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标志着我国进入生态建设的新时期。
在时代背景的感召下,“生态文明”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古代的先哲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思考,这样就催生了中国古代的生态价值理论,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一致的。
标签:天人合一;仁爱万物;生态文明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热爱自然、拯救地球、走出生态危机,甚至生存危机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与自然关系和人类现存生活方式的重新审视。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的发展,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和重要内容。
人类的文明进程包括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工业化使产品的快速生产成为可能,但是在工业化进程中,人类毫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从而导致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发生。
例如,全球变暖、土地沙化、资源枯竭、能源短缺、污染严重等,这些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自然界正在经历着量变到质变,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正如恩格斯所言:“人类不能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关注宇宙与人生,形成了丰富深刻的人与生命、人与自然的思想。
他们对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行深刻的思考,形成了古代朴素的、自发的环境哲学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包容性、稳定性、继承性,其中的思想精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儒学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在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被大多数思想家阐述和发展,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重大,其中的环境哲学思想为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第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天”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谐调和统一。
人在天地间,享受着自然的灵气,接受着自然的滋养。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把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来考虑,既要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类,“天人合一”的含义是指人是由天地生成的,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不是敌对的关系,人与万物是共生共处的关系。
人与自然是为一体,应该和谐相处,人与天地要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可见,“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一致的,它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同时它更符合现代的生态观念和生态原则,是构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础。
作为社会观照的社会观,天更是人格化,有道德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
和价值的来源。
儒家重视天道,并把它作为社会价值的最高来源,以天道模式来理解人类社会,因为宇宙自然博大宽厚,无所不包。
第二,“仁爱万物”的基本精神。
“仁”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孔子说:“仁者,人也。
”可见,“仁”是立身之本。
对“仁”的内涵进一步解释:“爱仁”,“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恭、宽、信、敏等道德规范。
”其中的“仁爱万物”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纳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这是一种生态伦理观。
“仁爱”包含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等,儒学认为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是同等重要的;同时生物和自然对人是有用的,所以人就要热爱自然、尊重生命。
宋代以后儒学的生命哲学把“生”看成宇宙的本体,把“仁”与整个宇宙的本质和原则相联系,认为“仁”是一种生命精神和生长之道。
朱熹认为,天地之心是万物生长发育,赋予万物生的本质,万物才能生生不息,这种统一的生命就是“仁”,而且是“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第三,“天地之性和为贵”的环境哲学思想。
“天地之性和为贵”崇尚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和而不同,追求和平、和睦相处,对不同意见者秉持和为贵,但和而不同的态度。
“和”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髓和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和”指“太和”、“中道”等。
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指不同的事物和因素,是事物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同”是指相同的事物和因素的结合,它排斥差异,因而“和”能生生不息,“同”则没有持续发展。
“和”与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一致的。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保护的根本措施。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基础上而取得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核心思想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它是一种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与空气、水、岩石与土壤、生物间互动的结果,它是人认识、利用和改造或协调自然的过程。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保护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生态所取得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是一致的,所以,弘扬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为美丽中国梦的实現提供动力支持和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刘爱军.生态文明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