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政治行政体制之 王权和皇权制度(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中国政治行政体制变化发展之 王权和皇权制度( 王权和皇权制度(下) 第三节 皇帝制度
从政治学意义上而言,皇帝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主体的最重要最 核心的一部分。围绕着皇帝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构成了整个古代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融合天地神祇,集中突出个人的 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居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并使之神化和物化。 在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建皇立制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总计存 续过280多位皇帝,皇帝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诸多皇帝中有的 在位60余年,有的1年不到,其中不乏一些英明具有良好的文治 武功之主,也不乏一些昏聩无能之辈。 可以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就是一部皇帝制度史。
名位制度主要内容: 名位制度主要内容
1、称谓方面的专用词语; 2、衣食住行方面的专用名称和格式; 3、政令运作上的专用凭据
(续)名位制度的扩大和发展
(1)与皇帝有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人都有了专用称呼。太上皇、 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后、妃嫔、贵人、皇太子等 (2)年号的出现和更改。汉武帝创始年号,有的是一帝一号, 有的一帝会更改年号。 (3)庙号、谥号、陵寝号制度的出现。 庙号是皇帝死后受到后世祭祀、在太庙中位置的称号。 庙号的发展:庙号一般按嫡传世系编排的,按照“祖有功宗有德” 标准进入帝统系列的,并非每位皇帝都能建宗立庙的庙号制度; 隋唐后所有皇帝都能取得庙号,开国着或有重大贡献者称“祖”, 其余皆称“宗”,不再按世系和政绩排位。
二、皇位继承制度 “奉宗庙之重,终无穷之祚”;“太子,天下之本,本 一摇,天下振动”,可见皇位的有序稳定继承乃是各 朝各代重大问题。 1、皇位继承制度的发展: 包含着几个矛盾:一是嫡庶之争;二是长幼之争;内 外之争。 嫡长继承制与实践继承的差距;嫡长继承制度的缺陷; 围绕皇位继承产生的各种政治变故与传统伦理道德对 立
续
秦汉时期 , 后宫中的女官名目只有女御长、宫长、中宫学事史、 女史等为数不多的官职 , 具体分工和职掌也未有明确的记载。 魏晋以后 ,对女官的设置有了明确的记载和规定 , 女官制度渐 趋完备 。 隋唐时期 , 模仿朝廷六部二十四司 , 在后宫中设置尚宫、尚仪、 尚服、尚食、尚寝、尚功 6 局 , 各辖 4 司 , 分工主管宫中的 宫女以办理宫中的 各种事务。 这种 6 局 24 司外加宫正司的女宫制度 , 曾经长期因循 , 只 是各朝代在人用编制上各有增减。明代永乐以后 , 重用宦官 , 把许多女宫之职并人宦宫街署 , 仅存尚服一局及所统辖的司宝、 司衣、司饰、司仗 4 司。清代取消女宫之职 , 宫中事务由内务 府管辖 , 女官事务也由宦宫接替。
宫省制度
秦始皇兴建朝宫时( 前殿为阿房宫 ), 政务区和生活区虽然还结 合在一起 , 但宫和禁的区别则已经显现出来了 , 故史有秦二世 用赵高之计 ,“ 乃不坐朝廷见大臣 , 居禁中 ” 。 西汉长安未央宫是大朝所在地 , 前殿是该宫的主建筑 , 百官在 这里朝见君主。东汉建都洛阳 , 建有南、北二宫 ,除阁道相属 之外 , 布局也与西汉基本相同。 曹魏皇宫为三个层次和东西两组主要建筑,坐北朝南。 隋唐皇宫都按照一个中轴和左右对称的格局,以皇城、宫城、禁 省逐次进深方法建筑。 明清的皇城四向开门。南为大明门 ( 清改为大清门, 即今前门, 门内有一座重门 , 称承天门 ( 清改为天安门〉 , 北为地安门 , 西为西安门 , 东为东安门。 皇城内建有宫城、宫苑 ( 中南海、 北海、景山等 ) 、太庙( 今劳动人民文化宫 )、社稷(今中山 公园)、寺观、官署衙门、仓库等
2、建立皇位继承人的标准和条件 (1)按照“立嫡以长不以幼,立子以贵不以长”的 传统原则和本民族的风俗来择立继承人; (2)根据本王朝政治需要,从王朝本身的存在和发 展考虑,择立堪任政事和胜任统治的继承人; (3)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有功于社稷”,已 经拥有重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继承人; (4)“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 是择立继承人的主要标准。
例1:唐朝宗室分封(九等五世制) 唐朝宗室分封(九等五世制)
(亲)王 郡王 国公 开国郡公 开国县公 开国县侯 开国县伯 开国县子 开国县子
唐代分封
“皇兄弟、皇子,皆为亲王;皇太子子,为郡 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 以恩进者风郡王;袭郡王、嗣王者,为国公。”
例2:明朝的嫡长世袭制 :
一、皇帝的名位制度 名,即名号、名义;位,即地位、位置。名位制度就 是关于皇帝的名号即将皇帝的地位加以神化的各种物 化表现形式。 1、皇帝的名号: 起源: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为彰其功显其位,采 纳臣下“天皇、地皇、泰皇”之义,“去泰,著皇, 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至此,后来最高统治者 都称皇帝。 尊号(徽号)是在唐高宗时期出现的,是群臣遵奉的。
(续)
尊号反映了群臣对皇帝的吹捧,说明了皇权的至高,为皇帝一己 之欢而极力尊上加尊,荣上加荣,尊号有的累加至十字。上尊号 制度盛行于唐、五代、宋、元,朱元璋废除 2、皇帝的名位: 秦始皇时就有“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等具体内容; 名位制度在汉代得以确立和充实,当时规定:“汉天子正号曰皇 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 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所居曰禁中,后曰省 中。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 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3、皇帝名位制度特点 、
(1)皇帝名位制度集中反映了皇权专制的本质; (2)名位制度渗透了天命观念,以天人合一来论证 皇帝是惟一至尊,有意使皇权专制神秘化; (3)名位制度全面贯注了以君臣父子、等级上下为 中心的立法思想,以三纲五常等伦理学说作为重点内 容。
二、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 皇帝权限可以说是“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包 括行政、军事、立法、司法、文教,任免等 ,但是为 了更好地行使其权力还要有人和机构: 1、皇权的行使方式。批答奏章、审议复核;诏、令、 谕、旨等;监督、检查等 2、组织机构。包括顾问、辅政、机要和秘书机构, 日常行政事务机构,监察机构等。各种机构下又有不 同的部门和职能。
亲王 郡王 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 奉国中尉
宗室制度与皇权专制的矛盾 关于如何解决宗室制度与皇权争斗的矛盾,有不同的观 点: 1、主张封国建藩有利于国; 2、主张封国建藩不利于国; 3、认为宗室不可能不分封,关键在于如何管理
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权 第五节 皇权的变态形式 外戚和宦官擅权 一、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 早期的婚姻目的是经济、政治为主,其次是生殖,最 后是恋爱,只有在社会高度发展情况下,才将恋爱放 在首位,其次才是生殖、经济、政治 中国古代宗法社会婚姻主要目的是广延血统,繁衍子 孙,在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上,将女性与嫡庶地位其别 开来,则是婚姻与政治、经济、生殖融合在一起的具 体安排。为此,围绕着政权延续的继承制度同时,等 级分明、身份有别的后宫嫡庶制度也随之而来。
(三)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 后妃参政或专权的可能情况:一是“狐媚偏能惑主”; 二是太后“欲久国政,贪立幼年”;三是具有强盛家 族பைடு நூலகம்支持。 后妃专政或专权,往往与外戚政治联系在一起,在共 同利益驱使下,互相勾结。
后妃专权和外戚干政特点: 后妃专权和外戚干政特点: 1、宫闱争宠献媚不但助长统治者的生活腐化,而且 家具政治上的腐败,同时还极大程度扭曲人的本性; 2、太后临朝称制,有时是由于越位揽权,有时是为 了维护君主专制政体的需要; 3、以血缘和裙带关系构成的后妃和外戚集团 , 具有 很大的狭隘性和排他 性 , 他们把持政权 , 不惜造成 " 名贤戮辱、便孽党进 " 的政治局面 , 加速了专制 王朝腐朽的进程。
3、维护皇位继承的保护和防范措施 、 (1)重视对太子的教育和培养,为太子选定师、傅, 设立东宫官属,并给予一定从政机会; (2)托孤、建藩,以期匡正和藩卫新主; (3)消除妨碍皇位继承的政治势力,以期继承者能 在安定的环境下实行统治;
三、宗室分封制度---皇权专制的痼疾 宗室分封制度 皇权专制的痼疾 宗法制度与古代政治,特别是与继承制度、君主专制 联系密切。这种由血缘关系发展的政治关系,是以宗 法为基础的宗室分封制度的具体体现。 西周灭商,推行分封制(“封建”制);秦灭六国, 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之后的朝代,或分封或分 封与郡县并用,实现管理。 宗室制度与皇权专制是矛盾统一体,如何解决这一问 题也是历代统治者关心的问题
(二)女官制度
为使皇后能够“母仪天下”,把后宫之内的妃嫔和宫女们组织起 来,设置了一定的女官机构进行管理,以保证“内治”的稳定, 是历代的共同点。 “夫人”一级的是佐助皇后,位如外朝的三公;“妃嫔”一级的, 分管诸事,位如九卿;婕妤、美人、才人等 “ 世妇 一级 , 则分管 “赞导后之礼仪 “, 掌率女官修祭祀宾客之事 “,” 掌序宴寝 “等事 , 其位置则如外朝的大夫 ; 七子、八子、女 御等 御 妻 ” 一级 , 则分管各种具体的操作事务 , 其位置则 如外朝的元士。这种设计和分工 , 一如外朝的百宫设置 , 地位 也是类比 , 还不能算是明确的女官 。
二、宫省制度与宦宫政治
(一 )宫省制度
宫省是宫城的建筑 , 这种建筑的特殊格局在于突出君主至高无 上的地位。崇宫室以威四海 , 是统治者建筑宫省的本义 , 以宫 省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制度 , 则 又是炫耀权力的象征。 宫省 , 按照现在一般解释是 : 设于皇宫内的官署或宫中禁卫。 这种解释过于笼统 , 而且忽略了它的重要内涵 , 那就是宫是皇 宫的前部 , 省是皇宫的后部 , 而前后部的明显界限的出现与君 主专制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在商代中期 , 王宫已经分成前后两个部 分 , 在前面部分设有 殿堂和庭院 , 称之为前庭 , 是商王召集会议、举行祭祀和给 理政务的地方。后面部分有宫室和廊, 是王与后妃居住的地方 , 为他们服务的 亲信随从也居住在内。这些亲信随从因为经常在 王和后妃的左右 , 容易取得信 任 , 已经出现以内廷人员身份 介入政治的现象。
“君临之术”在皇权专制中的作用 君临之术” “君临之术”简言之,就是运用权力的方法和手段,其 作用有: (1)及时了解和掌握政治全局,调整管制; (2)实现君主对全体臣民的全面监控; (3)使用严刑峻法,强迫各系统各部门绝对按照皇 帝的意志和指令办事,倡导纲常伦理,以维护政治统 治秩序。 在皇权的运用中,历史上存在过滥用、误用等现象, 造成过朝代更替和社会动乱。
(续)
谥号的发展和变味: 谥号是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谥者, 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谥号在西周已经盛行,秦始皇废谥号制,西汉恢复,唐以后谥号 成为邀宠皇帝的一种形式。 陵寝号: 陵寝号是加给安葬皇帝陵墓的称号,一般根据皇帝生前功过和世 系加以命名。凸现皇帝的名位。 三类:开国皇帝一般称“长陵”;其他皇帝参照生前事迹和世系 来称;还有以所处之地命名
续 周代开始制定六宫,形成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 八十一御妻,加上正后,共计121名的后宫制度,嫡 庶制度也十分严格。 区分众后妃的尊卑贵贱登记,被认为是“正嫡庶,广 继嗣,息妒忌,防淫匿,塞祸乱”的必要措施
(一)后妃制度 宫内后妃的等级区别是朝廷君臣的等级区别的折射,都 是以君主为核心,以君权为依托,以政治身份地位为只 要标志来排列的. 不同等级的妃嫔享有不同的政治待遇 历代的妃嫔名号前后出现过千余种。
三、皇帝制度的特点 1、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神的威灵,突出皇帝 至高无上的至尊地位;(表现在神学理论上、各种建 筑上、思想控制上等) 2、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 权力; 3、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官僚机构是执行皇帝意旨 的机构
王位、 第四节 王位、皇位继承制度和宗室制度 一、王位继承制度的演变 夏代:13代16王,以传子为主的继承制度,其间也有 传弟的; 商代:17代31王,商汤制定了兄终弟及再传兄子制度 (“兄终弟及”)—帝庚丁后传子制度—嫡子继承制 度 周代:文王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周公时期嫡长 子继承和预立册立太子制度。 (择立太子标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 长”)
从政治学意义上而言,皇帝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主体的最重要最 核心的一部分。围绕着皇帝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构成了整个古代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融合天地神祇,集中突出个人的 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居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并使之神化和物化。 在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建皇立制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总计存 续过280多位皇帝,皇帝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诸多皇帝中有的 在位60余年,有的1年不到,其中不乏一些英明具有良好的文治 武功之主,也不乏一些昏聩无能之辈。 可以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就是一部皇帝制度史。
名位制度主要内容: 名位制度主要内容
1、称谓方面的专用词语; 2、衣食住行方面的专用名称和格式; 3、政令运作上的专用凭据
(续)名位制度的扩大和发展
(1)与皇帝有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人都有了专用称呼。太上皇、 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后、妃嫔、贵人、皇太子等 (2)年号的出现和更改。汉武帝创始年号,有的是一帝一号, 有的一帝会更改年号。 (3)庙号、谥号、陵寝号制度的出现。 庙号是皇帝死后受到后世祭祀、在太庙中位置的称号。 庙号的发展:庙号一般按嫡传世系编排的,按照“祖有功宗有德” 标准进入帝统系列的,并非每位皇帝都能建宗立庙的庙号制度; 隋唐后所有皇帝都能取得庙号,开国着或有重大贡献者称“祖”, 其余皆称“宗”,不再按世系和政绩排位。
二、皇位继承制度 “奉宗庙之重,终无穷之祚”;“太子,天下之本,本 一摇,天下振动”,可见皇位的有序稳定继承乃是各 朝各代重大问题。 1、皇位继承制度的发展: 包含着几个矛盾:一是嫡庶之争;二是长幼之争;内 外之争。 嫡长继承制与实践继承的差距;嫡长继承制度的缺陷; 围绕皇位继承产生的各种政治变故与传统伦理道德对 立
续
秦汉时期 , 后宫中的女官名目只有女御长、宫长、中宫学事史、 女史等为数不多的官职 , 具体分工和职掌也未有明确的记载。 魏晋以后 ,对女官的设置有了明确的记载和规定 , 女官制度渐 趋完备 。 隋唐时期 , 模仿朝廷六部二十四司 , 在后宫中设置尚宫、尚仪、 尚服、尚食、尚寝、尚功 6 局 , 各辖 4 司 , 分工主管宫中的 宫女以办理宫中的 各种事务。 这种 6 局 24 司外加宫正司的女宫制度 , 曾经长期因循 , 只 是各朝代在人用编制上各有增减。明代永乐以后 , 重用宦官 , 把许多女宫之职并人宦宫街署 , 仅存尚服一局及所统辖的司宝、 司衣、司饰、司仗 4 司。清代取消女宫之职 , 宫中事务由内务 府管辖 , 女官事务也由宦宫接替。
宫省制度
秦始皇兴建朝宫时( 前殿为阿房宫 ), 政务区和生活区虽然还结 合在一起 , 但宫和禁的区别则已经显现出来了 , 故史有秦二世 用赵高之计 ,“ 乃不坐朝廷见大臣 , 居禁中 ” 。 西汉长安未央宫是大朝所在地 , 前殿是该宫的主建筑 , 百官在 这里朝见君主。东汉建都洛阳 , 建有南、北二宫 ,除阁道相属 之外 , 布局也与西汉基本相同。 曹魏皇宫为三个层次和东西两组主要建筑,坐北朝南。 隋唐皇宫都按照一个中轴和左右对称的格局,以皇城、宫城、禁 省逐次进深方法建筑。 明清的皇城四向开门。南为大明门 ( 清改为大清门, 即今前门, 门内有一座重门 , 称承天门 ( 清改为天安门〉 , 北为地安门 , 西为西安门 , 东为东安门。 皇城内建有宫城、宫苑 ( 中南海、 北海、景山等 ) 、太庙( 今劳动人民文化宫 )、社稷(今中山 公园)、寺观、官署衙门、仓库等
2、建立皇位继承人的标准和条件 (1)按照“立嫡以长不以幼,立子以贵不以长”的 传统原则和本民族的风俗来择立继承人; (2)根据本王朝政治需要,从王朝本身的存在和发 展考虑,择立堪任政事和胜任统治的继承人; (3)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有功于社稷”,已 经拥有重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继承人; (4)“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 是择立继承人的主要标准。
例1:唐朝宗室分封(九等五世制) 唐朝宗室分封(九等五世制)
(亲)王 郡王 国公 开国郡公 开国县公 开国县侯 开国县伯 开国县子 开国县子
唐代分封
“皇兄弟、皇子,皆为亲王;皇太子子,为郡 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 以恩进者风郡王;袭郡王、嗣王者,为国公。”
例2:明朝的嫡长世袭制 :
一、皇帝的名位制度 名,即名号、名义;位,即地位、位置。名位制度就 是关于皇帝的名号即将皇帝的地位加以神化的各种物 化表现形式。 1、皇帝的名号: 起源: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为彰其功显其位,采 纳臣下“天皇、地皇、泰皇”之义,“去泰,著皇, 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至此,后来最高统治者 都称皇帝。 尊号(徽号)是在唐高宗时期出现的,是群臣遵奉的。
(续)
尊号反映了群臣对皇帝的吹捧,说明了皇权的至高,为皇帝一己 之欢而极力尊上加尊,荣上加荣,尊号有的累加至十字。上尊号 制度盛行于唐、五代、宋、元,朱元璋废除 2、皇帝的名位: 秦始皇时就有“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等具体内容; 名位制度在汉代得以确立和充实,当时规定:“汉天子正号曰皇 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 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所居曰禁中,后曰省 中。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 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3、皇帝名位制度特点 、
(1)皇帝名位制度集中反映了皇权专制的本质; (2)名位制度渗透了天命观念,以天人合一来论证 皇帝是惟一至尊,有意使皇权专制神秘化; (3)名位制度全面贯注了以君臣父子、等级上下为 中心的立法思想,以三纲五常等伦理学说作为重点内 容。
二、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 皇帝权限可以说是“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包 括行政、军事、立法、司法、文教,任免等 ,但是为 了更好地行使其权力还要有人和机构: 1、皇权的行使方式。批答奏章、审议复核;诏、令、 谕、旨等;监督、检查等 2、组织机构。包括顾问、辅政、机要和秘书机构, 日常行政事务机构,监察机构等。各种机构下又有不 同的部门和职能。
亲王 郡王 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 奉国中尉
宗室制度与皇权专制的矛盾 关于如何解决宗室制度与皇权争斗的矛盾,有不同的观 点: 1、主张封国建藩有利于国; 2、主张封国建藩不利于国; 3、认为宗室不可能不分封,关键在于如何管理
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权 第五节 皇权的变态形式 外戚和宦官擅权 一、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 早期的婚姻目的是经济、政治为主,其次是生殖,最 后是恋爱,只有在社会高度发展情况下,才将恋爱放 在首位,其次才是生殖、经济、政治 中国古代宗法社会婚姻主要目的是广延血统,繁衍子 孙,在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上,将女性与嫡庶地位其别 开来,则是婚姻与政治、经济、生殖融合在一起的具 体安排。为此,围绕着政权延续的继承制度同时,等 级分明、身份有别的后宫嫡庶制度也随之而来。
(三)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 后妃参政或专权的可能情况:一是“狐媚偏能惑主”; 二是太后“欲久国政,贪立幼年”;三是具有强盛家 族பைடு நூலகம்支持。 后妃专政或专权,往往与外戚政治联系在一起,在共 同利益驱使下,互相勾结。
后妃专权和外戚干政特点: 后妃专权和外戚干政特点: 1、宫闱争宠献媚不但助长统治者的生活腐化,而且 家具政治上的腐败,同时还极大程度扭曲人的本性; 2、太后临朝称制,有时是由于越位揽权,有时是为 了维护君主专制政体的需要; 3、以血缘和裙带关系构成的后妃和外戚集团 , 具有 很大的狭隘性和排他 性 , 他们把持政权 , 不惜造成 " 名贤戮辱、便孽党进 " 的政治局面 , 加速了专制 王朝腐朽的进程。
3、维护皇位继承的保护和防范措施 、 (1)重视对太子的教育和培养,为太子选定师、傅, 设立东宫官属,并给予一定从政机会; (2)托孤、建藩,以期匡正和藩卫新主; (3)消除妨碍皇位继承的政治势力,以期继承者能 在安定的环境下实行统治;
三、宗室分封制度---皇权专制的痼疾 宗室分封制度 皇权专制的痼疾 宗法制度与古代政治,特别是与继承制度、君主专制 联系密切。这种由血缘关系发展的政治关系,是以宗 法为基础的宗室分封制度的具体体现。 西周灭商,推行分封制(“封建”制);秦灭六国, 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之后的朝代,或分封或分 封与郡县并用,实现管理。 宗室制度与皇权专制是矛盾统一体,如何解决这一问 题也是历代统治者关心的问题
(二)女官制度
为使皇后能够“母仪天下”,把后宫之内的妃嫔和宫女们组织起 来,设置了一定的女官机构进行管理,以保证“内治”的稳定, 是历代的共同点。 “夫人”一级的是佐助皇后,位如外朝的三公;“妃嫔”一级的, 分管诸事,位如九卿;婕妤、美人、才人等 “ 世妇 一级 , 则分管 “赞导后之礼仪 “, 掌率女官修祭祀宾客之事 “,” 掌序宴寝 “等事 , 其位置则如外朝的大夫 ; 七子、八子、女 御等 御 妻 ” 一级 , 则分管各种具体的操作事务 , 其位置则 如外朝的元士。这种设计和分工 , 一如外朝的百宫设置 , 地位 也是类比 , 还不能算是明确的女官 。
二、宫省制度与宦宫政治
(一 )宫省制度
宫省是宫城的建筑 , 这种建筑的特殊格局在于突出君主至高无 上的地位。崇宫室以威四海 , 是统治者建筑宫省的本义 , 以宫 省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制度 , 则 又是炫耀权力的象征。 宫省 , 按照现在一般解释是 : 设于皇宫内的官署或宫中禁卫。 这种解释过于笼统 , 而且忽略了它的重要内涵 , 那就是宫是皇 宫的前部 , 省是皇宫的后部 , 而前后部的明显界限的出现与君 主专制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在商代中期 , 王宫已经分成前后两个部 分 , 在前面部分设有 殿堂和庭院 , 称之为前庭 , 是商王召集会议、举行祭祀和给 理政务的地方。后面部分有宫室和廊, 是王与后妃居住的地方 , 为他们服务的 亲信随从也居住在内。这些亲信随从因为经常在 王和后妃的左右 , 容易取得信 任 , 已经出现以内廷人员身份 介入政治的现象。
“君临之术”在皇权专制中的作用 君临之术” “君临之术”简言之,就是运用权力的方法和手段,其 作用有: (1)及时了解和掌握政治全局,调整管制; (2)实现君主对全体臣民的全面监控; (3)使用严刑峻法,强迫各系统各部门绝对按照皇 帝的意志和指令办事,倡导纲常伦理,以维护政治统 治秩序。 在皇权的运用中,历史上存在过滥用、误用等现象, 造成过朝代更替和社会动乱。
(续)
谥号的发展和变味: 谥号是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谥者, 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谥号在西周已经盛行,秦始皇废谥号制,西汉恢复,唐以后谥号 成为邀宠皇帝的一种形式。 陵寝号: 陵寝号是加给安葬皇帝陵墓的称号,一般根据皇帝生前功过和世 系加以命名。凸现皇帝的名位。 三类:开国皇帝一般称“长陵”;其他皇帝参照生前事迹和世系 来称;还有以所处之地命名
续 周代开始制定六宫,形成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 八十一御妻,加上正后,共计121名的后宫制度,嫡 庶制度也十分严格。 区分众后妃的尊卑贵贱登记,被认为是“正嫡庶,广 继嗣,息妒忌,防淫匿,塞祸乱”的必要措施
(一)后妃制度 宫内后妃的等级区别是朝廷君臣的等级区别的折射,都 是以君主为核心,以君权为依托,以政治身份地位为只 要标志来排列的. 不同等级的妃嫔享有不同的政治待遇 历代的妃嫔名号前后出现过千余种。
三、皇帝制度的特点 1、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神的威灵,突出皇帝 至高无上的至尊地位;(表现在神学理论上、各种建 筑上、思想控制上等) 2、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 权力; 3、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官僚机构是执行皇帝意旨 的机构
王位、 第四节 王位、皇位继承制度和宗室制度 一、王位继承制度的演变 夏代:13代16王,以传子为主的继承制度,其间也有 传弟的; 商代:17代31王,商汤制定了兄终弟及再传兄子制度 (“兄终弟及”)—帝庚丁后传子制度—嫡子继承制 度 周代:文王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周公时期嫡长 子继承和预立册立太子制度。 (择立太子标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 长”)