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草地生态安全问题、现状与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草地生态安全问题、现状与对策分析
第22卷第1期
2005年3月
干旱区研究
ARIDZoREsEARCH
V o1.22No.1
Mar.2oo5
文章编号:1001—4675(2005)01—0045—06
新疆草地生态安全问题,现状与对策分析
赵万羽1,李建龙,齐家国2,刘旭
(1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学研究中心,南京210093;
2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地理系遥感所,兰辛市,密执安州,美国48823)
摘要:简要介绍新疆草地生态问题的由来及现状,运用新的生态安全理论分析新疆草地生态安全时空特征,指出
新疆草地生态安全问题是长期人地矛盾不断尖锐与发展演变而来.人口膨胀引起的资源环境破坏,超载过牧造成
对资源的掠夺经营等,使草地稳定自协调机制破坏,草地自然生态系统由稳定走向严重危机,并引发新的牧业危
机.分析指出,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需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因素.其中,绿洲区牧民定居点的
综合发展水平是维护草地生态安全,实现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现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有:依
法监理草地放牧状况,合理利用,改良与保护天然草地,高效经营人工草料基地,提高畜牧业经营水平等.依托的
关键技术有:草地资源监测技术,退化草地治理及草地利用实用技术等.
关键词:草地;生态安全;新疆;牧民定居;畜牧业
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
生态安全是随着生态恶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
重而新近提出的一种安全理念,其意在于揭示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国家或地区生态环境的状况是否对社会
经济发展构成了威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是
否出现不协调现象等.生态安全作为国家或地区安
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突出uj.
新疆草地总面积5.73×107hm2,占全疆土地总
面积的34%【2】,是哈萨克等民族长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国土安全的重要组成
部分.目前国内外有关草地生态安全方面的系统研
究报道较少.由于新疆草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涉
及的因素多,开展草地生态安全研究对于消除或减
免因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而造成的不良影响,维护经
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十分必要.本文从新疆草
地生态问题的由来及现状分析人手,运用新的生态
安全理论分析新疆草地生态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
提出维护新疆草地生态安全,实现草业可持续发展
的具体对策.
1草地生态所面临的问题与演化过程
1.1新疆草地生态演化过程
上世纪30年代以前,新疆是一个以原始游牧方
式利用天然草地,完全靠天养畜的草地畜牧业地区. 草地畜牧业发展完全受自然控制,年度间变动剧烈, 如1932年冬,阿勒泰地区因雪灾牲畜损失70%j.
重大损失使人们认识到草地建设的重要性,从1933 年起逐渐开始草地初步建设工作,包括兴建国有种
畜场,搭建牲畜棚圈,储备冬草,畜种改良,疫病防
治,飞机灭蝗等,牧业生产水平及抵御灾害能力明显
提高.当时牧业生产起伏虽很大,但草地自然生态
系统处于稳定状态.1949年以后,开始全面系统的
国营牧场建设工作,包括季节草地和牲畜统一划分
调配,棚圈建设,草地和牲畜改良,疫病防治,围栏,
人工草地建设等,牧业生产水平逐年稳步提高,成幼
畜死亡率由50年代初的11%降低到80年代的7%
左右.然而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加剧,全疆
人口由1949年的4.33×10人增加到1985年的
1.36×10人J,增加
2.1倍,耕地面积由1949年
的1.21×10hm2增加到1985年的3.08×10hm2.
增加1.5倍.依靠大规模筑坝引(截)水开荒(毁草)
种粮等,缓解了人口不断增长的压力,但由此造成草
地生境急剧恶化,草地自然生态系统由稳定开始走
向不稳定.80年代初牲畜作价归户及之后的草场
发放使用证,草地由集体经营转入牧户分散经营,经
营的无序性增加.2002年全疆人口跃至1.91×10'
人,比1985年又增加40%,人口的继续膨胀使得草
收稿日期:2004一O3—25;修订日期:2004—12—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o07o432)
作者简介:赵万羽(1965一),男,汉,甘肃秦安人,副研究员,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草地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E—nl:ji柚***************
46干旱区研究22卷
地资源进一步破碎分割,加剧了资源的掠夺性,草地
陷入全面危机之中.
1.2新疆草地生态现状
1.2.1草地水土环境恶化.退化严重河道上游筑
坝引(截)水,开荒造田等,致使平原水域面积缩小,
地下水位降低,优良草地大量消失,物种减少J,
草地环境恶化和退化加剧.新疆草地退化面积【7J 高达2.13X10'hm,严重退化面积为6.70X
10hm2;目前,已经认定的草地年退化速率在2.90 x10hm;40a来,草地可利用面积已减少2.40X
10hm2;优质高产低地草甸草地面积缩小20%~30%;单位面积产草量比20世纪60年代下降30% ~
50%.罗布泊在最近100a来植物种类已由49
种减少至36种.近10多年来,新疆沙漠化扩大的速率每年约400km2,平均每年有8.0X10hm2草
地遭受沙化侵袭【,'?引.
1.2.2草地严重超载,人地矛盾激化在草地严重
退化,承载力不断下降的同时,牧区人口和饲养牲畜头数却急剧增加.从人口增长率看,全疆哈萨克族人口由1978年的8.21×10人(绝大部分从事放牧业生产)增加到1999年的1.30X10人J,21a增
长了59%(纯牧区的人口增长率高于这一数字),而同期全疆牲畜存栏头数由2.48X10'头(只)增加到4.43X10头(只),增长79%.由于牧区人畜增长
的压力,草地资源绝对拥有量和相对拥有量急剧减少,导致草地的利用方式更具掠夺性,人地矛盾激化.据估算(1995年数据),放牧草地超载率60%~70%,局部达100%以上j.2002年,牲畜头数达
4.78X107头(只),折合标准畜6.82X10头(不包
括猪),理论上草地超载100%以上,平均每
0.73hrn2草地饲养一头畜,远远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5hm一头标准畜的干旱带临界指标【10].
1.2.3新的饲料地面临的问题为缓解草畜矛盾,
从1986年起新疆提出并开始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到1999年末全疆已实现定居的牧户达1.22X 10户,占牧户总数的76.4%[71,全疆牧民拥有草料地达4.67X10hm.新的饲草料基地的建立,增加
了冷季饲草料供应,部分缓解了草畜季节供需矛盾. 但由于新的饲料基地开发晚,与传统种植业区相比, 水,土基础条件较差,饲草匮乏仍然严重阻碍着牧业经济的发展,草地畜牧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加入"WTO"后,以市场信息服务为主导的
新经济形态对牧业生产带来新的冲击.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一新的机制,对草地畜牧业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一方面牧业生产资料廉价,生产成本和
产品(主要是肉,乳产品)价格具比较优势[];另

方面,由于牧业区交通,信息渠道,市场观念,文化
水平等方面的劣势,使得牧业又面临新的危机.
2新疆草地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2.1草地生态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安全是指人类生存环境处于健康可持续发
展的状态,它是指人的生活,健康,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社会秩序,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主要强调
的是土壤,植被,水域,大气,矿藏等组成的草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程度和稳定性,更大空间尺度上的生态景观格局的安全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的安全,是自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经济安全(农林牧,工业交通运输以及科技等组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的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包括信息,旅游,服务, 饮食,居住等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
社会要素)[13,141.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15,161,生态
安全是指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否受到破坏,其生
态功能是否受到损害."生态安全"包含两层含义:

是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即自身结构是否受到
破坏;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即生态系统
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生态安全
的对立面是生态破坏,生态压迫,生态灾难,是生态
环境存在的状态或变化偏离人类生存和发展必备条
件或容忍阀值,对区域,国家的发展造成障碍,威胁.
甚至招致生命的损亡,社会经济的崩溃或严重破坏
等[1.
新疆深居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地貌特征为
"三山夹两盆".草地的主要生态问题是由于人口的
不断增长压力(即对草地的干扰强度加大)及草畜的
供需矛盾而引起,安全特征体现为草地农业系统的
健康可持续发展状态,包括生态系统内草地土壤与
植被,草与畜,自然与人三种相互作用关系的协调与
安全稳定性.景观上体现为山地一荒漠一绿洲三者
的时空组合,通过山地一荒漠一绿洲定居点相互间
的自组织协调功能以及放牧区域的时空调整转换来
维护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运转.草地生态安全具体表
现为草地自然生态安全和牧业经济安全.
2.2新疆草地生态安全的现状分析
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貌特征和山体的剧烈抬
升作用,形成富有特色的thug生态系统,绿洲生态系
统和荒漠生态系统.山地草地面积3.41X10'hm2.
l期赵万羽等:新疆草地生态安全问题,现状与对策分析47
占山地总面积的53.6%【引,承载着全疆2/3以上的放牧牲畜(1995年资料),是山区生态系统的主要组
成部分;平原草地面积2.18×10'hm,是荒漠生态
系统的重要组成;新建牧业定居点大多位于绿洲区
边缘.三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新疆草地
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2.2.1草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分析山地是水分
的涵养地,集中了全疆降水的84%,是新疆整个
生命支持系统的根基所在.与绿洲和荒漠生态系统
相比,具有其相对稳定性和系统自调节能力.原始
的游牧业的生产重心位于水草肥美的低山和河谷草甸草地分布地带,由于盆地效应,这里冬暖夏凉,草
质优良,水源充足,四季放牧皆宜.在长期的生产实
践中,已成功地确立出季节牧场轮换利用的合理放
牧系统和规则,形成草畜良性互动的自然生态安全
机制.游牧时期,不同地带草地资源的时空调配主
要是依据限制因素而自发调整.随着牲畜头数增
加,草地时空利用出现不平衡时,放牧区域将从中低山带逐渐向山前及盆地中心扩展;从水源区向缺水
区和环境恶劣区扩展.在人为干扰作用下,如流域
上游截水,开荒造田等造成优质平原草地萎缩和退化,承载力下降,放牧牲畜不得不再次向山区聚集,
已超过山区草地承载负荷.在牧区人口急剧膨胀的
今天,草地载畜量成倍增加,这种超强度的草地放牧方式已使LLJ区草地严重超载,草地结构严重损坏,水土流失加剧,涵养功能减弱,草地自恢复能力下降,
出现持续退化和衰败,对绿洲和荒漠生态系统的调
节和支持功能减弱,自然生态危机加剧【培J.
2.2.2牧业经济安全分析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
使牧民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注入了新的成分,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草料基地配置带来天然草地放牧形式的时空调整变化,畜牧业的关键生产环节如配种,药浴,产羔,育幼和销售将随之转移到这里完成.畜牧业生产重心的转移减缓了山区草地的放牧压力,同时也拓宽了牧民的生存空间.但由于长期传统的"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的牧业生产习惯,牧民对新的生产形式和劳动技能的掌握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明显不足等,使其在与传统农业(主要指种植业,加工业及其它农副业等)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牧业生产落后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从牧业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比例看, 1949年为32.42%,1955年下降为28.14%,到
1985年仅为l7.97%,即从解放后牧业产值比例呈下降趋势.1985年以后,随着牧民定居工程及农区畜牧业的发展,牧业产值所占比例开始缓慢上升, 1999年为l9.4%.进入本世纪后,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加快畜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到2002年畜牧业产值比例升高到
23.7l%.但应该看到,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农区
畜牧业产值已超过传统的草原畜牧业,】,也就是说近年来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还是农区畜牧业(传统的农区和农牧结合区)快速发展的结果,由此可看出传统牧业区与传统种植业区的差距仍十分明显. 特别是游牧民定居后,原有的牧业与城市农区及市场的松散联系变得紧密,产业关联度增加,社会聚集效应加大,安全结构发生变化.牧民不仅要会种地, 更要会科学饲养.这既是牧业进步的标志,但同时又是新的社会生态危机的开始,这也是我国农牧业
人口膨胀的必然而又无法替代的选择.
超载过牧引起草地全方位退化,牧民对草地资
源绝对和相对拥有量的减少,牧业生产基础差,社会竞争力弱等,使其基本的生存条件得不到保障,造成牧业经济的不发达和牧民文化教育素质下降,最终导致牧民的绝对贫困化,加剧经济社会的不稳定,生态系统内部的不安全和人地关系的紧张,使牧民生产生活的基础变得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十分有限,陷入"环境恶化一贫困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无法保障,反
过来又加剧了自然生态的不安全.
3草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人地关系的和谐是维护草地生态安全的基础.
然而,人的基本生存与发展总是第一位的,特别是落后地区尤其如此.当资源不能满足需要,其基本生
存发展面临危机时,资源的掠夺不可避免.由于人
口的膨胀和草地严重超载已严重危及草地的生态安全,仅靠放牧系统自身已难以解决.通过减少牧区
人口或减少牧民的现实收入(减少放牧牲畜数)来实现生态安全不符合实际;而大规模转移牧区人口来增加从业人员对草地生产资料的占有也很难做到. 因此,降低草地放牧牲畜头数的出路只能是绿洲区. 也就是说,以绿洲区定居点的高产,高效生产经营来吸收容纳这部分转移出的放牧牲畜.维护放牧草地生态安全,必须遵照客观现实,从牧业生产的关键点人手,寻求突破.新疆放牧畜牧业的历史悠久,但经
营粗放,在向现代高效饲养畜牧业转变的过程中,很难短期适应,需要一个转变过程[2o].人口膨胀带来的草地资源破碎分割及牧区经济,教育文化的长期
48干旱区研究22卷
落后,使得实施一些先进的草地管理及改良措施非常困难.在进行草地恢复治理生态建设时,应当将草地治理,建设与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要与牧区基本工程建设结合,选择技术应适宜,具体措施得体,循序渐进.依靠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投入和工程建设投入的带动,以提高牧民生产经营水平,市场化运作水平和提高土地承载力为前提,将限定草地载畜量,改良草地,合理利用,封育保护与人工草地建设有机地结合,综合考虑,逐步推进落实.
3.1依法监理草地放牧状况,严格控制载牧量
核定载畜量,使草地载畜维持在合理的水平是
实现草地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严格限定草地载畜量.通过遥感等先进手段,对放牧草地实施适时监控和预测预报,并建立相应的决策管理机制.依据实用的草地合理利用技术规程和草地利用反馈信息资料,逐步实施草地放牧监理执法,确保草地的稳定持续.在强化和促使人工草地承载力提高的同时,调整季节放牧草地配置,使草地的载畜量适当,继而达到合理.
3.2实施草地禁牧,休牧,改良等措施,提高草地生
产力
建立盆地中心区域禁牧带.盆地中心区域是荒
漠生态系统的边缘和生态最脆弱区,环境条件十分恶劣.这一地带路途遥远,交通困难,抵御灾害能力很弱,不具备发展效益畜牧业的条件.实施禁牧可防止放牧造成的地表植被层进一步破坏,为沙漠化逆转创造条件.实行休牧,保护,草地改良,适度利
用相结合.在严重退化,植被破坏极难恢复的沙化
和盐渍化草地上,采取以保护先行,轻度放牧利用的治理开发方针.严格控制放牧时间和载畜量,让植
物(牧草)得到充分休养生息的机会以及通过补播优良牧草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逆转沙化,盐渍化继
续发展的趋势.
在退化荒漠草地和退耕旱地上,以治标为主.
采用简易方法和较少投入,如飞播,松耙补播等旱作补播措施来恢复生产力,增加植被盖度,减少水土流失.采用轮,闲结合的放牧和轮牧利用方式,使退化
草地复壮更新,提高草地生产力.
3.3保护荒漠草地水,土资源,减少人为破坏
要保证荒漠草地的生态用水,保护现有的草地
水土资源,制止人为采伐和破坏.
3.4增加牧区工程建设投入
根据国家及地方政府物力财力支持力度和牧区
需要,增加围栏,牧区水利,机械等草原工程建设项
目投入.尤其应重点围绕定居点建立草畜高效生产体系,提高生产经营水平等方面加大项目工程投资力度.
3.5挖掘人工草料基地利用潜力,减缓天然草地放
牧压力
放牧草地实行限牧后,放牧草地的压力最终必
将转移到人工草料基地上.定居点人工草料基地的发展是能否实现草地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最后保障.草料基地经营水平的高低,事关畜牧
业稳定发展,也制约着天然草地放牧利用.为此,必
须发挥牧业生产资料优势,重点提高人工草地草畜高效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科学饲养水平,通过市场竞
争机制促使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联合重组,扩大草料基地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畜产品竞争力,实现效益畜牧业的转变.
只有提高草料基地的土地承载力,才能为核定
载畜,合理利用,季节草地利用调整,禁牧和轮牧等创造条件.
3.6提高牧民素质,创造就业机会
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与教育培训相结合,加强教
育培训,加大科技应用投入,提高牧区人口素质和综合技能,提高牧民从事第三产业劳动的社会竞争力, 促使牧区剩余劳动力的消化转移.只有扬弃旧的靠天养畜的依赖思想,切实提高牧民综合素质,才能实现牧民生活的真正改善和牧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地区,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生态移民,恢复其生态环境.
3.7维护草地生态安全所依托的关键技术
3.7.1建立草地资源动态监测,预测系统建立以
"3S"技术为平台的草地资源动态监测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定载畜量,季节草地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3.7.2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分析及生态治理技
术主要包括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诊断分析,如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流动与转化分析,退化主导因子, 退化过程,退化类型,退化阶段与强度的诊断与辨识及生物聚集的变化(物种消失或减少,人侵等),结构变化,物流的变化(物种,水分,养分运动)等.不同
地带植被恢复技术,包括品种选育,生产和大面积飞播改良技术.
3.7.3核定载畜量和草地合理利用的实用,可操作
的技术规程针对不同类型的草地,制订出简单易
行的,可操作的草地核定载畜量规程和切合实际,实
l期赵万羽等:新疆草地生态安全问题,现状与对策分析49
用的草地合理利用规程,为核定载畜量和依法监理
草地放牧利用状况服务.
3.7.4山地季节牧场调整配置及改季利用技术
针对山区草地特点及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通过调整放牧草地的时空利用方式,达到草畜优化
配置.
3.7.5定居点高效,适用草畜生产技术体系配置
选择的技术既要先进,同时还要结合牧民的实际可
接受程度,采用更加实用的技术.
4结语
(1)新疆草地生态安全问题由长期人地矛盾不
断尖锐与发展演变而来.人地关系竞争的结果,草
地自然生态系统由稳定走向严重危机.牧业生产由
不稳定到稳定,再到新的不稳定和危机.
(2)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需综合考虑生态,经
济,社会历史等方面因素,其中绿洲区牧民定居点的
综合发展水平是维护草地生态安全,实现牧业可持
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ZhouGuofu.Ecologicalsecurityandstudyonecologicalsecurity [J].JournalofGuizhouNormalUniversity,2003,21(3):105—107.[周国富.生态安全与生态安全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3,21(3):105—107.]
[2]XuPengGra..~landResourcesandItsUtilizationinXinjiang[M]. Urumqi:XinjiangScienceandHygienePress,1993[许鹏.新疆
草地资源及其利用[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1993.]
【3]XinjiangEditorialCommitteeforHistoryGmeralHistory
ofXi~iang'HistoryoftheAnimalHusbandry[M].Urumqi:Xin—jiangPeople'sPress,199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
员会.新疆通志?畜牧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6.]
【4]XinjiangStatisticBureau.XinjiangStatisticAlmanac[M].Bei—jing:ChinaStatisticPress,2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
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5]ChenDongjing,XuZhongrnin.Someissuesonwaterre.sources rnanagement~J].AridZoneResearch,2001,18(1):1—4.[陈东
景,徐中民.关于水资源管理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干旱区研
究,2001,(1):1—4.]
【6JTaoXidong,ShiPeiji,LiMing]i.Studyonecologicalenvironment febuildingandutilizationofwaterresourcesinaridareaofnorth. westChina[J].AridZoneResearch,2001,18(1):19—22.[陶
希东,石培基,李呜骥.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
建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1,18(1):19—22.]
【7]ChertY aningStrategyofRreaonstructionofGreenMountains andClearRivesinXinjiang[M].Urumqi:XinjiangPeople's
Pre,2000.[陈亚宁.新疆山川秀美科技行动战略研究[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8]ZhaoWanyu.Deterioration,causcsandcontrolstrategiesofgrass—landresourcesinXinjiang,China[J].PrataeulturalScience,
2002,19(2):20—22.[赵万羽.新疆草地资源的劣化,原因及
治理对策[J].草业科学,2002,19(2):20—22.j
[9]CuiHengxin,ZhangJiangling,Asiya,eta1.Theecologicalfunc—tionofgrasslandandcountermeasureofthegrasslandmanagement inXi@ang[A].TheProspectofGrasslandRe.archfor21st
Century.:ThePaperCollectionofInternationalGra~landSympo—siun~[C].2001.289—29.[崔恒心,张江玲.阿斯亚,等.新疆草
地的生态功能及其治理对策[A].21世纪草业科学展望:国际
草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1.289—29.j
[10]GuanXin,ZhangFengrong,LiQiaoyun.Sustainableutilization andexploitationoflandresourcesinXinjiang~J].AgrieulturalRe—serehintheAridAreas,2002,20(1):95—97.[关欣,张风荣,李
巧云.新疆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与开发[J].于旱地区农业研
究,2002,20(1):95—97.]
[11]IinJinxiang.FacingWWO:theanalysisanimalhusbandryofChi—nawithcomparativesupefiofity[J].AnimalHusbandryonCon—tenaporaryEra,2001(4):1—3.[林祥金.面对加入WTO:对我
国畜牧业比较优势的分析[J].当代畜牧,2001(4):1—3.]
【12]WangShiping,WangY anfang.ChenZuozhongTheeconomical principalonsustainabledevelopmentofgr~landaninMhus—bandryininnerMongolia[J].ActaEcologicaSinica,2001,21 (4):617—619.[汪诗平,王艳芬,陈佐忠.内蒙古草地畜牧业
可持续发展生物经济原则[J].生态,21(4):617—619.]
【13]XiaoDuning,ChenWenb0.Onthebasicconceptsandcontentsof ecologicalsecurity[J].ChinesesoumalofAppliedEcology,2002,
I3(3):354—358.【肖笃宁,陈文波,郭福良.论生态安全的基
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应用生态,2002,13(3):354—
358.]
【14]ZouChangxin.ShenWeishou.Advancesinecologicalsecurity 【J].RuralEcologyEnvironment,2003,19(1):56—59[邹长新,
沈渭寿.生态安全研究进展[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1): 56—59.]
【15]WangRang-hui.Y eXin.Strategyofecologicalenvironmentcon. structionduringthedevelopmentofwestaridzoneinchim[J].
AridLandGeography,2001,24(20):152~155.[王会让,叶新.
中国西部干旱区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方略(J].干旱区地理,
2001,24(20):152—155.]
[16]GuoZhorgwei.Tobuildtheearthwarningandmaintainingsys—ternofnationalecologicalsecurity[J].ScienceandTechnology
Review,2000(1):54—56.[郭中伟.建设国家生态安全预警系
统与维护体系一面对严重生态危机的对策[J].科技导报,2000 (1):54—56.]
【17]PortieljeR,Jaco1.'ksenTH,JensenKS.Riskanalvsisusingsto&as—ticreliabilitymethodsappliedtotwocasesofdeterrninistic[J].
Wat.Res.2000,34(1):153—170.
【18]TangLisong,ZhangJiabao,ChengXiniun,etalLanddegradation andecologicalregenerationintheecotonesbetweentheoaSeSand desertsinthearid~reas[J].AridZoneRmearch,2002,19(3):43

47:[唐立松,张佳宝,程心俊,等.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土
50干旱区研究22卷
地退化及生态重建【J].干旱区研究,2002,19(3):43—47:J
(19]SuI)egui,LiuXiso|an.SpeedupfordDevelopingruralanimaJ husbandry.isarealisticoptionforthefarmerincreasingtheirin'
c0rnesintemporary~J].XinjiangSocialSciences,2002(3):42—
47[苏德贵,刘晓兰.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是当前新疆农民增
收最现实的选择[J].新疆社会科学,2002(3):42—47.J
[20]ReynoldsS,BatelloC,BaasS.Somelessonslearnedandfact.rs tobeconsideredingrasslanddevelopmentandmanagement:China associationofagriculturalsciencesocietiesandChinesegrassland
society[J].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Bulletin,2001(7):112

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