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有效性的提高(江苏盐城 董德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有效性的提高
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董德勇
有效的提问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纽带、催化剂,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他们的思维。
实践也证明,很多像孙双金、魏书生等特级教师、名教师的课堂之所以异同于我们普通教师,就其原因在于这些“高级”的教师擅长通过有效的、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师生交往、生生交流、共同发展。
那么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怎么才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针对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在于问题的质而不是量,要有针对性。
其目的是点燃学生的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不断增强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情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因此教师的问,要问得有目的性、针对性、指向性。
要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的理解与领悟,另外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针对学生的学情如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等进行有效提问。
如:我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我在导入和精读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句话是谁说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从中你体会到肖邦是个怎样的人?这样既抓住了文章的重难点,又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感受到肖邦的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二、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课堂提问的灵魂。
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低俗、毫无意义和没有一丝生命力的提问。
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忽视对课文教学问题的精心设计与严密组织,问题的随意性太强,导致课中出现“启而难发”,学生满眼茫然,这样的提问只会致使学生主体性降落,不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考、认真的质疑、真诚探究的心理高潮,也只会使课堂教学效益处于凝滞状态,阻碍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提问来引导学生同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聚精会神、依此类推、温故知新。
同时,教师也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使之应启而发,使学到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在课末,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一开始大多数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宽容大度、顾全大局、深明大义。
而对廉颇的斤斤计较和心胸狭窄的弱点加以放大,却忽视了他的知错就改这一优点。
我在学生说完蔺相如时,顺势引导:廉颇有没有优点?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打开了话匣子。
从而在交流中进一步丰满了廉颇的形象。
三、挑战性原则
现今世界处于一个知识爆炸,信息海量,高速运转的时代。
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如今的学生,唯有不断的从书本中获得新知识,才能适应和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未来、着眼学生的现在,紧紧围绕我们
的母语、牢扣课文的中心,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使他们积极、认真地投入到“我要学、我要发展”的活动中去。
使他们明确:昨天的素质,能否满足今天的需要,今天的素质,能否赢得明天的胜利?如:我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文时,我在课末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作为四大发明的故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才能应对世界的新变革和挑战?在克隆技术方面,将取得那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其他方面呢?
四、层次性原则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新课标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不能在提问时只关注优等生,忽略中等生,怠慢滞后生。
剖析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评比,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为了得到好评,为了获奖,在课前先到授课班级摸底,记录成绩好的学生名单,课中提问时都是这些学生回答,这样老师的课上得流畅、顺利,掌声一片。
其实这些都坑害了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在课中处于“悠然自得”的状态,被动接受知识信息。
因此,我们要在备课时,踏实钻研教材,设计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经过思考都能解决基本的问题,领悟课文的要义,给他们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促进全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能得到不同的进步。
如:教学《诺贝尔》一文中的“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
近了!近了!
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
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这几句时,我没有在学生阅读以后笼统地提问:这几句话表现了诺贝尔的什么精神?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对此很容易就能说出答案,但对文本的理解只停留在浅层次。
故我作了以下提问:1.这段话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诺贝尔的专注?2.他为什么要亲自实验呢?说明了什么?3.这儿连用了三个”近了!”,是什么近了?意味着什么近了?这又能反映出诺贝尔什么精神呢?我通过这样一组由易到难,层次清晰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引入成功。
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也都能学有所获:学习较差的同学,能完成基本题;中等生和优秀生能完成更多的题目,且回答内容精彩。
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与互动,使每一个学生都取得进步。
总之,如果我们教师提问的技巧运用得当,就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全面的、和谐的、生动的发展,个性得到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