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教学设计_王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评选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心小学王倩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8-79页。

教材简析:
11~20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算理基础。

可以说这一节在整册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1~20的各数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从本课时起,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个数,而是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学会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了解这些数的数值,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习估计物品的数量,培养初步的数感。

3、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并正确地读数。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过程:
一、根据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尝试20以内的数数,初步感受生活中“10个
一是1个十”的应用。

1、创设给小朋友们贴笑脸的情境,让学生在数笑脸的过程中进行20以内的
数数练习。

小美19个笑脸。

先数到14个,出现还有笑脸没地方贴的问题,引出有了10个笑脸可以换一个大拇指。

接着一个一个数,一直数到19。

小东15个笑脸。

学生在数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将10个笑脸换成一个大拇指,
再接着数到15。

小西8个笑脸。

强调要10个笑脸才能换大拇指。

小波、小涛都是13个笑脸。

不同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体会把10个笑脸换成1
个大拇指数数更方便。

2、介绍数学文化。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记数时就想出了像这样的方法。

他们用石子来记数,数一个物体,就在地上放一块小石子,这样下去,小石子越来越多,怎么办呢?他们也想出了个办法。

有了10块小石子,再把它们换成一块大一点的石子,表示已经有了10个。

这种方法高明吧!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到20,是有这种能力的。

所以在笑脸的出示时就让学生练习数数,整体回顾20以内的数,渗透自然数的基本单位是“1”的观念。

实际生活中10个笑脸换1个大拇指的事例和祖先在劳动生活中将10个小石子换1个大石子的记数方法既是为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更是让学生初步直观体会把“10个一”变成“1个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二、实践操做,初步认识11—20各数。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个一,2个一,……(屏幕出示)你能拿出10根小棒摆一摆并数一数吗?
追问:刚才一根一根地数了几个一?通常我们把10根捆成1捆。

(指导捆小棒)举起来,这捆小棒有几根,1捆小棒表示1个十,这1个十是由几个一捆起来的?10个一捆在一起还表示1个十。

所以说10个一就是1个十。

(板书)小棒放回盒子,如果现在老师要你从盒子里拿出10根小棒?还需要一根一
根数吗?
小棒摆在桌上。

小结过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学习,知道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可以表示1个十,认识了10个一就是1个十,“一”和“十”都是计数时常用的单位。

师介绍:把10根堆起来和把10个笑脸换成1个大拇指、把10个小石子换成1个大石头一样,都是想直接告诉别人这有10个不用数了。

2、认识12.
谈话:你能摆出12根小棒吗?先等一等,想一想怎样摆就能看得很清楚?
一眼就能看出是12根,动动脑筋试试看。

开始摆12根小棒。

谁上来介绍自己是怎样摆出12根的?举起来,左边摆了一捆是多少?右边
再加—两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吗?
教师小结:(屏幕显示)左边一捆是10根,再加2根就是12根。

比较两种摆法:一眼看出,不需要1根1根数。

下面这种摆法也是12根,
不能一眼看出来,需要从头到尾数一遍。

像这样左边摆1捆,右边摆两根才让人看得更清楚,没有这样摆的小朋友也像这样摆一摆,摆好的小朋友像老师这样举起来:左边摆1捆,是1个几?(1个十)右边摆两根是几个一(2个一)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放回
盒子。

3、认识其他11-20个数。

(1)认识11.(看屏幕)谁能一眼看出这有几根小棒(11)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刚刚在说根数时,都讲成一捆和几根。

这是对的。

但是,“捆”和“根”是生活语言,“捆”表示的是1个“十”;“根”表示的是1个“一”。

要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

这里应当把“一捆”换成1个“十”,把“根”换成1个“一”。

请各
自重新说一说。

(学生练说)
(2)认识13.(屏幕出示)这又是多少啊?它表示什么和什么合起来?一个
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13.
(3)摆出16.大家认识这个数吗?你能像这样很清楚的摆出16根小棒吗?
学生操作交流。

过渡小结:刚才摆11、13、16根小棒时,都是在左边摆什么?(一捆)1捆就是1个十,再在右边1根,3根,或者6根,它们都是几个一,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如果继续摆你还想摆十几?(指名说)每个小朋友都在心里想好摆十几,注意一定要是十几,想好的举手,开始。

【设计意图:在学生明确了12的摆法后,让学生充分感知十几的摆法,认识到十几里都有1个十,体会摆十几根小棒都是摆几捆带几根,直观感知十几是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让学生对十几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4)认识20.
交流:你是怎么摆19的?1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就是19。

下面不是摆19的小朋友想一想你再添几根也是19根呢?
如果在19的右边再添上1根,多少啦?你们也添上1根。

(看屏幕)左边1个十,右边几个一?右边又有了10个一,咱们又可以把它们—--捆起来。

你们
像这样把右边的10个一捆在一起。

学生操作,问:现在一共有几个十?2个十是多少?(连起来说一说)屏幕出示,板书。

齐读,追问:20里面有几个十?
【设计意图:从19到20是学生思维上的一次跳跃。

通过摆、添、捆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对“2个十是20”的建构更加透彻。


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建立起联系。

1、在生活中运用,强化感知十几的意义。

下面让我们来玩一个小小售货员的游戏。

观察有十个十个整盒装的,也有散
装的。

教师做顾客,学生做售货员。

买4个铅笔刨。

你打算怎么拿?
好像太少了,我买13个,你打算怎么拿?
16个呢?
想想不够,买20个吧。

再玩一次,我买19个,怎么拿?
2、通过估一估,培养学生的数感。

先出现10个铅笔刨,请学生看一看。

再出现14个铅笔刨,先看一看再遮挡起来,请学生估一估大概有多少个?
集体数一数,看谁估的准。

出现18个铅笔刨,看一看再挡起来,学生先估再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售货员的游戏进一步强化对十几的理解,并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估一估初步感悟估数的方法。

从估数到估高度,丰富了估计的素材,巩固对“20是2个十”的理解。


四、感受数在生活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1、观察、读一读直尺上的数,感受数的顺序。

2、创设小美和大家做游戏的情境,进行数的顺序、数感的训练。

小美出题、生猜。

13的后面一个数是多少?15的后面一个数是多少?11和13的中间一个数是多少?和17相邻的数是多少?
3、感受生活中的这些数。

⑴公交站牌。

小东和小西是邻居,住在一幢楼上,放学都是自己坐公交车回家,看看这是她们要坐的公交车站牌,你知道她要坐多少路?(18路)
先出示16路公交车,学生辨别发现不对。

再出示18路公交车。

⑵红灯读秒。

他们上了18路公交车。

走到十字路口碰上红灯,还有多少秒?(20秒。

)师:等红灯的时候数是怎么数的呀?我们一起帮着数一数。

学生从20倒着
数到0。

⑶电梯间楼层标志。

师:终于到楼下了,他们进了电梯间,小东家比小西家住得高,你知道小东家住几楼?小西呢?电梯上行,先到谁家?再上几层就到小东家了?
【设计意图:互动游戏是对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数感的训练,同时调节课堂气氛,吸引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

生活中的数通过故事情境的描述、
直观素材的呈现让学生切身感受数的应用,同时也穿插认数、读数、比大小的训练,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


五、总结延伸。

小朋友们,下课之后、走在路上、回到家里,你也找一找,在哪里也会有这些数?明天来和小朋友们说一说。

好吗?
【设计意图:安排学生课后在生活中主动去找一找学过的数的实践活动,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学前班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一、通过充分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熟练数数,掌握数的组成。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

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

这样的操作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相互合作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通讯地址: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心小学邮编:2121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