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车胤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胤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战国时期,孟子猛烈地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把它看作败坏先圣之道的“淫辞”、阻塞仁义的“邪说”。
这缘于孟子认为“兼爱”思想
A. 宣扬积极救世情怀
B. 代表平民百姓利益
C. 违背宗法等级观念
D. 过于追求实用功利
【答案】C
【解析】
墨子的观念受到孟子的抨击,结合墨子的思想来谈,“兼爱”强调的是兼相爱,对所有人的爱,反对等级,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B选项是值得推崇的,不是梦子反对的内容;D选项与“兼爱”思想无关。
2.吴宁、范立舟在《两宋士风述论》中指出:“宋代文人士大夫由盛唐时对功名的追求转向对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
”这反映了宋代
A. 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
B. 国力贫弱、政治黑暗
C. 国家统治思想的转变
D. 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
【答案】A
【解析】
根据“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结合所学,程朱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具有重要影响,故A正确;B不能体现材料反映的宋代文人士大夫“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排除B;材
料反映的现象与国家统治思想的转变关系不大,排除C;D项中“普及”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联系程朱理学的影响分析解答。
3.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
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则弃之,是为君子。
”陈确说:“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
”费密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禁。
”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A. 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B. 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C. 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D. 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答案】B 【解析】清代没有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故A项错误。
题干中的三个思想家指出人是存在欲望的,
唐甄认为人欲是人之常情,只要能够选择正确的人欲就是君子;陈确认为正当处理人欲就是理;费密认为人欲既不能放纵也不能严禁,所以他们的主张的共同点是理性正确的把握人欲和社会的关系,故B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将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故C项错误。
题干中的观点是关于理学,没有表现出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故D项错误。
4.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
这反映出古代科技发展
A. 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受益于儒学的推动【答案】A 【解析】从“以‘经’命名”,以及“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来看,古代科技发
展具有儒学化特征。
故答案为A项。
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儒学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
5.史家认为:“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一个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别有一种文化形态”是指
A. 科学技术
B. 市井文化
C. 佛道文化
D. 外来文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宋代的文化呈现二元化的发展趋向,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而贵族世界之外的世界就是平民,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市井文化得到发展。
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代文化
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
是因为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唐太宗不喜欢“无丈夫之气”的萧子云的书法,而喜欢王羲之的书法。
显然,王羲之的书法因为具有“丈夫之气”及其它艺术特色而“尽善尽美”,深得唐太宗及当时人民所喜爱。
此一点,正是王羲之书法艺术高超所带来的结果,同时也和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的时代特点不无关联。
故C项正确;材料中唐太宗并未明确规定整个社会要对王羲之的
书法加以认同,故“决定”表述错误。
且“皇帝的好恶”对“社会对艺术的评判”只能起浅层次的影响作用;王羲之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地位确立的深层原因应当从王羲之自身书法艺术的高超及历史的选择进行考虑。
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较高,但“不可超越”材料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支撑。
故B项错误;材料所问为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只解释了太宗时期唐朝和南朝后期社会对艺术的认可风格不同。
D项不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且不具备普遍性。
故D项错误。
7.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
这一变化折射出
A. 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 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 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 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答案】A
【解析】
“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反映了大众文化的发展,是文艺世俗化的表现,出现文艺世俗化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材料无法体现“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排除D。
8.“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
湖北公安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
这表明明代文学
A.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 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 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 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这是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
汤显祖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两者都体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A 项正确;“公安三袁”与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无关,排除B;CD项史实错误,排除。
所以选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等关键信息的意思,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可知答案。
9.有学者在论述中国19世纪年代的社会心态时曾说,当时的社会心态并不是像教科书说的那样,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进入“近代”。
而到了“近代”中国人的心情就因此一下子大变。
那时的儒家信仰者仍燃“心情平静,深信儒家是普遍的真理”。
该学者这一认识的依据是,当时中国
A. 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B.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C. 未认识到精片战争的危害
D. 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那时的儒家信仰者仍然‘心情平静,深信儒家是普遍的真理’”等信息,说明当时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探讨的是当时的社会心态,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排除D项。
10.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孙中山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这段对话说明A. 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B.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C. 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D. 严复主张君主立宪【答案】A 【解析】材料中“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等信息反映出严复与孙中山
的救国方式不同,一个是教育,一个是革命,说明了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故A项正确。
材料中强调的是救国的方式,没有阐释民族危机,故B项错误。
材料中孙中山只是强调了自己的救国方式与严复不同,没有反对严复的教育救国,故C项错误。
材料中严复主张教育救国,没有主张君主立宪,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严复与孙中山的对话的分析理解,要避免先入为主。
如果不看材料,容易误选D。
而B揭示的是时代特征,有很强的迷惑性。
C不符合材料,排除.
11.新文化运动期间,针对旧有的学术思想,胡适既反对盲从,也反对调和,主张整理国故,找到可以有机地联系现代化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再造文明。
这反映了
A. 新文化运动出现了倒退
B. 胡适思想方面守旧落后
C. 新旧文化存在互补调和
D. 新文化运动科学理性的一面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胡适整理国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寻找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基础,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所以不是新文化运动出现了倒退,排除A。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最著名的口号,也是这一运动的纲领,胡适提倡“整理国故”,与他对“科学”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排除B。
一方面,他提出要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另一方面,他想通过整理国故来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科学方法”,表明他主张采取科学的、批判的态度,故排除C,选D。
1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列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这主要是指
A.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
B. 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
C. 激进民族主义者宣传民主科学
D. 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D
根据题干“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可知中国当时处于20世纪初的军阀割据时期,根据题干“中国的青年另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故D项正确。
ABC项均不符合“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而且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状况。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判断出时间,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状况即可得出答案。
13.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其治校理念之一是“大学不仅要致力于介绍西方文明,还要创造新的中国文化;不但要保存国粹,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对之重估”。
可见蔡元培
A. 注重学习借鉴
B. 重视自然科学
C. 强调学术自由
D. 提倡学贯中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思想,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史实的能力。
材料中“大学不仅要致力于介绍西方文明,还要创造新的中国文化;不但要保存国粹,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对之重估”说明学习西方的借鉴作用,故A项正确。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近代化思想·新文化运动思想
14. 科学史家丹皮尔说过:“地位仅次于天使的人类本来是从宇宙的中心地球上来俯览万物的,而今却变成了围绕着千万颗恒星之一旋转的一个偶然的小行星上面有机发展锁链中的一环。
”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
A. 经典力学将天地运动统—起来,因而人类不该俯视万物
B. 日心说改变了对宇宙的看法,从而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
C. 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和密切相关的,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更“尊贵”
D. 相对论弥补了对宏观世界认识的不足,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答案】C
材料的意思是人类本来是高贵的,仅次于天使,但现在看来也不过是地球上有机生命发展中的一环,只是万物中的一员,并非是高贵的生物,C 项符合题意。
A项错误,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的理解;B项错误,材料并未说的是日心说,而是认为太阳也是宇宙恒星之一;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相对论的内容。
15.贝尔纳认为:“在每个(科学进展的)事例里,总是当时的社会流动性能让手艺人和学者碰到一起,有时还使二者合而为一。
”以下事例与此说法相符的是
A. 达尔文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
B. 根据电磁感应原理成功研制出发电机
C. 富尔顿以蒸汽机为动力发明汽船
D.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手艺人和学者碰到一起,有时还使二者合而为一。
”反映了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这符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物种起源》并未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故A项错误。
B项属于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突破,体现了科技的紧密结合,故B项正确。
C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人们发现了海王星不属于技术的进步,故D 项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
【名师点睛】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济,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与技术结合取得了巨大成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比较迅速。
对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既可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16.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
A. 个性化
B. 规范化
C. 网络化
D. 国际化【答案】A
【解析】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时代,由于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和工业机器人等基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下降,以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型制造范式的出现,其核心特征是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故A正确。
17.“现在,时间能够伸长收缩,不是在宇宙的任何地点都是均匀的,而是与运动状态与引力相关的。
”这一描述反映的科学理论
A. 准确预见了海王星的存在
B. 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进程
C.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规律
D. 拓展了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时间“能够伸长收缩”“是与运动状态与引力相关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知,该理论是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准确预见了海王星存在的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故A项错误;欧洲启蒙运动出现于17、18世纪,故B项错误;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规律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故C项错误;相对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的不足。
它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故D项正确。
18. “面对与西方的冲突一败再败,当时的开明士大夫阶级发动了‘自强’运动,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工具来保护中国文明,即通过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保持中国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随即指出:“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之所以认为“荒谬”,主要是因为
A. 工具方面的西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的西化
B. 西方文明已使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严重动摇
C. 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两者根本对立无法兼容
D. 不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就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讲到“开明的士大夫移植西方的机械工具”,这促使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到的变革,即思想和制度发生变化,所以本题选A。
BD两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C项说法是错误的。
19.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般思潮,马克斯·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哲学的突破”。
这里的“哲学的突破”表现在
A. 对物质世界的探索
B. 对道德观念的重视
C. 对人类自身的探索
D. 对人权应用的创新
【答案】C
【解析】
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是古希腊早期哲学家对自然的探索,排除A;智者学派把古希腊对自然的关注转向对人类自身的关注,体现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故选C;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体现了对道德观念的重视,排除B;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统治,描绘了未来资本主义的理想蓝图,体现了对人权应用的创新,故选D。
20.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可知,神话文化中凸显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神性,具有早期的人文思想,故B项正确。
结合题中信息与所学知识可知,宗教信仰意识淡薄与此无关,
排除A;题中突出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理性,排除C;公元前9至前8世纪,雅典民主还没有确立,排除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21.16世纪以后,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化已经使这类说教显得极为虚伪。
这种变化的压力开始慢慢地修改着“商人从来得不到神的欢心”这一古老的断语,井创造出“全世界只靠金钱和尘土来维持”这一箴言。
这说明
A. 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更多政治权力
B. 商业与宗教的关系开始淡薄
C.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宗教禁欲观
D.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宗教改革
【答案】C
【解析】
AD与材料无关,排除;B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根据“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化已经使这类说教显得极为虚伪”“全世界只靠金钱和尘土来维持”,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宗教说教禁欲观(商人从来得不到神的欢心),故C正确。
22.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
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 三权分立
B. 君主立宪
C. 人民主权
D. 法律至上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又是平民大众”可知国民公会是由平民大众组成,代表人民,而它同时又是权威机关,又是法庭可知,人民享有极大主权,C项符合题意;三权分立是美国最早实行,建立起联邦制政府;由题干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可知,没有君主,所以不是君主立宪;题干没有体现法律至上的观点。
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3.艾赛亚·伯林曾指出:“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他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说明
A. 经典力学直接导致了启蒙运动
B. 牛顿思想全面影响法国社会
C. 启蒙运动有利于经典力学发展
D. 科技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条件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艾赛亚·柏林认为牛顿经典力学为法国启蒙思想创造了条件,也就是说科技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条件,故选D。
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科学革命使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使人们相信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从而间接导致了启蒙运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牛顿思想全面影响法国社会,排除B;材料“启蒙运动……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说明经典力学有利于启蒙思想的发展,排除C。
24.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 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 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D. 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因此选D。
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特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计52分)
25.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些思想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图3、图4有关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起的作用。
(2)从图1到图4反映了近代中国怎样的时代主题?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思想进步潮流发展进程的特征。
【答案】(1)思想潮流:图1:维新变法思想;图2:民主共和思想;图3:民主与科学思想;图4:马克思主义。
进步作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人找到了拯救国家、拯救社会的新道路。
(2)主题: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特征:从制度到文化,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历史图片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原因的能力。
图1到图4反映的历史现象不难找出,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化中四种主要的思想。
图3和图4是新文化运动中宣传的思想,前者是前期的主要思想;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解放方面的作用,主要是对封建统治的打击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
(2)图1到图4的时代主题就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寻求救亡图存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