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练习答案与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及解析
31.【答案】示例一:
论题:中央集权逐步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4分)
论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

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行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

期间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

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地力“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

(12分)
因此,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4分) 示例二:皇权不断加强是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演变的趋势之一(阐述略)
示例三:选贤任能是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的基本标准(阐述略)
示例四: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阐述略)
32.【答案】(1)特点:皇帝强制执行;名额分配方式不断调整,最后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名额分配上向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倾斜;孝廉选举制不断完善(逐渐有年龄限制;逐渐增加考试考核);孝廉选举从注重品行到成为一种参政资格;越来越注重公平公正性。

(任答2点,每点3分,共6分)历史背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增加;儒家成为正统思想;汉代重视地方治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军功爵和贵族政治的衰落,急需创新选官方式;化夷为夏等思想的影响。

(任答2点,每点2分,共4分)
(2)变化:考试内容上,用中外政治、历史和学术文章取代八股文章;授予新式学堂毕业生文官候选人
待遇;用授予功名奖励优秀海外留学生回国;选官途径多样化(从科举选官向多种方式选官发展)。

(任答2点,每点2分,共4分)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被迫改革;八股取士无法适应近代化发展需要;创办新式学堂、新式教育成为历史趋势;八国联军侵华后制度改革呼声高涨;传统“学而优则仕”
观念根深蒂固。

(任答2点,每点3分,共6分)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使国家治理由内外服制的松散走向严密,故选D项;秦代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行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B项;分封制地方独立性较大,不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材料认为治国与治家的法则相类似,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故选B项;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为予民土地、予民农时、轻徭薄赋、予民恒产,排除A项;材料中古代治国理念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但未提及分封制,排除C项;材料认为治国如治家,爱民如子的君民关系不等同于君舟民水,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甥舅之国”的出现意味着周王与异性贵族建立了血缘关系,扩大了宗法关系巩固统治,故选C项;夏朝时期建立家天下,排除A项;宗法制削弱部落贵族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了加强周天子的权力,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材料中外服的方国明显有较强的独立性而分封制以王族为主体,并推广了西周的文化政治体系,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周王统治王畿之地,排除A项;分封制也不能遏制诸侯之间的攻伐,排除B项;内外服和分封制都是贵族政治,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另一方面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表明分封的诸侯国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故选B项;君主专制的强化是在秦朝建立后的封建社会,排除A项;“另一方面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容易弱化周天子的大宗地位,排除C项;分封制无法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由材料“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可知通过礼乐制度下的相亲相敬来维系社会秩序,故选C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材料强调的是礼乐制,排除A项;分封制维护等级制度,排除B项;文化习俗统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在郡下分设若干县”、“地方扩充机构”信息,可知战国时期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铁犁牛耕等先进技术的推广使得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发生变化,故选D项;官僚政治是指中央任命官员,实行俸禄制,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行政体制的创新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与社会改革无关,排除B项;兼并战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8.【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其他诸侯国都不同程度发生过以下犯上僭越周制的动乱,只有中山国是正统的中国”可知由于中山国遵守礼制故被认为是正统的中国,可知“中国”一词已具有中国礼乐文化的传统内涵,故选C项;文化认同与地理位置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B项;中国的文化中心在中原地区,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鲁故城(山东曲阜)西周初期的部分墓葬表现了中原地区周文化的特征”“另一部分墓葬则与殷墟的商人墓相似,墓主是山东地区殷民六族中的人”可知,中原文化对山东地区有较大影响,故选A项;君主的权力不断加强是在战国之后,排除B项;周王室并不对地方直接控制,排除C项;周朝时期民族在不断融合,但民族间的差异不会逐渐消失,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据所学,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甲骨甲骨卜辞是商朝的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史记》是史学家编纂的史料,可信度较高,《封神演义》是文学作品,掺杂作者个人的创作,可信度较低,选择B项符合题意。

11.【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中央直接任命,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故选B项;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的集中,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但“贵族特权已被完全剥夺”与材料“战国晚期”不符,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是秦朝,与材料“战国晚期”不符,排除C项;战争逐渐平息与材料中“春秋时期”“战国晚期”“新扩张的土地”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可
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统一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D项;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并非法家思想的融合,排除A项;墨家主张“非攻”,排除B项;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并非都是为秦国统一制造舆论,排除C项。

1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之下,能够召集各诸侯国参加会盟的只能是周天子,而题干“弭兵会盟”召集者是宋国大夫向戌,可知在西周在春秋时期,分封制趋向瓦解,表明西周时期的政治架构发生了改变,故选C项;根据题干可知,分封制趋向瓦解,而不是分封制已经瓦解,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势力下降,诸侯的势力逐渐上升,并且士阶层的崛起是在东汉末期,排除B项;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而不是宋襄公,并且诸侯称霸必须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而在题干中没有提及周天子对该“弭兵会盟”的态度,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材料中规定考核时间等的规定体现了政务的规范,故选C项;材料体现不了法治的推行,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一些政务时间的安排,不是任命官员,排除B项;官员的任用不体现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多人发言进行朝议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项;决策是皇帝专属的,排除A 项;朝议体现的不是中央和地方关系,排除B项;朝议不体现中央官制,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非郡邑之制失也……秦制之得亦明矣”体现了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柳提到分封制但意在强调郡县制,排除A项;材料中郡国并行制中的分封没有强调专制,排除C项;柳是在强调郡县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排除D项。

17.【答案】B 【解析】上表可以看出县制产生有三种方式,故选B项;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在秦朝,排除A 项;最先推行县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春秋时期出现县制,没有出现郡县制,排除D项。

18.【答案】B 【解析】题干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官员是为皇帝或皇室服务的,深刻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故选B项;题干反映的不仅仅是职分细化的问题,而是共同反映了为皇室服务的特点,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体现的是中央官员的职责,没有提及哪些部门官员如何如何多,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官员的选拔问题,排除D项。

19.【答案】B 【解析】封弥誊录制推动科举制走向完善,推动人才选拔机制更加公平,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文官队伍结构,故选B项;封弥誊录制推动人才选拔机制更加公平从而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宋朝人才选拔的过程,未提及官民的职责,排除C项;材料体现宋朝的选官过程不能体现国家的统一稳定,排除D项。

20.【答案】D 【解析】“犬牙交错”的原则突破了原来的山川形便的划分原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行省制度的划分是对地方行政的调整,并没有扩大统治区域,排除A项;这样的划分原则并不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的,排除B项;这体现的是地方行政区划,跟皇权无关,排除C项。

21.【答案】D 【解析】从汉朝初年到汉武帝时期封国所辖的郡在不断减少,而中央所辖的郡在不断增加,故选D项;封国所辖的郡在不断减少并不能体现地方机构的完善,排除A项;王国所辖的郡在不断减少,说明问题正在得到解决,排除B项;国家所属的郡国数目的变化不能说明统治区域的扩大,排除C项。

22.【答案】C 【解析】“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

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

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表明九品中正制选拨人才的公正合理的一面,故选C 项;“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

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

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表明选官没有随意性,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无法促进社会阶级流动,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无法摒弃门第间的差别,排除D项。

23.【答案】B 【解析】两汉时期实行的察举制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故选B项;军功爵制主要是战国时期以军功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主要以
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科举制是隋唐以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D 项。

24.【答案】B 【解析】“六世名德,海内冠冕”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实施九品中正制,故选B项;察举制的推行,是在汉朝,排除A项;科举制是从隋唐开始的,排除C项;“六世名德,海内冠冕”是由选官制度造成的,不是因为中央集权制的加强,排除D项。

25.【答案】A 【解析】由材料“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可知宋代官、职、差遣分开授予是为了防止官员权力膨胀,故选A项;“科学管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有效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官员权力的限制而非职责分配,排除D项。

26.【答案】B 【解析】清代六部不再执掌决策权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B项;清朝六部内部官员互相牵制有利于强化皇权不等同于其丧失实权,排除A项;明代六部权重始于宰相制度的废除,排除C 项;材料主要变化为六部管理的权力缩小源于增强皇权的需要,厚满薄汉的民族政策是增强皇权的具体措施,排除D项。

27.【答案】D 【解析】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代天子巡狩”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监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题干没有体现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央监察制度,排除B项;
有利于整顿吏治,但是不能杜绝吏治腐败?,排除C项。

28.【答案】D
29.【答案】D 【解析】“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必须请示”等体现了专制权力的加强,导致管理不够灵活,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办事效率低下问题,排除A项;强调“有例可援”说明标准不严格,排除B项;不断地需要请示说明权力没有分散,排除C项。

30.【答案】A 【解析】中央集权制度下,政府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长城、大运河、皇陵工程的修建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故选A项;
“中国封建时代”君主暴政下,人民被强制征发,与奉献精神无关,排除B项;C项与“能够集中力量完成”无关,排除C项;D项与“能够集中力量完成”无关,排除D项。

31.【答案】示例一:
论题:中央集权逐步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2分)
论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

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行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

期间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

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地力“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

(8分)
因此,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分) 示例二:皇权不断加强是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演变的趋势之一(阐述略)
示例三:选贤任能是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的基本标准(阐述略)
示例四: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阐述略)
【解析】论题:本题有三条线索——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也可以整体概括总结。

结合中国古代规律性认识线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而自拟题目:中央集权逐步强化或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等。

论述:论述中央集权时,我们需要抓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结合材料中的史实来加以阐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但总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在论述君主专制时,我们需要紧扣君权与相权的关系,结合材料中的史实来阐述皇权与相权的权力争夺,但总趋势是皇权不断强化。

32.【答案】(1)特点:皇帝强制执行;名额分配方式不断调整,最后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名额分配上向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倾斜;孝廉选举制不断完善(逐渐有年龄限制;逐渐增加考试考核);孝廉选举从注重品行到成为一种参政资格;越来越注重公平公正性。

(任答2点,每点3分,共6分)历史背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增加;儒家成为正统思想;汉代重视地方治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军功爵和贵族政治的衰落,急需创新选官方式;化夷为夏等思想的影响。

(任答2点,每点2分,共4分)
(2)变化:考试内容上,用中外政治、历史和学术文章取代八股文章;授予新式学堂毕业生文官候选人待遇;用授予功名奖励优秀海外留学生回国;选官途径多样化(从科举选官向多种方式选官发展)。

(任答2点,每点2分,共4分)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被迫改革;八股取士无法适应近代化发展需要;创办新式学堂、新式教育成为历史趋势;八国联军侵华后制度改革呼声高涨;传统“学而优则仕”观念根深蒂固。

(任答2点,每点3分,共6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汉武帝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下了一道严令郡国必须举人的诏书”得出皇帝强制执行;由材料一“名额不均,必然引起异议,所以至东汉和帝永元之际,又改以人口为标准,率二十万人岁举孝廉一人”得出名额分配方式不断调整,最后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由材料一“和帝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又实行优宽政策,规定: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得出名额分配上向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倾斜;由材料一“稍后又有限年之制,非到规定年龄者,不得膺选”孝廉选举制不断完善;由材料一“又后复加一度之考试,以检核被选举人之相当学养。

如是,则孝廉二字,遂完全成为当时一种获得参政资格之名号,与原来奖励孝子廉吏之意义,不复相应”得出孝廉选举从注重品行到成为一种参政资格;越来越注重公平公正性。

第二小问历史背景,由材料一“汉武帝在元朔元年”得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增加;由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出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由材料一“当时各郡国人口多少不一,大郡人口多至五六十万,小郡人口只不过二十万”得出汉代重视地方治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结合秦选官制得出军功爵和贵族政治的衰落,急需创新选官方式;由材料一“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又实行优宽政策”得出化夷为夏等思想的影响。

(2)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二“1901年,清政府开始废除八股文章。

代替它的是要求更清楚地解说《四书》、《五经》以及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和西方政治及学术的文章,并在1902年的各省考试中开始实行”得出考试内容上,用中外政治、历史和学术文章取代八股文章;由材料二“为了吸引学生进入新学堂,政府同意给予学堂毕业生文官候选人的待遇”得出授予新式学堂毕业生文官候选人待遇;由材料二“同时决定在国外高等学校水平以上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有资格取得进士或举人的功名,但需要按照他们回国时考试的成绩来决定”得出用授予功名奖励优秀海外留学生回国;由材料二“绅士——文人阶级在政府废除科举后则另辟办学堂,因为学堂也能授予毕业生进士、举人和生员的学衔”得出选官途径多样化。

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二“1902年”得出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被迫改革;由材料二“政府认识到需要一种西式公立学校制度,决定把书院改建为西式学堂”得出八股取士无法适应近代化发展需要,创办新式学堂、新式教育成为历史趋势,八国联军侵华后制度改革呼声高涨;由材料二“人们通过科举考试就有资格成为高级文职官员”得出传统“学而优则仕”观念根深蒂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