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语文选修《诸子散文选读》课件16有教无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审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语》中孔子形象的塑造 《论语》塑造的是群像:颜回的好学深思,子路的率真 勇敢,子贡的尊师练达,曾皙的从容超逸,即使是性格 面目不清楚,只是被孔子骂过一回的宰予、樊迟,都能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久不忘。当然,这些形象中, 最为成功、最为丰富也最能感动人的还是他们的老师—— 孔子。
孔子首先是一位文化名人。但他又不是一个学究式的文化名 人。他因为出身低下,做过许多事情,所以“多能鄙事”, 吹拉弹唱,无所不通;他虽然宣扬礼仪、极力反对暴力,但 他本人是武士之后,身材高大,孔武有力;他做过官,为了 兜售自己的政治学理论,他两度领着一帮学生周游列国,一 走就是几年、十余年;他早年就开始创办私人学校,开门办 学,广收弟子,“三盈三虚”,也有过波折;他研究古代文 献,领域涉及政治制度、历史、文学、音乐等。这么一位涉 猎广泛、阅历丰富的文化名人,若是用常见的文学作品形式 去刻画,去描写,一定会是洋洋洒洒的一部大著作。
《论语》塑造孔子形象,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写出了 这样一个跟普通人一样有血性、有喜怒哀乐却又比普 通人高明一点点的人。这样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 史上堪称空前绝后。孔子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屹立 千古,我认为与《论语》一书的塑造之功密不可分。
石门晨门(管开门的官吏,或者就是门卫)说孔子是“知其不可 为而为之者”(《宪问》);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家门 口,孔子想跟他说话,他却扬长而去;隐士长沮、桀溺规劝被 孔子打发去向他们问路的子路不如跟他们一起避世(《微子》)。 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都不认为孔子那一 套理论能行得通。 孔子绝不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哲人,绝不是一个一团和气的 好好先生。相反,该高兴时,他会大笑,该悲伤时,他会大哭; 生气的时候,他不是和风细雨,而往往是雷霆万钧。“学而时 习之”,孔子是在那里微笑;“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会在那 里开怀大笑。得意弟子颜回、子路死的时候,孔子都曾经号啕 大哭,喊着“老天这是要我的老命啊!”
2.一词多义
①故
由也兼人,故.退之 所以
既克,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温故.而知新
旧的知识
轩东故.尝为厨 旧时,从前
暮去朝来颜色故. 衰老,衰退 广故.数言欲亡 特意,故意
②举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举出
吾力足以举.百钧
举出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行动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发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用,起用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攻取
它意味着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认真审视、整理甚至提升, 意味着创造。不加审视而盲目地学,往往上当受骗,越 热情越勤奋结果就越危险。会学习再加上能思考,则是 如虎添翼。所以,孔子既注重向弟子传授知识,又注重 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6)注重师徒切磋。在教育过程中,孔子特别重视跟弟子 相互切磋,使教与学形成良性的互动。在这一互动过程 中,尽管孔子起着主导作用,然而每当从弟子那里得到 启发时,他都会很兴奋。孔子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
修身名句
,霜情与晚节弥茂。 ——《宋书·陆徽传·荐朱万嗣表》 赏读:洁净的心地与不知足的贪婪争相撞激,而寒霜 般洁白坚贞的情怀与可嘉的晚节相映而更加美盛。 病中必有悔悟处,病起莫教忘了。
——清·申涵煜《省心短语》 赏读:人在患病的时候,一定会有许多悔过觉悟的地 方,但愿病好之后不要忘了。
1.通假字 于吾言无所不说.“__—说_—_”—__通—_—_“—_悦_—_—”_—_,_—_喜—_ —欢—,—高——兴—
闻斯行诸. 兼词,之乎 ③诸 举直错诸.枉 兼词,之于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副词,众多,各个
三已.之 罢免
④已
学不可以已.
停止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已而,然后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语气词,矣
3.古今异义 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古义:资__质__中__等__的__普__通__人__,___一_ 般人 ②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古义:_____到__了_____________
复 也。” 次去教他。”
(《论语·述而》)
主旨归纳
本课所录选文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 想,因材施教的施教原则,重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与思考必须有机结合、 二者不可偏废的治学主张,这些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 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 值。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提示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 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推 进当时的政治和教育发展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孔子第 一次使得教育的目的得以明确,那就是要立足于提高全 民族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
本文在表达思想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借具体的事例来表达思想。 在本文的具体行文中,借助了许多具体的事例来表述教育 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如第3则中孔子对公西华所提问题 的回答,就阐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分类教学思想,第4则 中与子张的谈话就阐明了“忠”“清”和“仁”的界限区 别。这对于我们的写作来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重点突破
本文涉及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 请一一分析。 提示 本文涉及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 方面: (1)平等的教育观念。这一观念主要通过“有教无类”这 句话来体现。其中的“无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等差别,对所有 的人都施行教育;二是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 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但是,孔门弟子毕竟与众不同,他们竟然只用一两万字 的篇幅,以记录孔子片言只语的轻巧无比的方式,就给 我们呈现了一个如此丰富、如此生动的孔子! 春秋时代是一个刀箭之下谋生存的军事时期,诸侯国的 君王们关心的都是怎么尽快地富国强民,战胜敌国,争 霸天下。而孔子这个时候却在那里祖述尧舜、典章文武, 宣讲根本不能很快见到实效的礼乐制度。他的政治学说, 一点都不切合时代的需要。这就注定了孔子的一生是 “迂阔”的一生。《论语》是孔门视角,当然不会描写 这个。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孔子的同时代人对他的议论、 评价,得到这个印象。
(《论语·先进》),《公羊传·哀公十四年》颜回死的那次痛 哭,是有弟子在跟前的。 大概是看着老师一直在哭泣,弟子 就劝他,说老师已经表示过伤心了,不需要一直伤心下去。 孔子就说:“我真的太伤心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 为什么人伤心呢!”读《论语》,看孔子发怒是一件有趣的 事情,具体情形已经不得而知,现在所能知道的就是其语言 的精辟、恶毒、有力。学生偷懒,大白天睡觉,他破口而出 就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身为君子,咒 骂时,也是词儿一套一套的,“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 恶”“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 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骂人,如大侠用 刀,刀刀见血。
六 有教无类
哲思短章
爱 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 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会仇恨?因为利益的争夺,观念的 差异,隔膜,误会,等等。一句话,因为狭隘。一切恨 都溯源于人的局限,都证明了人的局限。爱在哪里?就 在超越了人的局限的地方。
只爱你的亲人和朋友是容易的,恨你的仇敌也是容易的, 因为这都是出于一个有局限性的人的本能。做一个父亲爱 自己的孩子,做一个男人爱年轻漂亮的女人,做一个处在 种种人际关系中的人爱那些善待自己的人,这有什么难呢? 作为某族的一员恨敌族,作为某国的臣民恨敌国,作为某 一宗教的信徒恨异教徒,作为情欲之人恨伤了你的感情、 损了你的利益的人,这有什么难呢?难的是超越所有这些 局限,不受狭隘的本能和习俗的支配,作为宇宙之子却有 宇宙之父的胸怀,爱宇宙间的一切生灵。
6.文白对照
5 子曰:“
不愤
孔子说:“教导学生,如果不是弟子想努力弄明白某个问题
不
启,
不
悱
却还没有弄明白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弟子想表达某种意
不
发 。举一 隅
不
思却表达不出来时,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
以
三隅反
,则 不
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
(4)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究,灵 活运用,融会贯通。如果学生做不到这些,他认为这样的 学生就不必再去教了。 (5)注重学思结合。孔子特别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学 习是迅速扩大知识面的捷径,不注重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 地发展自己。“学而不思”就不能保证学习的科学性。通 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思考的坚实基础和正确方向。可是 思考的意义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____告__诉__________ (2)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②求也退,故进.之___使__…__…__前__进_____ ③由也兼人,故退.之___使__…__…__后__退_____
5.文言句式 ①回也非助我者也_____判__断__句_______ ②其斯之谓与__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 ③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___省__略__句__,__“__以__”__后__省__略__“__之_ ”。 ④何谓也_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_
(2)从实际出发的理念。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施教者必须 从受教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的智力高下、个性 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这是孔子教育弟子的 一个重要方法,所以对子路和冉求的回答就会有所不同。 (3)注重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 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注重诱导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努力思考而不得要领时,他才会去开导;思考已有 一定眉目却不能确切说出来时,他才会去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