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腹针疗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认识:
从中医角度看,腹部不仅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内脏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 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较广的途径。脏腑的募穴是脏腑之气 结聚的地方,也是审查证候、诊断及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因其大多数集中在腹 部,故又称为腹募穴。现代很多医家还把腹诊发展成一种特有的治病手段,甚至 有学者主张外感病当以脉证为主,而内伤病则常常以腹诊为主的观点。
、下风湿点、下风湿内点、下风湿下点共6个风湿点,左右对称。上风湿点位 于滑肉门穴旁开5分上5分,上风湿上点位于上风湿点旁开5分上5分,上风湿 外点位于滑肉门旁开1寸。以上三个穴位主要治疗左右上肢的肩周炎、肌肉疼 痛等疾患。下风湿点位于外陵旁开5分下5分,下风湿内点位于气海旁开1.5寸 ,下风湿下点位于下风湿点旁开5分下5分。此三个穴位主要治疗膝关节疼痛 、腰腿疼痛等疾患。
薄智云教授历经二十年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总结, 终于发现腹部的经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人体 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龟图, 其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分出,其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 尾部从两个气旁穴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其前肢 分别从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上风湿点位于滑肉 门外5分上5分)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上风湿外点 位于滑肉门外1寸),其后肢位于外陵穴向外伸展止 于下风湿下点(下风湿下点位于外陵穴下1寸外1寸) ,这一影像分布于腹壁的浅层,构成了神阙调控系统 中外周调控系统的主体,腹部定位法又主要调节人体 相对应的部位,因此腹部定位取穴法以腹部神龟生物 全息影像为主要特征。
个人体会 临床应用治疗疼痛效果较好,尤其是腰腿疼痛,
虽然有时不能立竿见影,但可以缓慢消除症状,且疗 效较为持久。治疗腰痛效果最佳,其次是颈椎病,肩 周炎效果不佳,但针刺后要调气,医者手下有沉紧感 最佳。此外针刺前配合腹诊非常有必要。
腹针
现代医学研究:
腹部,在当今西方医学界被称为“第二大脑”,是目前西方医学和心理学的 研究热点。据相关研究表明,胃肠神经系统不仅可以自主运作,而且还能影响大 脑。事实上,在迷走神经传导的信号当中,大约90%并非都来自“头顶颅脑”, 而是来自胃肠神经系统,故将其称为“腹脑”。
能独立活动的腹脑含有神经细胞、蛋白质和复杂的环形线路,很多胃肠疾病 都是源自腹脑产生的问题。而科学家们研究表明,人体生下来有两套操控系统, 即颅脑和腹脑,并且详细研究了两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例如颅脑面临惊恐 时会释放应激激素,冲击胃发生痉挛挛缩;惊恐等外界因素又可经交感神经影响 腹脑的血清分泌量;应激因素过分刺激还会导致腹泻。当情绪压抑或过分紧张之 时,食管神经又可受到高度刺激使人感觉不欲饮食或胃肠功能紊乱。由此也可以 看出人的情志变化方面对腹部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人体第二大脑,腹部的重要 性也逐渐被人类所共识。
一、天地针 天地针是腹针的常用处方,由中脘、关元组成。腹针是以神阙为中,中
脘为天、关元为地。中脘为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 元是小肠的募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两穴合用有补脾肾之功。 二、引气归元
引气归元是有中脘、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气海、关元4穴构成。方中中脘、下脘均为任 脉穴位,两穴具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 主肺气肃降的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元气,因 此,四穴含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引气归元具有治 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功能。
根据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定位取 穴治疗头部疾病以中脘,阴都等穴和周 围的穴位为主。神龟图的颈部由商曲分 出,故治疗颈部疾患以商曲、石关及附 近的穴位为主。腹部全息图的前肢代表 人体的上肢,故治疗上肢的疾患常选择 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和上风湿上点之 间的同侧穴位进行治疗。腹全息的后肢 代表人体的下肢,故治疗下肢的疾患常 常选择外陵至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的 相应穴位进行治疗。腹全息的腰骶部起 于气旁终于关元穴附近,故腰椎的疾患 常常选择气海、关元、气旁、气穴进行 治疗。
调脾气又称调脾点,是由左右两个大横穴组成。大横穴是足太阴脾经的 经穴,薄智云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大横穴具有调整脾脏功能、祛 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常常和腹四关合用治疗腰部的疾患和坐骨神经痛 ,与风湿点合用治疗全身肩周炎或全身关节炎的作用。
五、风湿点 风湿点是薄智云教授的经验穴,包括上风湿、上风湿外点、上风湿上点
临床实践发现,许多慢性疾患都可以在腹部找到相应的气节点。也就是说, 当我们慢性病迁延不愈或者有很深的心理疾病问题时,都可以寻找腹部的聚结点 ,也许是一个硬块,也许是一个痛点,也许是一个气团,也可以理解为引起气机 不畅的原发病理部位。只要通过不同的针法将其解开,慢性病的症状随之消失, 即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目的和效果。
人体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而腹部的全息影像是整体经过微缩 的图像,因此,整体反映在腹部便形成了穴位点状密集的穴区带。 故在临床上准确选取与肢体相关的穴位,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关 键,必须在临床上不断揣摩才能掌握腹穴与整体的应答关系,并在 此基础上逐步熟悉疾病的变化规律和相对的个体差异,才能取得很 好的临床效果。
三、腹四关 腹四关是由外陵、滑肉门左右共4个穴位组成。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治
疗躯干上段和上肢的疾患,外陵主要治疗下腹和下肢的疾患。该4穴具有通调 气血、梳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 妙穴,故称为“腹四关”。临床上用于治疗全身性的疾病,常常与引气归元 或者和天地针合用,有通腑之妙。 四、调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