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 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 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探究:
1、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
• •
何宁 曾可 吹枝 落头 北雨 枝盖 。,
陶渊明爱菊,寄寓了 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 的品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为陶诗意境、 风格的名句,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 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境”, 这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思考:“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 “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题步骤:
1.肯定哪一个更好, 2.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3.运用的……艺术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 4.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现了作者……
·
饮 酒
其 陶

明五
一 导入新课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本单元里面哪一位或者说哪几位人物可以称为孟子所说 的大丈夫呢?
周亚夫、愚公、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
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 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 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 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 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 者。诗风平淡自然,朴质清雅。
译: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 悠然间, 那远处的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译:山气氤氲,雾气缭绕,夕阳西落,傍 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伴而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这其中有人生的真意,想说出来,却不 知怎样用语言表达。
赏析
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 分别写的是什么?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以 后。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 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 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 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二、朗读诗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 生活; 包含着诗人悠然淡 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 的志趣。
1.默写
(1).陶渊明《饮酒》中抒写诗人闲适自得心境的诗句
(或:体现诗人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千
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我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饮酒》中 有与其意境相似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 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平和 闲适的心情
诗人笔下描绘了一 幅怎样的田园风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心境?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 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菊,偶一抬头,无意 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 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 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 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 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 心境。
(1)听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翻译诗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
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 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
译:你问我何能如此? 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3)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谢谢
“见”是不经意见看到了,是无意识的, 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在东 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 悠闲地采菊,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 南山,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悠然自 得的状态,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 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如果用“望”字, 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悠然”之 态荡然无存。
(1-4)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5-10)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 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1、既然生活在人往来的环境中,为何“而 无车马喧”?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与俗世的 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2、“心远地自偏”,“远”的对 象是什么?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 情?
4、“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该如何理解?
“ 此”指闲适生活;“真意”指从自然景物中领略到的自
然之趣和人生之趣。 忘言” 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蕴藏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 灵去感受它的哲理。
暗含辞官归隐、寄情山水乃是人生的真谛。
答题步骤: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