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悲剧》中的现实主义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真实客观的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小说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浪漫主义的论辩敌手,作为社会边缘贫困小人物的代言,现实主义理论强调披露真实,戳穿伪饰现状的意识形态。
《美国悲剧》正是这样一部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它是美国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原本天真无邪的青年人受到社会上不好的影响,开始变得“现实”起来,最后逐渐蜕变堕落为杀人犯的故事,从而揭示了美国社会的邪恶是如何腐蚀青年人的灵魂的,尤其是那些想要通过娶富家女而实现他们的美国梦的青年人。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进步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大都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悲剧,表现当时美国的很多现实主义色彩,并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国悲剧》,现实主义,美国梦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
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
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
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残留在日常生活中。
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
历史地看,现实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最终在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逐渐丧失了主流话语的位置。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
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
达米安·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他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翼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
这强调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
R·韦勒克从现实主义反对浪漫主义的文学史背景来诠释这层涵义:"它排斥虚无飘渺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
这个意义上,企望真实地呈现社会生存的本真样态。
作为浪漫主义的论辩敌手,作为社会边缘贫困小人物的代言,现实主义理论强调披露真实,戳穿伪饰现状的意识形态。
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抵制作为布尔乔亚知识分子话语形态的浪漫主义,转而追求客观性,为那些堕入贫困被边缘化的弱势族群或阶层发声。
显然具有素朴的人间情怀和人道精神。
现实主义即"客观再现当代社会现实"。
现实主义(Realism)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
一般说,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
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
……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
如果我们不把现实主义简单地理解为各种真正艺术所固有的现实性,而是理解为单独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的话,那末,在西欧来说,现实主义的形成,一般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
从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其中又有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以描写人物生动的丰富的感情,欲望和感受而著称它表现出人类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纯洁,而且富有诗意。
但在分析社会关系方面又不及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
后者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和分析性,强调创作要有明确的社会目的相思想教育作用。
作为文学的一个专门术语,现实主义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德国的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中。
但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泥和创作方法的名称广则首先出现于法国文坛.法语中的Realism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alistas(现实,实际)。
现实主义名称的出现和这种文艺思潮的存在完全是两码事。
在法
国,现实主义之称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
最初,由法国小说家商弗洛利(1821--1599)用现实主义当作表现艺术新样式的名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美国小说的黄金时代。
这二十年中,群星灿烂,异彩纷呈,显现出空前的壮观。
西奥多·德莱塞就是在这期间涌现出的一位杰出作家,被人们誉为“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
在美国文学史上,他不带偏见地率先如实描写了新的美国现代生活,是现实主义的代表。
《美国悲剧》便是他最具特点的代表作。
德莱塞是美国文学中第一位来自下层社会,非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的重要作家。
美国作家中出生贫寒的并不少见,但毕竟都属于美国社会内部的“自己人”,而德莱塞出生于印地安纳州的一个德国移民家庭,显然是个“外人”。
德莱塞的父亲是一位虔诚、古板、平庸无能的天主教徒,生了十几个子女。
德莱塞的母亲秉性温柔,克勤克俭,在德莱塞八岁时,目不识丁的她为生活所迫带着他和其他三个幼小的孩子离开了家庭,在中西部从一个市镇流浪到另一个市镇,因此,子女们经常被迫辍学,他们一家人始终过着极其窘困而又遭人非议的生活。
德莱塞的童年,饱尝贫困无知之苦,那段辛酸的生涯后来他全都写进了《美国悲剧》开头几章里。
当德莱塞走上美国文坛的时候,美国正经历着一场急剧的社会变革,正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当时,占文坛统治地位的还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优雅传统,在一片美化生活的歌声中,德莱塞异军突起,他用长篇巨著撕开了资本主义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突破了美国文坛上传统思想的禁锢,解放了美国的小说,给美国文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使美国小说从维多利亚时代豪威尔斯那种谨小慎微、温文尔雅的风格转到了开诚坦白、直言无畏、充满生活激情的风格。
德莱塞在《美国悲剧》中描写了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思受到社会上邪恶影响,逐渐蜕变,堕落为杀人犯,最后自我毁灭的全过程。
德莱塞对这个故事的细致剖析,使一个小人物的悲剧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美国悲剧。
小说分为三卷。
第一卷描写了克莱德因出身贫贱而受人歧视,幼小的心灵萌动着要离开穷酸的家庭到社会上去谋取出路的念头。
自从姐姐跟一个演员私奔后,克莱德更加感到善良是不能拯救人的,于是他投身社会去寻求富有和快乐,不久在当地最豪华的旅馆当了服务生。
在金碧辉煌的酒吧间和舞厅里,富人们花天酒地的生活强烈地刺激和引诱着他,他竭力取媚于富有的房客,千方百计地赚寻钱,乐于与嫖客赌徒为伍,终于在堕落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一次汽车肇事,轧死了一个小女孩后他逃离了堪萨斯城,这是小说故事的准备阶段。
第二卷描写了克莱塞与富商伯父萨缪尔·格里菲思邂逅后,以穷亲戚的关系到伯父的厂里当了一名领班。
在此期间,他认识了一名单纯的女工罗伯达,为了排解自己的寂寞和满足自己的情欲,他引诱了罗伯达,之后又得到了阔小姐桑德拉的好感。
为了高攀桑德拉,克莱塞视已怀孕的罗伯达为障碍,他甘愿违背自幼接受的基本道德准则,牺牲罗伯达,于是他划着载有罗伯达的小船驶向湖心,在偏僻无人之处将船弄翻淹死了被他诱奸而怀孕的年轻女工,事后克莱德却跑去与桑德拉幽会。
第三卷主要描写了案发之后克莱德如何被捕入狱、受审和定罪。
期间还穿插着美国两党和司法机构利用克莱德一案大搞政治投机的丑闻,最后经过终审判决克莱德被送上了电椅。
小说结尾处还描写了牧师出场为临终之前的克莱德寻求灵魂拯救的故事。
小说内容并不新颖,但经过德莱塞这位具有同情心和悲剧感的作家之手,成为了杰作。
这部小说揭示了当时的美国社会的丑恶。
当时在号称“金元帝国”的美国,拜金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到处都流传着人人都可以凭借个人奋斗和机缘而发财的神话,克莱德还在孩提时代就被富人的丰厚财产和奢华生活所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发财欲望,但社会条件只允许这个年轻人的愿望得到极小的满足。
于是克莱德决定通过与有钱人家的小姐结婚来实现他出人头地、挤入上流社会的梦想,可是他的旧情人———普通女工罗伯达却成了他发达路上的绊脚石,于是这个受到周围道德败坏气氛毒害的青年决定杀死自己的旧情人,最终克莱德坐上电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克莱德的悲剧是在美国社会制度之下发生的悲剧,他的毁灭是在美国社会风尚、生活方式的腐蚀下,其思想行为恶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美国悲剧》如同一面镜子,映出了美国生活方面的一切丑恶面目,表明了这个社会的每个环节都在滋生罪恶,正因为这样,我们说它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而是典型的美国悲剧。
《美国悲剧》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作者继承了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传统,用巴尔扎克的
方式来描写美国的生活,德莱塞通过大量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社会背景,使他的小说不仅具有生活真实感,而且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历史时代。
德莱塞很早就发现美国报刊上大肆渲染的凶杀案中,凶犯通常并不是仅仅出于仇恨而杀人,而是被一种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强烈欲望所驱使。
这类凶杀案总是与私恋事件有牵连。
德莱塞从1914年起仔细研究了十几起此类案件,其中即有切斯特·吉莱特于1906年在纽约州边远地区荒无人烟的大比腾湖上溺死女友格雷斯·布朗一案,案发后切斯特被判处死刑。
在德莱塞看来,像切斯特这些人之所以会杀人,多半是因为他们头脑简单,抵御不了羡慕荣华富贵的世俗欲望的诱惑。
造成杀人惨案的不仅仅是罪犯本身,而应主要归咎于美国这个社会,因为当时美国社会崇尚那种仅仅接纳少数人的荒谬绝伦的价值观念,并对两性关系怀着如此病态的恐惧心理。
《美国悲剧》便取材于这一案件,这是对美国虚伪的道德标准的强有力控诉。
德莱塞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他忠于生活,大胆创新,突破了美国文坛上传统思想禁锢,解放了美国的小说,给美国文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他的生活经历也决定了他的创作中的悲剧性思想和自然主义色彩。
当他的《嘉莉妹妹》被列为禁书时,德莱塞仍坚持认为:“生活就是悲剧,……我只想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
”在当时的美国社会确有许多像克莱德这样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出身低微家境贫寒的穷小子,无不梦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或者一夜之间突然发迹成为百万富翁,或者痴心妄想有朝一日高攀富家女,有钱有势,享尽荣华富贵。
大肆渲染这类题材的文艺作品充斥着当时的美国文坛。
《美国悲剧》在某种程度上虽说也采用了这样一个关于当时美国梦的寓言,但德莱塞都反其道而行之,将它的大团圆结局颠倒了过来。
显而易见,能够实现美国梦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只能抱憾终生甚至丧命。
可惜直到今天,仍有一些人执迷不悟,热衷于美国梦,这就足以说明德莱塞远在80年前写的这部巨著至今依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西奥多·德莱塞.美国悲剧.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3]程爱民.美国文学阅读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金莉,秦亚青.美国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6]桂扬清.英美文学选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