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外阅读】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此书依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烛之武,郑国大夫。
②【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名任好,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③【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以,因为。
④【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⑤【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军。
⑥【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⑦【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⑨【若】假如。
⑩【辞】推辞。
⑪【臣之壮也】我年轻的时候。
壮,古时男子三十为“壮”,即壮年。
⑫【犹】尚且。
⑬【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也已,表肯定语气。
⑭【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⑮【寡人】诸侯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⑯【然】然而。
⑰【许之】答应了这件事。
许,答应。
⑱【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⑲【既】已经。
⑳【敢以烦执事】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敢,自言冒昧的谦辞。
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㉑【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国,指晋国,地处秦、郑之间。
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远,指郑国。
㉒【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陪,增加。
邻,邻国,指晋国。
㉓【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㉔【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舍,放弃(围郑)。
㉕【行李】外交使者。
㉖【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
共,同“供”,供给。
其,指代使者。
㉗【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
尝,曾经。
为,给予。
赐,恩惠。
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
㉘【许君焦、瑕】(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
焦、瑕,均在今河南三门峡市。
㉙【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济,渡河。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㉚【既东封郑】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
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㉛【肆其西封】扩张它(晋国)西边的疆界。
意思是晋国灭了郑国以后,必欲灭秦。
肆,延伸、扩张。
㉜【阙(quē)秦】使秦国土地减少。
阙,侵损、削减。
㉝【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焉,哪里。
之,指代土地。
㉞【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唯,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希望。
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㉟【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㊱【乃还】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㊲【子犯请击之】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子犯,晋国大夫狐偃(晋文公的舅舅)
的字。
之,指秦军。
㊳【公】指晋文公。
㊴【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
微,(假如)没有。
夫人,那人,指秦穆公。
㊵【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因,依靠。
敝,损害。
㊶【失其所与,不知(zhì)】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与,结交、亲附。
知,同“智”。
㊷【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㊸【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其,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㊹【去之】离开郑国。
之,指代郑国。
二、文言现象积累:
1、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与郑人盟:说,通“悦”,
.:知,通“智”,明
智。
2、古今异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
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
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3、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①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
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④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
词,驻扎
⑤既东封.郑:名作动,把……作为疆界
⑥越国以鄙.远:名作动,把……当作边
.晋:名词作使动,使……得
利
⑧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
.郑而有益于君:使动,
使……灭.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⑪越国以鄙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⑫共其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
.之,不仁:形容词作.
也:形容词作动词,属二主 4、重要虚词 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目的,来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来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⑥以乱易整:介词,拿,用 而
①今急而求子 :连词,表承接,才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承接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句末语气词,啊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怎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句末语气词 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⑦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 ⑨因人之力而弊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5、特殊句式
① 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 ③ 佚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
④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
如人;……”:省主语
⑦(烛之武)夜,缒而出:省主语
⑧(烛之武)许之:省主语
⑨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
为东道主:省宾语之:
函陵,秦军(于)汜南
: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用“也”
/ 失其所与,
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判断句,通
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6、重要实词
①辞曰:“臣之壮也,;……”(辞:推
辞)
②犹不如人(犹:尚且)
③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给予)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
板)
⑤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延伸)
⑥不阙秦(阙:侵损)
⑦惟君图之(惟:句首语气词,)
⑧乃还(乃:于是撤军)
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
⑩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敝:损
害)
⑪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⑫亦去之(去:离开)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翻译:因为它(指郑国)对晋国君无礼,而且对楚国有二心。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翻译: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一定很困难啊。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变得强大,就是您的力量变得弱小啊。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翻译: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往时,(郑国)就能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翻译: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往西扩张边界。
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翻译: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到损害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翻译: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达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他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四、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杞( qǐ)子、逢孙、杨孙戍(sù)之
D、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
【解析】C 。
A.“秦军汜南”中的“”应读作“fán”;B.“共其乏困”中的“共”应读作“gōng”,“若不阙秦”中的“阙”应读作“quē”;C.正确;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夫”应读作“fú”。
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C、共其乏困(供:供给)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解析】D 。
D厌通“靥”,满足。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 夜缒而出(在夜里)
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
D. 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解析】 C。
C唯,希望。
4、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B、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
..东道主
D、敢以烦执事
..
【解析】C。
A夫人,古义:那个人,这里指秦穆公;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B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C以为:把…当作。
D执事,古义:掌管事务的人,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5、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B.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C.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解析】 D。
D假如没有。
6、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吴广以为然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②⑤
【解析】D。
例句“以为“,古义是把……做为…。
“。
翻译:如果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以为“的意思分别为①认为;②把……做为……;③认为;④认为;⑤…认为。
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A 。
A无通假字。
B“说”通“悦”。
C“知”通“智”。
D“共”通“供”。
8、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解析】C。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9、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解析】D 。
D项,句中的“以”,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
例子:作《师说》以贻之。
ABD句中的“以”,都是介词。
A句中的“以”,介词,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BD句中的“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
10、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
(被动句)
【解析】D 。
A.正确。
译文:因为他对晋国无理,并且同时依附于晋国和楚国。
B.正确。
译文:这是我的过错啊。
C. 正确。
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D. 错误。
判断句,句意表判断。
译文: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C。
A项,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B项,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D项,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封.郑
【解析】B。
例句:“退”为使动用法,使……撤退。
A.阙:使动用法,使……减少。
B.鄙: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C.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D.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
B.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
【解析】 A。
A厌,满足。
14、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D 。
例句,“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代词,他。
B.用于人名。
C.助词,提宾的标志。
D.“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5、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君知其难也
D、失其所与,不知
【解析】C。
ABD选项中”其“都是人称代词,他,他们。
C选项中”其“是指示代词,那。
1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
B、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盟誓)
【解析】C。
A.驻扎。
译为: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汇南;B.出行的人。
译为:出行的人往来经过,提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C.正确;D.结盟。
译为:秦伯很高兴,就和郑人结盟了。
1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解析】B.《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开纪传体先河。
1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
..,不知所与:结盟。
【解析】D。
D“与”意思是结交、亲附,“所与”即同盟者,所字结构,应是名词。
1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何厌之有?
【解析】A。
B项说—悦,C项知—智,D项厌—餍。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既然
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伸展,扩张
【解析】B。
B项“既”意为“已经”。
2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殚其地之出.
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D.晋军.函陵
【解析】B。
A、C、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B项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出产的东西”。
22、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 B.子亦有不利焉
C.子犯请击之 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解析】C。
C项“子犯”是人名,其它均为尊称。
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驻扎军队)
B.何厌.之有(厌倦)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若毒.之乎(怨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地位低下)
D.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 (认为)
【解析】A。
B项“厌”是“满足”,C项“微”是“如果没有”,D项“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24、下列各句中的“焉”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D。
A项意为“哪里”;B项代词,指这篇“说”;C项疑问代词,“哪里”;例句与D项均为句末助词,不译。
25、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
是( )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既东封.郑④又欲肆其西封.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解析】D。
①项“亡”意为“灭亡”;②“亡”为使动用法;③“封”为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④名词“疆界”。
2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见:拜见。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然而。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
【解析】D。
D项,“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2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D。
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
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2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 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解析】C。
C“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不正确,没有划,原文为“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C。
C项,表述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
30、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解析】A。
A “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错误,通过他人评价来表现,应该是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
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
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
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如是数年,始获安居。
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方春时,杏
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
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
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
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
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
..,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
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揭.之楣间揭:张贴、悬挂
B.孺允葺.公所居堂葺:修补房屋
C.而诸孙皆秀发
..秀发:秀丽的头发
D.起官陟.宪使陟:提拔,升迁
【解析】C秀发:喻指人神采焕发,才华出众。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其孰能讥之乎
B.不及归而没于金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以公所命名余船以次俱进
D.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解析】D。
A代词,代房子/副词,表反诘。
B介词在/被。
C介,用/介词,按。
D所以:都是……的原因。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正直的一组是()
①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②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③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④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⑤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⑥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解析】B。
①是他建杏花屋的愿望③指世俗⑥指子孙。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
B.友人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敢于大胆向皇上进言,不怕触怒皇上。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友人的父亲的崇高人格,使得本来极为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解析】C。
与原文表达的意思相反。
由“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几句可知。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
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翻译:读书人考中,常常把梦见杏花作为考中的前兆。
这是世俗对荣华不能忘记成为这样的。
(2)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翻译:但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现在不知沦落到何地的。
参考译文:
杏花书屋,是我的友人周孺允建造的读书室。
孺允自己曾说他的先父玉岩公担任御史,在玉岩公谪戍到沅、湘一带时,曾梦到自己居住在一间房子里,室外杏花烂漫,自己的几个儿子在房子里读书,朗朗的读书声传到户外。
嘉庆初年,玉岩公被朝廷重新起用后升任御史,于是他的家从原先住的地方迁到县的东门,也就是他现在居住的房子。
玉岩公曾经指着房子后的一块空地对孺允说:“他日应当在那里建造一栋房子,命名为杏花书屋,以此来记录我昔日的梦。
”
玉岩公后来升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还没有来得及荣归故里就死在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