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高敏C反应蛋白与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高敏C反应蛋白与粥样斑块不稳定性
的关系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健康对照组及冠心病患者群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及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炎性因子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
方法:2007年10月~2008年8月于本院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或冠脉CT患者195例,入院前均未行调脂治疗。
按冠脉造影或冠脉CT结果分为健康对照组45例,冠心病患者150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109例。
入院当时检测血清脂蛋白、FI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结果:冠心病患者FIB,血清炎性因子MCP-1、hs-CRP、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患者存在炎性反应、脂代谢和凝血功能紊乱。
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相比,ACS患者hs-CRP、FIB 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s-CRP水平与FIB正相关,表明二者可能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
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FIB 较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明显升高,表明hs-CRP、FIB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上述指标的检测有利于判断病情,尽早治疗,以改善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serum 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fibrinogen(FIB)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and steady coronary heart disease(SCHD) and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atheromatous plaque unstability of coronary artery. Methods:195 patein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 from October 2007 to August 2008, 150 cases with CHD and 45 cases with normal coronary angiograms (no-CHD group), 109 patients with ACS among them, 41 pateints with SCHD. Serum HDL-C,MCP-1 and fibrinogen levels were measured at once coming into the hospital. Results: Serum LDL-C,HDL-C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lower in the CHD groups than in no-CHD groups. In pateints with ACS, serum hs-CRP,FI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ateints with SCHD. Conclusio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s-CRP,FIB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 with the atheromatous plaque unstability of coronary artery in pateints with ACS.
[Key words] Fibrinogen;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斑块的不稳定性和破裂是心肌梗死和猝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危险的因子。
因此,研究斑块不稳定性和破裂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探求不稳定性的标志物和危险因子,寻求早防治,早诊断,是防止动脉硬化的关键和重点。
国外研究显示,绝大多数冠状动脉事件发生在“无血流动力学意义”的病变[1],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血管内超声学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成熟期”的钙化斑块、相对成熟期的纤维斑块和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密切相关的脂质斑块[2]。
识别极易引发临床事件的高危斑块无疑会为在ACS发病之前寻找新的治疗时机提供有益信息。
有研究表明,機体慢性炎性反应过程中,肝细胞产生的急性时象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是最主要的刺激因子,直接参与了局部、全身炎症进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所有环节。
三维血管激应图成像研究[3]表明,在人冠状动脉中检测出的与斑块稳定性有关的高应变灶,与C-反应蛋白具有相关性。
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冠心病尤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FIB、CRP和血脂水平,探讨CRP和FIB与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以期指导患者的治疗,改善预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心内科2007年10月~2008年8月住院患者,入院前4周未服用过降脂药,且肝肾功能正常,排除合并严重肾病和眼底病变的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肿瘤、免疫性或感染性疾病和血液病等。
①对照组45例:因胸部不适入院,经生化检查、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心脏疾患。
②冠心病组15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冠脉至少有1支内径狭窄≥50 %。
在本组中,根据病史、查体、辅助检查和冠脉造影结果分为稳定型冠心病组和ACS组。
195例患者中對照组非冠心病患者中,男21例,平均年龄(61.0±3.78)岁;女24例,平均年龄(62.0±4.6)岁。
冠心病组男74例,平均年龄(61.0±3.21)岁;女76例,平均年龄(61.0±7.89)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冠脉照影结果显示单支病变69例,双支病变55例,3支病变26例。
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9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41例。
1.2方法
1.2.1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计分法按狭窄累及冠状动脉的数分为1、2或3支病变组,如果累及左主干归为2支病变组。
按每支血管近中段最狭窄程度计分,0分为无狭窄,1分为狭窄程度1%~24%,2分为25%~49%,3分为50%~74%,4分为75%~99%,5分为100%闭塞,各狭窄冠状动脉分数的累加即为冠状动脉病变的总积分。
1.2.2筛查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如老年、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腹型肥胖、体重指数、吸烟量、饮酒量。
1.2.3血浆MCP-1、hs-CRP水平测定由美国Beckman特定蛋白分析仪,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MCP-1,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
1.2.4血脂测定使用Beckman公司CX4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北京中生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试剂盒酶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poA1。
1.3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hs-CRP与FIB、LDL-C的相关性分析用SPSS 10.0软件Spearman相关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血脂检测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存在明显的脂代谢紊乱,与非冠心病患者比较,冠心病患者血清LDL-C水平明显增高,HD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清炎性因子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血清hs-CRP、FIB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其中ACS患者血清hs-CRP、FIB水平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斑块不稳定破裂的同时,存在明显的急性期反应,表现为血清hs-CRP和FIB水平升高。
Spearman 相关分析表明,血清hs-CRP与FIB水平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74,P<0.05。
表明凝血、炎性反应间可能存在密切联系。
3讨论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炎症在心血管疾病的产生,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研究得最广泛的一个炎症指标。
最近研究表明,中等危险程度人群(10年内患心脏病危险性为10%~20%),参考hs-CRP后,重新得出的评价结果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显著增高。
Ridker等研究者在JUPITER (the Justification for Use of statins in Prevention: an Intervention Trial Evaluating Rosuvastatin)实验中首次证实,对仅有hs-CRP化验检查不正常而其他正常的人群进行治疗,临床后果得到显著改善[4]。
表明hs-CRP 正在成为血脂之外,冠心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靶点。
本组研究发现:在ACS组患者中,hs-CPR浓度明显增高,并且与HDL-C、LDL-C水平密切相关,与稳定型冠心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RP在ACS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FIB和hs-CRP均是肝合成的急性期反应蛋白。
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除有LDL胆固醇沉积外,还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沉积,提示在AS形成过程中有脂凝间共同作用的机制[5]。
FIB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系统的中心蛋白,对凝血、血小板聚集、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都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参与血栓的形成。
有研究证实,血浆高FIB水平可改变粥样斑块巨噬细胞帽的渗透性,使斑块帽变薄,动脉斑块发生溃疡,易于破裂,启动血栓形成的过程[6]。
而血栓形成是造成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主要发病机制。
本组研究亦发现冠心病组患者FIB水平升高、LDL水平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ACS患者FIB升高更加明显,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作为炎症、凝血、血脂
之间联系的桥梁, FIB在ACS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善FIB的含量,也是预防冠心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Scirica BM.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emerging tools for diagnosis and risk assessment[J].J Am Coll Cardiol, 2010,55(14):1403-1415.
[2]Miyazaki SI, Hiasa Y, Takahashi T, et al. Waist circumference reduction is mo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improvement in endothelial function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than body mass index reduction[J]. J Cardiol,2010,55(2):266-273.
[3]Hong YJ, Jeong MH, Lim SY, et al. Elevated preprocedural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neointimal hyperplasia and restenosis development after successful coronary artery stenting[J]. Circ J,2005,69(12):1477-1483.
[4]M llmann H, Nef H, B hm M, Laufs U. Highlights of the hotline sessions presented at the scientific sessions 2008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lin Res Cardiol, 2009,98(1):1-7.
[5]Lau DH, Huynh LT, Chew DP, et al. Prognostic impact of type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Am J Cardiol,2009,104(10):1317-23.
[6]Guo M,Sahni SK,Sahni A,et al. Fibrinogen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chemokines through NF-kappaB activ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J]. Thromb Haemost,2004, 92:858-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