亡至云南东川府(治所为会泽),一个姓张的铜匠偶然得到一块天然铜,他用祖传手艺做了个香炉,没想到,香炉竟比大明宣德炉还要光泽、剔透,斑点更为天然,铜匠纷纷效仿,这门手艺后来被形象地称为“斑铜”。

- END -
来源:易向,图文收集于网络,转发只为分享美好事物,请勿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敬请谅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