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案 (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有质疑,思考更集中深入。
特别要学习的是诗人的打破常规,不拘泥,不老套。
接下来作者没有写自己当时的心境,却想像未来,这样是不是冲淡了思念的情感?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那时叙说的是“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美。
作业
1.朗读背诵。
2.了解李商隐的其他作品。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
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重点:
1、体味诗词意境。
教学过程:
《夜雨寄北》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音乐渲染氛围,导语引出作品。
1.在上课前播放《雨的印记》。
2.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弥漫夜空。这样的情形下,提笔铺纸向别人述说自己的思念之情别有滋味在心头,怎么说呢?说什么呢?我们看看李商隐是怎么说的?说的什么?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掌握古文化常识,便于诗文的理解。
理解诗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诗中两个“期”字,“巴山夜雨”也两次出现,这不是格律诗避免的吗?这样写有何好处?
用音乐营造氛围,感染学生。提出疑问,激发兴趣,认真思考。
同上一首。
欣赏配乐朗读,老师范读。
1.欣赏在过程中体会诗写作的特点。
2.老师范读,强调节奏情感,学生有所领悟。
学生感知写作特点:词语反复突破格律诗的常规。读来诗人情感不太明显。
学生的思考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新的疑问产生:这是绝句吗?
解读题目
1、这首诗的题目如何理解?
让学生明白情感的抒发不只局限于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景抒情、不是抒情胜似抒情更是韵味无穷。
总结特点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学生领悟平实语言中情感的曲折微妙。
学生学会挖掘文字的内涵,善于总结。
最后一次朗读,领会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学生在把握诗人感情的基础上诵读。
《夜雨寄北》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诗词的意境。
2、体会作者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家园亲情,探究中国人的故乡情结。
说明:
《夜雨寄北》这首诗中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的情感。作者抒情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不仅在艺术构思上有独创性,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教学中过程的设计要让学生领会到这首诗的创新,又让学生能从中明白诗人的情感。
章法结构上有独创性,“期”字重复,一个是妻子问,一个是自己答;妻问希望他其早归,自己答感叹归期没有准确的时间。
“巴山夜雨”重复,一个是写眼前实景,一个虚写,设想未来。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
两处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