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地理2019-2020学年第四单元地貌双基训练金卷 (一) 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单元双基训练金卷
地 理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路南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路南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
下图示意路南石林景观。
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 .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 .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故A 项正确。
2.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 ) A .溶沟阶段 B .洼地阶段
C .峰丛阶段
D .孤峰阶段 【答案】C
【解析】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峰丛阶段,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形成石林,C 项正确;溶沟阶段、洼地阶段是初始阶段,没有形成峰丛,排除A 、B 两项;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不是峰林,排除D 项。
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完成3~4题。
3.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 .岩石有风化裂隙
B .岩石中含有化石
C .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 .岩石具有可溶性 【答案】D
【解析】岩石具有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础。
4.图中a 、b 、c 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 .流水侵蚀 B .流水沉积
C .流水溶蚀
D .人工雕刻 【答案】B
【解析】图中a 、b 、c 地貌分别为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和石柱,均是流水沉积形成的。
读我国某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回答5~6题。
此
卷
只装订
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5.图示区域内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最高的两个省级行政区是()
①贵州②云南③广西④重庆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答案】D
【解析】根据经纬度,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最高的两个省级行政区是贵州和广西,①③正确。
6.图示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受流水侵蚀,地表土层流失,岩石裸露)现象极为严重,其自然原因有()
①土层浅薄,山多坡陡②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流失快
③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该地区土层浅薄,山多坡陡,表层土壤易被侵蚀,①正确;多溶洞、暗河,地表水缺乏,不是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的原因,②错误;气候湿润,降水多,多暴雨,流水侵蚀能力强,③正确。
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
读图,完成7~8题。
7.鼓浪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海浪侵蚀B.海水堆积
C.风力堆积D.风力侵蚀
【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海浪拍打这个岩洞”可知,鼓浪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浪侵蚀,故A项正确。
8.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A.岩洞B.岩礁C.沙滩D.海岸
【答案】C
【解析】岩洞是由海水侵蚀形成的,岩礁是海浪侵蚀形成的,沙滩是海水堆积形成的,海岸是海浪侵蚀形成的。
故C项正确。
读某地地貌景观图,回答9~10题。
9.图示地貌类型为()
A.喀斯特地貌
B.河流地貌
C.风沙地貌
D.海岸地貌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地貌位于沿海地区,地貌类型为海岸地貌,故D 项正确。
10.甲、乙两处地貌分别为()
A.海蚀柱、砾石滩B.海蚀崖、砾滩
C.海蚀崖、海蚀平台 D.海蚀崖、沙滩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甲处为悬崖,应为海蚀崖;乙处较为平坦,为海滩,堆积颗粒较大,为砾滩。
故B项正确。
下图为河北昌黎海岸沙丘位置示意图,该沙丘地处渤海西岸,由多列沙丘组成,沙丘带宽1~3千米,沿海岸线延伸约45 km,由滦河口向北逐渐变窄,沙丘高度一般在20~40 m。
几百年来沙丘位置总体稳定,但主沙丘链有向陆迁移的趋势。
读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海岸沙丘的成因及东西两侧的坡度推理正确的是()
A.海浪沉积东陡西缓B.海浪沉积东缓西陡
C.风力沉积东陡西缓D.风力沉积东缓西陡
【答案】D
【解析】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的结果,由材料“主沙丘链有向陆迁移的趋势”可推测出该地主导风向为由海洋向陆地吹的东风;沙丘一般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因此东侧迎风坡缓,西侧背风坡陡,故D项正确。
12.在滨海沙滩地区,营造防护林对海岸沙丘的影响是()
A.沙丘沿防护林方向延伸B.沙丘拓宽、增高
C.沙丘西移速度变缓
D.沙丘不受其影响
【答案】C
【解析】在滨海沙滩地区营造防护林可削弱来自海洋的东风,使沙丘西移速度变缓,C项正确。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回答13~15题。
13.图示区域内的宏观地貌主要是()
A.山地B.丘陵C.高原D.盆地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内大部分地区海拔超过600米,故宏观地貌主要是山地。
14.为发展经济,计划在村庄甲、乙之间修一条公路,最合理的走向是经过()
A.b村B.c村C.d村D.e村
【答案】D
【解析】根据成本最低原则,修建公路应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减小坡度,使修建的难度降低,便于通行。
b、c、d、e四条走向中,经过e村线路坡度最小,成本最低。
15.图中四个地点中适宜建设火情瞭望台的是()
A.a B.b C.d D.e
【答案】D
【解析】火情瞭望台应建设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对区域的观察视角较好的地点。
e地位于鞍部,视角最好;a地地势较低,b、d两地有山脊阻挡,视野较差。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某地理兴趣小组从甲村出发,沿图中虚线线路进行地貌考察,最后到达乙村。
读图,完成16~17题。
16.该地理兴趣小组重点考察的微观地貌不包括()
A.河谷B.陡崖C.山脊D.鞍部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考察初始和结束的一段均沿河流前进,故考察了河谷地貌;图示区域西南部等高线重叠,为陡崖,位于考察路线上;图中丙处附近有一鞍部,位于考察路线上;考察路线上没有明显的山脊地貌。
17.考察途中,在丙地()
A.能同时观察到甲、乙两村
B.能看到甲村,无法看到乙村
C.能看到乙村,无法看到甲村
D.两村都无法看到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甲村和丙地处在鞍部的两侧,受鞍部的阻挡,不能看到甲村;乙村、丙地分别位于河谷的两侧,中间没有高地阻挡,能看到乙村。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比例尺为1∶100 000),该地西部距大西洋较近。
读图,回答18~20题。
18.现拟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a、b、c、d四条备选线路中,合理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山区修路的原则是尽量少穿越等高线。
a、b、c、d四条备选线路中,b线穿过的等高线最少,线路较短,且沿平行于等高线方向走线,地势起伏小,路线平坦,最为合理,故B项正确;a、c、d三条线路穿过的等高线较多,沿线地势起伏大,不合理,A、C、D三项错误。
19.与乙村相比,甲村()
A.位于迎风坡,降水多B.位于阳坡,光照充足
C.位于背风坡,降水少D.位于阴坡,光照不足
【答案】C
【解析】根据文字信息和图示信息,不能确定甲、乙两村位于阳坡或阴坡;据图可知,甲村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20.乙村和图中最高点相对高度可能为()
A.240米B.280米C.370米D.420米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乙村和图中最高点之间有六条等高线,根据相对高度计算公式可知,两地相对高度为250~350米,故B项正确。
雅西高速途经拖乌山时,被设计建设成图示双螺旋形状,开车进入隧道,不是直行,而是一路往左转圈,在不知不觉中向上爬升。
读图,完成21~22题。
21.高速公路按图示选线,主要考虑的是()
A.加强联系B.美观实用
C.降低成本D.交通安全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高速公路地处地震断裂带附近,经过山地时采用螺旋式隧道,可以降低坡度;在隧道内行车,高度缓慢上升,可增强通行的安全性,故D项正确。
22.在图示地区,较早修建有一条108国道,是顺应地形地势,以适当的坡
度来修建的。
推测108国道在该地区的公路形态最接近于(
)
【答案】A
【解析】在图示地区(山区),修建公路一般为了降低坡度,公路呈连续“之”字形弯曲,故A项正确。
图a是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略图,图中公路(虚线)向偏北方向逐渐上升,桥梁下方河流水位为314 m。
图b是盘山公路常用的凸面镜,用于视线受阻的情况下观察对向车辆。
读图回答23~25题。
23.图中瀑布的落差可能是()
A.15 m
B.17 m
C.35 m
D.37 m
24.图中阴影区域的坡度大小,由东南向西北()
A.一直增大
B.一直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25.图中有必要设置凸面镜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23.C 24.B 25.B
【解析】第23题,图中等高距为10 m,瀑布处有320 m、
330 m、340 m三条等高线重合,则瀑布落差大于20 m;图示瀑布上部最大海拔接近350 m,因桥梁处河流水位为314 m,则瀑布下部海拔高于314 m,故瀑布落差小于36 m。
第24题,图中①处与其西北方向的阴影区域都位于310 m 和320 m两条等高线之间,同时可看出阴影区域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这两条等高线间距越来越大,则表明沿该方向坡度逐渐减小。
第25题,图中②西侧距离山脊较近,因此公路会急转弯,视线会受到阻挡,凸面镜应设置在急转弯处。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道题,共50分。
26.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种非常独特的地貌类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图1所示的是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中的________,该地貌主要分布于图2中地貌类型界限以________(填方位)区域,该区域可能出现的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是________。
(3分)
(2)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大量的________岩,并且气温________,降水总量________,具备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
(3分)
(3)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4分)
【答案】
(1)峰林东地下河(溶洞)
(2)石灰较高大
(3)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岩层保水性能差;(2分)地形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可耕地少,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2分)
【解析】
第(1)题,图1中喀斯特地貌地表起伏大,相对高度较大,形成众多山峰,可判断出该地为峰林。
图2中地貌类型界限西侧较为平缓,东侧有众多闭合等高线。
东侧符合峰林等高线的特点;地下喀斯特地形主要为地下河和溶洞。
第(2)题,喀斯特地貌是湿热气候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在大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等参与下,经过流水溶蚀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我国西南地区分布大量的石灰岩,并且气温高,降水总量大,具备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
第(3)题,喀斯特地貌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降水集中多暴雨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浅薄贫瘠,岩层保水性能差;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少且地块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2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
(1)P处地貌为__________。
(2分)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原因(原因主要考虑侵蚀与堆积的差异)。
(4分)
(3)分析图中从出山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成因可从AB、CD两地段各自对应的不同流水作用来说明)。
(4分)
(4)该区域冲积扇上古村落较多,试分析原因。
(3分)
【答案】
(1)冲积扇(洪积扇)
(2)特点: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1分)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
(1分)
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1分)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
(1分)
(3)特点: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
(2分)
成因: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1
分)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1分)(4)靠近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1分)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古村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1分)气候条件优越,利于农业生产。
(1分)
【解析】
第(1)题,P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地貌类型为冲积扇。
第(2)题,A、B位于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凸出;C、D位于下游段,主要受河流堆积作用影响,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凸出。
第(3)题,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第(4)题,古代城市是在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优越、农副产品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
28.下图是30°N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1)图中A、B两处河谷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4分)
(2)判断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分)
(3)分析图示地区2012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的影响。
(4分)
(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其原因。
(5分)
【答案】
(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形。
(2分)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槽型。
(3分)
(2)冲积扇。
(1分)
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
(2分)
(3)变化:林地减少,耕地增加。
(2分)
影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2分)
(4)沿河、沿海岸分布(1分)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2分)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2分)
【解析】
第(1)题,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谷呈“V”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谷呈槽型。
第(2)题,C处位于河谷谷口,典型地貌为冲积扇。
第(3)题,分析两图可知耕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减少,这种变化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第(4)题,本区聚落形成沿河聚落带、沿海聚落带,与地形、水源、交通等有关。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1分)
材料一珊瑚虫一般分布在水温约为20~30℃、水深50米以内、光照充足的清澈水域。
珊瑚虫以捕食海洋里的浮游生物为生,在生长过程中从海水中吸收钙和二氧化碳,分泌石灰质物质并形成骨骼与外壳,经不断堆积形成珊瑚礁。
南海是全球十大珊瑚礁保护区之一,类型多样的珊瑚礁分布在从海南岛到南沙群岛的广阔水域,南海珊瑚礁多与海底火山伴生。
材料二甘泉海台(虚线内)是由珊瑚礁构成的水下台地,位于西沙海槽南侧。
甘泉海台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有关。
下图为西沙主要海域等深线图。
(1)分析南海珊瑚虫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
(5分)
(2)描述甘泉海台的地形特征。
(2分)
(3)推测甘泉海台的形成过程。
(4分)
【答案】
(1)南海纬度低,水温较高,多浅海水域;(2分)海水清澈,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繁盛,食物充足,利于珊瑚虫生长。
(3分)
(2)中间高,四周低;(1分)顶部平坦开阔,边缘坡度较大。
(1分)
(3)早期,岩浆喷发形成海底火山,火山顶部水深较浅,珊瑚虫在火山顶部着生,分泌石灰质物质并堆积形成珊瑚礁;(2分)地壳下沉,珊瑚礁平面沉降至海平面以下深处水域。
(2分)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珊瑚虫对水温、水深、光照、食物都有一定要求,南海珊瑚虫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体现在上述方面。
第(2)题,台地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以看出甘泉海台的顶部平坦、边缘较陡。
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甘泉海台是由珊瑚礁构成的水下台地,其形成与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有关;甘泉海台首先是海底火山的形成,然后在顶
部形成珊瑚礁,最后地壳下沉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