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一下册阅读理解综合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初一下册阅读理解综合试卷含答案
一、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紫藤萝瀑布
宗璞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是稀落的,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⑨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⑩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⑪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什么让“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呢?首段引人遐想,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B.②至⑥段,对花之“盛”的描摹从整体到局部,依次描写花瀑、花朵、花穗。

C.第⑧段回忆十多年前花的稀零,和眼前的繁茂形成对比,为下文写生命的思考铺垫。

D.从全文看,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焦虑悲痛→宁静喜悦→振奋向前。

(2)结合语境,请从用词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划线词语。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文章托物言志,作者由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门边有个位置
①每次纯净水送过来,这位师傅都匆匆忙忙。

在门外脱下鞋子,穿着袜子,绕过过道,进客厅,再到饮水机旁边。

我让他穿上拖鞋,他说,没时间,再说地板上很干净。

②一次,我请他抽支烟,坐一会儿。

他感激地冲我笑笑,他说他下岗了,到纯净水公司承包了我们这个小区送纯净水的业务。

生活还过得去,就是忙,就是累。

我说:“我们都是在苦弱中挣扎,只不过用不同的方式。

”他听了,得到安慰似地笑笑。

③星期天,儿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这位师傅扛着水进来。

儿子用手扇着鼻子,“嗯,有一股气味。

”我对儿子眨眨眼,示意他别往下说。

这小子不肯罢休:“你没闻到啊?一股浓烈的气味。


④怒火中烧,我伸手就打。

不料,这小子揭竿而起:“打我干吗?就是臭,臭脚臭袜子的臭。

” 我一下子呆住了,尴尬地止住了手。

但心里还存着侥幸,希望走到门边的师傅没注意也没听见。

可是,他站住了,扭过头来,满脸通红,歉疚地说:“别怪孩子,都是我没注意。


⑤夜里,我跟孩子说:“儿子,这次我真的不能原谅你,这位送纯净水的师傅,也有一个和你一般大的在学校读书的孩子,他将一桶水送到这里,爬上五楼,一桶水只赚一块钱,流了多少汗?” 儿子很委屈,“我只说臭,又没说其他的,你却要打我?”许多事,许多心情,他这个年龄,显然不懂。

⑥再来的时候,这位师傅不再是脱了鞋径直走进来,他在门外窸窸窣窣弄了好长时间。

进了客厅——脚上套了两只绿色的、类似塑料袋的鞋套。

一种无法言说的尴尬,在彼此间心照不宣。

我劝他无须这样细心,他笑一笑,“服务总是讲究质量的。

”然后匆匆地干活,匆匆地走。

那双绿色的鞋套,一直让我不安。

⑦门边有个位置!坐在沙发上抽烟,我忽然产生灵感。

于是,和儿子把饮水机安置到这个地方。

这样不要套什么鞋套,站在门槛一伸胳膊就可以换水。

一次次地来,他好像没有在意饮水机位置的变化。

我不希望他体察到我的用心,这点小小的方便,还需要别人在意么?
⑧几天前,我在小区散步。

楼上的一位老人喊住了我,打量了我好半天,“好人!”一声惊叹吓了我一跳,“为什么啊?大爷!”老人说:“送水的那位师傅见人就讲,你为了让他方便,把饮水机移到门边,让家里人进门出门都不方便。

”我脸一红,那点微不足道的方便,竟然被郑重地提起。

⑨老人说:“谁家的门边没有位置?再小的事,也能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在心里给别人留个位置。


(选自《北京晚报》2007.4.23,作者查一路,有改动)(1)从全文看,题目中的“位置”既指________,又指________。

(2)引用原文语句来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为什么要写老人的话?
(4)读罢全文,你有怎样的感受?作为文中“儿子”的同龄人,你想对文中的“儿子”说些什么?(共80 字左右)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报秋
宗璞
①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

真的怎么得了!
②一朵花苞钻出来,一个柄上的好几朵都跟上。

花苞很有精神,越长越长,成为玉簪模样。

开放都在晚间,一朵能持续开一昼夜。

六片清雅修长的花瓣围着花蕊,当中的一株顶着一点嫩黄,颤颤地望着自己雪白的小窝。

③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

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

据说花瓣可以入药。

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

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是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④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

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

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

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

”我常这样自嘲。

⑤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

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

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

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

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

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⑥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

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

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

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⑦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

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

怪谁呢,很难回答。

⑧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

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原文是:
⑨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⑩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⑪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诵,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

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⑫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

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根据本文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刚看到玉簪花“圆鼓鼓的棒槌”时,作者先是“一惊”,随即“________”,接着文章描写了玉簪花的生长形态、特点及作用,然后笔锋一转,从第________段开始由物及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最后作者在“________”诗句的反复吟诵中达到“________”的境界。

(2)作者笔下的玉簪花有哪些特点和作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阅读第⑤段,品味句子,说说下面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简炼,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反复吟诵,传递了一种珍惜现在时光,品味人生真谛的悠然境界。

C.“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D.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特有的芳香。

(5)根据你的阅读理解,说说文章题目“报秋”有哪些含义?
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柳姑娘
王宗仁
①我最近的一次到拉萨是2000年冬。

古城冬日阳光的密度甚至比夏天还要高。

②穿过布达拉宫广场来到拉萨河,我看见一位舀水的藏族姑娘,一瓢一瓢很轻巧地舀起拉萨河河水,灌进印着“八一”红五星的木桶里。

水花像她的氆氇裙一样鲜丽。

她的长发梳扎成一条一条小辫子,很整齐地分散在两肩,半遮半掩着那张红朴朴的脸庞,好动人!
③姑娘的身后座落着布达拉宫的红山,她投映在河面上的倒影,被山水调理得雅韵悠柔。

她像我见过的许多藏家姑娘,又不像她们中的任何一个。

我在河这边,她在河那边,我对着她的背影喊了一声,她没回头,背着木桶径直走向布达拉宫广场。

④我想,也许她没看见我,但我的喊声掉进拉萨河里,被她舀起灌进桶里储存起来了,总有一天她会听见有人在喊她。

⑤我的愿望说起来很简单,单纯的很。

就是想以布达拉宫为背景,和她照一张合影。

我上百次来拉萨,留下的照片装满两个相册,却没有和藏族姑娘在布达拉宫前合过影。

这也算是个遗憾吧!如果这个愿望能够实现,相信我的心情会像阳光一样明丽。

更何况要和我合影的那个舀水姑娘的木桶上,还有一颗“八一”红五星,这对军人有特殊的意义。

⑥那天,我还没走到头天和舀水姑娘分别的地方,老远就瞅见一个姑娘背着水桶朝我走来。

那个水桶,我好像见过,上面有“八一”五角星图案。

可是走近一瞧,背水的人却换了,军帽下的脸是陌生的模样。

我有点不好意思了,赶紧收住了未出唇的问话,同时止步。

就在这一瞬间,姑娘脱下了军帽,唿啦一下一束小辨子像瀑布似的散在了两肩。

是她,正是昨天的那个舀水姑娘!我一时有点手脚无措,不知说什么好,却异常高兴。

⑦倒是姑娘大大方方地问我:你昨天不是叫我吗,有什么事?我是叫她了,可是她现在问我有什么事,我还真说不上来,或者说不好说出来。

当时我以为她没有听见我叫她,尽管我希望她听见。

她现在这么主动问我,我真不知如何回答,羞得有点无地自容了。

⑧“说吧,叫我有什么事?”她还是那么大方,逼问。

⑨遇到这样直率的姑娘,你再羞羞答答就多余了。

我的勇气一下子来了,索性有话直说:“我想和你合照一张相片,就在布达拉宫前!”
⑩“当然可以!”她很痛快地答应。

说话间她已经走上了通往布达拉宫的梯形台阶路。

我随其后。

站定,她招招手,让我站在她身旁。

我把照相机交给一位过路的游客,请他帮
忙。

别看我是主动要求和她照相,一旦站在陌生姑娘身边,还真有点紧张。

笑也不是,不笑又不合适,双手也不知怎么摆放。

⑪她显然看出我太紧张,说:“你就当站在你身边的是一棵树,这样就不会紧张了!”她指着不远处大昭寺前那棵唐柳这样说。

我把目光移向唐柳。

⑫这棵柳树是当年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时,从长安带来落户拉萨。

千余年间,它经过枯萎、重栽,再枯萎、再重栽,重重叠叠的绿荫一直蓬勃着。

唐柳,一棵无限循环的活物,即使我把时间倒过来,也永远无法和它接近。

但是,今天在藏族姑娘有意无意地指引下,它真实地活在了我心里。

我看着它,想到了文成公主,心情马上放松下来。

就在这一瞬间,只听快门咔嚓一声脆响。

⑬拿相机的游人把相机交还给我,半玩笑半认真地说:“这张照片很有意义,照的效果也不会错。

你有幸和‘唐柳姑娘’合影,叫人羡慕!”他把“唐柳姑娘”四个字咬得特别有味道,好像那姑娘真的就叫这个名字。

⑭姑娘挥手和我告别,她再三叮咛:“照片洗出来一定寄我一张!”
⑮她留下了名字,还有通讯地址:林芝歌舞团。

(1)作者隔河喊一位素不相识的姑娘,其目的是什么?
(2)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想,也许她没看见我,但我的喊声掉进拉萨河里,被她舀起灌进桶里储存起来了,总有一天她会听见有人在喊地。

(3)作者写道:“我看着它,想到了文成公主,心情马上放松下来。

”想到了文成公主,作者的心情为什么马上放松下来?
(4)文中的“唐柳姑娘”是怎样的一个人?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季羡林
①想得最多的是董秋芳先生。

②董先生是我在济南高中时的国文教员,笔名冬芬。

胡也频先生被国民党通缉后离开了高中,再上国文课时,来了一位陌生的教员,个子不高,相貌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一只手还似乎有点毛病,说话绍兴口音颇重,不很容易懂。

但是,他的笔名我们却是熟悉的。

他翻译过一本苏联小说——《争自由的波浪》,由鲁迅先生作序。

他写给鲁迅先生的一封长信,我们在报刊上读过,现在收在《鲁迅全集》中。

因此,面孔虽然陌生,但神交却已很久。

这样一来,大家处得很好,也自是意中事了。

③在课堂上,他同胡先生完全不同。

他不讲什么“现代文艺”,也不宣传革命,只是老老实实地讲书,认真小心地改学生的作文。

他也讲文艺理论,却不是弗里茨,而是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都是鲁迅先生翻译的。

他出作文题目很特别,往往只在黑板上大书“随便写来”四个字,意思自然是,我们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丝毫不受约束,有绝对的写作自由。

④有一次,在董先生的作文课堂上,我在“随便写来”的启迪下,写了一篇记述我回故乡的作文。

感情真挚,自不待言。

在谋篇布局方面却没有意识到有什么特殊之处。

作文本发下来了,却使我大吃一惊,先生在作文本每一页的空白处都写了一些批注,不少地方有这
样的话:“一处节奏”“又一处节奏”,等等。

我真是如拨云雾见青天:“这真是我写的作文吗?”这真是我的作文,不容否认。

“我为什么没有感到有什么节奏呢?”这也是事实,不容否认。

我的苦心孤诣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却被董先生和盘托出。

知己之感,油然而生。

这决定了我一生的活动。

从那以后,六十年来,我从事研究的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与文章写作风马牛不相及。

但是感情一受到剧烈的震动,所谓“心血来潮”,则立即拿起笔来,写点什么。

至今已到垂暮之年,仍然是积习难除,锲而不舍。

这同董先生的影响是绝对分不开的。

我对董先生的知己之感,将伴我终生了。

⑤五十年代初,在民盟一次会议上,完全出乎我意料,我竟见到了董先生,他已垂垂老矣。

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也非常激动。

但是我平生有一个弱点: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感情。

董先生看来也是如此。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揣着一把火,表面上却颇淡漠,大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概了。

⑥我生平还有一个弱点,我曾多次提到过,这就是,我不喜欢拜访人。

这两个弱点加在一起,就产生了致命的后果:我同我平生感激最深、敬意最大的老师的关系,看上去有点若即若离了。

⑦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董先生退休了,离京回到了老家绍兴。

这时大概正处在十年浩劫期间,我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自顾不暇,没有余裕来想到董先生了。

⑧又过一些时候,听说董先生已经作古。

乍听之下,心里震动得非常剧烈。

一霎时,心中几十年的回忆、内疚、苦痛,蓦地抖动起来,我深自怨艾,痛悔不已。

然而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无法挽回的。

看来我只能抱恨终天了。

等我们两个隔世相遇的时候,我相信,我的两个弱点经过地狱的磨练已经克服得相当彻底,我一定能向他表露我的感情,一定常去拜访他,做一个程门立雪的好弟子。

⑨然而,这一些都是可能的吗?这不是幻想又是什么呢?“他生未卜此生休”。

我怅望青天,眼睛里溢满了泪水。

(1)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我”与董秋芳先生相识相惜过程中所发生的事。

A________→ 董老师认真批改我的作文→B________→我获悉董老师的离世
(2)初识董秋芳先生给我的印象和相处下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说说加下划线词的含义以及作用。

①我的苦心孤诣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却被董先生和盘托出。

②我怅望青天,眼睛里溢满了泪水。

(4)下列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又过一些时候,听说董先生已经作古。

乍听之下,心里震动得非常剧烈。

一霎时,心中几十年的回忆、内疚、苦痛,蓦地抖动起来,我深自怨艾,痛悔不已。

(5)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最让你难忘的老师以及他(她)对你的影响。

(只能写×老师,不能写老师的真实姓名)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人的麦田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

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

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
我。

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見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

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

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

回到家才惊讶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

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

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

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

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

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

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那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

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

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

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

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

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

”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

”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

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

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

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

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田挥毫泼墨。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

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了。

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身上滚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

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

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

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

⑩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院校。

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

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远自《意林》,作者洛水,有改动)(1)给下面词语中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脊梁所向披靡伫立嫉妒
(2)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

(5)文章标题“一个人的麦田”有哪些含义?
(6)此时,你正在期末考试的“麦田”里奋战,相似的角色一定让读完此文的你心潮澎湃吧。

请联系文章主旨,用流畅的语言表达你的感受。

50字左右。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忆春雪总琳琅
陈柏清
①三月北国,虽是春寒未退,突然飘起的雪花却令人惊喜中含几分诧异。

午间等外卖的时间,同事突然喊下雪了,奔至窗前,大片雪花已纷至沓来,落地润土……更有人放起了古琴曲《阳春白雪》,琴声琮琤,室中空寂。

午饭到,惆怅郁胸,无心果腹,因为想起了我的英文老师廖春雪。

②她总是那样一身雪白,像她的名字。

白套装、白裙子、白运动衫,扎马尾,阔额头,杏仁眼明亮。

两颊的浅酡总令人觉得是刚刚运动归来。

我刚上初中,因为是从乡下转来,英文基础很差,廖老师讲课全是英文,像歌唱的溪水一般流畅,可是对于我这个英语听力和口语都很差的人来说,却简直是折磨。

因为听不懂,上廖老师的课自然有些自卑,因此跟她也有些疏离。

课堂上一到提问的环节,我便把头窝到胸前去,不敢看她,每每感到她的眼神在我头顶稍稍驻留,然后刮过,大气不敢出。

一到英语测试,我恨不得逃离到外太空去。

一个月下来,我简直生出放弃英文的念头,之所以还坚持,是因为廖老师那总是温和鼓励的眼神让我不忍心。

③那一天早晨,我刚坐到座位上,就发现抽匣里有一摞小卡片,拿出一看,每张卡片上都写着一个单词,还配着图和汉语翻译,1张、2张……数数,足有40张!都是手绘,非常精致,细细看看,才发现都是我平时考试容易错的。

那一刻,我感动得无以复加!
④上午的英文课,我咬着牙努力听,课后我去她办公室主动问问题,她拉着我的手问我属什么生肖,我说兔子,她就用英文说出了兔子这个单词,还说,你看,英语没那么难,多说多练,游戏之中就学好了。

送我出门时,她还搂着我的肩说,记住,苍天不负有心人,只要自己不放弃,英文绝对不弃你。

⑤不知是廖老师使我拼命学习英文,还是真如廖老师说的苍天不负有心人,总之到第二学年结束时,我的英文成绩已经在班内排名前几了。

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廖老师看我的眼神充满了欣喜。

可是她对我要求更严格,有几次考试她因为我书写不好就扣了我的分,我心里很生气,可是后来我明白,她是怕我骄傲。

⑥初升高,我的英文拿了全校第二,使我问鼎重点高中的梦想成为现实。

回首自己跟廖老师学英文的过程,简直像一个梦,取得这样的成绩自己都有点置信。

毕业分别时,廖老师摸着我的头说,你做到了。

我那时真想给她一个拥抱,可是因为羞涩,终于忍住了。

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