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行动” “长得胖就给学校丢脸吗”等作文素材解读及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盘行动” “长得胖就给学校丢脸吗”等作文素材解读及运用“光盘行动” “长得胖就给学校丢脸吗”等作文素材解读及运用
河北庞振军
【素材展现一】
公益2013-“光盘行动”
今天,你吃光盘中的食物了吗?近日,以“光盘”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引发关注,并以晒出自己吃得一干二净的盘子成为时尚。

从发起人的几条微博开始,网友迅速响应,人民日报在腾讯微博也随之发起“光盘行动”,加上新浪网、新华网、光明网等媒体以及公众人物的关注和转载,这一活动急速升温。

“光盘行动”的发起者是北京一群因参加培训而结缘的中青年人。

这个团体有将近30个成员,从1月初有了号召杜绝浪费的想法到今天,“光盘行动”在微博上被转发约5000万次。

他们在北京实地发放宣传单6万份,在餐饮企业张贴海报5000余张。

除了北京,呼和浩特等其他城市也加入进来,团队的成员不断接到饭店、餐厅的电话,要求他们再多送些宣传单和海报来……(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素材解读】
“全世界饥饿人口超过10亿!全球平均每年因饥饿死亡的人数达1000万,每6秒就有1名儿童因饥饿而死亡!如果我们每天的食物减少浪费5%,就可救活超过400万的饥民!”这是“光盘行动”宣传单上的话。

这是一组真实的数据,让人不能不深思,你看到这么触目惊心的数字时,还忍心倒掉盘中的食物吗?还忍心浪费粮食吗?
“光盘行动”的发起团队并非公益组织,团队成员在用实际行动号召人们“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

他们认为,这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而且只要坚持,就可以做到。

在实践的漫长道路上,坚持是一针强心剂,能影响到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从而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使社会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运用示范】
记得有这样一句广告语:“种下一棵树,收获一片绿荫,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片希望。

” “光盘行动”的发起团队虽然不是公益组织,但是团队成员在践行公益行为,在履行自己的责任。

他们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向人们传递着“让盘子一千二净”的观念。

这种观念不仅是时尚的,更是务实的。

他们这样做,既可以环保,又可以节约,还能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何乐而不为呢?这种理念一旦深入人心,每个人都会身体力行。

陈光标可以说是高调节约的宣传者。

一天,陈光标回饭店拿东西,看到服务员在吃他们剩下的东西,于是,在微博上说要对这几名服务员进行奖励。

不管结果如何,陈光标高调宣传节约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而
相比之下,某些企事业单位宴请宾客后,满桌的剩饭剩菜,他们情何以堪呢?
【素材展现二】
长得胖就给学校丢脸吗
买女士的儿子9岁,在南京一所小学上三年级。

一天晚上,儿子一回家就委屈地告诉她,上级来学校视察,体育老师嫌他跑不快,不让他去操场上课,语文老师见他单独在教室认为影响不好,便把他叫到办公室站了一节课。

(选自《现代快报》)
【素材解读】
孩子因为长得胖,跑不快,就被拒绝上体育课;老师又怕他单独在教室影响不好而让他在办公室站一节课。

这是怎样的教育理念!难道长得胖也与学校的教育有关吗?不管是什么上级领导也不会把责任归于学校吧!在他们眼里,胖成了一种罪。

在这里,我们不禁要反问一句,孩子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现在他们的权利在哪里呢?不管胖或瘦都有上体育课的权利,而没犯错却被“罚站”一节课,道理何在?学生的自信心是否会受到影响,如果同学取笑他是否会让他产生心理阴影?这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思,千万不能再出现一次。

【运用示范】
“尊重”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是对别人的平等对待,是对他人人格和价值的肯定。

(作文素材)魏书生先生说:“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教师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是神圣的。

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处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以使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学生。

”尊重学生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当孩子因为胖被拒绝上体育课后,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要知道没有比让学生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怎能为了上级的视察而丧失了教师的尊严,怎能为了上级的视察而“牺牲”学生的自尊?这种现象折射出教育功利色彩的严重性,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反思和重视,改变教育理念,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脸上绽放笑容。

【素材展现三】
求证被挡,爱心受伤
1月23日,出租车司机易艳辉搭载一名突发哮喘病的患者,为赶时间闯了红灯。

事后易艳辉怕被扣分罚钱,希望对方写一个证明以证实自己是为救人才闯红灯,不料遭到对方拒绝,并称“的哥本来就应该救人”。

(选自《潇湘晨报》)
【素材解读】
出租车司机为了救突发哮喘病的患者赶时间而闯了红灯,这种行为是善举,是正能量的体现,是值得肯定的。

受救助者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感谢司机,而当司机怕被扣分罚款希望其写一个证明时,却遭到其拒绝,善举遇到了冷漠,这是人性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如果
每个人都持这种想法,这种态度,太多的“应该”就会催生更多的“不应该”,社会就会因此变得更加冰冷。

【运用示范】
爱心需要延续,而不是伤害。

长沙“的哥”易艳辉,为让患病乘客尽早赶到医院,冒险闯了红灯。

事后,“的哥”担心会被扣分、罚款,希望乘客给自己写一个证明,谁知其竞“翻脸不认人”,并称“‘的哥’本来就应该救人”。

“就算“的哥”应该救人,但“的哥”应该闯红灯吗?如果“的哥”也像他一样根据“应该”与“不应该”行事,那么也许他的病情就延误了。

况且世上本没那么多“应该”,即便“应该”也应懂得感恩,这是文明,是素质,更是道德。

只有这样,爱心才能得到延续,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

【素材展现四】
教材,我们错不起
众所周知,准确严谨是教材的生命。

但近年来,教材出错的新闻屡见报端,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张作霖照片并非张本人,屈原、祖冲之的衣襟被指穿反,战国时期的孙膑坐上轮椅,荀子坐凳子读纸质书,韩愈的生卒年被搞错只活了1 5年……教材之误,不禁让人担忧其能否承担传知启智、教化育人的重任。

根据我国出版物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包括教材在内的图书必须经过“三校一读”才能付印,经过如此严格的流程,教科书还是留下了这么多“遗憾”,有读者甚至调侃“无错不成书”。

出版社把关者对疏漏“熟视无睹”,读者和媒体反倒成了“质检员”!
目前,随着教材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往由一家出版社垄断全国中小学教材市场的局面已被打破,教材的多元化趋势,让各地同类教材之间出现了竞争。

竞争的法则从来都是优胜汰劣,漏洞百出的教材,显然不可能站稳市场、赢得读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素材解读】
教材本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更是培育科学精神的平台,所有不符合科学精神的东西,都不应出现在教材里。

对于已出现的错误,应及早澄清或解释,并在再版时改过来。

这样既体现了对作者负责的态度,也避免人们对教材失去信心。

【运用示范】
态度决定一切。

既然教材编写要经过“三校一读”才能付印,那么,为何还会出现这么多错误呢?显然,是不负责任、敷衍了事的做事态度导致漏洞百出。

只有改变态度,用心做事,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曾长期服务于中华书局的左舜生在回顾编辑经历时曾说:“一本书经过七次校对才付印……刊物的每篇文章至少要经过三个人过目,”即使抗战时期,他们对教科书,“检查甚严,抽查发现有不合规格者,即全部退厂复查”。

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环境中能做到的,我们今天没有理由做不到。

让哲理升华你的文章——哲理类素材运用技巧示

【技巧提示】
1.理为中心,贯穿全文。

写作哲理思辨类命题或哲理思辨作文时,不少考生往往用记叙文写作。

如何引入哲理素材,便成了文章出彩的瓶颈。

综观近年中考哲理思辨类记叙文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将理性佳句作为贯穿全文线索的思路,可谓大放光彩,极受欢迎。

2.事为血肉,巧作支撑。

与同类记叙文不同的是,无论是情节的构思,还是人物的塑造,都得围绕所讲之理来展开。

如你可以通过身边的故事,来阐述罗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道理;你可以通过自我的经历,来阐述班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古话。

这种用生活故事来说明哲理的思路,精美别致,评分偏高。

【素材回放】
小小的善举会有意外的收获
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一对年老的夫妻走进一家旅馆,他们想要一个房间。

前台侍者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旅馆已经客满了,一间空房也没有剩下。

”看着这对老人疲惫的神情,侍者又说,“但是,让我来想想办法……”好心的侍者将这对老人引领到一个房间,说:“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现在我只能做到这样了。

”老人见眼前其实是一间整洁又干净的屋子,就愉快地住了下来。

第二天,当他们来到前台结账时,侍者却对他们说:“不用了,因为我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屋子借给你们住了一晚——祝你们旅途愉快!”原来如此。

侍者自己一晚没睡,他就在前台值了一个通宵的班。

两位老人十分感动。

老头儿说:“孩子,你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旅店经营人。

你会得到报答的。

”侍者笑了笑,说这算不了什么。

他送老人出了门,转身接着忙自己的事,把这件事情忘了个一干二净。

没想到有一天,侍者接到了一封信函,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张去纽约的单程机票并有简短附言,聘请他去做另一份工作。

他乘飞机来到纽约,按信中所标明的路线来到一个地方,抬眼一看,一座金碧辉煌的大酒店耸立在他的眼前。

原来,几个月前的那个深夜,他接待的是一个有着亿万资产的富翁和他的妻子。

富翁为这个侍者买下了一座大酒店,深信他会经营管理好这个大酒店。

这位服务生就是乔治·波特,奠定希尔顿酒店高贵地位的首任总经理。

热用理由:我们不要轻忽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也不要疏忽任何一个可以助人的机会。

因为,给与他人帮助的时候,或许你就给了自己一个机会。

作文时,若能借鉴这个故事的立意方式,内容定会曲折引人;用作佐证素材,亦能绽放新奇的光彩。

【片断仿写】
哲理类精彩片断一:
一位哲人曾说过:“平静的湖面训练不出勇敢的水手;安逸的环境培养不了伟大的人才。


面对日趋竞争激烈的社会大潮,我们国家和民族需要大量人才,而我们的教育方法却在剪断孩子们的翅膀,而不是让他们接受历练,丰满他们的成长羽翼。

仿写训练:
哲理类精彩片断二:
道德虽是无形的,但它的力量却是巨大的。

哲学家萨特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高尚的信仰——良好的道德。

一个人有了良好的道德,它可以让人变得高尚起来。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出租车司机徐国平捡到乘客方女士丢失的新手机,通知方女士,方女士没有时间去拿,他就让妻子送到方女士的家中。

一位普普通通的出租车司机作出了一般人所不能做的举动,这种拾金不昧的良好品质是令人震撼的,让人折服的!
仿写训练:
【运用典范】
同在一个屋檐下
一考生
我惊讶地问妈妈:“为何在屋里走动时,总怕踩到地雷似的。

”妈妈笑着回答说:“大家不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吗?”我虽然理解妈妈的心意,却还是认为她过于讲究了。

妈妈见我一脸随意,挺认真地接着说:“我们家的地面是张爷爷家的屋顶,走路声音大了,爷爷奶奶受不了。

”我噘着小嘴反驳,为什么我们楼上的不这样想,总是弄出“咚咚——咚咚——”的声音。

妈妈说,楼上有一个两岁的妹妹,她要长大,蹦呀跳呀需要运动。

我的小嘴噘得更高了——那受委屈的就是咱们家了!妈妈紧紧地盯着我,更认真了,说:“为别人着想,是人生一等功夫。

”接着,妈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那年,妈妈从乡下奶奶家回城,在村头汽车停车点有三个人先后上了车——怀着5个月身孕的妈妈、一位中年妇女扶着一位老者。

妈妈主动让那个中年妇女扶着的老者坐了那个座位。

刚坐下,老者又站起来指着妈妈说:“你不方便,你来坐吧。

”妈妈不肯。

就在这当儿,刚上车的一个小伙子十分麻利地从老者背后挤过去,坐在了那个座位上。

老者盯着小伙子,很平静地说:“小老弟,好好看看这个位置,你该不该坐!”
小伙子抬头瞪了老者一眼,根本不在乎。

老者转过身,喃喃地自语道:“能为别人着想,是人生一等功夫啊。

”这回小伙子吱声了:“你这老东西怎么骂人?”
“我不是骂人,我是关心你爱护你呀!” 小伙子不领情:“你算谁呀,你活得不耐烦了——癌症!”那个扶着老者的妇女早已气得眼里滚出来了泪水,“你说对了,我爸是个癌症患者,已经是晚期了。

”同车的旅客都被这个情景震动了。

大家站起来争着给老者和妈妈让座。

就在与老者相视时,妈妈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位老者竟是中学时代的老师。

老者兴奋地说:“人
生一等功夫,是明朝学者杨椒山的名言,我的学生都还记得住啊!”
听完了这个故事,我眼里闪着泪花,轻手轻脚地走进了书房,生怕惊扰了楼下的老人。

因为我的心里记下了一句话:“为别人着想,是人生一等功夫!”
【简评】
1.化虚为实,名言说理。

面对“同在一个屋檐下”这一抽象话题,考生没有去空泛地议论或抒情,而是用一句“为别人着想,是人生一等功夫”自然地展开情节,很巧妙。

2.巧妙穿插,线索分明。

考生就是用这么一句看似寻常的话语,在文章中自由穿插,多次呼应,将“为别人着想,是人生一等功夫”这一深刻的主题,展示得极为深刻。

【参考范例】
1.鲁国智士曹刿曰:“夫战,勇气也。

”他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理论,靠士兵的“勇气”把齐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在残酷的战争中,勇气是一只有力的手,支撑着你的命运。

它可以使你在精神上战胜自我,在气势上压倒对手,让人满怀信心,充满力量,稳操胜券。

2. 梭罗说:“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古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

于是我在纷繁虚假生活中看到了属于人本质的真。

”我记得那个弃楚国相位不顾、毅然决定“曳尾于途中”的庄子,这个心如秋水的高洁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曾向权势利益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他就像一棵树一样捍卫着自己的心灵,没有人能将他拔起,这棵树认定了自己的灵魄,他不会轻易让他的本真逃离。

历史类素材运用技巧示范中考作文经典素材运用点拨满分作文素材运用技法透视责任作文范文及经典素材
何谓责任?责任是孔子口中的“当仁不让”,是诸葛亮笔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李大钊的那句“铁肩担道义”,是我们品质的试金石。

你一定听说过那个在1分46秒内保住24名乘客的平凡客车司机吴斌。

那个被誉为“最美司机”感动全体国人的男人。

他在身体受到巨大撞击时依然紧握方向盘,在缓缓刹车、解开安全带后,依然挣扎着站起来叮嘱乘客注意安全。

这个平凡的男人在瞬间内用生命履行了自己作为一个驾驶员的职责,用他的职责完成了他生命的高度。

英雄已逝,但他至死履行责任的光辉永不泯灭。

狄更斯说:“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受到好像吃梨喝蜂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给抵消了。

”不知吴斌师傅忍着常人不能想象的剧痛,尽一位客车司机最后的责任时的感受,是否同狄更斯说的那般美好。

但我知道,吴斌师傅定是把敬业当成自己的习惯,融入进他的血液,才会在这短短时间内爆发出超能量。

让这个曾经普普通通的客车司机牢牢被世人铭记。

其实,不平凡的并不是责任本身,而是我们承担责任的过程。

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是美的,因为他在挫折中不断磨练自己,大步迈向他的精彩人生。

2011年5月,校园民谣旗手、清华才子高晓松因酒驾事件弄得满城风雨。

但他没有逃避公众的质
疑,而是向公众诚恳致歉,服从教改6个月。

梁启超说:“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高晓松虽然一开始因为没有履行一个驾驶员的职责而锒铛入狱,并在看守所的一百八十四天里,脱离了那些光鲜、膨胀的日子,尝到了“负责任的苦处”,但出狱后的他并未迷失自己,而是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并以自己的原型拍摄了一个公益广告,承担了一个公众人物应有的责任。

他的悬崖勒马,让他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并未受多大损伤,甚至得到了更高的评价。

现在的高晓松,又回到了他原来的生活,忙着做评委,写歌,拍电影。

而他的人生似乎也因为这一次的经历而变得更加明朗。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林肯的一段话。

他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

如此,你才能磨练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而这就是责任,一个看似微小实则影响我们一生的行为。

模拟打分:(内容)17分+(表达)20分+(发展等级)5分=42分
总评
这篇文章也有比较明显的优点。

第一是主题明确,开篇明旨,接着结合命题材料和有关事例,阐述了英雄之所以被铭记,正是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以及给社会带来的积极意义,并倡导人们学会尽责,条理清楚,首尾呼应。

(作文素材)第二是紧扣材料,文章把命题材料作为重要事例,运用于具体的阐述之中,有效地防止了写作的游离。

第三是感情真挚,在不事雕琢的论证中抒发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向名人致敬、朝英雄看齐,只因他们身上共有一份难得的品质,即责任。

不足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详略安排欠妥当,文章第二、三节论述的是同一个事例,而且吴斌师傅的事例本身是材料中提及的,行文时要论述但不必详写,而真正的主体部分只选用“高晓松酒驾”事例,显得有些单薄,且这个素材本身所占篇幅又过多;二是素材选用欠合适,文章由材料中的“吴斌师傅”起笔,主体事例再次阐述,缺乏说服力,而且后面提及的“高晓松”事例,“责任”的概念更倾向于“应承担的过失”,观点陈述与中心立意稍有偏离。

提升方略
根据以上分析,提升这篇习作既要解决内容详略问题,也要选择加入比较贴切的素材。

首先,文章开头可以由材料引入,将文章2、3两个段落合并,提出中心论点;接着简单论述“什么是责任”,“为什么要负责任”;重点的笔墨可以放在“怎样才算是负责”,中间可以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丰富文章主体的内容;最后可以将话题上升到“人生”的高度,负责任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人,结尾点题,升华情感。

如此安排,详略得当,结构完整,思想深刻,给人层层推进之感。

其次,文章素材的选用上,对于“吴斌”事件只需一带而过,主体部分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事例,如不负责任的行为有哪些,同时会产生什么样的不良影响,让我们意识到人的一生做任何事都需要负责任地对待,这主要从对自己负责的角度切入;除了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对社会负责,接着可以联想到社会或国家,也同样需要每个人去尽自己的一份责任,才能更好地创建和谐社会,逐步增加人们幸福生活的指数。

这中间可以选用2003年中国无数医护人员同“非典”的战斗事例等,说明“责任”是一种无形的意识,驱动人不自觉地为集体着想,“责任”是重如泰山的承诺。

这样论述不但内容充
实,选材恰当,而且全文文脉贯通,富有感召力。

经典素材
1.责任就是对要求自己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德】歌德
2.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

——【美】毛姆
3.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于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梁启超
4.王顺友,一个马班邮路的普通投递员。

[1] [2] 下一页
为何84%的人自认为被“大材小用”
作者/ 山东李佩胜
[话题引入]
一项由加拿大兰德斯塔德公司所做的全球工作监察调查在32个国家进行。

调查结果显示,觉得自己大材小用的人比例最高的是中国,高达84%,排名第二、第三位的分别是土耳其和希腊,各占78%和69%;觉得自己大材小用的比例较低的3个国家分别是——卢森堡23%、丹麦25%和比利时28%。

(摘自2012年12月16日《扬子晚报》)
[寻根溯源]
一、大材小用,效率低下
高达84%的人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不能不说是职场的黑色幽默,背后折射出职场潜规则盛行,是对职场“中国式晋升”的辛辣讽喻。

能者上,庸者下,本是职场的竞争法则,可惜的是,在职场潜规则无孔不入的态势下,很多时候反而是平庸者上,小材大用;有能力者不得志,大材小用,在这样的用人机制下,内耗必然产生,工作效率低下也就不难理解。

二、小材大用,揠苗助长
任人唯亲,小材大用,等同于揠苗助长,破坏了竞争的正常秩序,助长了投机取巧心理,人为增加了职场人才使用的障碍,不但制造了矛盾和内讧,使职场充满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还令人人自危,制约了工作效率,危害很大。

小材大用是践踏用人制度,是乱用人才,而且“小材大用”比“大材小用”更可怕,大材小用虽然屈才,但是依然发挥着人才的作用,可是小材大用则误事,长此以往,害人害己,害单位害国家。

三、任人唯贤,人尽其才
职场不是官场,让职场人尽其才,任人唯贤,是中国职场迫切需要解决的用人意识问题,什么时候“中国式晋升”摒弃了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的弊端,职场才能够焕发应有的活力。

任人唯贤,人尽其才,体现了人才选用的科学规律,最大程度体现公平、公开和公正的用人原则,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人才的价值,提高团队的协作精神,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产力水平。

四、大材小用还是自不量力
在当前浮躁的时代,不少人容易眼高手低,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不安于踏踏实实做事,只会抱怨和指手画脚。

他们愿意看、愿意说,却不愿干。

看到别人工作,他们嗤之以鼻,评论起来头头是道,可若要将他安排到同样岗位,却做得不如别人。

这样的人最爱抱怨“大材小用”,其实是自不量力。

[应对策略]
一、社会需要公平的环境
当下很多单位的管理文化是粗放的,很多工作是计划管理,自上而下强制安排,岗位数年不变,不太关注员工的创造力和成长需求,很少为员工创造发展空间。

有关部门应该思考,如何通过制度改革,打通上升通道,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通过“机会的公平”,实现个体“自由发展”。

切实破除僵化落后的机制,为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公平的外部环境。

二、贫瘠的土壤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对于个人来说,也应该意识到,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小用”,问题的关键是怎么面对不够理想的职场环境,然后努力超越它。

要知道,贫瘠的土壤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关键看你是不是顽强的种子。

青年人应该摒弃焦虑心态,面对逆境更不要放弃努力。

因为真正的成就是日积月累的,只要看准方向,踏实走好每一步,耐得住寂寞,就一定能得到最好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