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原考证方法
白矾的基原考证及药理作用
腹水 、消化道 出血、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及直肠 炎、腮腺 炎、中
耳 炎 、 口疮 、 子宫 颈 炎 、带 状 疱 疹 、腰 椎 骨 质 增 生 等 … 。
2 2 1 收敛消 炎 白矾 可从细胞 中吸收水 分, . . 使细胞发 生脱 水收缩, 减少腺体分泌, 减少炎症渗 出物 ; 可与 血清 蛋白结合 又 成难 溶于水 的蛋 白化 合物而沉 淀, 使组织或创 面呈现干燥 , 因 而有 收敛燥湿 的作 用, 并有助于消 炎 。
之, 作蛊形者, 蝴蝶也 ” 。 矾
王 氏 通 过 考 察 历 代 本 草 矾 石 名 实变 迁 , 现 《 农 本 草 发 神 经》 中矾 石 专 指 绿 矾 ;《 医 别 录 》 名 中专 指 胆 矾 ;《 草 经 集 注 》 本
指 多种矾 的总称, 提 出明矾 多入药用 ;《 修本草 》 本草 但 新 、《
现 代 研 究 表 明, 白矾 的 药 理 作 用 包 括 抗 菌 、 抗 阴 道 滴 虫 、 抗 癌 、止 血 、利 胆 等 ;临 床 用 于 治疗 高 血 压 、高 血脂 、肝 硬 化
“ 矾者, 也。燔石而成 也。 燔 ”因谓之矾“。陶 弘景 日:“ 青 色
白, 者 名 马 齿 矾 , 生 已炼 成 绝 白, 人 又 以 当硝 石 , 白矾 ” 。 蜀 名
2 2 现 代 研 究 .
白矾 首 载 于 《 农 本 草 经 》 , 为 上 品 , 名 “ 石 ” 神 列 原 矾 。矾
石, 白色透 明, 须经煎炼燔制 , 故称 白矾, 一名 明矾 。矾, 即指燔
石, 就是焙烧矿石, 此矿石采得后, 也 谓 须经 煎炼 燔 制 , 因作 矾 。 宋 代 苏 颂 谓 :“ 生 乃 石 也, 之 碎 之 煎 炼 乃 成 。 李 时 珍 认 为 : 初 采 ”
陈皮基源考证及药材种植史简述
接收日期:2023-09-17 接受日期:2023-09-30基金项目: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2019KJ125);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22A0505020018) *通信作者。
E-mail:****************陈皮基源考证及药材种植史简述王亚荣1, 凡 强1, 吴 鸿2, 王健松3,廖文波1*(1.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275;2.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 广东岭南现代农业重点实验室 /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3. 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制药总厂,广东 广州 510515)摘 要:陈皮是著名传统中药,药材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品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并结合近现代相关研究成果对陈皮的基源进行考证,包括基源植物、原产地及种植历史、有效成分及药效分析、分子水平的亲缘关系研究等。
陈皮以广东省所产的“广陈皮”为佳,广陈皮又以广东新会地区产的“新会陈皮(茶枝柑C. reticulata cv. Chachiensis)”作为中国传统道地药材,质量尤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橘皮陈用始于梁代,盛于明清,传至现代;明朝明确提出“陈皮广中为胜”,强调广陈皮的道地性。
陈皮品类丰富,其总黄酮含量差异较大;除橙皮苷外,芸香科植物所特有的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类,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来源的陈皮,建议加入下一版的《中国药典》,作为质量控制指标之一。
南丰蜜桔、年橘、椪柑、芦柑等栽培品种的黄酮类化合物、多糖成分含量与茶枝柑差异较小,可作为陈皮应用的有效种植资源。
我国丰富的野生柑橘资源具有强的抗性和对生境的适应能力,是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基础,应加强针对性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
畲药白穿山龙的基原及药用历史考证
畲药白穿山龙的基原及药用历史考证作者:林巧贤张晓俊毛志雄吴锦玉钟清黄泽豪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3年第10期基金項目:福建中医药大学2023年度福建省民间中医药学术传承专项课题(科技﹝2023﹞14号);福安民间畲药资源调查、品种整理与图鉴编辑(XMJ2023011)。
作者简介:林巧贤(1997—),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及品质评价。
E-mail:****************通信作者:黄泽豪(1976—),男,汉族,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及品质评价。
E-mail:********************.cn【摘要】目的:明确畲药白穿山龙的来源与药用历史。
方法:采用文献考证、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等方法。
结果:畲药白穿山龙来源于紫葳科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或厚萼凌霄(Campsis radicans)的根及根茎,经考证,凌霄根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且白穿山龙的功用与凌霄根的历史药用记载基本一致。
结论:畲药白穿山龙与中药穿山龙的基源物种不同,其药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是一种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开发利用的民间药物资源。
目前对凌霄根药学基础研究甚少,应加强研究,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
【关键词】白穿山龙;畲药;生药鉴定;药用历史;本草考证【中图分类号】R28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20-0049-04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3.20.zgmzmjyyzz202320011Textual Research on Original Plant and Medicinal History of the She-Medicine Bai Chuan Shan LongLIN Qiaoxian1 ZHANG Xiaojun1,2 MAO Zhixiong3 WU Jinyu3 ZHONG Qing4 HUANG Zehao1*1.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122,China;2. Sanming Integrated Medicine Hospital, Sanming 365001,China;3.Mindong Hospital, Ningde 355099,China;4. Fujian Fu’an She-Medicin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Fu’an 355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original plant and medicinal history of the She-MedicineBai Chuan Shan Long. Method Observe through the pharmacognostic identification, and the relevant medicinal documents are checked. Results She-MedicineBai Chuan Shan Long comes from the roots and rhizomes of Campsis grandiflora andCampsis radicans, named Radix Campsitis. The medicinal history of Radix Campsiti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clinical use of She-Medicine is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e historical medicinal records of Radix Campsitis.Conclusion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spec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oscorea Nipponica, She-medicine Bai Chuanshanlong has a long medicinal history and exact curative effect. At present,there are few basic researches on the pharmaceutical science of the Radix Campsitis, which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rationality of clinical medication.Keywords:Bai Chuan Shan Long;She-Medicine;Pharmacognostic Identification;Medicinal History;Herbal Textual畲药白穿山龙为福建省福安市常供药用,认为其具有化瘀散结、祛风止痒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血滞经闭、痛经、崩中漏下等症。
《分类草药性》药物的基原考证(二)
8 2鸡屎 藤
[ 原 考 订 ] 茜 草 科 植 物 鸡 屎 藤 P eei 基 adr a ( o r)Me: 的根 或全草 。 L u. n
8 3红刺 …藤
[ 原书异 名] 毛秀才 [ 基原考订 ] 茄 科植物 白英 s “ lrtm h n 藤 m au T u b y
( Ⅶb ) w e 的地上部分 。 Th S et 8 1紫金藤
[ 原书异名 ] 巴岩 香 [ 基原考订 ] 胡椒 科植 物 石南 藤 PpruAlhi( q ) i g i i Mi e c
Had— z.k .h l es D )Had n Maz t r a u ne( C M2 n Maz 的全 株或 z 茎 叶。 9 l母猪 藤
的茎 叶 。
[ 附注] 中药巡骨风 , 常为 马兜铃 科植 物寻骨风 A i 通 rs —
t ah ls m k c o -amols a卜 n e的根或全 草, 四川不产 。 l i ii 但
9 九 节 风 4
8 6无…娘藤
[ 原书异 名] 铁脚 大仙 [ 原 考 订 ] 金粟 兰科 植 物 草 珊 瑚 S r n m l z 基 ac d ga r a la
维普资讯
第2 7卷第 5 期
2H2年 5月 1]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 iaJ U* ̄ fChn s ae i e ia h n 0 I R o ieeM traM d c l1 l
vd 7. 2 No 5 Ma .0 2 y 20
风 类 9 3透骨风
[ 附注] [ ] 1 原文为“ ”今 改为“ 一 茨 . 刺”
威灵仙本草考证
威灵仙本草考证摘要:威灵仙为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通过查阅本草文献,对威灵仙正异名、基原、功效、产地、习用品及混品、伪品方面进行考证,得知威灵仙正名最早见于《集验方》,异名多依据其花纹、形态、功效、产地以及其谐音等因素命名,不宜做正名使用;历代本草记载,威灵仙基原自唐起为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宋以玄参科草本威灵仙为主兼有菊科Eatorium属植物,元明以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中根干后变黑的铁脚威灵仙为正品;通过历代本草总结,威灵仙味辛、咸,温,祛风、除湿、疏通经络、止痛、消骨鲠,为我国祛风湿、通经络的传统草药;唐及宋早期,威灵仙主要生长于我国北方地区,唐宋之后,南方出现威灵仙的替代品及混伪品;威灵仙有柱果铁线莲、毛柱铁线莲等铁线莲属习用品,有短梗菝葜、显脉旋复花等混品,亦有球花马兰、珍珠草等伪品。
为威灵仙溯本清源,并为其深入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威灵仙;本草考证;正异名;基原;功效;产区;习用品、混品、伪品威灵仙采自毛茛科植物威灵仙、东北铁线莲、棉团铁线莲等的干燥根及根茎部分。
中医临床认为威灵仙味辛、咸,温。
归膀胱经。
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功效[[1]]。
是我国治疗风湿的传统中草药,在中医临床上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骨鲠咽喉。
而在医药临床应用中药材性状差异较大,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本草中威灵仙的名称来源指代较多;第二,药典中记载威灵仙为多基原植物来源,历代本草对其品种记载较为混乱;第三,早期本草对威灵仙功效存在糅杂混乱的现象;第四,产地有何变化;第五,威灵仙常见的习用品、混品及伪品。
本研究基于历代本草著作和近年来的科学文献,系统梳理了以上五个方面对威灵仙进行考证,总结其历史发展规律,为威灵仙溯本正源及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以期为威灵仙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支撑。
1 正、异名考证威灵仙正名在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被收录。
由于品质、习俗的不同,流传于世的名字也各不相同。
中药独活的植物基源考证研究
农 艺 农 技
NongyiNongjl
2 正品独活
四川称“牛尾独活”,产量较大 ,多 自产 自销用。
独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而羌活作
白亮 独 活 伞形 科 独 活属 植 物 白亮 独 活 的根 ,主
为其异名列于同条 目下 ,《药性本革》始将羌活 、独活 产于 四川 、云南 、西藏等省区 ,西藏称“藏当归”,四川 分列为独立的条 目。《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典)1963年 习称 “白独活 ”,云南称“滇 独活”“白羌活 ”,产量不
无风 自动 ,故 名 独 摇 草 。独 活 是一 味历 史 悠久 而应
自古 以来 ,关 于独 活 的原 植 物说 法 就 不统 一 。
用 十分 频 繁 的 常 用 中药 ,始 载 于 《神 农 本 草 经 》,列 据 调 查 统 计 ,就 商 品 来 源 、规 模 、应 用 习 惯 和 本 草
有 众 多 混 淆 品 、伪 品 的 出现 及 应 用 。 由此 可 见 ,确 活 、大 齿 山芹 等 ,主 产 东北 、新 疆 、西 南 等地 。其 中 ,
定 药 材 植 物 基 源 ,极 大地 有 利 于 药 材 的进 一 步研 重 庆 巫 山 、巫 溪 ,湖 南 等地 多 为 栽 培 品l 2l。
关 键 词 :独 活 ;正 品独 活 ;易混 品 ;植 物基 源 中图分 类 号 :¥567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03—6997(2018)10—0020—04
独 活 ,又 名 独摇 草 、独 滑 、长 生 草 。古 书 中记 载 究发 展 与 应 用 。
有 一 茎 直 上 ,不 为 风 摇 ,故 日独 活 。此 草 得 风 不 摇 , 1 资源分布
经典名方中车前子基原的本草考证
·中药文化·△[基金项目] 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2060302)[通信作者] 程铭恩,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药资源与鉴定;Tel:(0551)68129169,E mail:cheng5274225@126 com经典名方中车前子基原的本草考证△高武1,汪道顺1,詹志来2,张卫3,史天洋4,沈津湛5,程铭恩61 国药集团精方(安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宣城 242000;2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3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4 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安徽 合肥 230022;5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6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摘要] 车前子为临床常用药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制定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清心莲子饮、易黄汤和完带汤中有车前子入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车前子来源于车前PlantagoasiaticaasiaticaL 或平车前P depressaWilld 的种子。
为促进经典名方的合理利用,明确不同历史时期车前子的品种来源和加工方法,对历代车前子药材进行本草考证。
通过对历代本草文献中车前子原植物形态描述及其所附药图进行梳理,并结合车前属植物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及根系、叶形、花序形状、种子大小及颜色等特征,结果表明,在南北朝时期,车前子药材可能来源于车前P asiatica、大车前P major和平车前P depressa等多种植物的种子;唐、宋、明清时期,车前子药材主要来源于车前的种子;平车前的种子在民国时期开始作车前子流通;近代2种都被《中国药典》所收载。
考证结果和《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收载存在差异,鉴于车前和平车前2种植物的种子内含物质有所不同,建议经典名方中所使用的车前子均应选择车前的种子。
鼠尾草属中药材基原考证
鼠尾草属中药材基原考证通过系统查阅古籍本草文献,结合植物志对鼠尾草属药用植物形态与地理分布的描述,对本草中记载的作为中药材使用的6种鼠尾草属药材的基原植物进行考证,指出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及其近缘种是丹参的基原植物,云南鼠尾草S yunnanensis是滇丹参的基原植物,荔枝草S plebeia是荔枝草的基原植物,石见穿的基原植物为菊科植物鬼针草Bidens pilosa或华鼠尾草Schinensis,鼠尾草S japanica是鼠尾草的基原植物,关公须S kiangsiensis为叶下红的基原植物。
这为进一步理清鼠尾草属药材基原植物亲缘关系,挖掘开发鼠尾草属药用植物新的药源提供了线索与依据。
标签:鼠尾草属;药用植物;本草考证鼠尾草属Salvia L是唇形科Lamiaceae最大属之一,全世界大约有1 000余种,我国分布84种,主要生长在西南地区[1]。
鼠尾草属植物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拥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例如,丹参始载于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2],并被列为上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
荔枝草见于《本草纲目》草部有名未用类,之后《本草纲目拾遗》等本草书籍均有收录[34]。
根据课题组前期工作调查,鼠尾草属40余个物种具有明确的药效作用,并且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5]。
依据药效,中国鼠尾草属药用植物可以分为丹参类和非丹参类药材:丹参类药材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等功效,用于治疗胸痹心痛,脘腹胁痛,月经不调等症;非丹参类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骨痛等疾病[5]。
目前,关于鼠尾草属药材的本草考证资料非常有限,对其植物形态、地理分布、功效记载等方面也比较宽泛。
因此,仅仅依据古籍记载并不能完全确定以丹参为代表的鼠尾草属药用植物的基原植物。
课题组结合多年对鼠尾草属药用植物的实地调查与民间考证,结合《中国植物志》有关鼠尾草属植物分类的描述,对古代本草中载有的6种鼠尾草属药用植物的形态、功效等内容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鼠尾草属药用植物资源的扩大利用与开发提供本草学依据。
常用傣药“傣百解”的基原考证
常用傣药“傣百解”的基原考证目的:对常用傣族药“傣百解”的基原植物进行分类学考证。
方法:采用文献查证、形态解剖学、生药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化学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傣百解历史学名苦绳Dregea sinensis Hemsl.系误定,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傣百解”与苦绳从分布区、形态解剖学、生药学、分子生物学和化学成分上均存在较大差异,与《Flora of China》中记载的Marsdenia tenacissima (Roxb.)Moon特征相符。
结论:“傣百解”原植物为萝藦科通光散M. tenacissima,《中国植物志》中收载的通光散的描述及插图有误,《Flora of China》中M. tenacissima的插圖也有错误。
标签:傣百解;通光散;苦绳;基原植物;考证傣百解为傣族传统解药,傣语称“雅解先打”,意为解百毒的药,在我国西双版纳、德宏、西盟、孟连、新平、元江等地,以及老挝、缅甸等国家的傣族居住区使用极其广泛。
傣百解以根入药,性凉、味苦,入火、土、风塔,具有清火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疗疡斑疹、肺热咳嗽、胃脘痛、尿痛、解药食毒;还可用于清除因饮食不洁、用药不当而致的各种不良反应。
傣百解为国药准字品种“雅解片”的主要组方药材,同时也是西双版纳傣医院多个院内制剂如百解胶囊、版纳凉剂、雅解嘎罕等的组方药材,其中“百解胶囊”在傣医临床应用较广,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在《云南省中药材标准》——傣族药(2005年版)、《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等多部文献中将其原植物定名为萝藦科植物苦绳Dregea sinensis Hemsl.[1-3]。
本课题组在野外调查傣百解资源时,采集到具花具果的傣百解原植物标本,发现原植物应属误定,经广泛收集西双版纳、元江、普洱等多个地区的傣百解药材和原植物,同时从湖北宜昌采集到苦绳的药材和原植物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在原植物性状、药材性状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差异,后续的分子生物学和化学成分研究进一步证实傣百解原植物不应是苦绳,应该是萝藦科牛奶菜属的通光散Marsdenia tenacissima (Roxb.)Moon,中名又叫通光藤(《Flora of China》)、通关藤(《中国药典》),本文均用“通光散”名称,与苦绳分属不同的属。
藏药“蒂达”的基原、药性及功效的考证
藏药“蒂达”的基原、药性及功效的考证藏药“蒂达”基原复杂,混用、替代使用现象较为严重,影响其临床疗效。
该文通过查阅藏医药经典著作,结合藏医临床访谈和现代文献,明确了藏药“蒂达”的基原物种、药性以及临床效果。
经考证,“蒂达”包括龙胆科獐牙菜属Swertia、扁蕾属Gentianopsis、花锚属Halenia、肋柱花属Lomatogonium、喉毛花属Comastoma,以及虎耳草科虎耳草属Hedyotis和十字花科糖芥属Erysimum的部分植物,药性以苦、寒为主,临床多用于治疗热病、肝胆疾病。
藏药“蒂达”的研究,应在藏医药理论和临床用药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进行本草考证、鉴定、药效学等现代研究,从而达到保障藏药“蒂达”的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可控性的目的。
标签:藏药;蒂达;基原;功效;临床应用[Abstract]Tibetan medicine “Dida” isoccasionally misused due to its complex origins,which ultimately affects its clinical efficacy. The accurate name,origin,property,and efficacy of “Dida”are highly important for its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present study,by viewing the classic Tibetan medicine and modern literature,and combining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Tibetan medicine,the origins,prop erties and the clinic effects of “Dida” were defined. “Dida” originated from multiple plant species of Swertia,Gentianopsis,Halenia,Lomatogonium,Comastoma(Gentianaceae),Hedyotis (Saxifragaceae)and Erysimum (Cruciferae). The medicinal properties of “Dida” is mainly bitter and cold. It has been commonly used to treat febrile diseases and hepatic and gall diseases.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relevant herbalogical study,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Dida” should be taken based on the Tibetan medicine theories and clinical practice. Thus the medicine can be better used and ensure its safety and quality simultaneously.[Key words]Tibetan medicine;“Dida”;origin;efficacy;clinical application “蒂达”()为藏医常用藏药,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野生资源丰富。
半边莲名称基原考证及显微鉴定研究
止有半边,如莲花状,其花如马兰,只有半边”。 自《滇南本草》起,明至清时期的本草书籍对半
边莲的植物形态描述基本一致 :小草、开半边如莲 花状小花,淡红紫色。对于花的颜色记述稍所不同, 有淡红紫色、白色两种说法,白色一说较为少见,仅 在《本草求原》[26] 一书中有“白色者为佳”的记载。 半边莲花梗细长,花单生,花冠偏向一边的形态特征 具有较高辨识度,经查阅对比历代典籍未发现有明 显的异种同名混用现象。另外,明至清期间各书作 中对于半边莲的记载大致相同,部分书作中附有的 半边莲植物墨线图,见图 1。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本 草汇言》一书中所附图为半边莲茎叶,而图注为“半 枝莲”。经查阅全书,未发现半枝莲的相关记载,且 半枝莲正品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于 1959 年《江苏 省植物药材志》[27] 中首次明确以半枝莲为名收录, 在此之前所记载的半枝莲植物基原均不明确。因而, 该图注可能为作者对两者名称产生混淆所致。
摘 要 :目的 研究半边莲药材的名称使用沿革及生药组织学特性,为澄清其名称基原关系,探讨其
生药鉴别手段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地方志要及地方药物典籍并查阅现代文献,对半边莲
的名称、基原进行考证 ;通过植物形态学解剖及传统生药组织学方法对半边莲进行系统研究。结果 半边
莲始载于《滇南本草》,历代基原名称一致,别名众多 ;半边莲各部位横切组织较为简单,根、茎横切面中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21年第35卷第3期 Chin. Med. J. Res. Prac., 2021 Vol. 35 No. 3
·资源与鉴定·
半边莲名称基原考证及显微鉴定研究
—1—
庄怡雪 1,廖星良 1,安 昌 1,孟 静 1,黄旭东 1,杨成梓 1, 2*
(1. 福建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 2. 福建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福建 福州 350122)
破布木果基原考证、功效及复方的研究
破布木果基原考证、功效及复方的研究作者:曾新亮刘朦朦戴志鹏张珂王金辉朱芸来源:《中国药房》2018年第15期摘要目的:为破布木果资源开发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以“破布木果”“基原”“功效”“复方” “Cordia dichotoma Forst.f.”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并查阅中国古籍、现代书籍和相关典籍40余部,从破布木果的基原考证、功效及复方等3方面进行论述。
结果与结论:共查阅到相关文献93篇,其中有效文献27篇。
破布木果为紫草科植物破布木的干燥果实,具有润肺润喉、止咳化痰、清音止渴、通便利尿的功效,其常与天山堇菜、刺糖、黄诃子皮、菊苣等药相配伍,复方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头痛、发烧咳嗽、高血压、两便不通及各种炎症等病证。
今后应开展对破布木果功效对应的有效成分的鉴定和分离,并根据其性状及理化特征制定其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破布木果在各复方中的作用及破布木果的有效成分在复方中的药理学作用等。
关键词破布木果;基原考证;功效;复方破布木果为紫草科植物破布木(Cordia dichotoma Forst.f.)的干燥成熟果实,破布木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国外分布于印度、越南、澳大利亚东北部、菲律宾等地区。
《维吾尔药志》记载:破布木果主要功效为润肺润喉、止咳化痰、清音止渴、通便利尿,主治咽干喉燥、病毒性感冒、干咳顽痰、失音口渴、小便不利、大便不畅等[1]。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破布木果具有抗菌、镇痛[2]、抗肿瘤[3]、抗炎、抗溃疡[4]、抗氧化[5]和有助于创伤修复[6]等作用。
目前人们对破布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根、茎和果实等提取物的药理活性考察,黄酮类、三萜类[7]、多糖类[8]及酚酸[9]、氨基酸等化学成分的分离和作为功能食品的开发等方面。
笔者以“破布木果”“基原”“功效”“复方”“Cordia dichotoma Forst.f.”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并查阅中国古籍、现代书籍和相关典籍40余部。
本草著作中紫金牛属药物基原考
本草著作中紫金牛属药物基原考通过系统查阅古代本草著作,结合植物志对相关植物的形态和分布记述、现代典籍对相关药物的别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记载以及笔者野外调查进行基原考证,指出本草收载的18种药物来源于紫金牛属7种植物。
其中,“紫金牛”和“硃砂根”的原植物均为朱砂根之变型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f hortensis;《植物名实图考》中“铁伞”来源于大罗伞树A hanceana;《植物名实图考》与《花镜》记载的“平地木”为同名异物;“叶底红”、“矮茶”、“短脚三郎”等名称的药物来源于紫金牛A japonica;《本草图经》中“小青”来源于九节龙A pusilla;药物名称为“百两金”、“九管血”、“走马胎”的基原也得到进一步确证。
考证结果为理清相关药物的基原和药效,开发利用紫金牛属植物提供线索和依据。
标签:紫金牛属;中药;本草考证Investigation of genus Ardisia in Bencao literatureTONG Jiayun1,LIANG Zhitao2,ZHAO Zhongzhen2*,WU Jialin3*(1 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006,China;2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Hong Kong,China;3 Chinese Medicine Division,Department of Health,the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Hong Kong,China)[Abstract]Based 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plants,alternate names,actions,and properties of herbs recorded in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s,in combination of field investigation,18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recorded in ancient bencao literature were regarded to be derived from 7 species in the Ardisia genus Among them,the variety Ardisia crenata f hortensis was identified as the source of Zhushagen(朱砂根)and Zijinniu(紫金牛)A hanceana is referenced as Tiesan (铁伞)in the illustrated atlas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Zhiwu Mingshi Tukao)The name Pingdimu (平地木)refers to a different substance in the illustrated atlas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and the Flower Mirror (Huajing)The medicinals named Yedihong (叶底红),Aicha (矮茶),and Duanjiao sanlang (短脚三郎)are all derived from A japonica The origin of the herb Xiaoqing (小青)referenced in the Illustrated Classic of the Materia Medica (Bencao Tujing)is A pusilla The medicinals Bailiangjin (百两金),Jiuguanxue (九管血)and Zoumatai (走马胎)are derived from A crispa, A brevicaulis,and A gigantifolia,respectively This investigation clarifies the botanical sources and actions of related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the genus Ardisia,and provides clues and evidence for utilizing and developing their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Key words]Ardisia;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Bencao literature药物品种本草考证是依托本草文献、运用现代知识对药物学某一内容进行的考证。
黄精名称及其基原的本草考证
黄精的鉴别方法考证
性状鉴别
黄精的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圆锥形,表面黄白色至淡棕色,具皱纹和细纵纹。断面呈淡黄色,具有散在的黄色点 状维管束。
显微鉴别
黄精的显微鉴别主要通过观察其横切面和粉末的特征来进行鉴别。横切面可见黄精具有多个异型维管束,呈散在 或轮状排列。粉末特征主要表现为淡黄色或黄棕色,有糖质反应。
04
黄精的种植与鉴别考证
黄精的种植技术考证
种植环境
黄精喜欢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 中,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但以疏
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
繁殖方法
黄精的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和根 茎繁殖两种。种子繁殖在秋季进
行,根茎繁殖则在春季进行。
田间管理
黄精的田间管理主要包括除草、 施肥和病虫害防治。除草一般每 年进行2-3次,施肥则以有机肥 为主,适当补充氮、磷、钾等元
《名医别录》
将黄精称为“太阳草”, 形容其生长在山野,有阳 光的地方。
《本草纲目》
黄精有多个别名,如“鸡 头参”、“黄芝”等,形 容其形状似鸡头或黄土。
现代文献中的黄精名称
《中药大辞典》
将黄精称为“老虎姜”,形容其 根茎横生,形似姜块。
《中国植物志》
将黄精分为多个品种,如“滇黄 精”、“多花黄精”等,并对其 形态特征进行描述。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 外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经验,提 高我国黄精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推动黄精产品走向国 际市场,提升我国中药产业的 国际影响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黄精种植与鉴别的争议与探讨
品种鉴别
目前市场上的黄精品种繁多,不同品种的黄精在形态特征 、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加强品 种鉴别,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泽漆汤中紫参的基原考证
泽漆汤中紫参的基原考证
郭柏村;李子颢;张业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4(30)2
【摘要】通过研究历代本草方书、医籍及现代文献,对《金匮要略》泽漆汤中紫参基原进行考证,以期为推进经方原方临床应用提供文献支持。
据考证结果,历史上对紫参功效的表述较为统一,但植物来源混乱,宋以前对紫参药物形态的记述较为简练,仅能考证为蓼科植物。
宋代增设图例,并扩大了紫参植物来源,涉及蓼科、唇形科、毛茛科、百合科、蕨类等多种。
明清时期运用紫参组方,而本草方面缺乏开创性成果。
近代提出紫参当为重楼、石见穿的观点。
考证认为,古代本草著作中紫参基原应为珠芽蓼Bistorta vivipara或拳蓼Bistorta officinalis。
结合现代中药学相关考证,认为泽漆汤所用紫参的基原应为蓼科蓼属植物珠芽蓼Bistorta vivipara。
【总页数】6页(P297-302)
【作者】郭柏村;李子颢;张业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1
【相关文献】
1.DNA条形码技术在新疆进口民族民间药材基原考证中的应用
2.三妙丸中牛膝的基原考证及其引经作用浅析
3.《本草图经》中4种“本经外类”药的基原考证
4.
经典名方“竹叶石膏汤”中竹叶的基原考证5.《神农本草经》等古代本草中木香基原考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鹿角药物基源的本草考证
鹿角药物基源的本草考证
刘立伟;崔鑫;李玉坤;刘阳;李强;范逸品;于大猛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22(15)8
【摘要】通过查阅本草文献从名称、形态、鹿图、角形、产地等方面进行基源考证。
结果表明鹿角基源在宋代有梅花鹿(Cervus nippon)、麋鹿(Elaphurus davidanus)、驼鹿(Alces),但宋代驼鹿未见大规模使用,从产地初判梅花鹿为四川亚种(Cervus nippon sichuanicus)、东北亚种(Cervus nippon dybowskii)、华南亚种(Cervus nippon kopschi);马鹿作为鹿角药物出现的时间应在宋元时期,清代本草文献将马鹿鹿角、梅花鹿鹿角作为主流使用。
近代,各地资源及用药习惯不同导致地方中药将驼鹿角、水鹿角、驯鹿角、白唇鹿角、狍角入药,建议明确不同鹿种的成分差异。
【总页数】6页(P1363-1368)
【作者】刘立伟;崔鑫;李玉坤;刘阳;李强;范逸品;于大猛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
【相关文献】
1.《本草纲目》中唇形科药物基源考证
2.《本草纲目》中唇形科药物基源考证
3.《神农本草经》药物基原考证方法探讨
4.基于现代临床应用的桂枝茯苓丸中芍药和桂枝的药物基源考证
5.《本草图经》药物杜衡的本草考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何首乌的考证
“白”何首乌的考证
周燕华
【期刊名称】《中国中药杂志》
【年(卷),期】1999(24)4
【摘要】目的:考证我国古代所用的“白”何首乌的基原。
方法:从历代本草、
方书及有关文献对“白”何首乌植物形态、功效和临床应用的记载,以及何首乌原产地的原植物及其标本,进行较为全面地考证。
结果:弄清了“白”何首乌的来源,并澄清了混乱。
结论:①我国古代所用的“白”何首乌来源单一,为蓼科植物,一直以“何首乌”或“首乌”为名应用至今,并为《中国药典》所收载;其原植物现已被重新定名为棱枝何首乌Polygonummultiflorumvar.angulatum。
何首乌的赤、白,在于鲜块根的肉色。
②萝科“白首乌”者,与何首乌为两种不同的药材。
我国历史上所用的何首乌不可能包括有萝
科植物。
【总页数】3页(P243-245)
【关键词】何首乌;白何首乌;蓼科;萝Mo科;本草考证
【作者】周燕华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0.3
【相关文献】
1.白首乌、白何首乌与何首乌 [J], 谢崇源
2.何首乌的本草考证研究 [J], 赵雨晴
3.何首乌和德庆何首乌的考证及发展现状 [J], 李皓翔;袁一鸣;梅全喜;黄冉;郑依玲;钱正明;范卫锋
4.何首乌混伪品历史渊源与宕芋考证 [J], 安志斌;陈吉炎;童玉玺;陈黎;刘志炳
5.雌雄何首乌本草考证 [J], 展雪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蒙药苏如布嘎的本草考证
蒙药苏如布嘎的本草考证作者:邰乌日汉鲍布日额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4年第03期【摘要】目的:對苏如布嘎进行本草考证,正本清源。
方法:通过查阅藏蒙药本草及现代国内文献资料对蒙药苏如布嘎的名称,基原进行考证。
结果:石龙芮Ranunculus sceleratus L.为正品,白头翁Pulsatila chinensis(Bunge) Regel.与二歧银莲花Anemone dichotoma L.是代用品。
结论:苏如布嘎的基原植物为毛茛科毛茛属植物石龙芮Ranunculus sceleratus L.。
【关键词】蒙药; 蒙药石龙芮; 毛茛科; 本草考证【中图分类号】R2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4)05-0036-03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05.zgmzmjyyzz202405007Textual Research on the Ranunculus sceleratus L.Taiwurihan BaoburieAbstract:Objective Carry on the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to the Ranunculus sceleratus L., the original source.Methods The name and origin of Mongolian medicine Ranunculus sceleratus L.were researched by referring to Zang and Mongolian medicine materia medica and modern domestic literature.Results Ranunculus sceleratus L.is Authentic, Pulsatilla chinensis(Bunge)Regel.and Anemone dichotoma L. are counterfeits.Conclusion The main primordium is Ranunculus sceleratus L. of the Ranunculus family Ranunculus.Keywords:Mongolian Medicine; Mongolian Medicine Ranunculus sceleratus L.; Ranunculaceae;Textual Research苏如布嘎,其味辛、苦;有毒[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名方的中药基原考证方法与示例张卫王家伦杨洪军张瑞贤通信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推动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稳步发展,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更好保障,2018年4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是由中医药专家经过反复论证遴选出的100首源于古代、沿用至今、疗效确切、且具有特色的经典古方。
但随着年代更迭,组成这些经典名方的中药品种和药用部位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变化。
因此,为了确保古方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定经典名方中药物品种和药用部位就显得非常关键,这就涉及到一门学问——中药基原考证。
01 什么是中药基原考证中药基原包括中药的品种以及其入药部位。
中药基原考证是澄清中药材品种、入药部位混乱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它能从复杂的异物同名品种中区分出哪个是经手过长期历史考验的传统的药用品种,为确定药材正品提供文献依据。
02 本草考证的方法中药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长期的历史考验是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可靠保证,而这些重要的药物使用信息被记录在历代的医药文献之中。
因此,要从历史文献入手去查找中药使用品种和药用部位的相关信息。
2.1 如何获得研究所需文献2.1.1查找文献查阅文献的目的是获得相关的研究资料,查阅文献要尽量做到竭泽而渔。
但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查找到研究所需要的文献资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目录学知识在文献查阅中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早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目录书籍,以后历代均有目录学专著,重要的如史书中《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官修、私藏目录《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通志·校雠略》《校雠通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
而医学目录学书籍有《医藏书目》《医学读书志》《医籍考》《宋以前医籍考》《现存本草书录》《历代中药文献精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历代医学书目提要》等。
通过阅读目录学书籍,可以比较容易地从纷繁的书籍中锁定研究可能所需用的书籍,然后再通过阅读所锁定书籍的序和目录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以判断对书籍阅读的详略程度,以进一步查找需要的文献。
此外,还要注意古代目录书籍中没有收录的医学文献,如考古发现的简册、帛书、卷子以及铭文、石刻类文献等。
古代的药物相关文献虽然在经、史、子、集类文献中都可能论述或转引,但因其为本草学专业学术类别,于其他类别的文献中记载较散,功夫主要在平日里慢慢积累,而子部本草类著作中得记载则较为集中易于查得。
这里重点介绍本草类文献的查阅。
由于年代湮久,天灾、战乱、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宋以前的很多本草文献均以亡佚,而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通过其特殊的文献编写格式将其前代本草文献的精华保存在书中,过去学者查阅宋以前本草文献时,均较重视该书。
但随着本草文献的辑佚研究工作,早期的本草书籍更多的被辑佚出来,如《神农本草经》《吴普本草》《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开宝本草》《本草图经》《雷公炮炙论》等,这些辑佚出来的书籍不仅有《证类本草》所引录前代本草的精华,更有散在其他经史子集中书籍的佚文,在经过比对研究后,辑佚的书籍比《证类本草》所引录的文献更丰富,更接近于原始著作。
因此当代学者在查阅文献时,更应重视这些研究工作的成果,以辑佚本为最佳文献来源。
在现代研究成果中,《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册》一定要予以重视。
该书按照每一位药物将清代以前的本草文献中的相关论述文字进行整理汇编,而且还附有药物的历代本草文献的墨线图和彩图,通过查阅该书可以大大地提高古文献的检索效率。
但这部书籍中所收录的文献也有很多遗漏,比如民国以前比较重要的地方性中草药文献如《南方草木状》《岭南采药录》《本草求原》《生草药性备要》等均未收录。
除了清代以前的古籍文献外,民国时期及建国以后的文献也同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如民国时期的《药物出产辨》(陈仁山)《山草药指南》(胡真)《增订伪药条辨》(曹炳章)《中国新本草图志》(赵燏黄)等,以及建国后的地方性中草药书籍,如CNKI网上可以查询1965—1980年的“文革期间中草药数据库”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
另外,近期由国外回归的本草书籍也非常值得关注。
此外,对电子文献的检索也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比较常用的电子检索数据库有《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古今图书集成》《中华医典》等,均可实现全文检索。
但应注意:电子文献存在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检出率低,文字错误率高,因此,电子文献可以作为线索去进一步查阅原始文献,而不应作为最终的参考文献。
电子文献检索出的文字一定要比对原书进行核实。
2.2整理文献对查找到的文献要进行文献著录,最好按文献形成的历史时间顺序进行著录。
在著录时要注意对文献的出处也同时进行标记。
而且由于中医古籍同一书籍不同版本间也存在差异(《伤寒论》的桂枝汤几个版本,唐以前版本都没有桂枝去皮。
),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版本的文献也要标记清楚。
如《本草纲目》有金陵本、有江西版本系统、有钱本系统,还有张本系统。
每个版本系统又有不同的版本系统,如江西本系统中有江西本(万历三十一年夏良心、张鼎思刊刻),有湖北本(万里三十四年薛三才、杨道全刊刻于湖北),十竹斋本(崇祯年间胡正言、胡正心刊刻于南京)等等10余个版本。
引用文献时就要注明是从哪个版本转引而来。
如药物(忍冬);文献摘录内容(附树延蔓,茎微紫色,对节生叶。
叶似薜荔而青,有涩毛。
三、四月开花,长寸许,一蒂两花,(一花)两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
长蕊。
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文献出处(《本草纲目》万历三十一年夏良心、张鼎思刊刻)。
再如药物(水蛭);文献摘录内容(水蛭药图,见图1);文献出处(《证类本草》刘甲本转引《本草图经》)这里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对于本草文献的整理要注意到本草文献“层层加注”的文献编写方式,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下文简称《证类本草》)为例。
《证类本草》虽为宋代唐慎微所撰写的书籍,但书中文字内容均来自其前代本草书籍,唐慎微本人并无新增内容,书中的文字内容按照一定的文献格式进行编排,如白色大字为来自《神农本草经》的文字,黑色大字为来自《名医别录》的文字,双行小字后标注为陶隐居为来自《本草经集注》的文字,双行小字后标注为唐本注者为来自《新修本草》的文字,双行小字后标记为臣禹锡等谨按XX者为来自《开宝本草》的文字,图经曰后面的文字为来自《本草图经》的文字,药性论云后面的文字为来自《药性论》的文字等等(见图2)。
因此,我们在著录时要将这些文字拆分开,不能统一写成引自《证类本草》,而应分别著录成不同的医学文献。
我们只要了解书籍的药物文字编写格式,就不会弄错。
图2 《证类本草》的文献标识2.3 选择确定研究所用文献最后是对整理后的文献进行选择,对不同版本的书籍应以初刊本为首选,因为初刊本更能反映作者的本意,无法见到初刊本者,则选择公认较佳的版本。
如考查《本草纲目》,金陵承龙本为祖本,钱本系统和张绍堂本系统的文字和药图则多有篡改,应以金陵胡本为标准,否则结果是不可靠的。
03 考证分析获得研究所需的文献后就要进行中药基原的分析与考证工作了。
中药基原的分析考证经常要用到一些方法与策略,以下作以简要论述。
3.1 本草考证方法与技巧——处处留意寻找证据3.1.1药物原植物(动物、矿物)形态的描述古籍文献中对于药原植物(动物、矿物)的形态描述是基原考证的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证据。
古代文献中对药物原植物(原动物、原矿物)的描述虽然不如现代植物学对植物的描述如此细致而详尽,但往往能抓住植物(原动物、原矿物)的形态特点,借助植物、动物、矿物分类学的知识,可以直接对其品种加以判断。
《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动物志》《中国矿物志》及其各省市编写的植物志、动物志、矿物志均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如对金银花的考证时,《本草纲目》记载:“附树延蔓,茎微紫色,对节生叶。
叶似薜荔而青,有涩毛。
三、四月开花,长寸许,一蒂两花,(一花)两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
长蕊。
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
这些特征的描述可以明确的帮组判定金银花的正品为忍冬科的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而非红腺忍冬、山银花、灰毡毛忍冬、毛花柱忍冬等品种。
3.1.2药图古籍中的药物图片与文字性描述相辅相成,也是品种考证的最有力证据。
历史上早期最有价值的本草图谱要推唐代《新修本草》的药图。
《新修本草》凡五十四卷,计本草二十卷;目录一卷;药图二十五卷;药图目录一卷及图经七卷。
本书之药图及图经两部分早已于宋代失佚,不得而见。
现存最早的本草药图来自宋代《证类本草》(其不同版本系统如《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药图均有不同),此外《履巉岩本草》《救荒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本草原始》《植物名实图考》《质问本草》等书籍中均有药图可供参考。
古籍文献对原植物形态的描述以及药图是我们进行中药基原考证时最为主要的两个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中医药学专业研究人员往往对植物、动物和矿物分类学知识有所欠缺,因此,在考证时遇到疑问,一定要虚心向相关专家进行请教,以避免由于知识盲区所带来的考证错误。
3.1.3考古实物考古挖掘中所发现的中药实物标本鉴定是确定药物品种最有力的的凭证,这些实物标本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字记载的不足。
古代遗留下来而保存至今的标本较为难见,其价值也极为珍贵。
我国20世纪70年代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土出汉代10余种中药实物,包括茅香、佩兰、辛夷、高良姜、桂皮、花椒、藁本、杜蘅、姜、朱砂等。
中国药物早在唐代就传入日本,日本正仓院(盛放日本圣武天皇遗物的官库)至今还很好地保存着我国唐代传去的一些药材实物标本,这对研究唐代《新修本草》所收载的有关药物品种,无疑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近代考古所发现的西汉海昏侯、成都老官山汉墓等墓葬保存的药物标本等等,都是对药物基原考证的极为重要的证据。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古代实物被发掘,我们要及时的掌握这些考古发现,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以补充通过文字考证工作的不足。
如对明代蕲簟的来源考证中,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湖北蕲春县蕲州镇王要村刘家咀明代墓葬中出土的蕲簟、湖北蕲春竹类样品制成的竹炭进行超微结构比较分析,发现蕲簟和水竹的部分纹孔均呈1~2列纵向排列,并结合古诗词中蕲簟特征的描述,考证蕲簟原植物(蕲竹)即为水竹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 Oliv.及其近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