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俞穴—井荥输经合(详细解说,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俞穴—井荥输经合(详细解说,非常重要)
出井流荥注为俞,行经入合脏俞原,春宜针荥夏针俞,秋宜针合冬井间,脏病针俞府病合,脏腑有病皆针原。
凡诸井穴肌肉浅,不宜深针自古传。
十二經絡的井、滎、輸、經、合五個特定穴位,簡稱五腧。
《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
」
用水的源流來比喻各經脈運行從小到大,由淺入深,自遠而近的特點。
其臨床應用,《難經·六十八難》曰:「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五俞穴—井荥输经合
什么是五俞穴?
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每条经络各有五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分别被称为井、荥、俞、经、合,故称其为五俞穴。
(荥,音行,Xing 第二声,《说文解字》:绝少水也。
)
古文中,腧、俞、输三个字通用,即通假字。
在古中医经典中,有时称为五俞穴,也有时称为五腧穴,或五输穴。
五俞穴在临床上大多是此较常用和有效的穴位(《灵枢·本输》及《素问·气血论》)。
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总称“五腧”。
这是以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
意思是说,气血从四肢末端向上到达头面躯干,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经气初出,如水流的源头,所以称“井”;
经气稍盛,如水成的微流,所以称“荥”;
经气渐盛,如水流之灌注,所以称“输”;
经气充盛,如水流之长行,所以称“经”;
经气丰盛,宛如水流汇合,所以称“合”。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
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
'
荥:指小水成流。
《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
'
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
《说文解字》:'输,委输也。
'
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
《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
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
'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
《尔雅·释水》:'直波曰经。
'
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
水大流注,不绝为常。
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
'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
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
'
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点:
井穴:开窍醒神,可用于神识昏迷、心下烦闷;
荥穴:清泄邪火,可用于热病;
输穴:可用于发作性病症、关节痛;
经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
合穴:可用于肠胃等六腑病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
《难经·六十八难》所作的补充解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归纳为:“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
意思是说,荥穴和输穴主治经脉经过部位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
《难经》还将五腧穴配合五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补母泻子”法。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按照《灵枢·本输》,五脏有五个腧穴,而六腑除了五输穴以外,还专门有一个“原穴”。
因此,又被称为:井、荥、输、原、经、合。
原穴:原,本原、原气之意。
输注、流经、留止,12经之根。
太渊为原。
原穴:首见于《灵枢》,其含义: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共十二原。
阴经以输代原,阳经排列在输穴后。
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应用:帮助诊察疾病,脏腑有病可反映到原穴上;治疗脏腑病变。
《灵枢》五脏有病当取十二原。
这样算起来,五脏有二十五个腧穴。
六腑有三十六个腧穴。
五脏虽然没有专门的“原穴”,具有原穴同等功能的是“腧穴”。
即五脏的“腧穴”,又是五脏的“原穴”。
总之,五输穴在经络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养生保健上也应当常按揉。
络穴:络,联络,散布之意。
联络表里二经之处。
列缺为络。
络穴:首见于《灵枢》,其含义: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
有沟通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共十五络:十二经络穴、任脉络穴鸠尾、督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
十二经络穴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位于腹部的络穴鸠尾散于腹部;督脉位于尾骨下的长强穴散于腹部;脾之大络大包穴分布于胸胁。
应用:十二经络穴治疗相表里两经的病变,任督络穴、脾之大络治躯干前后病变。
脾之大络还可治全身的关节痛、四肢无力。
俞穴:首见于《灵枢》,其含义: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十二俞穴。
分布:背腰部,均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应用:治脏腑病变以及与脏腑相关的五官、皮肉、筋脉病变。
多用于脏病(从阳引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