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神》教学设计(完整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3.体会诗中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及作者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及作者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一些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翻译一下这三首古诗,对它们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吧
二、整体把握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
白天在田间除草,到了夜晩回来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树荫的地方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诗意:
幼小的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丝线穿起来当银钲敲。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ロ吹。

诗意: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山衔着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水里闪动着粼粼的波光。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口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三、品读释疑
(一)四时田园杂兴
1.品读: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提问:前两句描写了什么场面?
预设:
前两句描写了农家夏日忙碌的劳动场面,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

2.品读: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提问:如何理解“学种瓜”中的“学”字?
预设: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养成了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3.提问: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预设:
小孩子不会耕种也不会织布,却也不肯闲着,他们学着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树荫的地方学着种瓜呢。

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小孩子的天真可爱,极富生活情趣。

(二)稚子弄冰
1.品读: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提问:前两句主要对稚子进行了什么描写?
预设:前两句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地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2.提问: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预设:幼小的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丝线穿起来当银钲敲。

我们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3.提问:本诗中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稚子弄冰的情形的?
预设:色彩上,“彩丝”“银钲”;形态上,“金盆”脱出的冰犹如“银钲”;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有色有形有声,生动地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三)村晚
1.品读: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提问: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山衔着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水里闪动着鄰粼的波光。

2.品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提问:将“横”改为“骑”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不好。

因为“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这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

“骑”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提问: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ロ吹。

预设: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口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我们从中体会到孩子的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四、拓展延伸
(-)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ニ)稚子弄冰,忽然冰块落地摔碎了。

此时稚子会有什么想法呢?
(三)这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

五、课堂小结
诗篇把农民的勤劳纯朴通过儿童的天真活泼展现了出来,显得童趣盎然。

同时让我们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激发了我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六、课文主旨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ー)通过描绘农家夏日繁忙的劳动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对天真纯朴、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

《稚子弄冰》描绘了儿童在冬日弄冰的情景,对冰的色、形、声描绘得形象生动,表现了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村晚》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农村夏日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表达了作者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金字塔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埃、巍、尸、葬、厦、程、
宏、倾、斜、矗”。

2、继续学习用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积
累“宏伟、矗立、巍然屹立、举世闻名、摩天大厦”等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
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把胡夫金字塔介绍得很具体、很形象。

4、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和影象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把胡夫金字塔介绍得很具体、很形象。

2、体会有着四五千年历史的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角锥形模型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课前2分钟欣赏世界七大奇观的图片)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3、课件感知:
(1)、看着埃及金字塔的图片,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呢?
(2)、学生交流、初步感知金字塔。

4、师:从刚才的介绍中,老师发现你们对金字塔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课文是怎样介绍金字塔的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读读第1、2小节,说说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1)、学习了解“角锥形建筑物”。

角锥形建筑物是怎样的呢?第二小节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谁能先找到?(指名交流)(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的,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

)媒体出示句子
(2)、交流并随机学习词语: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

齐读第一节
(3)、学习了解金字塔名称的由来。

句式训练: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多媒体演示:金字塔与“金”)
(4)、学习了解金字塔的作用——古埃及法老的坟墓。

二、细读品味,体会特点
1、(多媒体出示胡夫金字塔的图片),作者用了哪两个词语来评价胡夫金字塔的外形结构的呢?(板书:外形结构)请你们快速阅读课文3、
4小节,找一找。

2、交流板书:宏伟精巧
3、师:正因为胡夫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所以作者选取了它作为实例来具体介绍。

这是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叫它板书:举例子(齐读)
4、那么作者是如何将宏伟与精巧两个特点写具体的呢?让我们聚焦胡夫金字塔,默读课文的第三小节,把有关的语句划下来。

5、生自由读书,写写划划。

6、交流随机学习重点语句:
(1)、学习感受金字塔的宏伟:
A、媒体出示描写金字塔宏伟的句子: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


“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最大的一块重160吨。


B、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C、请你们抓住这些数字用心的读一读,说说你分别从这些数据中读懂了什么?
交流、随机学习了解说明方法:
第一组:塔身很高。

(教学“厦”的音、形出示图片比较了解说明方法:作比较板书:作比较)
第二组:塔周很长。

师:绕金字塔一周是一公里,一公里等于一千米,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50米,一公里就相当于绕我们学校操场跑几圈?(4圈)第三组:塔身很重。

(多媒体出示:数量换算)
D、了解说明方法:列数字(板书:列数字)
E、指导朗读三句句子。

F、复述:作为小导游根据数据介绍胡夫金字塔的宏伟。

(多媒体出示数字)
(2)、学习感受金字塔的精巧:
A、媒体出示描写金字塔精巧的句子
B、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金字塔的精巧?学生交流
C、指导朗读。

(3)、小结。

(4)、师生合作朗读第三节。

三、自主探究,突破难点
1、过渡:这么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3000年前的古埃及人民是如
何建造出来的呢?我们一起去他们劳动的现场看一看建造过程。

板书:建造过程
(1)、媒体演示古埃及人民垒石头的情景。

(播放录象)
(2)、古代埃及人真的是这样建成金字塔的吗?为什么?“据说”是什么意思?(3)、老师边多媒体演示建造过程,边说建造过程。

(4)、谁能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学着老师的样子连起来说一说?(媒体出示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先……然后……最后……)(5)、学生交流(同桌互说、个别交流)。

2、过渡:刚才,我们目睹了金字塔建造的整个过程,有听了小朋友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感想,感受金字塔建造的不容易,古埃及劳动人民的了不起。

四、回顾课文,总结提升
1、是啊,建造金字塔是多么不容易,古埃及人民是多么了不起啊!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来赞美一下金字塔吧!(齐读最后一节最后一句)
2、总结
板书: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象征
五、探究作业
1、质疑
学完了课文,你还想了解金字塔的什么呢?(学生交流)
2、布置探究作业
板书:
象征
埃及金字塔
外形结构建造过程
宏伟精巧先……然后……
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和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抒发感情两种方法。

2、通过对“词句段运用的”的学习,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选择情景进行仿写;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会照样子写一写。

3.通过对“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古诗《游子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会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积累古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本单元的“语文园地”。

二、学用结合
板块一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①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时,我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②读《祖父的园子》时,我从描写园子里的花草、虫子、乌儿等事物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我”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③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④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你读了小朋友们的话,你收获了什么?
2.我拓展,我积累。

小朋友,你还积累了哪些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的好方法?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说一说。

(1)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2)八月,天多热。

鸡热得弃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预诋:这个句子通过写鸡、狗、蝉的表现,把天气的“热”写得很具体。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下面一种情景,仿照课本上的例句说一说。

忙冷吵静快辣
3.我拓展,我积累。

小朋友,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生动的句子?
4.想一想下面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再照样子写ー写。

(1)在风光旑旎的瑞士菜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蓬,远比不上绍兴的鸟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三、日积月累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囚”之称。

2.注释:
①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②意恐:担心。

③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④)三春晖:春天的阳光,喻指母爱。

3.诗意:
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缝衣服。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着,怕孩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天的阳光般的母爱呢?
4.賞析:
开头两句用“线”与“衣”这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地联系在起,写出了母子的骨肉亲情。

三、四句通过对慈母为游子缝制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了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退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进行了讴歌。

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的阳光,儿女怎能报答得了母爱呢?这两句寄托了游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游子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