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教育2022/3~4◇王霞王敏枝岳晓蓉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耀3题。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

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

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广泛流行的论调,
把这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作为它们理论形态的魏晋玄学,一概说成是腐朽反动的东西。

实际上,
魏晋恰好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

虽然在时间、
广度、规模、流派上比不上先秦,但在思辨哲学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上,却是空前的。

埋没了一百多年的王充的
《论衡》被重视和流行,标志着理性的一次重新发现。

与此同时和稍后,仲长幹统、王符、徐的现实政论,曹操、诸葛亮的法家观念,刘劭的《人物志》,众多的佛经翻译……从各个方面都不同于两汉,是一股新颖先进的思潮。

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着重探究。

在没有过多的统治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

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

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上的一个飞跃。

哲学上的何晏、王弼,文艺上的三曹、嵇、阮,书法上的钟、卫、二王等等,便是体现这个飞跃、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

那么,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武)李(陵)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
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
来的。

11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哲学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B.相对自由而开放的文化思潮,促使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C.在文学艺术领域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慨就是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表现。

D.魏晋时代普遍持有的怀疑论哲学思潮,既是人格的觉醒,也是对人生的困惑。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明确反对把魏晋玄学一概说成是腐朽反动的东西,并给予了客观评价。

B.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述了魏晋思潮的出现及其在哲学艺术上的表现和基本特征。

C.列举《古诗十九首》是为了证明当时在意识形态领域普遍存在的人的觉醒。

D.作者能够立足于美学的角度,客观地分析魏晋思潮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兴起为魏晋思潮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历史契机。

B.陶渊明的率性、自然和当时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有一定关系。

C.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因为它使人思考追求内在人格。

D.不经历两汉时代神学论和宿命论的控制,魏晋时人的觉醒就不可能出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耀6题。

材料一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殷方龙说,造成中国的孩子不堪重负,既有来自社会竞争的压力,也有孩子的父母在教育观上的偏差。

因此,要建立良好的教育秩序,切实减轻孩子负担,既要整治好培训机构,也要管好孩子家长。

事实已经证明,并非所有家长都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家庭教育同样需要“教育”。

很多时候,家庭教育的过度学校化和知识化,背离了家庭教育的本质。

对此,草案(《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家庭教育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遵循家庭教育规律,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

这一规定获得很多与会人员的赞同,他们认为,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是为孩子减负的重要一环,而政策法规从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所言,改变一些家长“十年寒窗、一朝折桂”苦读争荣的教育思想很难,但还是要尽可能多做一些工作,至少使家长们明白一个道理:培养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给他们一个好体魄、好思想、好品行,使他们将来能自立于世,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摘编自凤凰网《“双减”政策后,家庭教育法修改意义几何?》)
材料二
在竞争愈加激烈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密集型育儿”方式,不断加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亲子陪伴和沟通也大多围绕学习成绩进行。

表面上看,儿童得到家长更多的关注,实际上却面临很大的压力,独立意志受到压抑,自我反思、自我认识和调节能力也在下降,并常常引发亲子冲突,埋下身心疾病的隐患。

家庭教育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很重要,但高质量的陪伴不意味着在接送孩子上课、陪听课、辅导作业上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真正关注子女内心成长的沟通和交流才是最有价值的投入。

“双减”将儿童和家长从没完没了的作业、练习题和考试中解脱出来,使家长能在放松的状态下有更多注意力观察和共情孩子每天的情绪感受,围绕他遇到的困惑进行开放性讨论,支持他通过反思去尝试解决问题。

这些经历都会给予孩子被
12
山西教育2022/3~4
尊重、被关爱、被接纳、被鼓励的感受,成为他内心坚定自信的来源。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材料三
学校要建立家庭教育领导和协调机制,规范设立家长学校,健全日常运行机制,配备家庭教育指导专(兼)职队伍,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要通过家长课程、父母大讲堂等方式,以线上线下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和辅导,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家长与学生朝夕相处,是孩子言传身教的老师,履行好法定监护职责至关重要。

一是密切家校联系。

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状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家校联动教育方案,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二是更新育儿观念。

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

三是融洽家庭氛围。

细心关注孩子思想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心声,做孩子的朋友,形成良好沟通互动模式,帮助孩子排忧解难。

四是要指导学生合理用好在家时间。

督促孩子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

适度安排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亲子阅读等。

加强孩子网络行为监管,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网络沉迷行为。

(摘编自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4.下列对“家庭教育”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庭教育应该主要对子女进行道德人格教育,但许多家庭教育扬短避长,重点错位,让家庭成了“第二课堂”。

B.现代社会依然有一些家长缺乏科学的专业的理论指导,一些过时的甚至错误的家教理论仍是家长育儿的信条。

C.在“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责任重大。

而学校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开展家庭教育。

D.《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任务和理念,有效回应了“双减”政策,有助于家庭教育回归本质。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的教育主要责任在家长,家长只有明确职责、更新观念,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B.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我,还可以帮助孩子坚定自信,这才是家庭教育最根本的意义。

C.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家长对自己的职责应有更加明晰的认识,同时要密切家校联系,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

D.“双减”减的是学生没完没了的作业、练习题和考试,同时也减轻了家长校外培训的负担和教育子女的责任。

6.“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应该发生怎样的转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耀9题。

呼叫9527
封凯明
我跟张忠是同一年进的治安组,我二十三岁,他十九岁;我是警察,他是辅警。

组长让他跟我一组,做我的跟班儿。

他有些木讷,我不喜欢,跟组长打报告,请求调换一名老辅警。

组长不同意,让我新警带新人,一起锻炼,共同成长。

我无奈,只好服从命令。

张忠像刚过门的小媳妇,连看我的眼神都是怯怯的。

他缩手缩脚地给我倒水,我说:“我不是地主老财,不用服侍我。

”他有些难堪,拎着暖瓶儿不知如何是好。

我说:“要表现就早点来。

”他此后便来得很早,又抹桌子又扫地,我指使他干这干那,他都任劳任怨。

他辅警编号的后四位是9527。

这让我想起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唐伯虎在华府做下人也用这个编号,便用9527
13
山西教育
2022/3~4
取代了他的名字。

组长见我使唤他挺来劲儿,私下找我谈话。

我才知道,9527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卧病在床,还有一个弟弟读小学,里里外外都要靠他一个人。

我有些过意不去,便让他以后不用这么早来打水,扫地的事儿由我来干。

他嘴上答应,但每天依然来得很早。

青岛的冬天很冷,9527每天骑摩托车上班连副手套都不带。

我以为他抗冻,但很快他的手就冻裂了,记笔录很费劲儿,我嘲笑他,装什么大瓣蒜,把一副旧手套丢给他,让他好好保护双手,别耽误工作。

然而,第二天上班的时候,他依然没戴手套。

这让我很不高兴,认为他“嫌弃”我施舍给他的手套儿旧。

我让他把手套还给我。

他低头不语,木讷地拽着衣角。

我大声斥责说:“你聋了?”他抬起头,眼里却含着眼泪。

我鄙视她像个娘们儿,命令他把眼泪憋回去。

他说:“旧手套给了弟弟,弟弟年纪小怕冷,我是大哥不怕冷。

”我竟一时语塞。

下班的时候,我把一副崭新的辅警手套扔给他,告诉他:“我才是大哥,你在我眼里也是小弟。


抓捕的时候,9527总是一马当先。

看着他跟嫌疑人搏斗留下的道道血痕,我责怪他,能不能慢点儿跑,也给我个表现机会。

他说,下次一定把机会留给我。

我们联手破了好几起案子,受到领导表彰。

领导对我的表彰是精神鼓舞,对他却是物质奖励。

对此,我不嫉妒。

他工资不高,且多用来给妈妈买药了。

我见过他穿的最好的衣服就是辅警制服。

快过年了,我按照他的身材买了一件羽绒服,临放假前交给他。

我说:“衣服买小了,穿着不合适,又没法儿退,只能送给你了。

”我看他的眼泪又要流出来,骂他别跟个娘们儿似的。

回家前,我把所里分的年货都给了他。

年后处理一起纠纷的时候,我受到一个混混儿的挑衅,又要执法证,又让我背法律条文,还把脸贴上来让我打。

现场群众看不下去了,都怂恿我揍他。

我哪敢打他,我还在实习期,动手就会挨处分,转正就会延期,我只能认怂当孙子,任他百般挑衅。

这时,一个影子从我背后猛然蹿出,一拳打歪了他的鼻梁。

9527替我出了气,也因此背了个处分。

他给所长做了检讨,承诺以后不再打人。

然而,不久之后,他又将一名吸毒者打得鼻青脸肿。

吸毒者家属去局里上访,闹着要说法。

局长下令追责到人,我问组长:“这事会怎么处理?”他说:“按惯例会开除。

”我不能眼看着9527被开除。

我去找所长,说人是我打的,所长让我想清楚,背一个处分,转正要延期的。

我说:“不用想,一人做事一人当。

”所长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让我滚蛋。

最终,处分还是给了9527,但没有开除他,只是记大过。

我请他喝酒,他喝醉之后吐露了打人的原因,原来他爸爸也是一名辅警,五年前执行任务时被吸毒者刺死,所以他恨透了“瘾君子”。

他高中毕业本想去当兵,他妈妈硬是把他送来当辅警。

派出所还是那个派出所,所长还是那个所长,只是辅警由父亲变成了儿子。

后来我知道9527没有被开是所长顶了雷。

他说,不能让9527的爸爸在九泉之下看着心寒。

局里成立追逃专案组,把9527抽走了。

我像丢了魂一样,什么事都做不好,我铁了心要把9527要回来。

我找所长要人,所长让我哪儿凉快哪儿去待着去;我找副局长要人,副局长说,专案组更需要9527。

我没辙,只好去堵局长。

9527回来的那天,所长板着脸训我:“你至于吗?把局长堵厕所里一个多小时。

”我说:“至于。

”我说这话的时候扬扬得意,一副挨揍的样子。

可三天后,我最想干的事就是把自己掐死。

那天凌晨三点,辖区内的一条输油管线破裂,原油沿着裂缝渗入雨水管线。

指挥中心通知我们所的值班警力去施工现场维持秩序。

上午八点,施工工人操作失误引发油气爆炸,数十人伤亡。

我接到命令的时候还在家吃早饭。

扔下碗筷就往所里赶。

到了所里,我喊9527跟我去爆炸现场,可连喊三遍都没人答应。

一个生病的辅警告诉我,9527凌晨替他去施工现场执勤了。

我的大脑“嗡”的一声。

爆炸现场一片狼藉,我歇斯底里地喊着9527。

然而,当我在一片淤泥里找到他时,我知道再也不会有人答应了。

我永远的失去了9527。

六年来,只要看到9527这四个数字,我都会想起
14
山西教育2022/3~4
山西教育2022/3~4他。

初冬,新的辅警上岗,我看见队列中一个年轻辅警
的眉眼有些熟悉。

我问他叫什么名字,
他上前给我敬礼,然后大声喊出一个让我刻骨铭心的名字:9527。

我这才发现,他身上穿的那件羽绒服,正是我当年买给张忠的。

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哭得像个娘们儿。

(摘编自《啄木鸟》2021年第10期)
7.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我”嫌弃张忠的娘们儿样,
但最后“我”竟然也变成一个娘们儿,看来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

B.一开始“我”用“9527”来称呼张忠,
虽说是数字上的代号而已,但也包含着“我”对张忠这个辅警的鄙视。

C.文中多次描写人物的语言、
动作、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性格,“我”的率性和张忠的拘谨对比明显。

D.张忠的形象和茹志娟《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相似,羞涩拘谨不善言谈,但关键时刻的表现却出人意料。

8.“我”对张忠的感情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9.9527这个名字为何让我刻骨铭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耀13题。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

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

恕至京,·庶·吉·
士邹智往语之曰:
“三代而下,人臣不得见君,所以事事苟且。

公宜先请见君实时政不善者历陈上前庶其有济一受官职更无可见时矣”恕善其言。

时恕昂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

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
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

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

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

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
坊以杂伎承应,
或出亵语。

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

三月少詹事杨守陈上开讲勤政疏,上嘉之。

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曰选廉能以任风宪,禁摭拾以戒贪官,择人才以典刑狱,申命令以修庶务等,上嘉纳之,悉施行。

五年五月,遣廷臣赍内帑银,赈杭、嘉、湖大水。

十一月,停止生员吏典开纳事例,王恕言:“永乐、宣德、正统间,天下亦有灾伤,各边亦有军马,当时未有开纳事例,粮不闻不足,军民不闻困弊。

近年以来,遂以此例为长策。

既以财进身,岂能以廉律己。

欲他日不贪财害民,何由而得乎?”上从之。

六年,时大学士丘浚与恕俱阶·太·子·太·
保。

一日内宴,
浚以内阁位恕上,恕以己冢宰,不宜居礼部尚书下,颇有言。

会太医院判刘文泰援例求进,
事下吏部,格不行。

文泰讦奏恕变乱选法及不当令人作《大司马王公传》,详述留中之疏。

浚谓恕卖直沽名,恕上疏自劾,乃下文泰狱。

恕求去益力,
诏允之,命乘传归。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公宜先请见/君实时政不善者/历陈上前/庶其
有济/一受官职/更无可见时矣/B.公宜先请见君/实时政不善者/历陈上/前庶其
有济/一受官职/更无可见时矣/C.公宜先请见君/实时政不善者/历陈上前/庶其
有济/一受官职/更无可见时矣/D.公宜先请见/君实时政不善者/历陈上/前庶其
有济/一受官职/更无可见时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庶吉士,官名,又称庶常。

明初设置,
开始分别设于六科,练习办事。

永乐年间以后,
专属翰林院。

B.籍田,指古代帝王在京城附近占有的田地。


王会在籍田中亲自耕作,以示劝农。

天子籍田千亩。

C.教坊,宋初设置,掌教习音乐、
舞蹈、诙谐小戏等,明代教坊隶属礼部。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就曾属教坊。

D.太子太保,辅导太子的官,
多为有功大臣的15
加衔,并无实职,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均负责教习太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治皇帝是在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日登基,在十月份的时候就把准备退休的兵部尚书王恕召回且任命他担任吏部尚书。

B.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在弘治元年被授予左都御史一职,同时皇帝还赐予他一件大红织金衣,马文升因感皇恩而更加勤勉。

C.王恕认为前朝天下也有灾害和战争,当时并没有因为无生员用钱捐官而导致粮食不足军民困弊,所以建议停止生员吏典开纳事例。

D.明孝宗皇帝能广开言路,对朝廷大臣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皇帝基本都能采纳,马文升曾上时政十五事,皇帝也都全部采纳并施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太医院判刘文泰援例求进,事下吏部,格不行。

(5分)
(2)浚谓恕卖直沽名,恕上疏自劾,乃下文泰狱。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踏莎行·晚景
陈霆①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槎牙老木鸟鸢噪。

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

风暝寒烟,天低蓑草,登楼望极群峰小。

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注】①陈霆:明代词人,博学多才,踏入仕途后,春风得意。

后因得罪宦官刘瑾而遭贬,本词即作于被贬兴安(今属安徽)之后。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三句写登楼所见的秋日傍晚景色,流水环绕的孤村、荒城外的古道、老树上的鸟鸢噪,这些意象组成了一幅萧条冷落的画面。

B.“夕阳”两句极大拓展了词人眼前晚景的空间,词人的目光从眼前倒映水面的夕阳返照着的疏林,又到江边一带枯萎凋零的荷花。

C.“风暝寒烟”三句过片,继续写词人登楼远眺的实景。

“登楼望处群峰小”所表达的情感与杜甫《望岳》中的“一览众山小”相似。

D.最后两句刻画出词人极目远望的情态,他似乎在等待“行人”,以便询问“归信”,“青山尽处行人少”,融情于景,而用意深切。

15.有人认为“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这两句是抄袭了欧阳修《踏莎行》中“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而词人自己则说“要之字语虽近,而用意则别”。

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
,”演化而来。

(2)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
”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3)《观沧海》中,写沧海之上水波荡漾、岛屿高耸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弘扬丝路精神,共创共享美好未来”。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凝结了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沉甸甸的成就,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热烈响应,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国际合作平台。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精神,并在共
16
山西教育202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