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二上·济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

今天,虽然高考与科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_______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

()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

“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________。

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是“赝品”。

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被贴上“状元笔记”的标签,________,进行营销。

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

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

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籍”。

与其________,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B . 但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C .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D .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

B . 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的法宝。

C . 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

D . 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一蹴而就无可非议鱼龙混杂亦步亦趋
B . 一蹴而就无可厚非鱼目混珠拾人牙慧
C . 一挥而就无可非议鱼龙混杂拾人牙慧
D . 一挥而就无可厚非鱼目混珠亦步亦趋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7高二下·天门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

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

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

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

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

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

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

”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

《文心雕
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

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

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

”(《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

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

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

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

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 . 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 . 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 . 中国诗歌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 . 明代陆时雍的话和沈德潜的《说诗晬语》可以表明中国诗歌史的一大转变为“从重性情到重声色”。

C . 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D . 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 . 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 . 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D .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3. (9分)(2016·温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忆田先生
朱以撒
①田先生已经过世十多年了。

他是我来到这个陌生城市比较早结识的一位长辈。

他在这个城市的书法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威望。

田先生待我还是比较友好的,他相貌清癯、言说平静,也使我有好感,也跟着尊他,敬他。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在学校的膳团里举办了一个书法展览,作品四百件。

无钱装裱,就找来几块演戏的布幕,把墙体遮蔽起来,把作品别在布上。

田先生和几位老先生来,逐幅看过,并题了四个字——渴骥奔泉,对整个展览的气势给了赞赏。

后来,他给了我一封信,谈到几个字的不规范,也表示了他的欣慰之情,希望我给他一帧照片。

②一老一少开始了顺畅的交往。

③现在回想与田先生的交往,多半是一些碎片。

比较深刻的是与他一同参加了安阳殷墟的国际甲骨文研讨会,田先生是甲骨文书法的好手,年高手硬,笔下清新脱俗,又能通过古文字借用撰写长篇诗文,总是高于同俦。

他成了会议上的明星,会议期间为人拥戴,应接无算。

会后我们一同游玩了龙门石窟,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地看过。

那时他七十多岁,居然毫无倦意。

有人问田先生的行书出自何处,他笑而不答,我应接到,应该是从魏晋写经里来的。

田先生感到惊讶。

④回来后继续交往,田先生送给我一幅甲骨文书法,一幅行书,还有一幅墨竹。

我以为一老一少的良好交往会这样顺风顺水地下去。

⑤有位记者来采访我,问我对这个城市的书风如何看,我用了四个字来表达——陈陈相因。

据我几年来的观察,为师的不是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而是局限于师门。

宗派和流派的差异就是这样,屋下架屋,床上迭床,愈见其小。

尽管为师的努力地传授,为徒的勤勉地吸收,其乐融融,毕竟硁硁小道。

当然,这个弊端是在二十年后才彻底地让人看明白。

听说田先生很不高兴。

接下来就是一次有组织的例会,已经有几个人把稿子都写好了。

田先生和几位老先生稳坐中军帐,看我一张嘴和他门徒的五六张嘴往来。

我们各抒己见并不相让。

午饭时间到,田先生进行了总结。

有人好意邀请一起吃饭,便于缓解,我说回家喝稀饭会更舒服,扭头便走。

这是一次无果的例会。

也许每一个人的心中都隐藏着脆弱的情绪,年纪大起来了,也就越发敏感。

辈分,地位,关系到言说分寸,哪怕是一点点的擦边,都会觉得不快。

我渐渐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从事书法艺术的人,就是一个孤魂,不要天真地指望谁来帮助你、支持你,没有谁会帮你临摹,帮你创作,更不要奢求罩着你、捧着你。

有许多门类可以合作,合作画,大合唱,集体舞,合作著书,至于巨片拍摄,则不知需多少人合作方可完成。

惟有书法是孤独者之旅,寻寻觅觅,独来独往。

自古以来我没有见过一件佳作是二人以上合作而成的,它是如此地私有。

许多古代书法家被称为颠、狂、怪、痴,他们都是飘来飘去的孤独魂魄,迷醉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也正是由此。

怀素说“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谁人能管?!
⑥自己努力要紧。

⑦此后,我与田先生再无私下的交往,即便在一些公共场合相遇,也只是礼节性地点头而已。

⑧再后来,到田先生处讨教的青年告诉我,从田先生言谈中流露的意思看,其实他还是很看重我的。

那时,我已经破格成为教授,我勤快且独立地学习、研究,停不下笔,论文覆盖了所有的书坛刊物,散文创作也已上路,我想田先生一定不断地看到了我的各种各样直陈的言论,包括对书风的淋漓批评。

只不过,再也没有人告诉我,他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⑨有人暗示过我,应该主动向田先生表示一下尊敬的态度,关系都是可以修善的。

可惜,我的修养境界还达不到那个高度,我觉得,等几年再说。

⑩接下来是田先生过世。

⑪每一届研究生入学,第一堂课我都会这般说:“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权利和自由,你们有什么意见都请直说无妨。


⑫不如此,何以堪。

(选自《散文》2015年第3期,有改动)
(1)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渴骥奔泉:
②稳坐中军帐:
(2)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个从事书法艺术的人,就是一个孤魂”?
(3)简述第6段“自己努力要紧”在文中的作用。

(4)写出结尾“不如此,何以堪”的情感内涵。

(5)古人说:文如其人。

请结合文章分析“我”的性格和本文风格的相似之处,写出一点即可。

4. (12分) (2017高三上·华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野外理发处
丰子恺
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

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

起初剃头司务独自坐在凳上吸烟,后来把凳让给另一个人坐了,就剃这个人的头。

我凝神纵目,眼前的船窗便化为画框,框中显出一幅现实的画图来。

这图中的人物位置时时在变动,有时会变出极好的构图来,疏密匀称姿势集中,宛如一幅写实派的西洋画。

有时微嫌左右两旁空地太多或太少,我便自己变更枕头的放处,以适应他们的变动,而求船窗中的妥帖的构图。

平日看到剃头,总以为被剃者为主人,剃者为附从。

故被剃者出钱雇用剃头司务,而剃头司务受命做工;被剃者端坐中央,而剃头司务盘旋奔走。

但我看来,适得其反: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

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

听说今春杭州举行金刚法会时,班禅喇嘛叫某剃头司务来剃一个头,送他十块钱,剃头司务叩头道谢。

若果有其事,我想当他工作的时候,“活佛”也是默默地把头交付他,任他支配的。

被剃者不管是谁,都垂头地坐着,忍气吞声地让他弄。

纯粹用感觉来看,剃头这景象中,似觉只有剃头司务一个人;被剃的人暂时变成了一件东西。

因为他无声无息,呆若木鸡;全身用白布包裹,只留出毛毛草草的一个头,而这头又被操纵在剃头司务之手,全无自主之权。

独有被剃头的人一声不响,绝对服从地把头让给别人弄。

因为我在船窗中眺望岸上剃头的景象,在感觉上但见一个人的活动,而不觉得其为两个人的勾当。

我很同情于这被剃者: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

这种身体的不自由之苦,在照相馆的镜头前面只吃数秒钟,犹可忍也;但在剃头司务手下要吃个把钟头,实在是人情所难堪的!我们岸上这位被剃头者,耐力格外强:他的身体常常为了适应剃头司务的工作而转侧倾斜,甚至身体的重心越出他所坐的凳子之外,还是勉力支撑。

我躺在船里观看,代他感觉非常的吃力。

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

我想把船窗中这幅图画移到纸上。

起身取出速写簿,拿了铅笔等候着。

等到妥帖的位置出现,便写了一幅,放在船中的小桌子上,自己批评且修改。

这被剃头者全身蒙着白布,肢体不分,好似一个雪菩萨。

幸而白布下端的左边露出凳子的脚,调剂了这一大块空白的寂寞。

又全靠这凳脚与右边的剃头担子相对照,稳固了全图的基础。

凳脚原来只露一只,为了它在图中具有上述的两大效用,我擅把两脚都画出了。

我又在凳脚的旁边,白布的下端,擅自添上一朵墨,当作被剃头者的黑裤的露出部分。

我以为有了这一朵墨,白布愈加显见其白;剃头司务的鞋子的黑在画的下端不致孤独。

而为全图的主眼的一大块黑色——剃头司务的背心——亦得分布其同类色于画的左下角,可以增进全图的统调。

船主人给十个铜板与小杂货店,向他们屋后的地上采了一篮豌豆来,现在已经煮熟,送进一盘来给我吃。

看见我正在热心地弄画,便放了盘子来看。

“啊,画了一副剃头担!”他说:“小杂货店后面的街上有许多花样:捉牙虫的、测字的、旋糖的,还有打拳头卖膏药的……我刚才去采豆时从篱笆间望见,花样很多,明天去画!”我未及回答,在我背后的小洞门中探头出来看画的船主妇接着说:“先生,我们明天开到南浔去,那里有许多花园,去描花园景致!”她这话使我想起船舱里挂着一张照相:那照相里所摄取的,是一株盘曲离奇的大树,树下的栏杆上靠
着一个姿态闲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好像一位贵妇人;但从相貌上可以辨明她是我们的船主妇。

大概这就是她所爱好的花园景致,所以她把自己盛妆了加入在里头,拍这一张照来挂在船舱里的。

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心。

这照片仿佛表示:她在物质生活上不幸而做了船娘,但在精神生活上十足地是一位贵妇人。

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

我们这船主妇可说是这种人的代表。

我吃着豌豆和这船家夫妇俩谈了些闲话,他们就回船梢去做夜饭。

(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丰子恺是文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儒者,文章“文中有画”,描绘了理发司务的理发技艺和过程,显示了作者迥乎寻常的眼光。

B . 文章取材于生活中的凡常之人,凡常之物,如写生一般,将这些凡常的人和事,通过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历历在目之感。

C . 作者把“船窗”当作“画框”,置身于剃头司务的生活中,近距离观察,通过极其平凡的画面,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生活哲理。

D . 文章语言明快朴实、幽默隽永,视角独特,简单的故事中充满了童真,充满了禅意,充满了生活情趣,更充满了真性情。

(2)作者对普通劳动者的情感是怎样的?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3)本文运用对比手法来结构文章,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8高二上·大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
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1)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南冥者,天池也②奚以知其然也③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④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⑤之二虫又何知⑥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⑦去以六月息者也⑧而莫之夭阏者
A . ①③⑥/②④⑤⑦/⑧
B . ①③⑥/②⑤⑧/④⑦
C . ①③⑤/②④⑦⑧/⑥
D . ①③⑤/②⑥⑧/④⑦
(2)下列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B . 《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C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环旋着往上飞
D . 去以六月息者也息:气息,这里指风
(3)翻译画线句子: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一下·长春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盟鸥
(宋)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

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作者被投降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二字统摄,用“千丈翠奁开”之喻,盛赞带湖景色之胜,说明“甚爱”原因。

B . 面对带湖美景,“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用夸张写法来说明“甚爱”程度。

C . 作者极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表露了自己摆脱官场尔虞我诈的烦恼和明枪暗箭的惊恐以后,心情的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中又透露出几分孤寂与无聊。

D . 还好有鸥鸟是作者的知已,它们“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来到他的身边,作者也举杯为永结盟好作贺。

(2)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

”细玩稼轩此作,确有“不言言之”的“寄言”之妙,请结合全词,说说这首词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2020·义乌模拟)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刑罚不中,________,________,言之必可行也。

(《论语》)
(2) ________,________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滕王阁序》)
(3)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________,________?! (张溥《五人墓碑记》)
(4) 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5)东城渐觉风光好。

穀皱波纹迎客棹。

________,________。

(宋祁《玉楼春》)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8. (5分) (2020高三上·开学考)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找出(只写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

①全民健康是公共卫生的基石。

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预防为主,不断加大公共卫生投入,③有效控制危害健康的因素,消除了一大批重大疾病。

④2012年以来,中国积极推进医疗改革,在较短时间内树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⑤医保覆盖面95%以上人口。

⑥如今,医药卫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中国正在积极
探索中国式的解决办法。

⑦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⑧必将为13亿中国人带来更大福祉。

9. (5分)下面是上海、浙江等地学生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上的群体差异图,请根据两张图所反映的情况各写出两条结论,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条不超过40个字。

图1:男女生在各科选择上的差异(%)
图2:城乡学生选择“优先组合”的差异(%)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20高二上·哈尔滨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上的画面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作为一名时代青年,请据此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答案:1-1、
答案:1-2、
答案:1-3、
考点:
解析: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答案:2-1、答案:2-2、答案:2-3、考点:
解析:
答案:3-1、
答案:3-2、
答案:3-3、
答案:3-4、
答案:3-5、
考点:
解析:
答案:4-1、答案:4-2、
答案:4-3、
考点:
解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答案:5-1、
答案:5-2、
答案:5-3、
考点: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