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 第二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从认识到实践
笫二次飞跃是理论联系实际、改造 世界的过程,也是实践检验理论的过 程,它比笫一次飞跃更重要。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无限反复性 1、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受主观条件的限制 ②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2、人类的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观上的唯物论) 1、真理的内涵 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 范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认识。
绝对 原子 物 理学 原子 原子 原 子核 相对 绝对 核物理学 原子核 中子 质 子 相对 绝对 基本粒子 物理学 中子 质子 基本 粒 子 相对
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中,每个 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 此,真理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接近无限发展着 的客观世界的过程。 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发展过程,是 人类认识发展的深层动力机制。人类认识 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矛盾,决定了真理 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性认识由相对走 向绝对的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活动无限 向前延伸的过程。
知觉 苹果=红+甜+硬+…… 表象 再现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硬!红!甜!
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
水果
(共性) (个性)
判断:
水果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推理:
(共性)
(个性)
我怎么看不见万有引力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表面的、外部的 直接性、生动性 感觉、知觉、表象 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内部的、本质的 间接性、单纯性
概念、判断、推理 高级阶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联系
F=GM1M2/R2
②来源于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①有待于发展到
③相互渗透
理性认识中 有感性认识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概 念
感 觉
那树是绿的
语言
感性认识中 有理性认识
2、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①狭义的理性:指理性认识 (与感性认识对立) ②广义的理性:包括理性和感性 (与非理性相对立) 非理性包括人的本能、意志、情绪, 灵感、欲望、意念、兴趣、需要,习惯、 信念、潜意识。(情商)
2、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本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源 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 实践。
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错误 反映。真理和谬误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地心说
日心说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观上的辨证法) (1)真理的绝对性(无条件性、无限性)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绝对的。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②是指人类认识按其本质和任务来说,是能够 正确的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真理的发 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自然属性(联系) 人的认识 实践 本质 社会属性(区别)
人的本质是 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被认识 审美关系 认识关系 能动的 反作用 体验美 感知美 创造美
主体
实践关系
客体
决定
改造被改造
价值关系
2+b2=c2 a
B
B
a2+b2≠c2
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
真 理
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近似性、 有条件性
绝对性
相对性
(3)两者的辩证关系 ①相对包含绝对的成分、因素、颗粒 ②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 ③两者相互转化 2×2=?
绝对 相对
相对 (表现过程) 绝对 (发展过程)
--恩格斯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 想路线,毛泽东同志 用中国语言将其概括 为“实事求是”四个 大字。
--邓小平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要重视理论创新
重视理论 创新,必须坚 决反对对待马 克思主义的教 条主义态度
要坚持调查研究,反对“唯书”、“唯 上”
内容具有确定性,发展具有无限性
(2)真理的相对性(有条件性、有限性) 认识的广度有限,认识的深度有限
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 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 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 部事物的正确反映。(承认认识有待扩展)
a c c 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 a 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 b A b A C C 似正确的反映。(承认认识有待深化)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认识能力上) (三)能动反映论与被动反映论的对立 世界 世界 (怎样认识上) 不可认识 可认识
费尔巴哈的逻辑思路:
身体的共性
动物的本能
人的认识
活动
本质 思想意识
(生物学意义上的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被动的反映论
人类能动地改造客 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的逻辑思路: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从真理的本性上来看
2、从实践的特点上来看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 准的确定与不确定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 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 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 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 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 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 值和实际价值。
认识运动的规律
实践到认识
认识到实践
真理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 真理与价值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真理的检验标准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认识的本质 (划清三条界限)
(一)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认识本质上) 1、唯心主义先验论
“从感觉和思想到物”
2、唯物主义反映论
有用性 效益性
基本的 首要的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决定 实践 指导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
三、认识的运动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
第二次飞跃 改造世界
第一次飞跃 认识世界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P58) (1)区别 ①定义不同 ②特征不同 ③形式不同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 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 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 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
第二章知识结构图示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的基础
对象上对立 能力上对立 怎样反映 实践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要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身素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过程,也是从必然走向 自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