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建筑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思考-2019年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升《建筑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思考
、引言
建筑力学》是针对非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力学基础。
由于诸多原因,学生普遍感觉课程晦涩难懂,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提升课堂吸引力,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和关键性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困境
力学类课程,长期以来都是较难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
作者通过教学实践,与学生沟通以及同行间的交流,归纳总结出目前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的困境。
1.教学内容方面。
《建筑力学》包含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门课程内容,并且三大力学自成体系,系统性差。
如不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与组织,完全按照三大力学组织教学,则不能解决教学内容复杂繁多,前后知识跳跃性大的问题,教学效果差也是必然的。
2.教材方面。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出现了一批按新思路编写的教材。
新教材从组织结构上避免了三大力学中交叉重复的内容,但大部分仍然是三大力学内容的叠加,只有少数教材在内容取舍与组合上有较大突破。
目前还没有真正体现不同专业力学教学特点的教材,这也为非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力学教学带来了客观上的困难。
3.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一般更注重抽象模型推导、分析和计算,而没有将高度抽象的力学模型与工程实际结构进行有效对接,导致学生对学习目的产生疑惑,挫伤学习积极性。
其次,教师重视解题技巧和方法,追求解题结果的正确性,而没有注重去引导学生认识和总结力学规律,而这种定性分析的能力对于非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又是本质的要求。
4. 学生因素方面。
该课程安排在低年级,学生还未进行生产实习,对很多工程现象和实践缺乏感性认识。
另外,课程中很多内容涉及到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的知识,学生看到大堆微积分公式和受力分析图例,主观上就觉得枯燥抽象,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同时专业背景也会有影响,如建筑学专业学生习惯于感性思维,而学习严谨的理科学科时会觉得不适应。
三、提升课堂吸引力的措施
1.设计课堂切入点。
课堂教学起点是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语就像磁石,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也可为新课的展开创设
学习情境。
具体方法如:(1)以旧知识导入。
在
复习旧知识点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既明确了与已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又比较自然。
例如,学习“提高梁的强度的主要措施”时,首先复习旧知识点,依次提出:“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是什么?计算步骤是什么?工字形和矩形截面哪个更合理?”等问题,再进行总结并提出如何合理设计梁,从而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用得较
多,运用时必须充分挖掘前后知识点的逻辑联系。
(2)以故事
导入。
通过生动的故事、有趣的事实,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学习“拱结构”时,可从赵州桥的传说讲起,然后过渡到赵州桥的结构设计,如采用圆弧拱、敝肩和单洞设计等,并简单介绍其中包含的力学规律,从而引出课程主题。
这种导入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兴趣,但往往占用时间多,因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
2.设置情景教学。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与体验。
通过学生分析、研究、探讨而得出问题答案。
具体
方法如:(1)静态情景。
把视频,音频材料,
图片等融会到教学中。
例如绪论部分,通过多媒体展现建筑史上学生熟知的代表性建筑,分析其受力和结构造型特点,阐明建筑力学知识的正确应用是这些建筑成功的原因之一。
此外,可通过图片、视频分析一些工程事故,指出这些事故是由于设计或施工人员不懂力学知识而造成,这也能唤起学生的工程责任意识。
(2)
过程情景。
利用现场演示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际情景中。
引出圆例如讲解“约束类型”时,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门窗合页,柱
形铰链这一约束类型,并要求学生通过开拉门窗体会约束反力的作用,从而讲清该约束的结构及反力特点;讲授“力矩”时,可在教室门上预设不同的作用点和作用方向,让学生按照预设要求进行开关门的体验,并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和总结,从而讲清力矩的概念、要素、作用效果等内容。
进行情境创设要注意所展示的情景不能过于复杂,注意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如果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感到困惑,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提示。
3.开展游戏教学。
采用游戏方式使学习过程变得富有吸引
力,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
例如讲解
内力”概念时,可以邀请10 名左右学生在讲台上手挽手站成一排扮演“绳索”,再邀请4或6名学生分成两组,各自在“绳索”一端进行拔河游戏,直到“绳索”在某个环节断开,游戏结束。
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要求扮演“绳索”的同学说说感受,学生回答感觉两边同学都在拉自己。
教师再引导台下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回答是两端拔河
引起的。
同样,游戏停止后“绳索”部分学生受拉感受消失,台下学生回答是因为两端没有拉力了。
教师总结:由外力引起的杆件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内力;内力由外力引起,外力消失则内力消失。
再问“绳索” 断开位置的同学的感受,学生回答被拉得不行了以至于断开。
教师总结:内力不能随外力无限增大而增大,当外力增大到杆件不能承受时,杆件会破坏。
至此,内力的概念学生已能完全理解,并且与内力相关的知识也通过游戏被学生很自然地总结出来。
游戏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保证教学目标实现,不能为游戏而游戏,因迎合学生心理而降低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
4.加强直观教学。
该课程一般安排在低年级,学生还没有接
触实际工程的机会,因此往往感到建筑力学抽象,故尽可能加强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具体方法如:(1)多媒体教
学。
科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生动的模拟。
例如:动画模拟各种几何体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构件的组成,进行几何组成分析。
动画演示铰支座工作状态、梁的弯曲变形等,可将板书无法表示的空间物体及状态改变的过程进行生动再现。
(2)利用教具教学。
例如讲解“压杆稳定”时,以两根材质相同、横截面积相同的木质杆件为教具,一根尺寸较短,另一根尺寸较长。
两杆件一端用相同的方式固定,另一端分别施加相同的压力。
演示过程中,较长杆件在外力增加大一定程度时,发生了明显弯曲变形,随后折断。
较短杆件即使是更大的外力也没有发生破坏。
实物的演示很好展示了“细长压杆”的破坏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其中原理并准确概括出“稳定”的含义。
在多媒体教学和教具教学环节,可以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制作课件或邀请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设计、制作教具,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四、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了浓厚学习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学好。
提升课堂吸引力的方法并非以上几种,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创新。
不管选用什么方法,都需要教师不断调整,控制好课堂节奏,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兴趣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