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手法治疗肩周炎的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摩手法治疗肩周炎的体会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又称“五十肩”、“露肩风”、“冻结肩”、“肩凝症”等,是临床按摩时的一种常见病,多发于五十岁左右。
发病原因
肩周炎的发病原因很多,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主要原因是外伤、劳损、退变或风寒侵袭,使肩关节周围的肌肉纤维组织,肌腱的起始部和抵止端发生解剖位置的变化,造成创伤性、退变性的病变,使肩关节的活动受限,运动功能部分或者大部分丧失,而形成肩周炎。
肩部的肌肉解剖及其功能:
1、臂前屈肌肉: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胸大肌。
2、臂后伸肌肉:三角肌、大圆肌、背阔肌。
3、臂外展、上举和外旋的肌肉;冈上肌、三角肌、斜方肌的上半部、冈下肌、
小圆肌、前锯肌下部。
4、肩和臂下降的肌肉:胸小肌、胸大肌、前锯肌、斜方肌下部和背阔肌。
5、臂部内收和内旋的肌肉:提肩胛肌、棱形肌、胸大肌、背阔肌。
6、兼代内收的肌肉:斜方肌、棱形肌、背阔肌。
肩周炎的临床表现:
其临床表现为疼痛,功能障碍和局部的肌肉萎缩,自觉肩部和上背部疼痛,严重者疼痛难以忍受、辗转不安,常常夜不能眠,肩部僵硬,肩关节活动障碍,不能完成日常生活的简单动作,肩臂上举、外展、后伸及旋转功能受限,常表现为梳头、提裤子、穿衣服等动作都不容易完成,不能后背,不能上举,严重时肩关节处于内收、内旋的位置。
临床诊断要点:
诊断时用拇指触摸肩关节周围,在急性期常可触及肌腱位置偏离、高隆、移动,肌肉钝厚,弹性变差,指压有痛感,在慢性期时肌腱变粗、变厚、变硬或肌腱粘连、弹拨时感到肌腱的起始部或抵止端运动幅度变大,病人感到酸胀、疼痛、不堪忍受。
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肩周炎的临床表现,与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肌肉、肌腱、滑液囊)有密切的联系,肩周炎在临床上主要有六个痛点,它们分别是:肩胛骨的脊柱缘从上至下三个痛点,分别为提肩胛肌、小棱肌、大棱肌的抵止端。
上臂前部的痛点为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抵止端,大圆肌肌腹。
喙突处的痛点为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的起始部(二肌腱并列,肱二头肌短头肌腱在外侧)。
肩峰下痛点为冈上肌抵止端。
在临床观察和治疗中发现抵止于喙突处的肱二头肌短头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肩部其它软组织的病变,这是因为肱二头肌短头无沟槽及韧带的保护,肌腱粗短、承受的舒张和收缩的功能大而且在肱骨旋内旋外时与短头磨擦,所以肱二头肌短头肌腱较易发生损伤、劳损、退变。
类症鉴别:
临床中,肩部疼痛的病人很多,要进行仔细的鉴别诊断,非肩部疾病引起的肩痛,多属于放射性的,如:颈推综合症,颈肋、前斜角肌症状,此外还要和肩关节化脓性关节炎、肩关节内骨折,肩关节脱臼,肩锁关节分离等症加以区分。
手法治疗:
1、上臂后伸外展位
使上臂后伸外展,用单拇指拨法、抚法、一指禅推法使肱二头肌短头及喙肱肌肌腱抵止端恢复常态,急性损伤以理筋为主,慢性损伤,取与肌腱垂直方向左右按序弹拨,分离两肌腱之后拇指下压,顺滑使两肌腱平复。
2、上臂平肩位
将患者上臂外展90度平肩,用分筋手法将肩峰下、冈上肌、冈上肌抵止端抚平、理顺,并且分拨肩峰下滑液囊,使其抚平。
3、俯卧位
患者俯卧位,两臂自然下垂,顺肌纤维走行方向垂直分拨,提肩胛肌,大小棱肌、斜方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肌腹或抵止端,然后再顺肌纤维方向将其理顺。
然后用手掌鱼际部沿肩胛骨脊柱缘,顺压两遍,按压顺正肌筋。
最后,空掌叩击肩背部,手法完毕。
如果肌腱粘连较严重,可以适当使用动法,如拨伸肩关节,压肩外展、环转运动,但要注意以患者耐受为度,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也可适当的配合使用活血化瘀和促进炎症消退的药物,进行治疗,使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按摩治疗完毕后,患者肩部多感轻松,疗效显著,症状明显减轻。
注意事项
1、在按摩治疗中嘱病人加强肩部的功能恢复锻炼,积极配合治疗。
2、注意肩部的局部保暖,免受风寒潮湿。
3、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附:典型病例
金某,女,46岁,厨师,2008年2月来我处就诊,患者自述肩部疼痛,上臂不能上举,后经检查确诊为肩周炎(喙肱肌肌腱与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粘连,滑液囊枯槁),经临床手法治疗两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肩部软组织康复,随访半年无复发,已恢复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