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张海峰马驰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思想特点,产生原因,存在问题及历史意义,总结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的规律,希望为今后我国体育思想的改革研究提供文献资料。

【关键词】学校体育思想近现代发展演变
1 近代体育思想的兴起与产生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西方文
化的输入,中国在体育运动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方面,欧美国家的体育制度、方法及运动项目随着西方的学校教育渐渐传入中国,且经数十年的发展而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主流;
另一方面,以中国武术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活动虽仍在广大地区的民间流行,甚至在农民革命和起义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但从
总体来看,已退居次要地位。

外国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兴起与发
展构成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基本内容。

2 近现代体育思想的发展过程
2.1 清末民初
1840 年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时西方的体育思想广泛的传播到了中国与传统的体育发生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正面接触。

刚开始一些西方国家的传教士在我国各地开设学堂,那时的体育活动多以田径和球类为主,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也是西方田径和球类运动传入我国的主要途径。

当时有一些国外的体育学家在我国创办杂志,为我国学生体质做调研,帮助我国的一些学校制定体育课的内容,成绩考核标准。

在这一时期的维新主义者也提出了许多体育思想,都是和当时的西方的体育思想相结合而成的使当时的的学校体育思想真正的“中西结合”。

这一时期使我国体育思想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的重大历史突破。

2.2 国民党统治时期。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兴起了一种
新的体育思想“自然
体育思想”,“自然体育思想”在美国发起,主要以体育改革为了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为出发点。

它反对机械式的、枯燥、单调、呆板的体育课堂教学,在意并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有体育课堂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还重视体育对人心理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步入社会后有很快适应社会,还重视体育课堂的内容,是否有让同学们适应社会生活能力方面的技巧。

就是自然体育思想的精华部分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变起到了很大作用,它使我国学校体育的内容形式变的有声有色,为学生们热爱体育而奠定了基础。

2.3 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 年至1976 年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黑暗时期”十年动乱无数的中国人惨遭迫害,这动乱的十年我国的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学校也是一样的。

当时的学校处于混乱状态没有体育课,所谓的体育课一是劳动作业大家集体去劳动到田里地里干活,二是被军体课取代,在课堂上学生们就是学习解放军的队列队形,投掷手榴弹的动作等等,当时学校的各个领导干部都会被批斗,所以无人上课是常有的事。

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思想被动乱的大潮所淹没。

2.4 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学校体育的发
展受到了很大的
影响,一些符合学校体育工作规律的思想理论受到批判,直至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指出:“我们的学校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

1979 年,国家为了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开始了对《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修订。

1982,国务院批准了新的《标准》,重新调整了青少年体
育锻炼项目,并且改革了旧有的评分办法,以适应不同时期青少年
儿童体质状况的发展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国家重视对国外学校体
育先进经验的借鉴,开始引入西方的体育思想理论。

当时各种学校体
育思想纷至沓来,其中以“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等思想尤为
活跃,这样也拓展了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视野。

2.5 深化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体系不断丰富与完善,人们对体育的本质、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

现代科技高速发展,一方面给现代人带来极大的生活便利,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
方面,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际关系淡漠、运动不足等也直接危及人
类健康。

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研究健康,体育和健康的关系引起
人们的思考。

体育可以增强体质、促进体质健康; 体育可以调节心理,完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社会
能力的发展: 体育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促进道德健康。

在对健康进行全面解读的基础上,体育界提出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教学思想。

3 结语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一样的
特点,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决定了较长的一段时期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对国外体育思想存在较大的依赖;解放战争
时期我国的学校体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抵御外敌上;建国后,体
育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集中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
运动技能方面,但最终还是局限于陶冶情操、锻炼身体;改革
开放之后,“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成为主旋律,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基本方
向。

回顾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许多因素制约了学校
体育思想的发展,但这些并不能阻碍思想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必将迎来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黄力生.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演进与发展历程[J]. 武汉体
育学院学报,2009(5).
[2] 梁立启等.国外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发
展的启示 [J]. 体育学刊 ,2013(5).
[3] 谷红红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研究[J]. 体育文化
导刊,2008(11).
[4] 马驰等.黑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现状及影响因素
分[J]. 前沿,2013(5).
[5] 孙明和.体育出色竞技人才成长的地理因素探析[J]. 中学地理教学
参考,2014(9).
作者简介:张海峰(1992.6—),男,黑龙江密山人,汉族,牡丹江师范学院;马驰(1981.11—)男,黑龙江牡丹江人,汉族,牡丹江师范
学院体育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篮球教学与训练。

— 26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